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又上新了!
隨著《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開播,歷經600年風雨沉浮的紫禁城再次以穿透歲月的優雅和從容翩然而至,沁潤人們的心脾。
歷史的長河奔湧向前、時間的結繩銘刻閃耀,從1420到2020,作為承載著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集大成之瑰寶,故宮毫無疑問是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經過多年運營,故宮已然形成了第一大國潮IP。從文創周邊到彩妝口紅,從冰窖烤鴨到角樓咖啡,從合作國貨到聯名潮牌,故宮搭建的IP矩陣,每一次跨界都能引發全民熱議,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傳承文化一直是使命,而創新表達一直是動力。
過去,故宮的歷史文化元素高高在上,局限於三米紅牆之內。為了讓這些具有寶貴价值的文化元素走進消費者的日常,故宮選擇用兩種高頻消費與體驗方式來帶動它們———開發文創產品和參演電視/網絡節目。
2013年8月,北京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此後,「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使600歲的故宮煥然一新,吸睛無數。
與網際網路巨頭聯手,則令故宮文創與科技結合更進一步。2016年,故宮先後與阿里巴巴、騰訊兩大網際網路巨頭達成合作,故宮博物院旗艦店在天貓上線。紙膠帶、御貓擺件、真絲團扇、行李牌、冰箱貼……這些兼顧了歷史性、藝術性與實用性、趣味性的文創產品,每逢上市都能引發瘋狂搶購,人們在大呼「故宮搶錢」的同時又迫不及待地為這些爆款買單。
2016年,H5《穿越故宮來看你》刷屏朋友圈,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爆全民話題。2018年,《上新了·故宮》開啟博物館綜藝消費全新模式;全年文創收入超過15億……
傳承於中國古代皇家的宮廷要素被重新演繹,古色古香變得觸手可及。越來越年輕的故宮以一系列文創產品為起點,成功打造了一場文化遺產領域的盛宴,讓國潮、國風變成了年輕人的時尚文化新寵,也讓自己成為了國潮文化先鋒。
但故宮人並未滿足於此,而是用「數字故宮」的方式讓600歲的紫禁城「活起來」。3年前,故宮博物院及故宮社區App上線,將故宮豐富的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更為開放和有趣的互動體驗,營造一個「故宮式」的線上生活空間。他們設計推出的「數字文物庫」,將186萬多件藏品一網打盡。文物影像精度極高,可以放大至滿屏欣賞細節。600歲的紫禁城激活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更是賦予了當下中國年輕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潮流」。
短短幾年內,故宮在文創領域獨領風騷,這也證明了傳統文化從不缺乏追隨者,人們不缺乏與傳統文化產生聯繫強烈的意願。人們只是更希望那些看起來「高高在上」的傳統文化代表,能夠走下神壇,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從而引導國人重新認識、喜愛中國文化。
「小小的文物擁有大內涵,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要不斷挖掘文物的價值和背後的故事,激活其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與今天生活和社會相聯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欣喜地看到,在去博物館「打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未來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大家從「打卡」逐漸轉變為親近這些文化遺產,用心感悟文化遺產中的美,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體會創造這些文物的智慧。「希望更多人能從古代遺產中汲取文化的力量,獲得精神的慰藉,激發創造的靈感。」他說。
記者:王慧峰
編輯:魏芯蕊
審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