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木乃伊堪稱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木乃伊也就是人工乾屍,用一些防腐香料處理屍體,年久乾癟後,即形成木乃伊。即將於11月中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揭幕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非常值得期待。
展覽將展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埃及文物共229件,涵蓋6具木乃伊及其棺槨、陪葬品、石碑等。展覽藉助電腦斷層掃描技術(CT),透視公元前900年至公元180年的6具木乃伊,探討古埃及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文化、宗教信仰、健康狀況等問題。
第一展區古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大英博物館運用非侵入式掃描技術對館藏木乃伊進行的研究,推測逝者年齡、飲食、疾病等狀況,勾勒每具木乃伊的生活概況。
卡諾卜壇容器 用於保存木乃伊的器官
卡諾卜壇是古埃及的「禮葬甕」的意思,它表達了一種「生命之符」。埃及木乃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木乃伊。它們的大腦自鼻腔中取出,內臟器官則從腹部的小切口中摘除,存放在禮葬甕中以永久保存。
第二展區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特,以奈絲塔沃婕特為例,介紹防腐師製作木乃伊的兩種方式。
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
每一副棺槨都以象形文字銘刻了奈絲塔沃婕特的名字,她的頭銜「家庭女主人」指出奈絲塔沃婕特為已婚女性。她出身富裕家庭,奈絲塔沃婕特的遺體經小心保存,是人造木乃伊的絕佳範例。
埃及人用一百八十公斤的含鹽混合物包裹屍體,這種混合物名為泡鹼,可用作防腐劑,以保持屍體乾燥與減少氣味。他們還會在屍體的心臟部位放上一塊護身符,心臟是屍體中唯一保留的內臟器官。隨後,他們用細亞麻布包裹木乃伊,並將其渾身飾滿禱文。
第三展區阿蒙神吟誦者塔穆特圍繞阿蒙神祭司的女兒——塔穆特木乃伊,呈現古埃及最受歡迎的護身符華狄特之眼,它是完整的象徵,被認為可以保護佩戴者不受傷害。
護身符華狄特之眼 四件
在古埃及語中,荷魯斯之眼稱為「華狄特」.古埃及的護身符多達275種,大多用金、銀與寶石製成。雖然護身符並不能提供魔法,但古埃及人相信它們能通過魔法的作用賦予佩戴者某些神奇的力量。保護身體,避免疾病、天災、惡鬼等的侵襲,人們大都佩帶護身符。在眾多的護身符中,何魯斯之眼最常見。
第四展區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介紹古埃及的祭祀職位、祭司輪班工作的斐勒制度等。厄索魯是一位祭司。他為了服侍好幾位神祇,可能將時間分配予不同的神廟。防腐師為他塗了金面具,讓厄索魯有了一張完美永恆的臉——黃金被視為象徵神祇的肌膚。
「斐勒」制度是指祭司們輪班工作,通常以四個月為一期,每期在神廟供職一個月,其他時間則履行神廟以外的職責,或是到另外一所聖殿工作,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身兼多處祭司。厄索魯在世的時代,多數祭司職位都是世襲,而他的許多家族成員擔任敬奉神的祭司。
第五展區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展出的木乃伊生前是一位阿蒙神廟的女祭司,負責殿內吟唱聖歌的工作,藉此展示古埃及的宗教音樂。
音樂是古埃及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不同類型的古代樂器留存迄今,包括在宗教或世俗慶典中演奏的打擊樂器、管樂器及弦樂器。埃及神殿內,樂器演奏頗為尋常;由男性祭司主持的儀式,也有歌者配合吟唱聖歌。「內殿歌者」通常出身上層階級家族,應該位列阿蒙神女性大祭司的隨侍班底,能夠進入神殿中最神聖的區域。這位女祭司可能也彈奏豎琴或魯特琴,作為演唱的伴奏。
第六展區來自哈瓦拉的幼童,展出羅馬時期的孩童木乃伊,男童過世時約為2歲,頭部覆蓋塗金面具,使他與諸神連結。裝飾精美,顯見他出身上層家庭。
第七展區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展現公元前30年羅馬佔領埃及之後的木乃伊製作和喪葬傳統——製作木乃伊的習俗得以延續,繪有逝者形象的木板木乃伊肖像開始出現,喪葬習俗融合埃及、希臘、羅馬的傳統,珠寶、玻璃容器等日常用品取代了護身符陪葬品。
肖像中的年輕人有著深色捲髮、濃眉與大眼。他並未蓄髯,顯示他年紀尚輕。
豺,公元前700至550年
寬項鍊
尼羅河畔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有著許多古老的秘密,這次展覽也許能帶我們透視古埃及尚未公諸於世的秘密以及探索當時埃及人的生活。
☟☟☟
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
時間:2017年11月14日—2018年2月18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編輯/Ruby
圖/網絡
《藝術商業》2016年合訂本已推出,請識別二維碼即可擁有,了解並訂閱更多雜誌請點擊【閱讀原文】。
讓|藝|術|贊|美|生|活
關於我們——這是一頁掌上日報
承接權威專業雜誌《藝術商業》的優良基因
立足藝商獨特的關注視角
用耳目一新的藝術細節裝點您的生活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 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訂閱雜誌
展覽推薦|藝聞追蹤|潮流|視界|藝術人物
人物|藝聞追蹤|全景展覽|藝事|雜誌推薦|展覽現場|藝趣
📍
本微信平臺刊登文圖所有權歸《藝術商業》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