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另一個故宮,在臺北。

  1948年12月22日,南京下關碼頭,中鼎號軍艦闢開兇險的海路,四天後,712箱文物到了基隆港。此後,海滬號國寶3502箱,崑崙艦1248箱,陸續漂洋過海。集體大遷徙的65萬件文物大都來自北京故宮。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戰火,它們曾被迫南遷,之後到了南京後又「馬不停蹄」遷往臺灣安家。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文物大遷徙。自此,海峽兩岸,一宮兩院。

  今天的臺北已不再遙遠,有關臺北故宮的人和事卻依舊在歷史的煙塵中。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它們,整整60年的相隔,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了揭開塵封已久的那段歷史,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周兵和他的團隊再次打造了《臺北故宮》,本報也回訪當年的當事人和相關學者,還原出這些國寶的故事。不同文物門類的頂級國寶的身世、流轉及臺北故事都將得到解密,毛公鼎的離奇收藏史,汝瓷中的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與粉青蓮花式溫碗的「爭鋒」,「三希」《快雪時晴帖》與《中秋帖》、《伯遠帖》的隔岸相望……這些國寶自身的「講述」,講述的是一個鮮活的文明傳承史———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讓歷史延續,薪火相傳。

  毛公鼎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淨重34705克。其鼎口呈仰天勢,半球狀深腹,垂地三足皆作獸蹄,口沿豎立一對壯碩的鼎耳。文物界公認此物系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時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內鑄有32行關於「冊命」毛公瘖的銘文,故名「毛公鼎」。

  497字銘文奠定國寶地位

  1843年,道光23年,陝西岐山的莊白村出土了一件西周重器毛公鼎。這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代的,有著2800年的歷史。

  故宮博物院青銅器研究專家丁孟介紹說,中國自漢代以來對銅器就極為重視,到了乾隆更是對金石學進行了大力度的推動,當時的官宦階層對青銅器都極為重視。毛公鼎出土時無破無損、極為完整,更可貴的是鼎內腹部的字數極多,有32行、共497個字的銘文(也有說法認為是499個字)。

  迄今為止,毛公鼎是銘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寶。要知道,當時的青銅器不但以質地、古舊程度論價,而且還按照銘文的字數加價,一個字可以加一兩黃金。

  鹹豐二年,即1852年,清朝翰林院編修、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從一戶姓蘇的人家買到毛公鼎。陳介祺收藏的文物,大都樂於公睹於世,印成目錄,昭示天下,唯有對毛公鼎,始終深鎖秘藏,秘不示人。

  此後,隨著滿清王朝的徹底覆滅,毛公鼎被抵押在俄國人於天津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1920年,美、日列強商賈都垂涎毛公鼎,欲出巨款秘購。消息被時任北京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得知,葉迅速和其他兩人籌資3萬元,將鼎從道勝銀行贖獲。葉恭綽將毛公鼎秘藏於上海的寓所「懿園」。

  抗戰爆發後,蘇皖一帶很快就被日本人所佔領。為查訪毛公鼎的下落,日本憲兵隊到處搜尋,鬧得雞犬不寧。

  住在香港的葉恭綽萬分焦急,他委託友人設法仿造了一隻銅鼎,交到日本憲兵隊。而真正的毛公鼎則偷運出上海,秘密帶往香港。

  後來,上海富商陳詠仁表示願意以300兩黃金買下寶鼎,並同意葉恭綽的約法三章,承諾勝利之後一定捐獻國家。1946年,寶鼎被捐獻給了當時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

  國寶避戰火遠遷臺灣

  1948年,戰亂之際。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的兒子李光謨回憶,當時戰事對國民黨很不利,「他們步步退縮。」那時,李濟在「中央研究院」工作,他的知識分子朋友圈裡已經傳言南京危急,要把故宮博物院等處的文物搬移,「只是具體運到哪兒,還一時沒有決定,後來覺得大陸哪個地方都不安全,所以覺得應該運到臺灣去。」

  反對聲也有。「他們認為文物不應該這麼折騰。我父親覺得戰爭與文物勢不兩立,應該搬到安全的地方。」李光謨說。

  遷臺的決定最終還是下達了。1948年11月10日,兼任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的翁文灝邀集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李濟、徐森玉等,以談話會的方式密議,商定選擇故宮精品,以600箱為範圍先運到臺灣,而以參加倫敦藝展的80箱為主。

  對於文物遷臺,李濟曾在與朋友交談中表明了他的心跡:「很多人反對文物搬遷,有人勸我不要跟著船走,怕危險,我也很矛盾。但我第一考慮的是保護文物,只要文物是安全的,去哪個地方無所謂。」

  1948年12月22日,「中研院史語所」由南京直遷臺灣,全部圖書、儀器、標本共裝了上千箱,連同故宮、「中博」的重要文物一併船運。那時許多文物剛從大後方運回南京,還來不及開箱,又要搬到臺灣。

  連同毛公鼎在內的文物,以及李濟等人共同登上了國民黨海軍軍艦「中鼎號」。李光謨清楚地記得,船是登陸艇,並不太大,不過船艙內有較大的空地放文物。「中鼎號」載運了故宮博物院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212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20箱、「中央圖書館」60箱,以及「國民政府外交部」重要檔案60箱,共計772箱。所有的文物裝在木頭箱子裡,「各個單位都有老技工,他們用好幾層油紙包裹文物,甚至還考慮到從高處摔下不被弄壞。」

  1948年12月26日,中鼎號抵達臺灣基隆港。隨後,這些文物又被運到臺中,暫時放在鐵路庫房中。

  對這段歷史,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周兵頗有感慨:「那時去臺灣的很多專家,覺得在臺灣呆不了幾個月就會回大陸,結果幾十年終老在臺灣了。當年很匆忙,很多人都沒來得及跟自己的老母親話別,隨隨便便拿了點東西就去了臺灣,想著幾個月後就能把文物重新帶回北京故宮,沒想到一去幾十年。」

  毛公鼎成永不更換的展品

  毛公鼎在內的三批文物運臺後,除「國民政府外交部」文件存於臺北,「中研院」文物暫存臺灣新竹縣的楊梅,其他文物皆轉到臺中糖廠倉庫儲放,並重新編箱編定《存臺文物清冊》。此後,當時的「中央博物院」所藏的毛公鼎等與北平故宮博物院運抵臺灣文物,構成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主要部分。

  1950年初,毛公鼎被運到臺中糖廠,只呆了一年多的時間,由於沒有更多的庫房,文物不能展覽,也沒有辦法保護,文物專家們又找到了臺中的霧峰鄉北溝村。除了「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的文物還留在楊梅以外,其餘所有的文物全部從臺中糖廠運到了霧峰,在這個地方呆了十多年,一個臨時機構「臺北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也成立了。

  1957年春天,北溝庫房的西邊空地上蓋起了一座小規模的陳列室,毛公鼎又開始落戶在這個佔地僅有60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籃球場大小的新家。此地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身。

  1965年臺北故宮正式落成,毛公鼎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換的展品,「臺北故宮建立時就已經考慮了現代化的展陳條件,由於毛公鼎對溼度特別敏感,所以毛公鼎陳列處特別考慮了溼度,而溫度一般控制在20多度左右,」丁孟指出。

  由於毛公鼎銘文解讀容易,學界對毛公鼎的研究主要放在斷代上。丁孟表示,毛公鼎銘文上只記載了「王」,但具體是哪個王,學界對此經過一番研究。最初,有說法提出是周厲王,不過後來越來越多考證支持是西周晚期宣王時期所制,這也成了主流說法。

  當然,毛公鼎的傳奇也不僅限於學界。為了讓普通民眾對毛公鼎有更多認識,臺北故宮於2005年製作的形象宣傳片中,就將毛公鼎以更為現代的方式介紹給普通民眾。

  C14、C15版採寫本報記者 李健亞

  本文感謝以下受訪者:丁孟(故宮博物院青銅器研究專家)、李光謨(中國人民大學離休教師,考古學家李濟之子)、周兵(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劉慶功(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本文圖片及部分資料由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良友(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良友紀錄片網提供。

相關焦點

  • 徵集令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場拍賣面向全球徵集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鎮,也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建築主體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建造,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 紀錄片《臺北故宮》帶你賞珍品 12日起央視開播
    臺北故宮裡收藏了哪些稀世珍品?文物大遷徙的漫漫路途中發生過什麼?隨文物去臺的人們對故土有著怎樣的情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對現代臺灣地區年輕人還有沒有吸引力……1月12日起,12集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將在央視一套晚間連續播出,該片不僅展示了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娓娓講述了曲折的人的命運和深深的人文精神。
  • 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中國的青銅器舉世聞名,不僅品種多、器型精美,而且造型富有想像力,典型的有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銅車馬、還有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收藏的絕美青銅器,但是在眾多的青銅器中,有兩件被推為「鎮國之寶」:它們分別是位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毛公鼎和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日遊,刷爆你的朋友圈
    這其中不得不說的便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據悉,院內共保存了書面﹑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它工藝品等60萬件文物。都帶著中華傳統文明的氣息;每一件的背景,都有明確的中國歷史淵源。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
  • 《寶藏四方》首場直播預告: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解密最早的...
    首期直播,騰訊新聞聯合寶雞新聞網,將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在這裡,將帶你雲賞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重器之一何尊,解密最早的「中國」。這件國寶是「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以收藏、研究、展示青銅器為主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18-11-14 08:5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
  • 古埃及木乃伊等229件展品,11月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獲悉,即將於11月中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揭幕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將完整呈現遠古時期的6具木乃伊、棺槨、陪葬品及石碑等共229件展品。
  • 為配合蔡英文「數位發展部」政見,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被迫降級」
    而行政機構知情人士說,原先「組改」方案未納入「數位發展部」,在新的調整後,除非修「組織法」或有「部會」降級裁撤(並),否則因應「數位發展部」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勢必改隸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降級為「三級機關」。
  • 臺北故宮被移置孫中山銅像歸位 馬英九出席典禮
    1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被移置的孫中山先生銅像歸位,馬英九出席典禮並致辭。二00四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整修時,原安放在館中間的孫中山銅像被移置放於它處,此後一直未再回歸原位。今日歸位的孫中山銅像系由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朗度斯基,根據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大理石坐像翻鑄而成。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臺北國寶聚焦展期:2020年10月31日—2021年1月31日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 百件私藏國寶北京免費展出 唯一完整虎簋首展(圖)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等相關部門,歷時兩年多,走訪、聯繫收藏家,這才請出了這些大眾未曾謀面的國寶重器。  展覽期間,收藏家還將親自攜帶部分珍寶赴會。屆時,展覽將被劃分為古典藝術、經典畫廊、經典首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廠專區、博物館徵集專區六個展區。參會的除去海內外收藏家,還將有20家左右的國內文物商店,以及海南、湖北等部分省市博物館。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臺北這幾個不容錯過的旅遊景點,最後一個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
    1、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展館會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還有不定期的特展展出。
  • 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最近有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一組圖片,圖片中拍攝了在美國華盛頓州機場,一架與以前有所不同的「華航」波音777F客機的塗裝。飛機上「CHINA AIRLINES」的塗裝被刻意縮小,並且從機首部位改動到機尾部位,在機身中央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日後可能會利用這些大面積的空白進行其他的彩繪。
  • 現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看深藏宮中、秘而不宣的皇家寶器
    故宮博物院藏有豐富的法器類文物,尤以藏傳佛教法器居多,這些文物對於認識和了解清宮廷的物質文化、皇室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澎湃新聞獲悉,12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是繼去年「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之後的再度合作。
  • 臺灣雕刻大師作品被故宮收藏,木頭黃金在他手裡變螞蟻蟑螂
    指尖秘密想要傳達人類藝術上的美,無論是市集街頭,還是故宮皇家博物館,都有值得發掘的寶藏。如果有一天外星人要佔領地球,他也一定會看在人類文明和藝術的份上,放我們一條生路。想看到美的表述,就趕緊關注我吧。在2013年的時候,故宮做過一個大展,名字叫做「精彩100,國寶總動員」。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