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2021-01-08 人民網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

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由北及南,穿越半個中國;從古至今,橫跨歷史長河;傳統中華文化與香港都市文明碰撞、交融、輝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我們將來會攜手合作,一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

紮根香港 再釋故宮經典

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人文脈絡,形成了根植中華文化,又糅合西方色彩的香港文化。別具一格的香港視角,為故宮文化的演繹再添魅力。

「傳統中國視藝文化」「傳統中國空間文化」與「當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機結合,傳統文化融入香港現代都市首先體現於建築設計之上。由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依照香港空間緊湊的特點,以縱向的空間呈現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

吳志華介紹,從外觀到內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兼備香港的現代特色,盡顯「陰陽平衡」「剛柔並濟」的中國宇宙觀。外部空間來看,七層樓高的建築「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形似中國古代的鼎;內部結構方面,汲取紫禁城中軸空間平面遞進的靈感,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打造成中庭空間垂直遞進的結構,兼具以現代手法演繹琉璃瓦圖樣的中庭天花。

故宮博物院藏品與香港文物收藏共展是交融的另一特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設9個展廳,總面積為7800平方米,每期展出800多件故宮文物。其中5個展廳定期輪換展出故宮精選藏品,涵蓋故宮文化的不同面貌,包括紫禁城建築、清代宮廷生活、文化傳承工作等主題。另有4個展廳則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藝術體驗互動展覽等專題展覽。

吳志華提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現代建築表達傳統精粹,除展示紫禁城珍藏外,策展團隊亦會與本地社區保持緊密互動,提供公眾參與詮釋文物的機會與平臺。同時,邀請本地藝術家合作,期望結合香港及當代元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接受採訪。人民網 沈婧婕 攝

創新演繹 緊扣當代生活

運用現代科技、緊扣當代生活,拉近觀眾與文物在歷史時空上的距離。推陳出新的現代詮釋,煥發故宮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從2018年的《數碼敦煌》到2019年的《清明上河圖3.0》,觀眾的目光所向便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策展方向。「運用現代科技解讀故宮文物,令文物藏品變得生動、活潑,成為未來策展的重點。」吳志華指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面應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每一塊曲面鋁板都有建築信息模型,輔以3D雷射掃描儀,使整個建築充滿科技色彩;還有現代化語言、多媒體形式展示文物藏品,引發觀眾興趣;另設學習與創新中心供青年發揮創意,將學生製作的文化創新項目,透過LED屏幕呈現給觀眾。

藝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讓故宮文物走進尋常百姓家,是一代又一代策展人的使命。吳志華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致力於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專家論述淺顯易懂地傳達給觀眾,引發他們的興趣、探索、共鳴與思考,令到他們與古人進行對話,從而透過自身經驗構建價值與意義,亦助力深化並創新文物的文化內涵。

設施方面也彰顯「藝術生活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有餐廳及咖啡室,全海景的餐廳佔地1100平方米,吳志華希望觀眾可以看日落飲咖啡,享受文化藝術生活。他特別提到,故宮的文創產品很受歡迎,期許香港也能設計和生產出既具香港特色又受歡迎的文創產品。

建設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

多維視角 融入國內國際

大灣區的市場、策展者的視野,助推香港融入國內國際文化雙循環。溝通中西的橋梁作用,將故宮文化從「館舍文化」走向「大千世界」。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背景之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迎來新的機遇。吳志華期待「積極融入國家文化發展大局」,將觀眾群從香港本地750萬人口,擴大至粵港澳大灣區7000萬人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進一步與北京故宮文化博物院「南北呼應」,以其源於一脈的珍貴收藏和共同的歷史變故,透過富含香港元素的華夏文明,展現給全國14億的觀眾。

頂尖藝術人才與國際策展團隊,成為香港將故宮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的優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來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英國、加拿大、美國、瑞士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精通中英文團隊成員,不僅帶來全球視野和人脈資源,亦通曉最恰當的方法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

「香港是祖國通向世界的『南大門』,連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橋梁紐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落成,一定能讓香港融入國內國際的文化雙循環。」吳志華如是說,「我們期待2022年年中與觀眾見面!」

(責編:劉潔妍、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故宮新聞發言人向公眾和香港博物館道歉
    中廣網北京5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故宮(微博)博物院今天上午十點半召開新聞發布會,就香港展品失竊一事介紹詳情,詳細情況連線正在中央臺記者車麗。記者:故宮博物院新聞發言人馮乃恩就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失竊的7件物品向社會表示公開道歉,並且向香港兩依藏博物館表示道歉。
  • 《絲路山水地圖》首次全幅展出 故宮與香港文化交流再寫新篇
    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絲路山水地圖》是首次全幅展出,標誌著故宮同香港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增強。《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以青綠山水風格繪製的絹本手捲地圖,全長約30米,寬約0.6米,展現了明代絲綢之路的沿線面貌。
  • 《上新了·故宮3》:鄧倫、聶遠、何穗,重新走入故宮領略千年文化
    故宮在古代就是紫禁城,這裡是明清兩代帝王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2020年是它成立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館成立95年,因為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所以這一次《上新了·故宮》就更加有意義了。這一次鄧倫和聶遠作為固定嘉賓,每一期加上一個飛行嘉賓,一起去找尋故宮的秘密和文創產品,讓故宮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
  • 傳承宮廷美學 周大福故宮文化珠寶上海K11展
    周大福故宮文化珠寶搭配Grace Chen高級訂製禮  服周大福華東區品牌副總 嵇萍莉女士  故宮博物院的特約專家——苑洪琪老師  周大福故宮文化珠寶上海K11展活動現場  【2015年4月3日,上海】周大福2015故宮文化珠寶系列展在上海K11如期舉行,向傳統美學致敬,再續古代珠寶與現代時尚的華麗緣,再造今日珠寶風尚新範。
  • 《上新了·故宮》:博物館教育的第二課堂
    與此同時,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在北京衛視熱播,不僅在尋找文化命脈的同時展現著故宮的「高光傳奇」,而且以不同主題,圍繞故宮館藏文物進行的創新表達,為中小學踐行「館教結合」「展教並重」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教學案例,引發了各界對博物館教育的廣泛關注。
  • 故宮又上新了!
    ,故宮毫無疑問是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 2016年,H5《穿越故宮來看你》刷屏朋友圈,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爆全民話題。2018年,《上新了·故宮》開啟博物館綜藝消費全新模式;全年文創收入超過15億…… 傳承於中國古代皇家的宮廷要素被重新演繹,古色古香變得觸手可及。
  • 每座博物館都需要一位「單館長」
    這兩天,一位老人退休的新聞刷屏: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院長單霽翔退休。7年前,他從國家文物局來到故宮博物院。如今,單霽翔退休了,故宮博物院則已從往日的嚴肅高冷,成為親切萌趣的所在。這背後的轉變,離不開自稱「看門人」的單霽翔。
  • 香港賽馬會年度投注額2165億港元 回饋香港305億
    《文匯報》消息,香港賽馬會昨日舉行周年大會並公布2016/17年度業績,與回饋社會的金額同樣刷新紀錄。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通過各項博彩稅及利得稅,馬會為香港特區政府庫房帶來破紀錄的217億元收入,獎券基金撥款為12億元;年度41億元慈善捐款亦再創紀錄。若連同35億元特別捐款用以支持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作為香港特區成立20周年的誌慶項目,全年慈善捐款總額達76億元。
  • 故宮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日前,「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故宮建福宮花園敬勝齋召開,與會嘉賓一起回顧了鄭振鐸先生的過往。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學貫中西的文學家、翻譯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史學家、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他19歲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五四時期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與瞿秋白合編《新社會》旬刊。
  • 末代皇帝、月球城市、故宮文化……這個課程都有怎樣的顛覆性元素?
    圍繞故宮這個主題,雙語數學老師在中國文化周帶領六年級學生研究了故宮窗花,討論了不同窗花象徵的意義,更是要感受複雜的幾何圖形之美,最後孩子們設計了自己的「數學感」窗花。在帶著六年級學生尋找這一系列答案的同時,我們讀懂了《清明上河圖》裡藏著的敘事文學,把《韓熙載夜圖》看成一組連環畫,還了解了故宮設計美學中的滿載與留白藝術、中國傳統的紋樣、故宮色彩……這是六年級中國文化周課堂的縮影,大量的圖文、書籍支持著文化周的學習,仿佛讓人親臨置身故宮的恢宏浩大、博大精深中。
  • 為何600年沒有鳥在故宮拉屎?館長說出原因,不是迷信
    為何600年沒有鳥在故宮拉屎?館長說出原因,不是迷信說到我們中國的每個城市地名,大家都會聯想到這個城市的一些標誌性東西,比如上海的外灘,比如南京的中山陵,還有就是西安的兵馬俑等等。由於我們國家擁有者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所以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地名,都會牽扯出許多的歷史故事來。
  • 故宮出版社X騰訊開心鼠英語 推出2021《故宮月曆》少兒版
    它以小朋友感興趣的神話傳說動物——太和殿的脊獸為線索,生動有趣地介紹了脊獸的形象、名稱和相關小故事,並穿插相應的英文介紹,讓孩子們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學習英語知識。(故宮月曆封面圖)創意新生,"走心"月曆傳承故宮底蘊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的設計理念主要來源於紫禁城代表性建築太和殿,以及簷角的脊獸。
  •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鄭振鐸當年如何搶救古籍文物,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故宮展開紀念 特約撰稿 陳曦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18-12-20 08:38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 《上新了故宮》:就算來過100次故宮,故宮也會給你101次的驚喜!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以全新的面貌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在第三季節目中,鄧倫、張魯一和聶遠三位作為故宮文化探秘的駐場嘉賓,文創方面,則邀請到了全國20多所高校的學子,參與團隊設計賽事。首期當中,清華美院設計團隊,對戰中央美院設計團隊。可謂是異彩紛呈。
  • 故宮再「上新」!《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即將開播
    作為系列紀念活動之一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將立足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度,用生動鮮活的電視語言講述中華文化、故宮文化的與時俱進,展現故宮博物院包含厚重文化歷史底蘊的同時,讓故宮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大眾。
  • 2021《故宮月曆》(少兒版)限量首發,故宮出版社攜手騰訊開心鼠英語...
    2020年12月2日,故宮出版社和騰訊教育聯合出品的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正式發布。該月曆限量發行一萬冊,是以故宮太和殿簷角瑞獸為主題的月曆,由故宮出版社與騰訊教育旗下騰訊開心鼠英語共同策劃與設計。同時,這也是故宮出版社首次推出的專為孩子們設計的故宮月曆。
  • 故宮博物院也是自負盈虧單位,館長低調的說前年只有15億
    故宮院長坦言為了不給其他博物館造成壓力,只能說去年營業額是15億在2019年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年會上我們有幸看到了在文化屆可以說官位最有分量同時也是年紀比較大的一個「商人」,他就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 島內傳聞臺北故宮更名"華夏博物館",藍營戳"蔡英文的心事"
    據臺媒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期傳出將改隸文化部門,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行政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引發議論。據「中時新聞網」報導,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11月26日表示,以故宮的地位,有必要直屬行政部門,若貿然行事,將使故宮地位下滑。
  • 科技與傳統文化的時空碰撞:華為閱讀領讀人單霽翔如何解讀故宮600年?
     數位化是故宮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2012年初單霽翔來到故宮博物院,首先面對的就是兩大難題:第一個是如何解決「全球人流量最大」博物館的「人山人海」? 單霽翔認為,故宮每天最大飽和接待量就是8萬人,數位化實現了線下觀眾不再排隊數小時買票。但如果讓更多億萬中國文化愛好者走入故宮,就必須藉助現代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