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2020-12-06 澎湃新聞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

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介紹,為了帶給觀眾更好的服務,今年開始,臺北故宮除完成北部院區無線網路更新,提供快速、暢通的連線供遊客使用外,更進一步打造了720°VR環景網站,讓民眾在家也能透過虛擬網路體驗臺北故宮典藏的華夏瑰寶。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

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

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更即將進入尾聲;南部院區則是以鄭問家喻戶曉的三國漫畫為主題,搭配故宮文物推出的「赤壁與三國群英形象」特展,以及以十七世紀亞洲織品文化跨域交會融合為主軸的「穿上亞洲—織物的交流與想像」等年度特展,搭配院區其他常設展覽,內容豐富,精彩可期。

臺北故宮南院,「赤壁與三國群英形象特展」三國 魏《袞雪》墨拓本

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海錯奇珍沉浸式互動劇場

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表示,除南北院區外,也歡迎民眾到臺中體驗故宮新媒體藝術展,包含現於2018臺中花博「故宮花蝶館」展出的「清 翠玉白菜」以及臺中港區藝術中心的「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

清 翠玉白菜

澎湃新聞了解到,歡慶新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帶給觀眾豐富的展覽及活動外,今(2019)年特別在故宮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

臺北故宮博物院2019年春節期間展覽:

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五代 黃筌,《蘋婆山鳥》

本次「來禽圖」特展,共遴選三十一組件。作品時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型態可區分為「果熟來禽」與「鳥語花香」兩類,呈現了包括歷代名家,如黃筌、徐崇嗣、惠崇、崔白等人的作品。

展出同時,並會搭配禽鳥的寫真照片一併陳列,觀眾可以透過繪畫與照片的詳細比對,具體理解歷代畫家對於禽鳥生態縝密的觀察力,以及當想要突破形似侷限時,如何藉助筆墨與萬物對話,來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力。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元 陳脩《七言律詩》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看畫.讀畫—歷代名跡選萃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明 丁雲鵬 《白描應真》

中國繪畫的發展就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著人物、花鳥、山水等畫科中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脈絡中加以變奏。展覽呈現了宋李唐《煙嵐蕭寺》、明文伯仁《松岡竹塢圖》、明董其昌《仿燕文貴筆意》等作品。

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民國,高奇峰《畫猿》

展覽展出歷年捐贈、寄存作品選萃,立意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讓大眾共享文化資產。此次選展作品以廣東畫家為主,包括居廉(1828-1904)、高劍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陳樹人(1884-1948)、黃君璧(1898-1991)等。

古畫動漫─明人出警入蹕圖

展期:2018年12月27日-2019年3月26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古畫動漫」展精選院藏書畫名品,包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明仇英《漢宮春曉圖》、明文徵明《放趙伯驌後赤壁圖》、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宋 蘇軾《書黃州寒食》、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等。由史料為發想之基礎,以忠於原作的動畫展演典藏書畫作品的精彩片段。

古人掌中書—院藏巾箱本特展

展期:2018年12月23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五經》,明嘉靖間(1522-1566),覆宋刊巾箱本

時人所稱的「袖珍書」、「口袋書」或「掌中書」,亦即古代的「巾箱本」;其外型小巧細緻,便於攜帶,深受一般士子民眾的喜愛與收藏。然若追溯最早出現的巾箱本,據現今可證史料,應系自《南史‧齊衡陽王鈞傳》始。

展覽旨在呈現巾箱本的淵源歷史、裝幀形式、開本尺寸與內容差異,分為「巾箱本五經」、「古人展書讀」、「皇家藏袖珍」,以及「大書配小書」、「巾箱走四方」五單元。觀眾透過展覽,不僅可瞭解古人藏書於箱篋的文化背景,兼亦想見其行旅坐臥書必隨身,或展卷誦讀,或把玩賞鑑的文化現象。尤有進者,觀眾于欣賞文物之際,亦得以古證今,目睹袖珍本在圖書發展歷程中所展現的不同面貌。

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展期:2018年12月20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清 康熙,青花松鶴山水鹿紋鳳尾瓶

十七世紀-一個探索新知和拓展領域的時代。

位居世界東邊的明朝,歷經萬曆之末到滿州人入關前的紛擾不安,終至順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傳承至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之後,整個局勢方逐漸穩定。相對於此,西方的商人與傳教士挾持著前所未有的意圖與氣勢,持續朝亞洲邁進,足跡從沿海貿易據點逐步深入皇室宮廷。在眾多西方來客中,荷蘭商人和使節團堪稱是東西交流網域中的第一舵手,他們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遞亞洲的知識與文化,也化身成為穿梭在東亞海域間的重要使者。

展覽分成四個單元,序幕「行旅足跡」展示荷使旅程所見相關紀錄與物件。第二單元「異國奇珍」展現兩個端點的人們對異國充滿期待與想像,促使具有東方風格或看起來像是西方情調的物品,競相湧現。第三單元「東方風情」儘管十七世紀的時空背景下,觸手可及外來文化的衝擊,然而明朝皇帝仍然一如往昔地祭祖謁陵,而隱身於書齋中的文人,亦暢所欲言談個人品味。最後「環宇交會」單元則以同時混融東西特色的裝飾風格,如瓷器上的裝飾紋樣,蘇州版畫和世界地圖中的轉譯手法,重建十七世紀的世界觀,以及東西交會影響下的藝術與文化。

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

展期:2018年9月20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玉龍佩,戰國早期

展覽共展出戰國至漢代精選玉器212件,其中清宮舊藏有114件,新入藏者為98件,展品件件具代表性,不僅可呈現此時代璀璨紛呈的藝術美感,也足以說明這個時代的玉器故事。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展期:2018年11月17日-2019年2月17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區 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普希金博物館是俄羅斯收藏法國瑰寶鉅作聞名於世的博物館。本次展覽展出65件17世紀到20世紀的風景名畫,並聚焦在19世紀印象派至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傑作。

展覽以「近代風景繪畫的起源」、「讚頌大自然」、「巴黎城市光影」、「巴黎近郊的自然景致」、「南法明媚風光」及「海外的異想世界」為主題,引領民眾認識法國近代風景繪畫。其中,首次來臺灣的莫內《草地上的午餐》是展覽最大亮點。

故宮花蝶館—新媒體藝術展

展期:2018年11月3日-2019年4月24日

地點:臺中 后里馬場園區/馬術競技場1F、場本部

臺中故宮花蝶館,動態投影營造花卉落英繽紛之貌

臺北故宮響應「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特別規劃建置「故宮花蝶館」,以臺中當地之花、馬主題特色、園區「生態.Nature.自然共生」核心價值為發想,將臺北故宮典藏重要文物,轉化為新媒體藝術,並融合教育推廣面向,打造全新沉浸式美學體驗場域。

動物藝想─故宮新媒體暨藝術展

展期:2019年1月26日-2019年5月5日

地點:臺中市 港區藝術中心

蒔繪公雞盒附象牙仙工船

「動物藝想─臺北故宮新媒體暨藝術展」是個說故事的展覽,以藝術、科學、自然和社會的角度窺探動物世界。

清康熙年間,南懷仁繪製了《坤輿全圖》試圖向康熙皇帝介紹世界地理,地圖中包含了二十餘種的動物圖像及生態描述,顯示了以認識動物來感知世界的可能性。動物與人類共處同一顆星球,是人類認知世界的要素,自最古老的洞穴畫以來,動物便一直是藝術的主題,昆蟲、雀鳥和哺乳類動物是文學和電影中精彩的角色,更是信仰和神話中不朽的主角。另一方面,人類為了生存,大量屠宰並竭盡所能的利用動物,卻又同時以豢養寵物填補物質和心靈所需。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華等古老文明,更見其對動物王國的眾多研究,乃至古希臘、古羅馬創立了現代生物學等,由前述種種記述可見人類與動物相互且複雜的依存關係。

本展試圖將這些脈絡,串連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闡明人與動物多樣的關聯。


附錄:

春節期間臺北故宮博物院開放時間:

臺北故宮南、北院區:除夕開放至16:00,初一開始恢復正常開放。

臺中故宮花蝶館:臺中花卉博覽會 后里馬場園區/馬術競技場1F、場本部(除夕休園,初一~初五9:00~21:00,初六9:00~19:00)

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周二-周日:09:00~17:30,新年期間於大年初三開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看張大千當年捐出了哪些書畫與自用印,臺北故宮將辦紀念大展
    今年適逢張大千(1899-1983)誕辰120周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於4月1日〜6月25日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周年大展」。從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的展覽清單中,展覽將展出張大千及其舊藏書畫精品87件,大千自用印80餘方,全面反映張大千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
  • 臺北故宮今起換展:《西狹頌》《好太王碑》裡的筆墨見真章
    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漢 仇靖 《李翕碑》(《西狹頌》)《李翕碑》又稱《西狹頌》,是公元171年的摩崖刻石,位於甘肅省成縣天井山壁,頌揚李翕整治西狹棧道之事。
  • 臺北故宮「來禽圖」特展:花開鳥鳴 春意盎然
    臺北故宮博物院在2019年元旦之日推出「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特展,展出31件(組)的作品,早自五代,晚至近代,呈現最為瑰麗多樣的花鳥繪畫。臺北故宮過去也曾以鳥類為主題策劃相關展覽,如2001年「畫裡珍禽——紙絹上的鳥類世界」、2010年「百禽百聲音,一動一情性——邊文進三友百禽特展」、2015年「十指春風——緙繡與繪畫的花鳥世界」等展,顯示出臺北故宮典藏花鳥傑作之豐,以及人們對此題材的鐘情和喜愛。
  • 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徵集令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場拍賣面向全球徵集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鎮,也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建築主體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建造,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國家博物館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再次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推出山東博興佛造像展,系統性展示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的歷史藝術。
  • 臺北故宮被移置孫中山銅像歸位 馬英九出席典禮
    1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被移置的孫中山先生銅像歸位,馬英九出席典禮並致辭。二00四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整修時,原安放在館中間的孫中山銅像被移置放於它處,此後一直未再回歸原位。今日歸位的孫中山銅像系由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朗度斯基,根據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大理石坐像翻鑄而成。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
  •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18-11-14 08:58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自由行之臺北中山紀念堂
    臺灣第一站就是臺北,最後一站也時臺北,總共在臺北待了5天,城市感覺和廣州差不多,可能廣州更現代化一些。野柳不大,差不多玩了兩個小時出來,11點半出景區,因為時間還早,我準備帶女兒坐檯灣好行汽車過淡水玩玩,正好趕上11點半的車,整輛車就我們母女兩個人,到了淡水,我們先逛古街,吃午飯,古街的盡頭就可以走過去真理中學和淡水大學。
  • 展扶貧成效|臺北村的「前世今生」
    展美麗鄉村畫卷譜脫貧致富華章今天【展扶貧成效】小布帶給大家的是臺北村的「前世今生」2015年,蘭花集團莒山煤礦與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開展結對幫扶以來,用實際行動踐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先後投入資金物資近100萬元、協調引進資金近500餘萬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速度,盡銳出戰,勠力向貧困發起猛攻,帶領貧困群眾穩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階段性目標,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退出。如今的臺北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日新月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美麗鄉村的嶄新藍圖完美展現,脫貧致富華章振奮人心。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申宏攝26日,臺灣「文化部」在「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如何推動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美術館、表演藝術館舍及各文化館舍之數位策展、線上藝文、數位行銷與服務」進行專題報告,多位「立委」針對臺北故宮與「文化部」合併一事質詢。
  • 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最近有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一組圖片,圖片中拍攝了在美國華盛頓州機場,一架與以前有所不同的「華航」波音777F客機的塗裝。飛機上「CHINA AIRLINES」的塗裝被刻意縮小,並且從機首部位改動到機尾部位,在機身中央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日後可能會利用這些大面積的空白進行其他的彩繪。
  • 中國北市,穿過臺北,讓我們去領略中國臺北的風光吧
    臺北又被稱為「北」市,這是中國臺灣省的省會,這裡到底有多少魅力?臺北是臺灣省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光、工業、商業和傳播中心,臺北經濟發達,世界上最具權威的世界都市研究機構之一的GaWC被評為世界第一線城市,另外,2019年1月臺北市入選「2018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排行榜,同月,臺北入選「2018年WFBA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排行榜,讓我帶您參觀這個不可思議的城市。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今天的臺北已不再遙遠,有關臺北故宮的人和事卻依舊在歷史的煙塵中。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它們,整整60年的相隔,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了揭開塵封已久的那段歷史,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周兵和他的團隊再次打造了《臺北故宮》,本報也回訪當年的當事人和相關學者,還原出這些國寶的故事。
  • 臺北旅遊該去哪 故宮博物館值得一覽
    臺北故宮,又叫故宮博物館。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模仿中國古代宮殿式風格,不僅有眾多珍貴的藏品,它還賣許多有意思的紀念品。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館內藏品總量雖然不法與北京故宮相提並論,但是它也珍藏了許多世間珍寶。1.散氏盤。
  • 臺北旅遊攻略 臺北旅遊景點
    臺北市作為臺灣的省會城市,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旅遊、文化都是臺灣名列前茅,所以臺灣旅遊來這裡將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下面小編就為小夥伴們準備了臺北旅遊攻略,一起來看看下面的臺北旅遊景點吧。
  • 2020臺北博物館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圓滿閉幕
    2020臺灣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於2020年7月29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圓滿閉幕。此次夏拍會以字畫為主,匯集近現代名家作品200多件。其中孔子美術館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網會員雲大群先生作品《深山古寺圖》《奇峰夕照圖《春山訪友圖》三幅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型拍賣會上分別以415萬、376萬、458萬多新臺幣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