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4日訊 「我的頭髮在梳子上、枕頭上、衣服上,就是不在我的頭上。」現代很多人都面臨著脫髮的問題,以前是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可不知為何,也不知從何時起,如今卻是一發值千金了!當然,長在頭上的秀髮值千金,掉了的頭髮在濟南微雕傳承人王天明的手中也有用武之地。瞧,他能在頭髮絲上刻字呢!
纖毫之間 盡顯大千世界
在濟南微雕傳承人王天明的家中,高仿真全手工製成的經典石壺見之於指尖,百壽百福圖的玉石圖章由一百個福壽字雕刻組成,刻有老子《道德經》的紅木玉石插屏僅巴掌大小……一件件藝術珍品讓人目不暇接,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當屬髮絲微雕。
在一根白髮上刻下八個字,甚至還有落款和印章,用100倍的放大鏡才能看到。「髮雕需要選用青壯年比較堅韌的白髮,把頭髮的弧面處理成平面,用特殊的技法雕刻而成。」王天明感嘆,實際刻字時長不過一分鐘,但卻鑽研了數十年,「微雕作品成功率低,髮雕更是如此,100多根頭髮裡我只刻成2根,有一根在參展時不慎丟失,現在只保存了這一根。」
除了令人拍案叫絕的髮絲微雕,王天明創作的各種微雕作品同樣「驚豔」。
在三枚直徑約為20釐米的玉璧上,各刻孔子、觀音、老子畫像,並賦《論語》《佛經》《道德經》各一千言,一套微雕精品《儒釋道經典》浮現於眼前。「在玉石上進行微雕創作,必須察明玉料的質地、光澤、顏色、透明度等特性,遵循因材施藝的原則。」王天明手指《赤壁懷古》層層堆疊的紋理,解釋道,如果玉中有俏色,設計時就要儘量突岀表現其俏色美,把俏色用巧用絕,為作品添彩。
在眾多微雕精品中,集微書、微畫、微型工藝於一體的《三絕酒具》令人交口稱譽。全套含一壺、四杯、一託,共六件,總重2.6克。壺嘴與壺腔打通,配以壺蓋。壺壁上刻著李白的《將進酒》,託盤上的《月下獨酌》與畫作相呼應,杯身上還賦刻酒詩一聯,三百餘字點綴著這套由巴林玉製成的酒具。更值一提的是,全套作品與一元硬幣擺放在一起,大小相近,方見精巧。王天明坦言,這套作品精小細微,玲瓏剔透,壺嘴用0.3毫米鑽頭手工打通,難度極大,耗時一年才精製而成。
匠心獨運 雕刻百態人生
出生於上海的王天明,自幼喜詩書,好丹青。他下過鄉,務過農,在青島的養馬場當農民,之後到沂蒙山的一個軍工廠當鉗工,還參加了工廠的文藝宣傳隊。1975年,王天明被調到濟南的教學儀器廠工作。在此期間,他未曾撂下「筆桿子」。見他出身理科,學過修表,熱愛文藝,身邊的朋友便推薦他嘗試做微雕,沒成想,這一試就一發不可收拾。
為了熱愛精益求精,王天明翻閱大量書籍研究微雕。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於是,他慕名探訪,求教於著名微雕藝術家、山東工藝美術研究所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楊瑞生。「當時的楊老師已經七八十歲了,因為得了青光眼不再創作,也不願意收學生,就送了我一個字——『練』。」王天明誠懇道,雖說楊老師只教了他一個字,但在他心中已認其為「一字之師」。
一個「練」字,讓王天明反覆忖度。從蠅頭小楷的習練,到把字寫成芝麻大小,他勤練數年;從一種材質上的雕刻,到不同器物上的微雕,他苦練數載。「微雕是門感覺的學問,我做微雕時不需要使用任何放大工具,全憑肉眼和感覺完成,靠的就是日復一日練習獲得的手感。」王天明稱,刀子一上去就要起粉末,粉末的面積要超過我們字的面積要好幾倍,他實際上就是憑手在粉末裡面找感覺。在若干年的身體力行中,王天明悟出了字中深意,「老師讓我練,一是持之以恆練書法,二是刻苦鑽研練微雕,三是修身養心練心性。」
漸漸地,鑽研微雕數十載的王天明在微雕領域有了相當的建樹,因其佳作「形微意宏」巧奪天工,藝術精品不勝枚舉,每年受邀參展無數。他嘗試以中、英、法、德、日文為文書載體,並將《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的小提琴曲譜雕刻於玉石之上,創作出更多非凡妙作。「這些年我出訪多地,也常常在大家的手機後殼上創作微雕,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歡迎。」
如今的王天明廣傳藝,精收徒,連自己的學生也小有成就,堅韌的精神品格、豐富的人生閱歷,鑄就了一件件微雕佳作,也成就了王天明的藝術人生。
閃電新聞記者 劉晨 於嬌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