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雕刻大師作品被故宮收藏,木頭黃金在他手裡變螞蟻蟑螂

2021-01-15 指尖秘密

指尖秘密想要傳達人類藝術上的美,無論是市集街頭,還是故宮皇家博物館,都有值得發掘的寶藏。如果有一天外星人要佔領地球,他也一定會看在人類文明和藝術的份上,放我們一條生路。想看到美的表述,就趕緊關注我吧。

在2013年的時候,故宮做過一個大展,名字叫做「精彩100,國寶總動員」。這次展出放了一百件國寶明星,而且還在百件文物中精選四件用來製作《對焦國寶》紀錄片,故宮在第一集翠玉白菜中特別收錄臺灣吳卿大師的作品與翠玉白菜並列介紹。

驚嘆於臺灣的吳卿大師能把木雕把握得如此之好,生與死,緣與法,火樹銀花,浮生若夢……

吳卿大師的作品怎麼說呢,當時我看了就迷住了,很抓人眼球,件件精雕細琢,我看過很多藝術大師的作品,但吳卿大師的作品,自有一種禪意在其間。所以今天跟大家嘮一嘮吳卿老師和他萬物榮生的世界。

萬物榮生這個詞不是我說的,是臺灣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藝這麼說的:萬物榮生的世界一一呈現;此以見其明察秋毫之末,於是遂在雕刀移動間,傳遞了物外之趣。這或許是臺灣性格吧

作為一位雕刻師,藝術家,吳卿老師無疑是成功的。從1985年起至1997年12年期間,連續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近代館」,展出他個人不同時期的創作品,締造臺灣唯一在故宮展出最長的記錄。

1993年金雕「瓜瓞綿綿」,被臺灣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購藏,這是該院首度典藏在世藝術家,截至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案例。

2007年受故宮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之邀,吳卿大師又執行「特約典藏」專案,完成金雕「鄉情」(生生不息),成為該中心鎮館之寶。

2010年吳卿大師接受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之邀,完成金雕「東吳大翼戰船」,是史上首見以黃金打造、再現歷史文物之作。

先看看他這一長串傲人的履歷,我們再來細細研究他的作品。臺灣的吳卿大師的創作理念,最早是從精緻和寫實堅持著手,但是自從1980年代以後,人生歷練更為成熟,再加上虔心學佛,於是創作進入更高的生命意境。

他尋求將自己的思想轉化成藝術創作分享,從寫生、寫實、寫景跳脫到寫意、寓意,傳遞並喚醒生命的永恆價值。首先1986年完成木雕「禪」,以昆蟲「蟬」來比喻佛教的「禪」,這是他參禪學佛、誦讀《心經》,以及打坐多年之後悟出的禪境。

不過,現在看來禪意與穩重的吳卿在小時候可是個皮猴兒,1956年出生於臺灣嘉義,是一個典型務農的樸實家庭。但吳卿從小就對念書沒有興趣,時常逃學,惹是生非,讓老師與家人非常頭疼。

但一切都從他在臺灣當兵之後發生了轉變,他親身倘徉在豐富的大自然之中,從國中開始對藝術不變的熱愛,軍隊的訓練令他堅毅和果敢,這才孕育了他鍾情自然、熱愛生命、敏於觀察的藝術底蘊。

一次偶然的機會,吳卿參觀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典藏,不由得感慨中華藝術作品之偉大,所以他立下了「有為者亦若是」的宏願,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天能在故宮展出。決心自己也要投身於木雕藝術創作之中。

從1978年完成第一隻木雕螞蟻開始,吳卿整整花了7年的時間,以挑戰自我極限的精神,磨練精緻木雕的技法,共完成25件木雕螞蟻作品。

經過紮實的精緻木雕技法,日後展開一系列的創作,尤其將木材處理到薄如蟬翼的超寫實境界,令觀者嘖嘖稱奇,因而締造空前的紀錄,奠定他在精緻木雕藝術的領導創新地位。

為了挑戰不同材質的雕作表現,延長藝術品的傳世價值;吳卿從1980年開始,思考將精緻木雕創作,轉換成金屬材質的新嘗試。

這種轉換是為了追求藝術的永恒生命,要選擇恆久性的材質,以禁得起歲月的考驗。所以從1989年起,他將木雕轉換成為純度99.99的黃金作為媒材

4年來,經過多次反覆的燒熔與雕琢、研究與改進,才通過自己嚴格的考核,終於在1984年,成功翻鑄第一隻白銀螞蟻。吳卿大師從此也開啟了臺灣當代金雕藝術的風潮。

吳卿大師對待作品的態度永遠都是不急不躁,他將自己的生活態度融入其中。看了你最喜歡吳卿大師的哪副作品呢?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分享。

相關焦點

  • 2015懿德軒特級玉石雕刻大師作品展在滬開幕
    人民網上海1月27日電(記者屠知力)1月26日,「2015懿德軒特級玉石雕刻大師作品展」在上海恒隆廣場懿德軒精品收藏館開幕。貫穿「懿以典藏、德以傳世」的主題,展出了由懿德軒精選的大量玉石精品,營造了一個藝術家與收藏者可自由溝通的高端藝術交流平臺。 「玉、石之美者。」
  • 荷蘭錯覺圖形大師埃舍爾名作在臺北故宮展出(圖)
    荷蘭錯覺圖形大師埃舍爾名作在臺北故宮展出(圖) 埃舍爾1924年至1934(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2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電影《盜夢空間》主角們在迷宮裡被追殺,那座無止盡的階梯迷宮,設計靈感就是來自荷蘭藝術家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名作《上和下》。埃舍爾利用人類的心理錯覺經驗,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版畫作品。
  • 只進不出的收藏皇帝,卻捐獻出八件頂級文物,現全為故宮鎮館之寶
    張伯駒一生酷愛收藏,是一位有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從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  張伯駒玩收藏,品味與老一輩不同,對珠寶之類不感興趣,而更注重碑帖字畫和古籍善本,尤其是那些真正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傳世稀珍。
  • 10多年收藏金絲楠木上萬件 他正在建一家金絲楠木博物館
    雕刻現場。  「這是用金絲楠陰沉木雕刻的五百羅漢,剛完工不久;這是用金絲楠木做的柜子;那些雕刻好的作品還沒取名字呢……」昨天下午,記者走進張銀衝的藏品室,內心頗感震撼。他還說,「四川那個地方不能多去,去多了會上癮。玩收藏,越玩越深奧,要陷進去的。」  張銀衝說的是大實話。比如,之前他收購了一株胸徑2.5米的金絲楠陰沉木,當時覺得已經很大、很罕見了,誰知後來他在四川又看到了一株胸徑將近4米的,心動不已,便又買了下來。「玩收藏就是這樣,看到更好的,就想收進來。現在我這棵長10多米、胸徑近4米的金絲楠陰沉木,可以申報吉尼斯紀錄了,很少有比它大的。」
  • 雕刻「黑珊瑚」!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非遺?
    家藏海柳,夠兩三代人雕刻之用  陳佛順嫻熟的海柳雕刻技藝,是從爺爺那一代傳下來的。自從學得這門家傳手藝,他已用心堅守了30多年,多件作品摘得國家級和省級大獎。  陳佛順以雕龍出名。為了讓刀下的龍更加鮮活,他跑到東山關帝廟,對著盤龍柱一看就是一整天。經過不懈努力,他的龍雕技藝突飛猛進,作品栩栩如生。他還自創了海柳雕刻刀,並命名為「佛順刀」。
  • 故宮的金色龍椅,是用什麼材質做的?網友:說黃金你就錯了!
    故宮的金色龍椅,是用什麼材質做的?網友:說黃金你就錯了! 我們國家有著五千餘年的歷史,在這其中產生了數十上百的王朝,五百多個帝王。在當時帝王就是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們所做的一切就代表著一個王朝。
  • 專訪王中林:雕刻作為文創產品,該如何走向市場化?
    2020-11-24 20:14:29 來源: 跟我一起運動吧 舉報   隨著故宮文創的興起
  • 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後來,考入「中央印製廠」,負責雕刻印鈔票用的鋼版。  「求學時,老師曾說,你們現正就是醜醜的小毛毛蟲,要努力的成長,健康的生活,還要經歷長時間的磨難考驗,才能順利去化醜醜的外表,變為蝴蝶展翅飛舞。」陳逢顯說,這句話讓他刻骨銘心,正是印鈔機構的專業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雕刻鋼板用的特殊工具,也迎來藝術生涯的轉折。
  • 臺灣微雕家發表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蛇吞象」
    1月26日,臺微雕家發表的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 『蛇吞象』」。 陳逢顯 攝 中新網1月26日電 (記者陳立宇)為迎接2013農曆「蛇年」的到來,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特雕刻新作一件,堪稱世界最小的「黃金蟒蛇」和展現俗語所說「蛇吞象」情景的精緻毫芒作品。
  • 黃美金丨不是黃金做成的金油滴建盞,反而比黃金更貴?從這4點看
    這些看似黃金的建盞,真的是用黃金做的嗎?答案當然不是了,燒制建盞的原料是建陽當地的天然礦釉,因富含鐵元素及其他金屬元素,在燒制時掌握好窯內氛圍,使金屬元素呈色。但金油滴要靠單一金屬元素呈色,既要保證一種金屬元素呈色,又要做到消解其他金屬元素的呈色,其中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
  • 淄博博山雞油黃琉璃精品入駐故宮博物院
    寶蘊樓位於故宮博物院西華門內,始建於1915年,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用於文物保藏的大型庭院式庫房,樓內藏品皆為原北京故宮、瀋陽故宮所存歷代文物精華,因此定名為「寶蘊樓」。如今,寶蘊樓作為故宮博物院文創精品展示地和故宮博物院院史陳列廳,是其重要的接待場所,未對公眾開放。
  • 大師風範、國學經典——中國航天藝術家許炳榮作品賞析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國禮藝術大師,國賓禮特聘書畫藝術家,國家一級書法師,國家高級書畫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書學院常委。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詩界-中華詩詞研究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陝西省楹聯學會理事。牛津藝術學院研究員。孔子學院終身名譽院長,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中國書畫院副院長 ,北京當代環球書畫院名譽院長。臺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首屆阿里巴巴國際書畫研究院常務副主席,及終身名譽藝術顧問。
  • 沒想到,最適合用來雕刻的木頭竟然是它!
    能夠用來雕刻的木頭非常多,但是優秀的木質卻不是很多。縱觀木雕原材料,像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等,都是已經名貴到稀缺階段了。而除此之外的,最適合用來的雕刻的,就非小葉黃楊莫屬了。大家對於小葉黃楊,肯定是不陌生的。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為了揭開塵封已久的那段歷史,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周兵和他的團隊再次打造了《臺北故宮》,本報也回訪當年的當事人和相關學者,還原出這些國寶的故事。要知道,當時的青銅器不但以質地、古舊程度論價,而且還按照銘文的字數加價,一個字可以加一兩黃金。   鹹豐二年,即1852年,清朝翰林院編修、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從一戶姓蘇的人家買到毛公鼎。陳介祺收藏的文物,大都樂於公睹於世,印成目錄,昭示天下,唯有對毛公鼎,始終深鎖秘藏,秘不示人。   此後,隨著滿清王朝的徹底覆滅,毛公鼎被抵押在俄國人於天津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
  • 青藍:拼接的猛獁象牙雕刻作品值錢嗎?
    而關於猛獁象牙的創作技法、創作成品在雕刻師的不斷鑽研與匠心打造下,也為我們呈現了很多新鮮有趣的東西,例如,拼接的猛獁象牙作品。當然,很多人也許會問,拼接的猛獁象牙真的值錢嗎?在這裡,可以告訴你們,拼接的猛獁象牙雕刻作品,同樣值錢。其實拼接雕刻的猛獁象牙作品,其做工更加的複雜,更要求雕刻師傅要有高超純熟的技法基礎。從設計到成品的完成,每一道工序下來都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 來自故宮御膳房的味道,這1000盒再不搶就絕版了
    禮盒內的月餅,更是任用著名華裔食品創作大師郭榮錦把關,味道上絕不遜色。這樣內外兼修的配方和工藝,恐怕也只有故宮月餅才能做得到了。錦盒有兩款,取清宮技藝與藏品,繪千古之圖。因此他的萬壽節和中秋節雙節同過!如此一來全城同慶,宴飲、吟詩、賞月、觀燈、打獵...甚至中秋放假三天,都是由他開的先例,可見乾隆對中秋的重視程度。作為文化 IP,故宮月餅自然更懂這份傳承。
  • 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個在電影界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只創作了8件作品,卻每一部都能載入史冊。第一部長篇電影便獲得金獅獎,從此在電影界享譽盛名。他把五十四載的生命都獻給了電影,寫就一本關於電影理論和導演使命的小冊子《雕刻時光》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備至。
  •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從12日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此次展覽最引人注目的將是印象派大師莫奈(Claude Monet)的經典畫作《草地上的午餐》。這次展覽聚焦在19世紀印象派至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傑作,一次集結包含莫奈、雷諾瓦、盧梭在內的48位藝術大師的65件畫作,展期持續至2019年2月17日。
  • 藝術品投資收藏的黃銅時代與黃金板塊
    藝術品投資收藏的黃銅時代與黃金板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30日 11:46 來源:     來源:《成都商報    郭先生認為,上世紀80年代初,價值如金的中國藝術品被貶值至相當於一兩黃金只賣五元錢,那時中國的近現代大師的作品也不過是數十元至百餘元的售價而已。
  • 這個義大利人,多幅作品被故宮收藏,如今成中國最成功移民!
    郎世寧是一個義大利人,他是在大概18歲的時候從義大利來中國留學的,不過那個時候不叫留學叫做傳教。但是讓人好奇的是一個傳教士怎麼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宮廷畫師?而且還在中國呆了50多年,可以說是半個中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