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800字;閱讀時10分鐘
點擊視頻,觀看六年級學生
獨特的中國文化周
六年級的小F喜滋滋地背著一個帆布包,包上鮮亮特別的圖案是她自己親手設計繪製的:「這是我們送給故宮600歲生日的禮物!」F驕傲地宣布。
元旦前的一周,是值得北京赫德六年級學生驕傲的一周,這一周,孩子們在中文、英文、雙語科學和雙語數學課堂上都進行了創新性的項目學習。
A sixth-grader of HDBJ school carries a canvas bag, the special and pretty pattern on the bag was designed and drawn by herself: "This is our gift to the Forbidden City for its 600th birthday!" The girl proudly announced.
The week before New Year's Day was a proud week for HDBJ School’s sixth graders, a week of innov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Chinese, bilingual English, science and math.
如果你是一位設計師,需要構建一座適合人類生存的月球城市,你會怎樣做?
在六年級孩子的雙語STEAM課堂上,孩子們收到了這樣一個需要大開腦洞的問題。
從調研月球的真實環境與資源,了解一個人類城市的必備設施開始,六年級的學生們踏上了月球城市的建設之旅。經過分組分工、製作時間規劃、進行項目管理、協調團隊衝突等一系列項目經理的工作,孩子們將自己學習到的科學原理應用於模型製作上,把自己繪製的設計圖變成了立體的模型基地。在展示會前夕,孩子們還自己提出要製作海報張貼在校園各處,為自己的項目做宣傳。
最終在文化周上,孩子們將完整的計劃與模型,信心滿滿地展示給所有參觀者,總結反思之後,近期還在進行論文的撰寫。
一組完整的PBL學習就此圓滿完成,從一開始的眉頭緊鎖到項目越做越順利,狀態神勇的六年級同學們棒棒噠!
一人分飾多角,《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被六年級的孩子們帶到了舞臺上。
一出精彩英文戲劇的背後,是縝密細緻的教學計劃。從Description Writing的學習開始,孩子們觀看了英文電影《末代皇帝》,進行了戲劇分析、查閱史料、並為劇中人物撰寫臺詞、內心活動描寫和場景描寫。在脫稿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經受住了大量臺詞的挑戰,帶著極大的耐心反覆編排、磨合,最終呈現了一臺精彩的演出,並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對時代和歷史人物產生了真實的思考。
圍繞故宮這個主題,雙語數學老師在中國文化周帶領六年級學生研究了故宮窗花,討論了不同窗花象徵的意義,更是要感受複雜的幾何圖形之美,最後孩子們設計了自己的「數學感」窗花。
在中文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走過了豐富充實的故宮研究項目,最終用自己的文創產品向600歲的故宮獻上祝福,也送給嶄新的2021。今天,我們就跟隨六年級韓曉芸老師的筆觸,去深入了解一下中國文化周中,六年級學生的故宮主題課。
中國文化周中的故宮課程
——六年級獻給故宮的一份生日禮物
作者:韓曉芸
我們都去過故宮,但大家注意過故宮三大殿的屋頂嗎?觀察它們的形制和結構,其實宮廷等級制一目了然!數一數屋脊上的神獸,為什麼只有太和殿是十個?難道也和等級制有關?神獸們各顯神通,究竟代表著什麼意味呢?
在帶著六年級學生尋找這一系列答案的同時,我們讀懂了《清明上河圖》裡藏著的敘事文學,把《韓熙載夜圖》看成一組連環畫,還了解了故宮設計美學中的滿載與留白藝術、中國傳統的紋樣、故宮色彩……
這是六年級中國文化周課堂的縮影,大量的圖文、書籍支持著文化周的學習,仿佛讓人親臨置身故宮的恢宏浩大、博大精深中。六年級的學生化身為策展人,需要策劃一場故宮文化展覽活動,把博物館搬到教室。
一、項目規劃與管理
在設計課程之初,要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故宮所代表的宏大背景和知識構架,找出最適合的聯結點。從課本走向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在過程中生發出學習能力,讓學習變得紮實而有意義。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有過不少觀展經歷,然而參觀什麼、如何參觀有時卻經常如走馬觀花般,不知所云。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的「丹宸永固」展覽吸引了大量遊客。藉此次展覽的契機,我們不如化身為策展人?
所以這次項目課的驅動性問題為:如何策劃一場故宮文化展覽活動?
孩子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明晰學習目標,制定計劃並管理。除了基本的閱讀、寫作的學科能力,在此次課程中的綜合能力目標中有一項即是「能合理安排各階段學習時間,有效管理各階段學習內容。」,因此孩子們首先製作了自己的時間/項目管理表。
二、讀是寫的積累,寫是讀的延伸
老師會設計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孩子們幫助故事的主人公去解決ta遇到的問題。於是我們的小小策展人們就需要幫助「小美」一家人來了解故宮。
在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任務時,學生們需要通過閱讀來查找資料,為「小美一家」量身定製適合他們的故宮遊覽內容、根據文章內容羅列出故宮主體建築的作用和畫出平面布局圖。這一過程實際上就在刺激學生們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即閱讀說明文時整體概括的能力和根據關鍵詞句提取信息的能力。
除了閱讀能力之外,學生還能在這個環節中學到什麼呢?「我發現原來參觀展覽前還可以有那麼多功課要做,比如先行了解背景知識、根據個人興趣著重探究某個角度、查交通路線、規划行程,看展時才更能有的放矢,不至於走馬觀花。」一名學生如是說。
教育在任何地方都能產生,學習在走進博物館、展覽館前就已經開始了。
故宮博物院館藏180多萬件文物,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它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在建築審美上也體現著我國古代勞動者的智慧和匠心。
在學習環節中,老師會給到孩子極為豐富的閱讀材料,用群文、影像等一系列資料來豐富學生認識故宮的視角,引導學生們由沒有章法的閱讀走向指引清晰的有效閱讀,並且完成寫作任務。有閱讀、大量的背景資料作為寫作的先導與鋪墊,寫作才能逐步成為積累的反向輸出。
三、故宮裡的「小秘密」
本次項目課,老師還特別邀請了畢業於央美、藝術作品被多家美術館和機構收藏、有著豐富產品策劃與推廣經驗的王老師來助陣,給大家深入介紹故宮的建築、藏品與文創設計。
「大家有沒有觀察過故宮三大殿屋頂的不同?」孩子們很快發現,屋頂的層數不一樣,形制也不一樣,這些都和等級制有關。王老師又引導大家觀察北京其他地方的建築,天安門、雍和宮的屋頂有都是什麼形制呢?「重簷歇山!」有的學生很快就能舉一反三了。
生活是課堂的廣角鏡,將細心思考的目光投向生活,便能發現很多學問,這也是我們想教給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像設計家一樣思考
「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朕亦甚想你」……不太正經的雍正帝的御批奏令人捧腹,如果要設計一款眼罩,雍正帝會在上面寫什麼呢?原來是——「朕不能看透」!這些話都出自雍正的批奏,運用到新的場景便別有一番趣味。
「你知道怎麼樣像設計家一樣思考,這些設計都好在哪裡嗎?」
在學習了故宮元素、故宮顏色、構圖方式與使用場景之後,孩子們即將要自己設計一款赫德與故宮聯名的文創產品。
在文創設計過程中,大家普遍對太和殿上的脊獸感興趣。每隻脊獸都有著不同的寓意:「我是鬥牛,有著鎮邪護宅的作用」、「我是鳳,是百鳥之王,誰也美不過我」……經過討論,大家合作設計了脊獸主題的2021檯曆,希望有著這些脊獸的守護,2021的每一個月都能平安如意。
還有的小組手繪了太和殿,將它運用到馬克杯、帆布袋、糖盒上。即使有些稚嫩,但每一件文創都包含著學生們對故宮的喜愛和祝福。
五、回歸起點,走向反思
在一個項目學習中,除了圍繞驅動問題解決、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也需要學生們在各個環節監測、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課程的最後,六年級學生們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匯總在展板上,每人對自己原有的認識,和學習過程中習得的新的認知進行了演講分享。
孩子們原來以為,所謂的策展只是在展板上展示文字和圖片,但是實際上策展人也承擔著文化宣傳的功能。「我們需要了解故宮的文化背景、展品背後的寓意。面對同一個對象,還可以把不同的文本進行橫向聯繫或對比。」N同學在匯報分享時講到。大家在小組合作、人際溝通、時間規劃等方面也都有一番新的認識。
六、來自老師的心得
早在參觀「丹宸永固」紫禁城600年大展之時,我發現作為一個參觀者,如果不帶著思考或提前做好功課,參觀往往只是看個熱鬧、流於走馬觀花,那時,我就開始醞釀故宮課程的框架。
生活處處是學問,其實很多此次課程設計的靈感,都來源於平日的行與思。比如課程前期讓學生們畫故宮建築的平面圖,就是某次我在書店閒逛時發現了兩張老北京的地圖,從而受到的啟發。於是在平日六年級的學習中,我們就已經提前鋪墊了地圖、平面圖的相關知識,這樣在故宮課程中用文字思維與圖像思維互補學習,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這次項目課程,讓我看到了學生們強大的學習內驅力。
大部分同學的演講稿至少兩遍起修改,文創設計不厭其煩地推翻重來,寫作的細節更是多次查閱資料、仔細推敲。大家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帶來的是持之以恆的動力。
而在反思環節,不少同學談到,自己的時間規劃仍然不太理想,有些內容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遺憾也醞釀著新的生機,它也是需要學習的一部分,塑造著新的成長機會。
而這個項目也讓我和孩子們凝聚成了更加緊密的團隊,所以在項目展示前夕,當我看到孩子們興高採烈地自發在校園裡張貼「小廣告」時,為這份強大內驅力感動的同時,是報以會心的一笑。
注意事項
公眾號平臺推送規則調整
如果您與我們的互動不多
可能就找不到我們的推送了
為了每天讀到新鮮深刻的教育資訊
請把我設為「星標」吧
分享、點讚、在看三連
長久相伴,永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