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博物館人解讀博物館日主題 新定義下的博物館更加多元包容

2021-01-13 半島網官網

        半島記者 黃靖斐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展示青島「博物館城」建設成果的兩個專題展將同時在市博物館開啟,博物館館長線上直播,拉近博物館與普通民眾的距離。青島市博物館8萬平方米改擴建項目浮出水面,在這一新的節點,屬於青島這座城市的博物館,開始被賦予更多新的內容和功能。5月17日,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青島市博物館學會會長馬賡存和青島市博物館趙好副館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青島市博物館學會會長馬賡存

        多樣性特色體現多元和包容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馬賡存看來,近年來青島博物館的發展正和這一主題相契合,在數量方面,去年青島市註冊的博物館已突破百家,位居全國計劃單列市前列。據市文化和旅遊局統計,截止2019年底,我市博物館數量達104家,一大批非國有博物館健康快速發展,成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賡存看來,青島市在博物館的發展方面非常重視社會力量,利用景區、建築、海洋、民俗、非遺、院校、行業、藝術等多方面資源闢建博物館,結合當下工業旅遊及學生研學基地和研學路線的打造,各類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可以說,在青島每種特色優勢文化資源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博物館,青啤博物館、紡織博物館、貝殼博物館等,已經成為來青旅遊必打卡網紅景點。「多樣性的博物館特色,也是多元和包容的體現。「

  趙好館長認為,博物館日當天,青島市博物館開展「青島博物館城建設館藏品展」和「青島博物館城建設文創精品展」兩個陳列展覽,」兩個展覽通過82件套藏品和百餘件文創,全面展示市『博物館城』的建設成果,從商代的玉璇璣到充滿年代感的青島啤酒「美女」廣告畫,整個展覽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展開平等對話。「

        功能從收藏拓展為教育和互動

  馬賡存介紹,傳統的博物館主要功能是「收藏」,「就文物這個行當來講,過去很多大戶人家會有個小型的『收藏館』,有不少藏品,但不對外開放。」1905年,清末狀元張謇建立了南通博物院,引進了近代博物館的概念。青島館最早的博物館是水族館,當時叫海洋科技館,是中國人設計建設的第一家水族館。1965年,青島市博物館正式創建。」

  2015年《博物館條例》頒布,「本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並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馬賡存認為,「以往的博物館,著重於收藏和保護,這一條例中則提到了教育、研究和欣賞,賦予博物館新的功能。」宣教活動是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重要途徑,細分觀眾類型,為市民組織更為多元豐富的活動,對於市民來說,博物館也不再「高冷」,不再只是一個仰望的殿堂,而是更多地融入到了生活。「像貝殼博物館,特別受小朋友的歡迎,和教育部門組織各種研學,等於是拓展了博物館的功能;還有很多博物館加入了VR等科技元素,讓大家獲得不一樣的體驗。群眾參與性活動的設計越來越多,各種互動性的主題性活動層出不窮。」

  提到博物館,很多人都會先想到各種各樣的」國潮「文創。馬賡存認為,故宮博物院帶了個好頭,文創產品的大火讓博物館成為網紅。」青島博物館青啤博物館光文創產品就有400多種,以各種個性化的啤酒元素設計的文創產品極受歡迎,「有一種啤酒的酒瓶,可以現加名字,很多遊客都特意來製作,非常火爆。」各種博物館都在文創方面發揮各自的優勢,「像青島若七珠寶文化藝術博物館,以青島的各大地標景觀為題材的城市珠寶「青島印象」系列文創產品,在青島文化旅遊商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

        新定義下博物館探索更多新形式

  如今, 博物館的發展不斷刷新青島人的傳統認知。青島市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將在2020年內重啟,改擴建之後總體建築規模將達8萬平方米,建築功能是以圖書、閱讀功能為基礎的文化業態綜合體,同時拓展美術館的展陳、服務功能,建設完成後將形成文化新地標。對此,馬賡存認為,新博物館將賦予博物館新的定義、定位和功能的拓展,」不僅僅只是博物館,而是一個更綜合、複合的空間。「

  青島市博物館、紀念館目前已陸續恢復開放,通過採取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傳播方式,市博物館、市迎賓館、膠州市博物館等文博場館舉行了微展覽、微課堂等線上展覽活動,搭建了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雲平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5月18日,博物館日當天,青島市博物館、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青島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青島貝殼博物館、奧帆博物館、青島道路交通博物館6大博物館的館長將來到直播間與粉絲進行互動,引發各方關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青島市博物館副館長趙好透露,疫情契機青島市博物館一直在做線上活動,也啟發了很多靈感,在博物館日的活動中,就想到了加入線上直播的元素來推廣文創產品,」以館長這個IP來帶貨,比較有創新。召集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一起直播,展現各個博物館的不同風採。」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看「鐘山博物館聚落」玩轉「國際博物館日」
    交匯點訊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中國主會場活動就設在江蘇省南京博物院。交匯點記者從鐘山風景區了解到,今年圍繞5·18國際博物館日,景區將推出四大板塊項目活動,精心打造「鐘山博物館聚落」這一品牌IP,充分呼應「平等、多元、包容」這一主題。據介紹,「鐘山博物館聚落奇妙夜」主題晚會活動將於5月18日19點在明孝陵博物館舉辦。
  • 5.18國際博物館日,帶你走進老子歷史博物館
    2020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這一主題反映了當今博物館對於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認識,該主題聚焦博物館與社會的緊密聯繫,倡導博物館為不同群體提供有意義的體驗,尤其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博物館應通過豐富的形式與公眾對話,展示多樣化的觀點,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樞紐作用。
  • 國際博物館日 喜馬拉雅聯合多家博物館打造「雲逛」文博大餐
    國際博物館日 喜馬拉雅聯合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打造系列「雲逛」文博大餐中新網上海5月18日電 (記者 於俊)正值「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知名的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18日聯合國內外多家博物館以館長發刊、明星講解、新館入駐等形式打造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危機。」新冠病毒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也包括我們所熱愛的博物館行業。國際博協5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的衝擊下,全球83%的博物館將大幅消減活動項目,30%的博物館將裁員,13%的博物館可能會永久關閉。疫情之下博物館何去何從?開放、財政、人員有哪些困境?展覽、教育、研究會發生哪些轉向?當線上活動成為主流,博物館能否超越線上?
  • 直播、展覽、文創……「5·18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來啦
    5月18日上午,山東省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場活動暨「文物山東·岱海同天」直播聯動活動開幕式在山東博物館舉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簡樸而又莊重。系列活動包括:為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頒獎;「文物山東·岱海同天」山東省博物館直播聯動、「新文創 新智造」山東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活動啟動;《瓷韻——山東博物館藏明清官窯瓷器展》開幕;山東博物館升級改造後的《佛教造像藝術展》、《漢代畫像藝術展》等常設展覽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觀眾。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 【國際博物館日】帶你走進身邊的歷史文化長廊
    【國際博物館日】帶你走進身邊的歷史文化長廊 2020-05-18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今同樂•青島為家——青島市博物館組織古今足球聯誼賽
    11月29日上午,由青島市博物館與青島君和泰文化體育傳播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古今同樂·青島為家」古今足球聯誼活動,在代表時尚活力青島新符號的中國首座海上足球場──青島奧帆中心海上鑽石球場舉行。本次聯誼活動旨在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國際友誼,展現多元、開放、包容的青島文化。20多名中外小朋友參加了這次活動。
  • 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2.0全面升級:助力博物館完成數位化蓄能
    以故宮為例,去年日均接待人數超過3萬人,而特殊期間無法接待遊客,5月12日之後每天也僅限流8000人,損失可見一斑。尤其是一些博物館投入巨資打造的展覽和文創產品未能實現預期收益,損失更為慘重。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曾公開表示,2019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6.5萬億元,平均一天178億元。這意味著,文旅行業停工一天的損失就高達百億。
  • 線上線下結合 業內業外合作 貴州省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線上線下結合 受認可年初,受疫情影響,各大博物館緊急閉館,相繼上線網絡直播、網上展廳等線上形式,貴州省博物館也利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在此期間開放了「閉關不打烊,展品線上賞」(8期)、《駿馳驥驤——中國傳統馬文化展》VR網上展廳、貴博課堂雲體驗等。
  • 青島貝殼博物館:儲藏著海洋世界的秘密
    來源 搜狐新聞-文旅「68個國家30000枚貝殼在等你」,這是青島貝殼博物館牆壁上的一句話。小小的貝殼,蘊藏著海洋世界無限的奧秘。日前,「美麗中國行」大型媒體採風團走進青島貝殼博物館,領略了深海生物的瑰麗樣貌和令人驚嘆的海洋文化。
  • MR全息博物館重新定義博物館未來
    如今,MR全息博物館將成為XIMMERSE進軍文化與科教領域的嶄新力作。通過MR全息技術,體驗者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到立體、逼真的場景,充分呈現出大自然的神奇,增強現實事物本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激發體驗者接受新事物的積極性。在快閃活動現場,全息博物館頗受小朋友們歡迎,正在體驗的小朋友們表情都非常驚奇,時而揮手,時而跑跳,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 天中萃寶文化博物館開館,首秀唐卡藝術展
    8月16日,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深圳天基權健康科技集團主辦的天中萃寶文化博物館開館暨世界非遺·羅藏旦巴唐卡藝術公益展同時開展,展至8月30日。鑑寶專家、文物愛好者、收藏家、企業家等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博物館開館。
  • 動物森友會》國際博物館日蓋章拉力賽活動心得攻略
    作者/SoleilNoir每年的5月18日都是國際博物館日,為了號召全球更加關注博物館與文化產業,讓世界博物館事業能夠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在1977年5月18日創立了這一節日。國際博物館日每年的主題都不一樣,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今天則是國際博物館日限定活動的第一天,本次我將為大家帶來國際博物館日節日活動的完全攻略。
  • 青島有了國際標準化博物館課程,課程涵蓋各個學齡段學生
    半島記者  欒英傑許多國家的青少年平日裡會經常到博物館裡進行學習和上課,這種方式既有趣又時尚,博物館課程幾乎成為了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本月起,青島也有了自己的國際標準化博物館課程,課程涵蓋了各個學齡段學生,可根據需要選擇相應課程。
  • 西南博物館聯盟2020年年會暨「區域博物館創新發展」學術交流活動...
    中新網重慶新聞11月25日 2020年11月13日,由西南博物館聯盟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承辦的「西南博物館聯盟2020年年會」在成都舉行,來自西南六省、市的89家文博機構齊聚成都,回顧總結了西南博物館聯盟成立十年來的主要成績、經驗與啟示,查找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了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達到了提高認識、形成共識
  • 博物館日好展,籌備@武漢2020,首屆希克獎,成都考古新發現
    2020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公布5月11日,國家文物局召開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新聞發布會,宣布主會場活動將於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舉行,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活動聚焦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全方位集中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 除了走馬觀花,博物館還能怎麼逛?
    記者丨何安安即將到來的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為此,北京地區博物館將陸續開展包括博物館全景展示、數字展廳、科普講座、雲遊博物館、文物觀賞等在內的94項主題活動,藉助多元化的新媒體平臺,帶領公眾追溯文物背後的歷史,了解博物館裡的故事,感受近在咫尺的「雲端」博物館。
  • 博物館:記錄過去 走向未來
    在許多人看來,博物館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和最成功的社會機構之一。對於人類、國家、社會和個人而言,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在保護和傳承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環境,以及促進不同國家、族群間相互理解、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好展覽都是「同義詞」——博物館「文明展」的當下與未來
    文明展中的精彩之作上海博物館於2020年5月26日開幕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以下簡稱「江南展」),是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影響,眾多展覽按下「暫停鍵」之後,最早按計劃開幕的特展之一。「與天久長」展第六單元「多元融匯」下的造像組合 「與天久長」特展在加減法方面問題更為複雜,首先文物代表性太強,一級品佔比達60%之高,文物精品減弱了觀眾對主題的興趣,目光都被金光寶器吸引去了;其次文字數量太少,大量的小主題信息和文物說明,以二維碼的形式交代給觀眾,形式雖然新穎,但展廳很暗,以至於信息傳遞的效果不佳,導致策展人的意圖不能很好表達
  • 庫倫旗啟動安代博物館千人遊活動紀念國際博物館日
    圖為5月18日,庫倫旗居民與學生到安代博物館參觀。當日,該旗啟動為期10天的安代博物館千人遊活動,紀念第36個國際博物館日,擴大安代之鄉文化的影響力。人民網庫倫旗5月19日電 庫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安代舞」的發源地,早在1996年就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為更好地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安代文化藝術,該旗於2009年啟動了投資4500萬元的安代博物館建設工程。安代博物館坐落於庫倫新城區生態公園北側,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由圖書館、博物館和會展中心三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