■《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全三冊)/尼爾·麥格雷戈著/新星出版社/定價:108元
關於世界史的書很多,不好選擇:入門級別的,你可能嫌它太普通,不權威,沒有格調;專家級別的,你又可能嫌它深奧,難看懂。既要有格調,又要有權威性,還要好讀,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依我的淺見,終究還是有這樣的書,《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即是其中之一。
如果按原書名直譯,這部著作應該叫「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它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廣播公司(BBC)選出100件博物館藏品,然後由現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撰寫文稿,在BBC播出,最後配以相關藏品的高清照片,集結出書。這100件藏品,5件為一組,共20組;世界史從起源到當前,被分成20個階段來講述。藏品中,最早的一件是發現於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的奧杜威石制砍砸器,是180萬—200萬年前留下的東西,最晚的一件是2010年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出產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幾百年或幾十年後,它也可能成為一件文物。這100件藏品中,絕大部分是我們平時難得一見的珍品,包括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大洪水記錄板、莫爾德黃金披肩、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女史箴圖》,等等。其中,中國文物與英國文物最多,各佔10件。
除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麥格雷戈也是倫敦古文物學會成員、藝術史學者。因為文稿是要在電臺中播出,所以這本書寫得很生動,沒有一般學術文章的晦澀感,卻有優秀學術文章的質量保證,很像央視《百家講壇》的風格。比如說,《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開篇第一件文物是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麥格雷戈講自己8歲時第一次邁進大英博物館,首先要看的就是木乃伊。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並非大英博物館最古老的藏品,但它是一般人最感興趣的藏品之一,因此,麥格雷戈將它擺在開篇。由此可見,讓普通人產生興趣,是《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的首要目標。
當然,它也沒有為迎合而迎合——這樣做只會顯得低俗。讓人喜歡但決不迎合,要同時做到這兩點很困難,《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可謂絕佳的範例。
「通過文物看世界史」的一大好處是:避免成為單個國家的歷史集合成一部世界史,因為文物本身自有其「流傳史」,這種「流傳」是一條極好的穿起整個世界的線索。比如說,通過書中收錄的歷史最悠久的藏品奧杜威石制砍砸器,講到人類起源於非洲東部某地,「我們都是這些非洲祖先的後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洲人的後裔,我們的DNA裡包含著非洲因子,所有的文化都從這裡起步」,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們中國人。
又比如,談及出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有1.1萬年歷史的克洛維斯矛尖時,作者說:「考古學、DNA和大量學術研究都證明,美洲最早的居民約在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東北部來到了阿拉斯加。」怪不得,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印第安人長得跟我們有點像。
中國,是《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重點描述的對象。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72節「明代紙幣」。這本書收錄了一張早期的紙幣——明朝的「飛錢」。作者寫道:「很明顯,它是一張紙,比A4紙略大,質地柔軟,呈現天鵝絨般的灰色……最頂端是6個醒目的大字『大明通行寶鈔』,這行字下方是繞著紙張邊緣的一圈龍紋花欄。龍是中國的傳統標誌,也是中國皇帝的象徵。龍紋花欄內有兩列文字,右列再次強調這是『大明寶鈔』,左列則寫著『天下通行』。這聲明真是好大的口氣。天下能被掌控多久?將這樣的承諾印在每一張紙幣上,明王朝似乎認定自己能萬古長存,並保證此幣的價值。」
對於大明王朝這種「大膽的斷言」,麥格雷戈請來了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髮表意見。默文·金說:「這只是一張紙,本身不具有任何內在價值,它的價值是由其背後的發行機構的穩定性決定的。民眾一旦相信這一機構能夠延續,認為官府所做的保值承諾值得信任,他們就能夠接受並使用紙幣,紙幣也就成了流通中的普通一環。而當政權在戰爭或革命中被推翻——這一幕屢屢上演,貨幣系統也就隨之崩潰。」大明王朝還沒迎來革命,就因為通貨膨脹,不得不再次用上銀子。
引用這麼一段,是想提示一下《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的另一個特點:雖然書中談的大部分是古史,但都有當下的現實關懷。每一節中,麥格雷戈都會請當代一些專家、名人就當節涉及的主題發表意見,默文·金只是其中的一位。 □陳安錚
【多知道一點】
倫敦大英博物館: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藏品1300多萬件,中國文物2.3萬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