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爾:「你的名字還活著」

2021-01-09 澎湃新聞

印度總理莫迪在參加完廈門金磚峰會之後,馬不停蹄趕往緬甸,對緬甸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在緬甸的最後一天,莫迪參觀了仰光的佛教聖地大金塔,並在塔旁植下了一棵菩提樹苗;他拜訪了仰光的一座印度教寺廟,在神像面前舉行了普迦(Puja)朝拜儀式;他還在翁山蘇姬的陪同下,到訪了緬甸國父昂山將軍的紀念館,向翁山蘇姬的父親表達了敬意。

如果說,莫迪的這一連串走訪都是他「佛教外交」和「拉攏緬甸」計劃的一部分,那麼,他前往位於仰光的印度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Bahadur Shah II)的陵墓祭拜,就讓人們感到有些費思量了。畢竟,莫臥兒帝國的上層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而莫迪是位強硬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自他上任以來,印度教極端主義者的言論甚囂塵上,印度的穆斯林受到打壓,宗教衝突此起彼伏。莫迪在這個時候祭拜一位穆斯林皇帝,究竟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意義呢?

2017年9月7日,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緬甸期間,拜謁了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的陵墓。(圖片來自網絡)

「不情願」的皇帝

巴哈杜爾生於1775年,當他在1837年登基成為莫臥兒帝國第17代皇帝時,已經年屆62歲。他的一生經歷了多次「不情願」的轉折,最後,又「不情願」地死在了異國他鄉。

像莫臥兒皇室的其他成員一樣,巴哈杜爾從小接受波斯語、阿拉伯語、烏爾都語的教育。相比於騎馬、劍術等軍事訓練,他更喜歡詩歌、音樂和書法等文藝類課程。成年後,精通「琴棋書畫」的他成為印度知名的烏爾都語詩人及書法家,但他對政治和政權卻絲毫不感興趣。

在巴哈杜爾成長的年代,莫臥兒帝國已經走向衰落,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從四面八方蠶食著帝國的領土,未被英軍吞併的土邦也大多處於獨立和半獨立的狀態。巴哈杜爾的父親——阿克巴二世,基本上是英國人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其勢力範圍僅限於德裡周圍很小的一片地區。

巴哈杜爾並非阿克巴二世的嫡子,他既沒有治國的雄韜偉略,也從來沒有過覬覦皇位的野心。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皇太子曾經因為「仇視英國人的行為」而被投入東印度公司的監獄,當阿克巴二世去世時,英國人廢黜了皇太子的繼承權,而將「不會傷害英國利益」的巴哈杜爾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軍逮捕。(圖片來自網絡)

「不情願」的反英領袖

莫臥兒帝國的皇族信奉伊斯蘭教,但巴哈杜爾的母親卻是一位印度教徒。巴哈杜爾和自己的父親一樣,篤信宗教平等,對待印度教民眾像對待穆斯林一樣,希望不同信仰的帝國子民能夠和睦相處。作為皇帝,他堅持在皇宮裡慶祝灑紅節、排燈節等印度教節日,禁止伊斯蘭激進分子仇視印度教的言論。儘管他沉溺於詩歌書畫,又不是一位能夠安邦治國的君主,但他仍受到領地內貴族和平民的尊敬。

在巴哈杜爾統治的第20個年頭,1857年5月,印度境內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抗英運動,東印度公司部隊中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官兵因不滿英國人不尊重他們的信仰而率先起義,各地土邦國王和貴族紛紛帶兵加入。這次起義也被後世稱為「印度第一次獨立運動」。

起初,巴哈杜爾並沒有明確表示支持起義軍。不久,起義士兵衝進並佔領了德裡,他們不顧巴哈杜爾的勸阻,在皇宮前槍殺了52名來自歐洲的基督徒,其中有不少是婦女和兒童。印度士兵故意向外界透出風聲,暗示莫臥兒的皇帝與起義的將士們站在一起。

參加起義的部隊來自多個土邦和地區,他們軍紀渙散,缺少核心和領袖,而濫殺並搶劫外國商人、無辜家屬和傳教士的事件則頻頻發生。在印度次大陸處於一片混亂的局勢下,各土邦首領一致認為,只有巴哈杜爾能夠勝任統領各路起義軍的角色。於是,他在一種近乎被「綁架」的情況下,「不情願」地成為印度第一次獨立運動的領袖。一旦接受了眾人的擁戴,巴哈杜爾便將一切責任攬在自己名下。雖然他反對濫殺和搶劫,也並非從內心中支持武裝暴動,但他最終還是公開向起義軍表示了聲援,並任命自己的兒子為德裡地區的起義軍總指揮。

這場獨立戰爭在四個月之後便被英軍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英軍逮捕了巴哈杜爾的兩個兒子,將他們扒光了衣服後,當場擊斃。巴哈杜爾和皇室其他成員成為英國人的階下囚。隨後,英軍對他和眾多起義將領進行了審判,他的皇家城堡——紅堡——成為他的審判所。

德裡的紅堡曾是巴哈杜爾·沙二世的皇家城堡,也是英軍鎮壓印度第一次獨立戰爭後對巴哈杜爾和眾多起義將領進行審判的地方。(攝影:朱諾)

在長達41天的審判過程中,巴哈杜爾為自己進行了辯護,聲稱自己是迫不得已,在「叛軍」的脅迫下毫無抗拒之力,而戰爭期間以他的名義發布的宣言和告示,都是「叛軍」盜用他的私章而擅自行動的。不過,他的私人醫生最後背叛了他,向英國人提供了巴哈杜爾參與策劃謀反的證據。

許多參加了起義的印度王公貴族被英軍流放到安達曼海的一座小島上,巴哈杜爾卻請求將他送去聖地麥加,但英國人拒絕了他的請求,而是將他和皇后、以及幾位子女一起流放到了緬甸仰光。至此,延續了350多年的莫臥兒帝國終於壽終正寢。

客死他鄉

1858年,巴哈杜爾一行到達仰光的時候,他已經83歲了。他們一家人被安置在大金塔南麓四間只有5平米的小屋裡,並受到嚴格的監視。殖民政府為他們提供了一筆養老金和4位印度僕人。不過,幽暗潮溼的環境讓年邁體弱的老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憂鬱。他向英國人提出提供紙筆的請求遭到拒絕,只好用碎石在牆上記下自己憤懣而生的詩句;他閉門謝客,很少接待居住在緬甸的穆斯林訪客;他終日憂傷地坐在小屋裡,緬懷昨夢前塵的帝王生活。

這位造詣頗高的詩人兼書法家早早地為自己準備好了墓志銘,「多麼不幸的扎法爾(他的名字)啊,死後竟不能在自己熱愛的故土上,得到兩碼土地來安葬。」1862年11月,87歲的巴哈杜爾·沙二世在小屋裡鬱郁辭世,他的棺槨被草草地下葬,墓地四周僅圍了一圈簡易的竹柵欄。為了防範仰光的印度裔居民鬧事,英國殖民政府在他去世一周後才公開了消息。

巴哈杜爾家人的命運也頗為悽慘。在他去世後的第三年,英國殖民政府終於允許這一家人離開陰暗潮溼的小屋,搬進一處較為寬敞的民居。皇后在鬱鬱寡歡中度過了餘下的20多年,終日以鴉片為慰藉,死後被葬在丈夫的墓地附近。幾年後,巴哈杜爾的小兒子死於中風,年僅42歲。由於長期居住在黑暗的房屋內,巴哈杜爾的小孫女年紀輕輕就患上了抑鬱症,隨之衍生出視力衰退症狀,25歲時便徹底失明。

此後很多年,巴哈杜爾的墓地乏人照看,一度曾因荒草的覆蓋而被認為已經遺失。直到1991年,挖掘排水溝的工人們才重新發現了巴哈杜爾的墓碑,隨後在附近找到了他的墓穴。從此,這裡成為緬甸穆斯林的朝拜聖地,當地社區尊巴哈杜爾為「聖人」,紛紛前來謁陵禱告、尋求祝福和保佑。1994年,緬甸穆斯林集資在原地修建了一座禱告大廳,幾年後,又擴建成現在的這座新陵墓,一片清真寺模樣的建築群。

被流放到仰光的巴哈杜爾·沙二世的墓,位於仰光大金塔南邊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裡,其棺槨上面放置著巴哈杜爾·沙二世的皇冠和權杖。(攝影:朱諾)

印度政要祭拜是慣例

事實上,莫迪並不是第一位祭拜巴哈杜爾墓地的印度領導人,上屆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曾於2012年訪問緬甸時到訪過這裡,並敬獻了花圈。巴哈杜爾一生致力於印度的宗教和諧,無論是印度教徒莫迪,還是錫克教徒辛格,祭拜這位遠葬他鄉的印度末代皇帝,看起來不僅是為了表達對巴哈杜爾的敬意,更是想用他作為一種感召,以期對一盤散沙的印度社會起到一些凝聚人心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除了印度的政要首腦會前來巴哈杜爾墓拜謁,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政府高官也都會在訪問緬甸的途中,安排祭拜巴哈杜爾的日程。畢竟,在印巴分治之前,在英國殖民統治之前,莫臥兒帝國是最後一個象徵著印度次大陸整體性的政權,而巴哈杜爾曾經領導印度各族裔陣營、聯合抗英的歷史,必定要被這三個國家的人民所共同牢記。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不贊成甘地的非暴力運動,主張武裝驅除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二戰時期,鮑斯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於新加坡組建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改組了由東南亞印度僑民組成的「印度國民軍」,並率領這支軍隊,與日本軍隊和以昂山為首的「緬甸民族軍」一起,從緬甸殺向印度。在離開仰光之前,鮑斯曾率領印度官兵前往巴哈杜爾的墓地祭拜誓師(當時墓地已經遺失,他們只得找了一個大致相近的地區祭拜),隨即開啟了「進軍德裡」的徵程。

1987年,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前來謁陵,他在訪客留言簿上寫道:「雖然你失去了印度的土地,但你還擁有這裡,你的名字還活著……我在這裡,向印度第一次獨立戰爭的象徵和號召,致以崇高的敬禮。」

在巴哈杜爾·沙二世墓前上香祭禱的民眾。(攝影:朱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印度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性格懦弱,喜愛作詩,最後客死他鄉
    巴哈杜爾二世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的末代君主,他出生於1755年,他在63歲的時候登基成為莫臥兒王朝的第十七任皇帝,巴哈杜爾的一生都頗為悲慘,他不情願的當了傀儡皇帝,又不情願的參加反英起義,最後又不情願的客死他鄉。
  • 印度末代皇帝,不願做英國傀儡,通令全國抗英,兵敗流放緬甸至死
    莫臥兒王朝除了有阿克巴、沙賈汗等著名皇帝,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也是相當著名。巴哈杜爾·沙二世之所以著名,不是因為像阿克巴那樣開創盛世,也不是像沙賈汗那樣留下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是因為他帶領自己的臣民與入侵印度的英國作鬥爭。
  • 你知道麼,《末代皇帝》裡的那個監獄長其實大有來頭
    《末代皇帝》是小編本人非常喜愛的一部電影。第一次看《末代皇帝》的時候是小時候在江蘇教育電視臺上,當時還以為這是一部中國人拍的電影,只是奇怪為什麼劇中人物都說英文,後來才知道這部電影原來是義大利導演作品。電影主要在歐美地區上映,上映後深受全球觀眾好評,並且該當年獲榮項多項年度奧斯卡年度大獎。
  • 貝託魯奇與《末代皇帝》的光輝歲月,在故宮拍電影有多難?
    得益於貝託魯奇西方的表達方式,《末代皇帝》才能夠在奧斯卡上橫掃千軍,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9項大獎,並全部獲獎。這也是迄今唯一一部能在奧斯卡上斬獲壓軸大獎最佳影片的,具有中國血統的電影。
  • 中國十大禁菜,《末代皇帝》中提到過一道,網友:難以下咽
    中國十大禁菜,《末代皇帝》中提到過一道,網友:難以下咽中國的文化可謂是萬古垂青的,不管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是一等一的。而中國人對於飲食更是格外的鐘情,所謂民以食為天嘛,吃飯可是頭等大事,自然是馬虎不得的。
  •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豆瓣評分9.3分,曾獲9項奧斯卡金像獎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豆瓣評分9.3分,曾獲9項奧斯卡金像獎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一部超級經典的影片,它最早於1987年上映,一上映就收穫了高評分以及奧斯卡金像獎9項大獎,在豆瓣上可以看到該部影片評分高達9.3分,評分最多的為五顆星,該片由已故著名導演貝爾納多.貝託盧奇執導,今日,據相關報導稱
  • 從至高無上的皇帝到普通公民,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溥儀和婉容  光緒三十四年的時候的寒冬,外面的天氣冷得出奇。可是這場登基大典卻顯得荒唐與可笑,因為即將登上皇位的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年僅三歲。迎接新皇登基的諸位大臣的臉上一個個也是憂心忡忡,國家的支柱人物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死去,還沒有讓大臣們緩過神來,而這位年紀僅三歲的小皇帝在登基大典上的哭喊,更是讓他們的心頭蒙上一層陰影。  在溥儀在寫過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之中溥儀曾經回憶過這件事情:「當時的天很冷很冷,我凍得渾身發顫。
  • 他因參演《末代皇帝》走紅,是有史以來勞力士第一位華裔代言人
    1987年,尊龍主演了《末代皇帝》,飾演男主角溥儀。該片用閃回的手法,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溥儀這一角色在年齡、心理上的變化跨度非常大,演出難度很高,然而尊龍卻以他對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演技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 清朝末代皇帝祭拜「天照大神」,說了七個字,把日本人全都罵了
    溥儀在偽滿洲國當皇帝的時候曾經東渡日本迎取日本的祖先天照大神。清朝末代皇帝祭拜「天照大神」,說了七個字,把日本人全都罵了。溥儀,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39年,日本強迫溥儀將滿洲國的宗教信仰和日本統一。
  • 印度末代王妃靠撿垃圾為生,住貧民窟,每月領500元救助金
    現今還存在著的王室不多了,就算還有王室成員剩下,過得也不怎麼好,尤其是和泰國的世界最富王室相比。而印度的王室,現在已經不剩幾個人了,真要深究的話,這位蘇爾丹夫人其實只是一個王妃,但卻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的最後一個繼承者了。
  • 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侄女,長相青春靚麗,19歲卻橫死日本深山
    許多人每每談論到末代皇帝溥儀的時候,都會帶著一些同情的心理,作為清王朝在倒塌前夕推出來的傀儡,他甚至連牙齒都沒齊全的時候就登上了皇位,享受著臣子們對他的奉承,雖說這裡面有太多的虛情和假意,但面子上還是做足了的。
  • 末代皇帝溥儀,61歲死於尿毒症,臨終場面慘不忍睹,久久不願斷氣
    1962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末代皇帝溥儀迎來了最後一任妻子,他和北京朝陽區關廂醫院護士李淑賢結婚。在和溥儀結婚前,李淑賢有過兩段失敗婚姻,而溥儀則是擁有四段婚姻。此時的溥儀經過9年的改造,已經成為了普通公民。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作為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登基之時,竟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而那也預示著清朝滅亡的結局。在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去世之後,大清在1908年的12月2日迎來了最後一任君主——愛新覺羅溥儀。那一年,溥儀才3歲,還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童,他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載灃的兒子,是慈禧太后定下的大清之主。溥儀登基那一天,北京城的天氣很不好,天很陰,空氣中更是散發著冷氣。溥儀什麼都不懂,為了讓他順順利利完成登基大典,他的生父載灃一直單膝側跪在皇位下面,雙手扶著他。
  • 一長春老人自稱末代皇后的女兒,當場拿出一物證,還說:隨便DNA
    在中國歷史上,溥儀作為末代皇帝,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他是中國近代唯一被曝光在公眾視線的末代皇帝,在他身上沒有尊嚴二字,他的一切都可以被大家放大來窺伺,包括他不幸的婚姻生活。作為對皇室的補償,袁世凱很認真地擬定了皇室優待條例,包括移居頤和園、保持皇帝尊號、每年撥款400萬兩維持皇室生活,保護皇家私有財產。
  • 曾經的印度皇帝長眠於此,工藝堪比泰姬陵,你絕對會想來看看!
    這座陵墓是為莫臥兒王朝的第四任皇帝賈汗吉爾而建的,始建於三百餘年前的莫臥兒王朝鼎盛時期,整座陵墓的佔地面積約22公頃,可以說是一個巨無霸般的存在了。說起這座陵墓的主人賈汗吉爾,於公而言可謂是一位真正的明君,在他的統治下莫臥兒王朝在各個領域都欣欣向榮,國力直逼巔峰。而於私而言,他的口碑可能就不怎麼好了。
  • 末代沙皇家庭照:四個女兒一個比一個漂亮,圖7是他的最美皇后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史稱尼古拉二世,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位沙皇,俄羅斯帝國最後一位皇帝、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位沙皇。圖:歐嘉·尼古拉耶芙娜。歐嘉·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女大公,是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與妻子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的長女。圖:塔季揚娜·尼古拉耶芙娜。
  • 清朝12位皇帝的順序及特點,一個順口溜教你輕鬆記住!
    那麼清朝除了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康熙雍正乾隆,還有哪些皇帝呢?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如果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清朝共有276年歷史,經歷了12位皇帝,這些皇帝都有哪些特點呢,且看課代表來解析——
  • 明朝的16位皇帝,他們的名字都有一個共同點?你發現了嗎
    明朝的歷史共有276年,明朝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在這276年的歷史中,明朝共出現了十六位皇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明朝皇帝們的名字,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仔細觀察一下他們的名字,你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 她被稱為印度絕色皇后,一生專寵,結婚18年為皇帝生下14個子女
    她被稱為印度絕色皇后,一生專寵,結婚18年為皇帝生下14個子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泰姬陵這個古建築,很多人還因為它到底是在印度還是泰國而鬧過笑話,事實上它是一座印度的古建築。但是關於它背後的歷史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泰姬陵位於印度阿格拉城內的亞穆納河右側,無數來到泰姬陵遊覽的人,都會被它那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建築特點所吸引,它是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修建而成的宮殿式陵園,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印度的標誌性建築,就連曾經的黛安娜王妃都曾在泰姬陵留下過照片,只是可惜當時說好的要和丈夫查爾斯王子一起去參觀這座象徵著愛情的建築,最後也只剩下了黛安娜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