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黃靖斐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展示青島「博物館城」建設成果的兩個專題展將同時在市博物館開啟,博物館館長線上直播,拉近博物館與普通民眾的距離。青島市博物館8萬平方米改擴建項目浮出水面,在這一新的節點,屬於青島這座城市的博物館,開始被賦予更多新的內容和功能。5月17日,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青島市博物館學會會長馬賡存和青島市博物館趙好副館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青島市博物館學會會長馬賡存
多樣性特色體現多元和包容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馬賡存看來,近年來青島博物館的發展正和這一主題相契合,在數量方面,去年青島市註冊的博物館已突破百家,位居全國計劃單列市前列。據市文化和旅遊局統計,截止2019年底,我市博物館數量達104家,一大批非國有博物館健康快速發展,成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賡存看來,青島市在博物館的發展方面非常重視社會力量,利用景區、建築、海洋、民俗、非遺、院校、行業、藝術等多方面資源闢建博物館,結合當下工業旅遊及學生研學基地和研學路線的打造,各類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可以說,在青島每種特色優勢文化資源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博物館,青啤博物館、紡織博物館、貝殼博物館等,已經成為來青旅遊必打卡網紅景點。「多樣性的博物館特色,也是多元和包容的體現。「
趙好館長認為,博物館日當天,青島市博物館開展「青島博物館城建設館藏品展」和「青島博物館城建設文創精品展」兩個陳列展覽,」兩個展覽通過82件套藏品和百餘件文創,全面展示市『博物館城』的建設成果,從商代的玉璇璣到充滿年代感的青島啤酒「美女」廣告畫,整個展覽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展開平等對話。「
功能從收藏拓展為教育和互動
馬賡存介紹,傳統的博物館主要功能是「收藏」,「就文物這個行當來講,過去很多大戶人家會有個小型的『收藏館』,有不少藏品,但不對外開放。」1905年,清末狀元張謇建立了南通博物院,引進了近代博物館的概念。青島館最早的博物館是水族館,當時叫海洋科技館,是中國人設計建設的第一家水族館。1965年,青島市博物館正式創建。」
2015年《博物館條例》頒布,「本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並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馬賡存認為,「以往的博物館,著重於收藏和保護,這一條例中則提到了教育、研究和欣賞,賦予博物館新的功能。」宣教活動是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重要途徑,細分觀眾類型,為市民組織更為多元豐富的活動,對於市民來說,博物館也不再「高冷」,不再只是一個仰望的殿堂,而是更多地融入到了生活。「像貝殼博物館,特別受小朋友的歡迎,和教育部門組織各種研學,等於是拓展了博物館的功能;還有很多博物館加入了VR等科技元素,讓大家獲得不一樣的體驗。群眾參與性活動的設計越來越多,各種互動性的主題性活動層出不窮。」
提到博物館,很多人都會先想到各種各樣的」國潮「文創。馬賡存認為,故宮博物院帶了個好頭,文創產品的大火讓博物館成為網紅。」青島博物館青啤博物館光文創產品就有400多種,以各種個性化的啤酒元素設計的文創產品極受歡迎,「有一種啤酒的酒瓶,可以現加名字,很多遊客都特意來製作,非常火爆。」各種博物館都在文創方面發揮各自的優勢,「像青島若七珠寶文化藝術博物館,以青島的各大地標景觀為題材的城市珠寶「青島印象」系列文創產品,在青島文化旅遊商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
新定義下博物館探索更多新形式
如今, 博物館的發展不斷刷新青島人的傳統認知。青島市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將在2020年內重啟,改擴建之後總體建築規模將達8萬平方米,建築功能是以圖書、閱讀功能為基礎的文化業態綜合體,同時拓展美術館的展陳、服務功能,建設完成後將形成文化新地標。對此,馬賡存認為,新博物館將賦予博物館新的定義、定位和功能的拓展,」不僅僅只是博物館,而是一個更綜合、複合的空間。「
青島市博物館、紀念館目前已陸續恢復開放,通過採取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傳播方式,市博物館、市迎賓館、膠州市博物館等文博場館舉行了微展覽、微課堂等線上展覽活動,搭建了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雲平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5月18日,博物館日當天,青島市博物館、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青島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青島貝殼博物館、奧帆博物館、青島道路交通博物館6大博物館的館長將來到直播間與粉絲進行互動,引發各方關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青島市博物館副館長趙好透露,疫情契機青島市博物館一直在做線上活動,也啟發了很多靈感,在博物館日的活動中,就想到了加入線上直播的元素來推廣文創產品,」以館長這個IP來帶貨,比較有創新。召集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一起直播,展現各個博物館的不同風採。」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