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卻詠梅)日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指出,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要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後服務內容,鼓勵小學在下午3點半課後時間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活動。與此同時,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在北京衛視熱播,不僅在尋找文化命脈的同時展現著故宮的「高光傳奇」,而且以不同主題,圍繞故宮館藏文物進行的創新表達,為中小學踐行「館教結合」「展教並重」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教學案例,引發了各界對博物館教育的廣泛關注。
眾所周知,博物館因擁有無數經典藝術典藏,及其具有的實物性、經典性和現場感的特點,對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故宮博物院是較早開展公眾教育活動的博物館之一,中小學生可以在每星期二集體免費參觀故宮。2016年,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正式啟用,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開展教育或研修活動,為常年面向中小學生及家庭觀眾進行的各類專題教育項目,提供了靈活便利的場地空間。在《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中,通過明星的引領與專家的串講,讓原本看起來乾癟、枯燥的歷史文化知識,以真人秀的形式活了起來。還有來自清華美院、中央美院、中國傳媒大學等20所高校的大學生參與文創設計環節,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等率高校文創設計團隊「競爭上崗」,通過文創設計比拼競爭「上新」名額,青年大學生設計團隊則各出絕招,打磨出了高品質的文創產品,將故宮文化賦予當代價值,普及給更多年輕人。
據了解,有些學校已經把《上新了·故宮》引入課堂,為學生普及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中國頂尖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學生們平日的作業與試題也逐漸多樣化起來:有語言文字運用題,以《上新了·故宮》為例讓孩子們選擇恰當的成語表達;有閱讀理解題,讓學生們分析《上新了·故宮》對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更有化學試題,讓學生們填寫節目裡展現的文物修復過程中涉及的化學變化是哪一種……
可以說,《上新了·故宮》已經不僅僅是一檔文化綜藝節目,而是一本生動的文化「教科書」、一個充滿實踐氣息的第二課堂,並成為中小學博物館教育的重要補充。
作者:卻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