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2021-01-11 歷來現實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

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

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

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

這些文物分幾批運送到臺灣,每次運送都有國民黨兩名少將一級的軍官親自押送,到場有三方交接。

蔣經國下令,所有文物必須有三個少將在場嚴格密封,啟封時三個部門的負責人在場。如有丟失和損壞,軍法從事。

1957年,在有關部門組織下,部分文物開始對外展覽。

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

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

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

整棟建築白牆綠瓦,因為梅花是謂"國花",全院呈梅花形。

其中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珍稀文物多達80多萬件,文物保有量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

最老的故宮——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之所以最老,是因為它建成時間最早,是明清兩代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大家都把它叫紫禁城。

既然是中國最高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建築規模是最大的,建築材料是最考究的,建築工藝是最好的。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不僅是中國皇宮建築的精品,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古建築(群)之一。

北京故宮位居世界五大宮的首位(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全部建築仿造當時的南京故宮,工期長達14年(一直到1420年)。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民間都傳說有故宮的殿宇宮室一共有9999間半,被稱為"宮殿海洋",氣勢宏偉,蔚為壯觀。

北京故宮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城牆高達10米,城外的護城河寬達52米。

紫禁城內的主體建築分為內宮和外殿兩部分。

外殿部分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朝廷舉行重大活動和儀式、開會的場所。內殿則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部分組成,是皇帝和自己家屬生活的地方。

最孤單的故宮——瀋陽故宮:

說它最孤單,是說它因為位置偏僻,文物保有量少,客流量相對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來說要少的多。

瀋陽故宮不用問,肯定是位於遼寧瀋陽,坐落在瀋陽市的瀋河區,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瀋陽故宮也叫盛京皇宮。

東北是滿清的發祥地,瀋陽故宮是滿清統治者沒有入關前建造的皇宮,建造於公元1625年,距今已經有390多年歷史。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全院共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大多都保存完好。

不過瀋陽故宮的藏品被滿清皇帝帶到北京一部分,被國民黨帶到臺北一部分,亂世流離一部分,留在那裡的文物已經少的可憐。

儘管如此,這裡收藏的文物也是稀世珍寶,比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都絕無僅有,價值連城。

但因為其歷史悠久,瀋陽故宮仍然是國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論是瀋陽故宮還是北京故宮的建造都說明一個真理,歷代封建統治者打天下就是為了奴役人民,自己縱情享樂的。

他們名義上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是替天行道,其實都是為了家族和集團的利益。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那些統治者在飽經戰亂後,不去休養生息、不管百姓死活,去大興土木,大建朝堂,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北京故宮建造的時候,所用的「金磚」都來自千裡之外,所用的木材更是要翻山越嶺到西南邊陲去採伐,動用的勞工多達上億人次。

他們不管是盛夏還是嚴冬,都要在這裡像奴隸一樣為統治者勞動,受盡苦難。

因此可以這樣說,故宮的一磚一石,都浸透了百姓的血汗。

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故宮,除了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結晶",也都凝結了勞動者的斑斑血淚。

相關焦點

  • 北京故宮真的有鬼嗎?88年大人物在故宮遇鬼事件
    一時心血來潮,他突然想去故宮看一看。眾所周知,故宮的重大禁忌之一,就是晚上絕對不接待遊客。為什麼呢?當然是有理由的。大人物是個偉人,從不相信什麼超自然的東西。到了故宮以後,他詢問管理人員詢問:故宮哪裡最邪氣?管理人員有些驚恐的回答:當然是東筒子夾道。大人物笑著說:那我們就去那裡逛逛!
  • 臺北旅遊該去哪 故宮博物館值得一覽
    臺北故宮,又叫故宮博物館。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模仿中國古代宮殿式風格,不僅有眾多珍貴的藏品,它還賣許多有意思的紀念品。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館內藏品總量雖然不法與北京故宮相提並論,但是它也珍藏了許多世間珍寶。1.散氏盤。
  • 單霽翔解釋故宮為什麼賣口紅:紅黃藍是故宮三原色
    【解說】3月23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了經濟峰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了以「文化互動與民心溝通」為主題的小組會,在會上他以多個生動的例子,講述了如何讓傳統文化走近大眾。  【解說】當天,單霽翔在討論中表示,國際社會對博物館的定義從注重文物藏品保管、研究,逐漸轉為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而通過實踐,他感到,文物的展覽不應該脫離於人們生活之外。
  • 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最近有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一組圖片,圖片中拍攝了在美國華盛頓州機場,一架與以前有所不同的「華航」波音777F客機的塗裝。飛機上「CHINA AIRLINES」的塗裝被刻意縮小,並且從機首部位改動到機尾部位,在機身中央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日後可能會利用這些大面積的空白進行其他的彩繪。
  • 《上新了·故宮》:進故宮實地取景、深入未開放區域
    第一期拍攝符望閣時,攝像們遇到了大難題,毛嘉發現,乾隆皇帝很喜歡超小的格子間,最小的房間還不到三平米,這意味著攝像師動作幅度稍微大一些,就可能磕碰到牆壁。拍攝倦勤齋時,嘉賓有四個人,攝像只進去了三個,「我們要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拍攝,既要保證文物的拍攝精美,抓住人物的所有表情,還要保證素材量,那個機位是很難的」。錄製三期之後,故宮和節目組漸漸有了默契。
  • 「去中國化」?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報導稱,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是屬於臺「行政院」,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會從二級機關變成三級機關,會矮化臺北故宮。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是否會改名,還有人說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 北京消防故宮特勤中隊:故宮已安裝5674個智能煙感探測器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天安門支隊故宮特勤中隊政治指導員蔡瑞介紹說,目前故宮已經安裝了5674個智能煙感探測器和113臺吸氣式火災探測器,並且與崗亭、警衛、安檢口等重點部位建立聯動機制,確保一處著火、多點響應;同時為9046個殿宇宮室「量身定製」了火災撲救預案,用數位化沙盤推演,開展實戰化演練,為故宮消防扣上一個安全防護的「金鐘罩」。
  • 徵集令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場拍賣面向全球徵集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鎮,也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建築主體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建造,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 臺北故宮被移置孫中山銅像歸位 馬英九出席典禮
    1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被移置的孫中山先生銅像歸位,馬英九出席典禮並致辭。二00四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整修時,原安放在館中間的孫中山銅像被移置放於它處,此後一直未再回歸原位。今日歸位的孫中山銅像系由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朗度斯基,根據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大理石坐像翻鑄而成。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為了揭開塵封已久的那段歷史,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周兵和他的團隊再次打造了《臺北故宮》,本報也回訪當年的當事人和相關學者,還原出這些國寶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青銅器研究專家丁孟介紹說,中國自漢代以來對銅器就極為重視,到了乾隆更是對金石學進行了大力度的推動,當時的官宦階層對青銅器都極為重視。毛公鼎出土時無破無損、極為完整,更可貴的是鼎內腹部的字數極多,有32行、共497個字的銘文(也有說法認為是499個字)。   迄今為止,毛公鼎是銘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寶。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上新了故宮》:就算來過100次故宮,故宮也會給你101次的驚喜!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以全新的面貌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在第三季節目中,鄧倫、張魯一和聶遠三位作為故宮文化探秘的駐場嘉賓,文創方面,則邀請到了全國20多所高校的學子,參與團隊設計賽事。首期當中,清華美院設計團隊,對戰中央美院設計團隊。可謂是異彩紛呈。
  • 故宮再「上新」!《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即將開播
    助力下一代成長 觀眾來信引發共鳴 作為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和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文藝欄目」,《上新了·故宮》前兩季憑藉專業的探索視角和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得到了專家的「認證」和業界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在三年間收到過成千上萬的觀眾來信及反饋,言語之中寄託著觀眾對節目的喜愛與對故宮傳統文化的熱愛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 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小火鍋精緻而美味;滷肉飯做法簡單,但令人齒頰留香臺北太歷史——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的藏品,傳承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臺北太浪漫——淡水情人橋的落日溫馨而又浪漫臺北太光影——九份的基山街仿佛置身宮崎駿的電影當中臺北太懷舊——平溪的小火車如時光機穿梭回到上個世紀臺北太政治——國父紀念堂、中山紀念堂、士林官邸、忠烈祠,處處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臺北太休閒——滿街的咖啡店,每個街道都有咖啡的飄香臺北太虔誠——平溪放天燈
  • 紀錄片《臺北故宮》帶你賞珍品 12日起央視開播
    臺北故宮裡收藏了哪些稀世珍品?文物大遷徙的漫漫路途中發生過什麼?隨文物去臺的人們對故土有著怎樣的情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對現代臺灣地區年輕人還有沒有吸引力……1月12日起,12集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將在央視一套晚間連續播出,該片不僅展示了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娓娓講述了曲折的人的命運和深深的人文精神。
  • 民進黨到底要拿「臺北故宮」怎麼辦
    2日,臺灣地區頭目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示,針對「臺北故宮」的改名、降格降編爭議,沒人問過她的意見,不懂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更沒有這樣的討論。民進黨露出底牌「行政院秘書長」兼發言人李孟諺3日表示,外界關切「臺北故宮」是否改隸屬「文化部」,這部分正在密切評估與研商,但可以確定故宮不會改名。換句話說,「臺北故宮」應該不會更名為「華夏文博館」,但可能降格降編,坐觀國民黨怎麼要求民進黨解釋。
  • 瀋陽故宮精品文物在國博集中展示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於2020年12月31日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展期3個月。「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通過「皇權與秩序」「生活與習俗」「陳設與清供」「藝術與信仰」「文治與武備」五個單元,集中展示瀋陽故宮博物院典藏的200餘件(套)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其中既有威嚴莊重、典雅靜穆的禮儀用器,帝後玉寶、玉冊,富麗華美、工巧藝絕的陳設佳器,紋飾精美、寓意吉祥的生活用器;又有富有文人意趣的君臣書畫,法相莊嚴、裝飾華美的金銅佛造像等。
  • 故宮又上新了!
    過去,故宮的歷史文化元素高高在上,局限於三米紅牆之內。為了讓這些具有寶貴价值的文化元素走進消費者的日常,故宮選擇用兩種高頻消費與體驗方式來帶動它們———開發文創產品和參演電視/網絡節目。 2013年8月,北京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此後,「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使600歲的故宮煥然一新,吸睛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