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毫芒雕刻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向
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新北7月9日電 題: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張子胥
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的藝術世界裡,每完成一個「超級小工程」,都仿佛是一場破繭成蝶的夢。
「蝴蝶最美的時候,不是於花間飛舞、凌空暢遊,而是破繭而出的那一刻。不經過破繭的掙扎,絕不會有傲人的魅力。」陳逢顯說。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一處靜謐小院,陳逢顯向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這位被稱為「臺灣微雕第一人」的藝術家身著唐裝,一頭白髮束於腦後,眼神清澈而柔和。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毫芒雕刻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向
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關於蝴蝶的夢,要從兒時講起。生於1956年的陳逢顯,就讀萬華中學時,喜愛練習書法。畢業後進入稻江美工科,學習各式美術、工藝技法。後來,考入「中央印製廠」,負責雕刻印鈔票用的鋼版。
「求學時,老師曾說,你們現正就是醜醜的小毛毛蟲,要努力的成長,健康的生活,還要經歷長時間的磨難考驗,才能順利去化醜醜的外表,變為蝴蝶展翅飛舞。」陳逢顯說,這句話讓他刻骨銘心,正是印鈔機構的專業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雕刻鋼板用的特殊工具,也迎來藝術生涯的轉折。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毫芒雕刻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向
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陳逢顯說,有別於一般的藝術創作,「鈔票鋼版」是由許許多多的點所組成的線,需要非常精細的繪製刻劃和堅持的耐心。日積月累的訓練加強了他的雕刻技巧,鋪起數十年的「破繭之路」,也才有了現在這片微雕天地。
位於小院二層的工作室,便是屬於陳逢顯的天地。每天下班後,陳逢顯就一頭鑽進工作室,悠遊於微雕的世界,當年他用雕刻鋼版的鋼針「刻畫」五角錢幣大小的山水畫,同事見到大為讚賞,更激發起他投身微雕領域的志向,自1981年以來始終如一。
三十多年過去,這間工作室已成為「陳逢顯毫芒雕刻館」,掛滿書法、人像素描等,裝有放大鏡的展示櫃放置於各處。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毫芒雕刻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向
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陳逢顯的最新「超級小工程」,是純黃金手工雕刻的「黃金小老鼠」系列。
透過高倍放大鏡以窺之,由1支2毫米的鉛筆芯雕刻出的10隻黃金小老鼠,或坐、或站、或爬,表情不一、悠閒自得。另一件名為「福鼠雙輝」作品:1隻黃金小茶壺,張開的壺身裡一隻1毫米的小老鼠在吃東西,另一隻小老鼠作出攀爬姿勢,寓意豐盛過鼠年,吉祥安逸。
陳逢顯說,毫芒雕刻要求創作者心靜且定,才能氣定神閒,凝神創作。為了降低失誤,他自創屏息、吸氣要訣,調勻呼吸的節奏,增強手部、身體的穩定性,還自創了多種的微雕工具。
環顧雕刻館,200多件微雕作品,從竹、棉、石、沙,到牙線、牙刷、米粒、火柴棒、瓜子,甚至螞蟻頭、蜻蜓翅膀、蒼蠅翅膀,皆在陳逢顯的慧心巧思下,精雕細琢成一件件獨特的微雕藝術品。
「微小領域,無限寬廣,生命的智慧盡在其中,每完成一件作品,都是一個驚奇,作品完成那一刻的滿足感,就如從一個毛毛蟲變為蝴蝶般獲得新生。」陳逢顯說。
外人無從知曉微雕創作有著怎樣的艱辛,在陳逢顯看來,一路走來,正是掙扎和傷痕的「點綴」,使自己所追逐的夢更具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