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談及故宮,都會為裡面神秘而珍貴的各類文物所迷倒。故宮作為中國古代明朝和清朝兩代所有皇帝的皇宮所在地,規模十分龐大。然而,在故宮裡面,有一間很小的宮殿,面積不足八個平方,兩三個人在裡面擦身而過,都會覺得擁擠。這間小小的宮殿,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
可是,乾隆皇帝作為一國之主,書房卻為何如此狹小呢?
雍正年間,雍正皇帝住在紫禁城的養心殿裡面,養心殿的正殿是皇帝用來處理國事的地方。養心殿裡面有一個叫做西暖閣的地方,是皇帝的專門辦公室。乾隆繼位以後,依舊居住在養心殿裡面,不同的是,他對養心殿進行了一番修改。最最主要的就是在西暖閣旁邊的一個溫室改建成了一所不足八平方的小屋子。這個以溫室改造的小屋子,就是三希堂。至今,三希堂依舊被保持著乾隆皇帝使用時的原狀。三希堂裡面的繪畫、貼落、牆上壁瓶的裝飾以及牌匾對聯都是世上數一數二的好東西。
三希堂因為是根據西暖閣的溫室改造,空間受限,面積狹小,可是,在裝修設計上卻是十分巧妙。外間牆壁上放置的壁瓶就是一個十分鮮明的特色,這些壁瓶都是一種被從中間剖開的形狀,靠著牆壁的那一面很平坦,有一個小孔,可以用作懸掛壁瓶使用。負責打掃裝扮書房的人,在瓶子裡面插上花枝,一年四季都芬芳怡人。壁瓶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轎瓶。明清的時候,有錢人出行大都乘坐轎子或者轎車。這也就導致出門旅行,特別是長途出行的時候,速度很慢。在這期間,乘坐在裡面的人會感到非常的無聊乏味。於是,就有人想到一個辦法,把壁瓶安裝在轎子裡面,沒想到此舉很受人歡迎,很快廣泛應用,所以,就使壁瓶又獲得了一個轎瓶的稱呼。
在乾隆皇帝改造而成的這個三希堂裡面,懸掛著各種各樣,色彩亮麗,造型別致奇特的壁瓶。據相關統計,故宮裡面收藏的所有壁瓶裡面,一大半都有乾隆皇帝的題字。由此,不難看出乾隆皇帝對於壁瓶的珍愛。
而且,乾隆皇帝那個時期的壁瓶也是製作精湛,工藝完美。
三希堂裡面還有一處很現代化的設計,這種設計使乾隆皇帝在古代就享受到了現代3D技術的癮。那是一副貼落,貼落是什麼?
貼落是畫在絹上面,或者紙上的畫,都不用拿來裝裱,直接就處理一下,貼在了一面需要裝飾的牆壁上面。三希堂裡面的那副貼落有一個名字,叫做《平安春信圖》,畫裡面講的是雍正與年少時候的乾隆皇帝他們兩個人的手裡面相互拿著一枝梅花,好像在說什麼事情一樣。而且,貼落的設計是一個月亮門的樣式,那個月亮門下面的地磚和貼落前面的地磚無論是花色還是大小都一樣,兩者相互融合,達到了一種縱深的感覺,人眼看上去,仿佛面積延伸出去了幾米,使得三希堂裡面,有了一種寬闊的錯覺。貼落的這種畫法在西方叫做線畫法,乾隆皇帝本來就接受西方文化,把西方的東西融為己用,可見乾隆皇帝的心胸和眼界之廣闊。
在三希堂裡面,還有三件書法作品作品,一件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一件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作品《中秋帖》、最後一件是王珣的書法作品《伯遠帖》,這三件書法作品精妙難以言說,為三希堂更添了幾分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