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事件11各種發明之讓人們看到細胞的顯微鏡

2021-01-19 小小科學家樂園

金在英(韓)著

孫羽 翻譯

許薇   整理、修改、補充


顯微鏡的發明比望遠鏡早了20多年,是由荷蘭擦玻璃工人詹森(Janssen)父子在1590年發明的。但在,當時,顯微鏡並沒有被廣泛使用。


Zacharias Janssen的照片

Hans Janssen是父,Zacharias Janssen是子


詹森父子在1590年發明顯微鏡的複製品。

Reproduction of first compound microscope made by Hans and Zacharias Janssen, circa 1590.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ealth and Medicine, Washington, D.C.


1665年,英國的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發明了性能顯著提高的顯微鏡。他在原有的顯微鏡上,額外增加了反射鏡,也就是用一對鏡片。胡克製作了400種鏡片,做出了倍率在100倍以上的顯微鏡。人們將胡克的學派稱為「顯微鏡學派」,他利用顯微鏡在很多東西上刻字,其中還有軟木雕刻。此外,他還發現軟木裡的「小房間」,並將其命名為「細胞」。


顯微鏡


1931年,德國的魯斯卡(Ernst Ruska)和克諾(Max Knoll)發明了電子顯微鏡。普通的顯微鏡只能達到1500倍率,但是電子顯微鏡能達到20萬以上的倍率。


魯斯卡(Ernst Ruska)


由魯斯卡在1933年製作的電子顯微鏡


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和他的發現(視頻)


許薇寫的《我陪孩子學數學和科學》是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向家長朋友展示如何在學習數學和科學中引導孩子思考問題,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這一過程中努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使命感、科學精神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真心希望孩子們從小就培養好這些未來走入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品質和生活態度。需要購買本書的讀者朋友可以在噹噹、京東或天貓上搜索本書名即可找到。

你的點和點在看是對我莫大的鼓勵!

感謝分享,!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是誰發明了顯微鏡,列文虎克?還是胡克?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顯微鏡,是因為一篇小學課文《玩出了名堂》,文中列文虎克作為一個業餘科學愛好者,堅持自己的興趣,用自己手工製作的顯微鏡觀察到了細小的微生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很多人,也因這個模糊的印象誤以為顯微鏡就是他發明的。
  • 科學事件10各種發明之擴大視野的望遠鏡
    那麼,望遠鏡到底是誰發明的呢?他是在荷蘭做眼鏡鏡片的漢斯·裡帕西(Hans Lippershey)。有一次,他削了兩個鏡片,偶然地把兩個鏡片重疊後向外看去,竟發現遠處的風景好像變得很近。於是,他利用凸鏡和凹鏡,在1608年發明了最初的望遠鏡。同年12月,他還發明了雙筒望遠鏡。
  • Cell年度最佳論文:張鋒DNA顯微鏡入選|張鋒|細胞|電子顯微鏡|螢光...
    如果要評選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那麼顯微鏡一定能名列前茅。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類對於世界的觀察只局限於肉眼。當列文虎克使用他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細胞和微生物後,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在人類眼前打開。此後,恩斯特·魯斯卡於1931年發明電子顯微鏡,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原子水平觀察,顯微鏡將人類視野帶到了一個之前從未觸及的微觀世界,人類開始對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 顯微鏡這個偉大的發明,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顯然,設法把這個視角放大,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小的東西。光學顯微鏡的誕生顯微鏡的問世,要從400年前說起。1590年前後,眼鏡工匠詹森把兩個凸透鏡前後放置,發現物體的細節變得十分清楚。光學顯微鏡就是這樣偶然發明的。但是,談到顯微鏡,荷蘭人列文虎克的名氣比詹森大得多。
  • 顯微鏡的「編年史」它的發明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顯然,設法把這個視角放大,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小的東西。根據兩者波長的關係,大家可以推測,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會比光學顯微鏡高得多。現代電子顯微鏡可以分辨物體上距離0.2納米的兩個點,是光學顯微鏡的1/1000。藉助電子顯微鏡,人們能夠觀察金屬的晶體結構、蛋白質分子、細胞和病毒的結構。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推動了生物學的研究。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10.09 星期四 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科普    從光學顯微鏡到能探知納米世界(註:1納米為千分之一微米)的超分辨顯微鏡,人類已可以追蹤細胞內的活動。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所表彰的科學研究突破了以往物體觀測尺寸的界限,使人類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    1873年德國顯微鏡學家恩斯特·阿貝通過計算公式演示了顯微鏡測量的解析度在光的波長中如何受限。
  • 當細胞在顯微鏡下放大十億倍時,會看到細胞是什麼樣子的?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後來,由於線粒體的出現,單細胞生物開始成為多細胞生物,直到人類出現,我們的身體組成部分也是由很多種細胞組成的。既然細胞無處不在,那麼小細胞和宇宙的浩瀚之間是否存在著微妙而神奇的聯繫呢? 一些科學家已經證明,將細胞置於顯微鏡下並將其放大10億倍,看起來幾乎與看到宇宙的景象相同,必須說,這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偉大發現。"
  • 研究生發明三維顯微鏡 千人合影也能看清臉上的痣
    研究生發明三維顯微鏡 千人合影也能看清臉上的痣 2015-11-24 13:35:27  真實的巨噬細胞像個怪物  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隨著工作人員的操作,顯微鏡看到的影像顯示在屏幕上,只見一個「張牙舞爪」的圓形傢伙正在吞噬著周圍的「雜物」,像極了卡通片裡的怪物。「這就是巨噬細胞的真實模樣,它是我們身體的護衛者,遇到細菌病毒就會消滅它們。」電光學院研二的林飛指著屏幕說。  這種新型顯微鏡叫SCscope。
  • 細胞的發現
    自從有人類以來,人們就一直想弄清楚世界萬物的由來和構成,尤其是各種生物體的構成。對於生命體的構成,人們的說法千奇百怪。歌德認為葉子是各種不同植物的典型單位結構,而奧肯則主張脊椎節是一般動物原型結構的基本單位。雖然列文虎克的顯微鏡的發明使得人類看到了微觀世界,但因為顯微鏡的倍數不夠,焦點只能聚集在狹長的形狀上,人們很難使用顯微鏡聚集觀察到更細微的事物。
  •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病毒這種可怕的隱形殺手無處藏身!
    這個拉丁名「Virus"後來人們就把它稱為「病毒」。那時,顯微鏡早已問世,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 1590 年前後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
  • 人類最偉大發明之一,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顯微鏡進化史
    跟很多偉大的發明一樣,首先發現顯微技術是如此的偶然,一位荷蘭的眼鏡商人詹森的兒子某天擺弄著兩塊他爸爸給他當玩具的凸透鏡,他突然驚奇地發現眼前出現了巨大而清晰的影像……大約二十年後,偉大的近代科學先驅伽利略才開始把顯微鏡用於科學研究——觀察昆蟲的複眼。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有哪些?科學研究工具顯微鏡的使用和發展過程.
    細胞膜(植物細胞的細胞膜只有在質壁分離的時候可以看到,正常的細胞細胞膜和細胞壁是在一起的),細胞質,細胞核的完整結構(核膜、核孔等是分辨不出來的)。當然,按照大學教材,細胞核也可以包括在細胞器中。例如,中心體,Edouard Van Beneden在1883年就觀察到了中心體,彼時科學家沒有電子顯微鏡可用,因此光學顯微鏡下是可以看到中心體的。我們使用光學顯微鏡不能看到中心體,一方面是因為普通高中的光學顯微鏡解析度不高;另一方面中心體沒有明顯的光學特徵,需要染色後才能看到。
  • 多米諾基因科普之:顯微鏡:遊戲打開的一扇大門
    生物課上,一臺顯微鏡、一片菜葉子加上一隻青蛙或者鯽魚,一場生物顯微解剖課開場了。各自不免興奮,顯微鏡是多麼神奇的一個東西!它讓我們能夠看到流淌江水中的各種微生物,能夠知曉細胞內形形色色的細胞器,能夠區分出猩猩有24對染色體而人卻只有23對。
  • 顯微鏡的發明,開啟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
    自從人類學會了思考,就渴望看到更多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直到人類發明了顯微鏡。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沿海地區的人們在加工金屬時無意中造出了玻璃。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知道用玻璃來彎折光線。
  • 光學顯微鏡的歷史
    17世紀以前,無論是科學界還是醫學界都只是在研究肉眼能夠看到的世界。有許多疾病,人們通過肉眼觀察,無法找到病因,只能任由疾病自由發展,對患者無能為力。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也在做著各種各樣的努力,想更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個時候,有些我們看不清的細小東西,人們就想把它放大。
  • 光學顯微鏡的歷史
    17世紀以前,無論是科學界還是醫學界都只是在研究肉眼能夠看到的世界。有許多疾病,人們通過肉眼觀察,無法找到病因,只能任由疾病自由發展,對患者無能為力。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也在做著各種各樣的努力,想更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個時候,有些我們看不清的細小東西,人們就想把它放大。
  • 顯微鏡是怎麼被發現的?
    很大程度上,他們的第一臺顯微鏡可被認為是一種創新,尚不能作為科學儀器使用,因為放大倍率僅有9倍,而且圖像有些模糊。 儘管沒有一臺Jansen製造的顯微鏡流傳於世,荷蘭皇室用3個滑管制造出一臺設備,全部展開有10英寸長,直徑為2英寸。 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率範圍為3到9倍。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顯微鏡出現在17世紀晚期,發明者是荷蘭的布匹商人、顯微鏡的先驅人物,列文虎克。
  • 少年科學粉每日一題丨顯微鏡都變顯「納」鏡了,一般的光學顯微鏡為什麼還沒淘汰?
    在17世紀光學顯微鏡發明後,微米(1微米=10-6米)大小的細胞映在人類眼前,開啟了微生物學。在光學顯微鏡發明後的幾百年間,微米左右的物體一直是人類所能觀察到的最小尺度。直到20世紀初電子顯微鏡的問世,人類才開始看到納米大小的物體。但是「顯納鏡」這個詞並沒有被廣泛使用。現今,顯微鏡已不代表是只能看見微米尺度的儀器。顯微鏡的功用是將微小物體的影像放大,使肉眼能夠看見。
  • 給孩子一臺看到科學的「望遠鏡」
    如何才能讓公眾擺脫對化學的恐懼?消除對化學的誤解呢?他從小喜歡化學,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做各種化學實驗,戴偉也希望能用同樣的方法讓沒有實驗條件的孩子們感受到科學的樂趣。2011年,戴偉減少了教研任務,走進中國的打工子弟學校和偏遠地區中小學做化學實驗。僅2017年一年,他演示的實驗就超過80場,讓上萬名學生親眼看到了化學實驗。
  • 自製具有拍照功能的——顯微鏡!
    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裡,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