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趕考,六百年模擬|《上新了·故宮》的「定·守·護」

2021-01-09 騰訊網

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對每一檔綜N代尤其是文化節目來說,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素材還足夠支撐觀眾們的新鮮感嗎?

面對這個問題,《上新了·故宮》是超級自信的——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房屋九千餘間,藏品186萬餘件,更有縱橫六百年的厚重博大,所以更應該擔心的,也許是三季節目無法窮盡它的魅力吧……

故宮日月同輝的壯美景觀

上周六,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上新了·故宮》正式迎來第三季的收官,最後一期節目收視高達2.15,十期節目平均收視過1,豆瓣評分穩穩鎖定在8.7,在第一季8.2分和第二季8.6分的基礎上繼續精進,再度實力蓋章「優秀」。

「其實每一季都很緊張,對我們來說,之前只是複習、衝刺,開播才是進考場,只有整季節目播完才算正式交卷」,在故宮這所中國文化的頂級學府面前,總導演毛嘉和團隊就如一群最虔誠的學子,三年趕考,卻好像為了每一次的作答,跋涉了六百年光陰。

這檔節目最大的優點,不止是把故宮闡釋地精準而生動,從而打通了一條紫禁城記憶復甦、加固、以至連綿不絕的歷史脈絡,更在於它永遠以開放、包容、創新的態度和年輕人做朋友,秉持著對故宮和觀眾的雙向尊重。第三季在延續經典模式基礎的同時,特別召集全國多所高校的設計學子,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為故宮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站在收官的節點回望本季開篇的「定·守·護」三個字,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上新了·故宮》正是這三字箴言的踐行者。堅定的信念,守望的初心,牢護的使命,驅動著一群電視人300餘次踏進故宮的大門,器識為先,無問西東。

為觀眾打開「眾妙之門」

「紫禁城的幾何中心點居然不是在龍椅附近,而是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中間的這幾塊磚上,以後去故宮有新的打卡地了!」

製作團隊一絲不苟,精準踩點

從2018年第一季亮相以來,《上新了·故宮》不斷為觀眾花式解鎖著故宮的「打開方式」。在主創團隊看來,故宮就是眾妙之門,瞬間就能帶我們開啟通往歷史、文化甚至是精神世界的最美路途,它有無窮的魔力,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去發現,去創造。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這季節目裡,《上新了·故宮》先後探尋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傳世文物的回歸之路、能夠穿越古今的「樂天派」、盡顯對稱之美的「鏡像傳奇」、與金榜題名有關的歷史遺存、隱藏在宮殿裡的「數字密碼」、致力修復工作的「當代魯班」,還盡情感受了一番秋日裡的紫禁城「特飲」、自帶混響功能的「牡丹亭」以及獨特的故宮色彩美學。

打開眾妙之門,讓故宮活起來

都說第三季是最難做的,但歷經兩季節目的沉澱,《上新了·故宮》的主創團隊有了更足的底氣去駕馭這個高難度的題材。

300多次入宮,累積的不僅是對故宮的理解,更有對它的情感,同一座宮殿、同一件文物,哪怕是周而復始的日出日落、花開葉落,在他們的眼裡都如同時光捎來的訊息,值得深邃地凝望,忘我地記錄。

相伴三季,鄧倫變「故宮倫」

在本季節目中,最讓筆者覺得震撼的一處地點,當屬600年來守護著不同時期珍貴文物的欽安殿。

從永樂時期的玄天上帝銅像,到弘治年間的五彩仙鶴架龍紋大鼓,再到乾隆二十七年陳設於此的鱷魚皮鼓「鼉鼓」……欽安殿就像是時空膠囊,不僅容納了明、清兩代的歷史精粹,還有年齡超過千歲的宋徽宗玉冊單簡,讓人禁不住直呼「我的天」。

僅此一塊,一眼千年

在節目的鏡頭裡,故宮是流動的,它承載了時間的底蘊,印證著歷史的根源和來處。節目用密密麻麻的「批註」,豐富了觀眾對於故宮的歷史聯想,仿如一次次走進民族記憶的百花深處,總能生發新的感悟和美的感動。

「第一季時,可能大多偏重於細節,呈現許多感受性的表達;到第三季,基於對故宮氣質的縱觀和把握,我們期待做整體性的表達,融匯古建築、歷史、文物之間的連結密碼」,《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將這種連結的過程,形容為在做「排列組合的題目」。

也正是因為這種尊重歷史的巧妙連結,我們得以在本季節目中捕捉到了許多高級的趣味點,比如通過「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感受蘇軾借江風明月與天地對話、同自我和解的瀟灑豁達,傳遞和今人心靈相通的樂觀主義;比如從《徐顯卿宦跡圖》中探究古代考生高中前後的歷史故事,並尋找排名不等的「貢士」入殿的正確走向,試圖重溫曾經的學子們穿過大門、直達遠方的深遠心境;又比如循著蘊含乾隆家國情懷的金甌永固杯,朗讀他幾十年來於新年子夜時分寫下的吉語,品讀國泰民安的樸素願望……

歲月流轉,山河永固

《上新了·故宮》用其獨具視角的匠心串聯,帶觀眾徜徉於故宮這所大學,並嘆服於它的博大精深。數不清的深意,融在形形色色的宮闕樓臺之中,正等待著更多的有心人與知心人去開啟。

用虔誠守護虔誠

故宮裡最動人的是風景和建築嗎?

不,《上新了·故宮》所傳遞出來的那些最直抵人心的內容,明明是一個個關於追夢者、創造者和守護者的故事。

在收官之際,作為一位陪伴故宮走過三季的文創新品開發員,「故宮倫」貼心地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大禮,令眾人紛紛陷入與故宮專家結緣的回憶之中。故宮人堅守的虔誠,以及面對文化的謙卑,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前來「取經」的人們。

令人敬畏的故宮精神

故宮博物院工程師侯時拓,是一位與故宮相守44年的老「手藝人」,參與過很多故宮修復的大工程,布滿裂痕的雙手,寫滿了無悔的付出。拂塵、補配、加固……一道道工序,不能著急,不能懈怠,每次一坐就是一天,因為文物都長得不一樣,所以每次都得專門針對板子重新畫樣,就是這麼枯燥而辛苦的工作,他從1976年一直幹到現在。

老先生說:「這麼多年在故宮,挺平凡的,就是時刻在心裡想著,我修的是故宮,不但要把活兒幹好,還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匠心代代相傳,匠人守護不變

修舊如舊,手上開悟。唯有心中有了足夠的熱愛,方才能有如此忘我的境界。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楊紅在節目中娓娓道來的,是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在戰火紛飛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為了及時精細化紀錄故宮的真實數據,以免建築毀於不測,為今後的復原工作「備份」,以梁思成、朱啟鈐為主的中國營造學社,在故宮進行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測繪。

1981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永革主動請戰,參與維修東南角樓。如此奇特多姿的頂級建築,無論建造還是修繕,對匠人們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李永革感慨道:「這是個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即便到現在,我也能經常碰到從未見過的樣式。這麼多年,很多的老先生保護紫禁城、維修紫禁城,貢獻了他們的一生」。他說,「當代魯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整個團隊。

故宮魯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本季《上新了·故宮》其中一期的主題為「鏡像傳奇」。建造者和修復者,就是彼此完美的鏡像——破碎的瓷片、損壞的蟒袍、殘缺的建築,在一點一點被復原的過程中,遙相呼應著跨越時空的非凡匠心。

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的,還有第二期節目展示的在景仁宮特設的「景仁榜」,上面寫滿了故宮文物捐贈者的名字。以《五牛圖》為代表的上萬件文物,在懂得文物之重的愛國人士不惜代價的共同努力下,在故宮安了家,這才得以向世人展示華彩。

《上新了·故宮》不吝讚美地致敬著所有的「故宮人」,他們有的在研究這座城的歷史,有的為文物治病,有的舉辦展覽,有的記錄故宮,有的則是做著安全保衛的工作……他們將各自的人生投入這座城,這座城也照亮了他們的生命,甚至所有國人的記憶。

在同一個地點,留下跨越時間的致敬

面對這些值得敬畏的人,《上新了·故宮》「以虔誠守護虔誠」,播出的是三季,但這三年間,主創團隊全力以赴地在600年浩瀚裡瘋狂學習、努力備考,用飽含準確度和信息量的電視語言,將故宮「翻譯」給觀眾,讓每一朵花紋、每一種顏料、每一道木樑、每一塊地磚都能開口述說時間的輪替,歷史的滄桑,尤其是精神的不絕。

跟年輕人做朋友

新一季《上新了·故宮》最直觀的一個變化,就是大膽放心地將文創設計直接交予年輕人,節目邀請了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理工大學、西安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大學生設計團隊。

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年輕人」就是《上新了·故宮》的核心落點。從第一季起,無論是邀請以鄧倫為代表的正能量明星引領年輕人探索故宮的熱忱,還是納入萌感元素御貓「魯班」,又或是結合動畫、表演等諸多形態講述故宮故事,節目都有一顆不餘遺力靠近年輕、吸引年輕、引領年輕的心。

以年輕引領年輕

三年間,《上新了·故宮》先後獲得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最受大學生歡迎節目」等重磅榮譽,但最令主創團隊感到興奮的是,節目成為許多中小學的文化教學素材,也獲得了不少大學生的歡迎。

邀請年輕人主導文創設計,實則是與年輕人的思想和審美達成更深層的互動,在「朋友」式的共創中,鼓舞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迸發更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並將這種熱愛導入他們的生活方式。

於是,觀眾們在本季《上新了·故宮》中看到了許多奇思妙想。

故宮文創,把故宮帶回家

取用故宮基石的暖灰色調的「雲山履」帆布鞋,用自然的紋樣來傳遞生生不息;而將故宮經典的紅、綠、黃三色大膽配在一起的「青雲躍」,則充滿了個性美。兩款帆布鞋充滿了極致的反差,但均讓人感受得到歷史的浪漫、文化的自信,還有古老的祝福。

用動畫演繹茶歷史的「潮韻」茶具套裝、將靠山神獸的故事重寫的文創手錶、以斷虹橋石獅子為靈感設計的御美國色禮盒、「萌之歸寶」系列銅擺件……學子們設計的故宮文創,可以穿在身上,戴在手腕,擺在桌頭,抱在懷裡,可以品茶、擼貓、寫字,可以勉勵自己,亦能溫暖他人。

國潮為什麼可以潮起來呢?節目有句話總結地很妙:浪漫是前世今生的再度重逢,經典是穿越時空的記憶重現。

第三季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是在節目中多次出現的故宮在2020年啟動的「零廢棄項目」,而這一環保理念也貫徹到了年輕學子們的設計中,展示出滿滿的科技人文氣息。

「零廢棄」理念倡導貫穿始終

《上新了·故宮》從來就不單是一檔文化節目,而是一個從創意直通到銷售、從線上聯動到線下、從前店貫穿到後廠的文化產業。節目始終認為,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與日常生活的呼應和融合,才是文物真正活起來的例證。

在故宮這個偉大的文化典守陣地裡,建造者和守護者,永固長存。那麼日益壯大的使用者隊伍,又何嘗不是關於「定·守·護」的另一種「鏡像傳奇」呢?

相關焦點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鄧倫再度「進宮」探秘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作為系列活動之一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將立足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用生動鮮活的電視語言講述中華文化、故宮文化的與時俱進,展現故宮博物院蓬勃生長的時代力量,讓故宮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大眾。
  • 《上新了·故宮3》鄧倫等攜青年團隊驚喜「上新」
    歷經600年歲月的洗禮和反覆翻修,如今的故宮是否還保有永樂時期初建時的歷史痕跡?本期,鄧倫、張魯一、聶遠將根據「定、守、護」三字,探尋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探尋過程中,三人來到太和殿的中軸線,僅是眺望四座不同時期重建的建築,就能直觀感受到紫禁城明清建築的變遷史,宛如走進一場從明到清的跨時空之旅。
  • 央視劇評|《我在故宮六百年》:丹宸永固 超越時空的對話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先導片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央視推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這是飲譽海內外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
  • 《上新了·故宮》百年前皇家地暖什麼樣?
    探秘故宮神秘,發現皇室趣味生平,於愛奇藝獨播的《上新了·故宮》每次都讓觀眾過足了癮。江南風格北用,舞美奇觀大戲臺的獨創,都讓人對清朝帝王家的生活好奇不已;尤其是清末時期,西方文化衝擊下宮裡人們的日常更讓人神往。
  • RDV時間·北京|李文儒:故宮院長說故宮:紫禁城六百年
    李文儒院長親自攝影,在這本書中記錄下了不為人知的故宮深處光景,跟隨院長的獨家視角,能看到故宮閉館時最悠然安靜的模樣,也能推開那些個禁宮的門,看一眼屋子裡的清晰擺設和件件珍寶。六百年前,中軸線確定,紫禁城橫空出世。有了中軸線,才有了這方方正正、鋪排有序的威嚴皇城。作者講這條「帝王之軸」上立起的三臺三殿,講這條「帝王之軸」引領的皇權印記。 紫禁之城,向來隔絕著皇家和百姓,都說明朝的天下是朱家的,清朝的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
  • 為您講述故宮六百年的「長壽」秘訣→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第二集先導片養心殿,是清康熙之後的權力中心,光聽名字就讓人想一睹其真容的皇家居所。原來,這位皇帝登基三年都不曾住進養心殿,他的君父乾隆帝退位後繼續住在這裡,把持朝局,直至去世。嘉慶帝對養心殿做了什麼?養心殿的屋瓦回答了這個問題。遊客在參觀故宮,感嘆它的莊嚴壯麗之時,可能很少想到,這座存世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它的木材時刻都要經受糟朽、蟲蝕甚至雷擊的考驗。
  • 20:00【我在故宮六百年 1】
    是整個世界極不平靜的一年 而矗立在北京城中心的紫禁城 卻悄然迎來它的600歲生日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打開時空隧道 "我"在故宮六百年
    人們發現,其中一塊磚上有銘文,清晰地記錄了這是一塊嘉靖十四年(1535)、來自山東臨清的磚,燒磚的工匠名叫陸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故宮再「上新」!《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即將開播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紅牆黃瓦訴說六百年故事 看華為Mate40 Pro鏡頭裡的故宮
    如今故宮已成為每到冬日下雪之時的「網紅」賞雪聖地,近日,@華為終端官方微博放出一組由華為Mate40 Pro拍攝的故宮雪景,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紅牆黃瓦訴說六百年故事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發布會盛大召開
    第三季播出之際正值紫禁城建成600年,節目中以更為宏觀的製作理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展現故宮的「高光傳奇」。觀眾所熟悉的「御貓天團」也將與大家再次見面。此次上新之旅,麥富迪,將與節目中嘉賓一起鎖定「御貓天團」,探尋「喵」學文化。
  • 600歲「網紅」叕上新了!故宮瑞獸化成護身符,據說粘上就能發大財
    要說最會「搞事情」的中華大IP,故宮可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候選人。T 瞧瞧這護身符上「身」的感覺 ▽「日食萬錢」、「太平有象」▽
  • 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寶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_文化...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故宮博物院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中,講述紫禁城建築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吸引了許多觀眾。該展覽以「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個主題,通過18個歷史節點發生的重大事件,介紹了紫禁城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來了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消息]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3》鄧倫、魏晨、張雪迎探尋紫禁城中...
    故宮西六宮的神秘雙闕蘊藏著皇家怎樣的母子情深?景福宮四面四景又包含了乾隆皇帝的何種理想?本周六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六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張雪迎,將通過隱藏在紫禁城文物中的數字密碼「雙闕、四面、六合」,深度了解乾隆皇帝的精神世界。
  • 故宮六百年鑑賞|名跡裡的皚皚白雪與眾生百態
    下雪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的「故宮六百年鑑賞」系列本期整理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曆代名家筆下的雪景百態,有雪中一無所獲的漁翁,也有雪地艱難緩行的旅人;有小雪初霽的漁村山林,還有雄偉挺拔的積雪峰巒;有低頭齧雪的雙峰駱駝,更有相互依偎的鶒、寒波嬉戲的鴛鴦……瘦西湖雪意雪中漁翁1074年,蘇軾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
  • 故宮又上新了!
    故宮又上新了! 隨著《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開播,歷經600年風雨沉浮的紫禁城再次以穿透歲月的優雅和從容翩然而至,沁潤人們的心脾。 與網際網路巨頭聯手,則令故宮文創與科技結合更進一步。2016年,故宮先後與阿里巴巴、騰訊兩大網際網路巨頭達成合作,故宮博物院旗艦店在天貓上線。紙膠帶、御貓擺件、真絲團扇、行李牌、冰箱貼……這些兼顧了歷史性、藝術性與實用性、趣味性的文創產品,每逢上市都能引發瘋狂搶購,人們在大呼「故宮搶錢」的同時又迫不及待地為這些爆款買單。
  • 故宮皇家冰庫月底亮相
    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神秘的皇家冰庫和斷虹橋上的「護襠萌獅」,即將於本月底與觀眾見面,這意味著故宮西路參觀通道正式打通。  昨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未來御膳房、「太子宮」——毓慶宮也將陸續開放。而隨著故宮開放面積增大,故宮現有展覽會在契合古建原有用途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預計未來四年完成。
  • 小米有品&《上新了故宮》&TwentySeventeen聯名發布自動陀飛輪機械錶
    小米有品與《上新了故宮》聯名產品終於露面,在融合了紫禁城古典設計與表界最高科技後,推出的是全自動陀飛輪機械錶。現在該款手錶已經在小米有品眾籌限量發售,售價5999元,限量999隻售完即止。今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它不再僅僅是宮殿更是記錄了600年記憶的博物館。六百年發生了很多「孿生」故事,像乾隆晚年把歸政之地寧壽宮,打造的與兒時居住的建富宮形制相似。故宮的每一件完美文物背後也是無數殘次的「孿生兄弟」被打碎。同樣在永樂年間產自景德鎮的壓手杯,一件被藏在故宮,一件卻成了景德鎮的碎瓷片,在穿越了600年歲月後才得以相聚。
  • 丹宸永固,賞紫禁城風雲六百年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展覽分為三個單元、18個歷史節點,按歲時變遷鋪陳展開。  明晚期午門 (選自《入蹕圖》)  圖上可見午門四角樓為重簷盝頂建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