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是怎麼被發現的?

2020-08-23 小火大火煮

從遠古時代,人們就渴望看到更多肉眼看不到的事物。 儘管沒有人知道是誰第一次使用透鏡來觀察事物,大多數認為透鏡的使用肯定是現代社會發展起來以後才發生的。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2000多年以前就有人曾經用玻璃來折射光的角度。 公元前2世紀,克勞迪思·託勒密發現一根木棍放在水裡會變彎,並且非常精確地記判斷它的「彎曲」角度不會超過0.5度。 然後,他又計算出了光在水中的折射常數。

公元1世紀,人們發明了玻璃,羅馬人透過它觀察事物和做各種測試。 他們用各種形狀的透明玻璃來做實驗,其中就有邊緣薄、中間厚的玻璃。

他們發現,如果你把「鏡片「放在物體上,物體會看起來變大了。 這些所謂的鏡片其實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鏡片,應該叫放大鏡,或者凸透鏡。 」透鏡「這個詞是從拉丁語詞彙」Lentil「演化過來的,因為它們的形狀非常類似於紅扁豆。

與此同時,塞內卡認為是水珠的圓球狀特性造成了放大效果。 」不清楚或微小的字在裝滿水的圓玻璃球下,可以被放大、變得清楚。「 製造13世紀,鏡片才開始被廣泛使用,那時的眼鏡商通過磨玻璃的形式來製造鏡片。 後來考古發現,大約在1600年,人們通過疊加鏡片的形式來製造光學設備。

第一臺顯微鏡

早期的」顯微鏡「只有一個功能:放大,倍率大概在6倍到10倍。 當時人們非常樂於拿它來觀察跳蚤和其他的小昆蟲,因此早期的放大鏡倍叫做」跳蚤鏡「。

大概在1590年,兩個荷蘭眼鏡工匠Zaccharias Janssen和他的父親Hans開始嘗試用鏡片。 他們把一些鏡片放到圓形管裡,然後一項重要的發現就誕生了。 靠近管子底部的物體得到了放大,而且要比任何單放大鏡片的放大倍率要高很多。

很大程度上,他們的第一臺顯微鏡可被認為是一種創新,尚不能作為科學儀器使用,因為放大倍率僅有9倍,而且圖像有些模糊。 儘管沒有一臺Jansen製造的顯微鏡流傳於世,荷蘭皇室用3個滑管制造出一臺設備,全部展開有10英寸長,直徑為2英寸。 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率範圍為3到9倍。

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顯微鏡出現在17世紀晚期,發明者是荷蘭的布匹商人、顯微鏡的先驅人物,列文虎克。

他自己磨製出了簡易的顯微鏡,只有一個鏡片,可以用手拿著進行觀察。 通過創新型方式磨製精品,列文虎克比同時代的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把一個小玻璃球磨製成了鏡片,放大倍數竟然達到了720倍。要知道,當時其他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最高僅有50倍。 他用這個鏡片做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顯微鏡。

列文虎克把一個凸鏡,用螺絲釘連接到一個金屬固定器上,於是他的顯微鏡就做成了。 列文虎克帶著他獨創的顯微鏡開始進入科學界,因為他看到了別人在此之前從來都看不到的東西。 在顯微鏡下,他看到了細菌、酵母、血液細胞和很多水中微小的浮遊生物。 人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顯微鏡的放大功能也許可以發現事物的結構,也許所有生命都是很多非常細小的東西組成的。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會想到這一點。

複式顯微鏡

為了提高單鏡片顯微鏡的能力,必須要縮短焦距。 然而,縮短焦距必須要縮短鏡片直徑,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鏡片將變得很難看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7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複式顯微鏡。 這種顯微鏡使用了不止一個鏡片,因此一個鏡片下的圖像可以接著被另一個鏡片放大。

從根本上來說,今天「顯微鏡」這個詞在過去指的就是複式顯微鏡。 複式顯微鏡裡,緊貼著物體的鏡片叫做「物鏡」,緊貼著眼睛的就叫做「目鏡」。

任何顯微鏡的功能都是為了增強解析度。 顯微鏡用來放大物體的形狀,因此我們可以用來觀察那些肉眼看不到的事物。 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搞不清解析度與放大倍率的區別。「放大倍率」其實指的是圖像的尺寸。 一般,放大倍率越大,解析度就越高,但是特殊情況下則不然。 鏡片設計有很多局限性,有時候會導致放大倍率增大了,解析度卻沒有提高。 在放大倍率和解析度之間難以兼得的原因,在於人眼看待這兩種物體的能力有限。

英國人羅伯特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細胞,從而被公認為是顯微鏡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17世紀中期,虎克在研究軟木塞的時候,發現了網格結構,這使他想起了修道院裡叫「cells」的小房間。 虎克也被認為是第一個使用三鏡片的人,到現在顯微鏡仍然有採用三鏡片設計。

後續發展

在顯微鏡早期,由於玻璃的質量較低,鏡片的形狀也有很多瑕疵,所以人們用顯微鏡看到的物體形狀比較歪曲。 直到19世紀中期,顯微鏡技術得到跳躍性的提升,逐漸有了現代顯微鏡的特性。 德國蔡司和一家查爾斯斯賓塞創辦的公司開始生產高質量的光學設備。 我們還應該提到Ernst Abbe,是他開始了光學定律的理論研究;還有Otto Schott,對光學玻璃展開了深入研究。

為了降低顯微鏡的重量,並提高其解析度,有三個基本的問題要克服:

  • 色差: 光透過鏡片,光色會發生不規則的彎曲。 這個難題被18世紀30年代的Chester Hall解決了。 他發現,如果使用不同形狀和不同光線彎曲特性的第二鏡片,他可以重新對齊顏色,無需犧牲第一鏡片的放大倍率。


頂部 - 使用高質量鏡片進行照片拍攝

底部 - 使用廣角鏡頭拍攝,顯示可視色差(尤其是在右邊的黑暗邊緣)。

球面像差: 光打在不同的鏡片部位上,會出現不規則彎曲 Joseph Jackson Lister在1830年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發現,把鏡片按照精密的距離進行排列,第一個鏡片的像差被消除了。 低能力、低曲率的鏡片可以做成最小像差,使用這種類型的鏡片,然後放在一些列鏡片的第一位置,球面像差的問題迎刃而解。

一個完美的鏡片(放在頂部)可以聚集所有的入射光線,指向光軸的某一點。 一個有球面像差的實體鏡片(放在底部)吸收了球面像差: 如果光線進入鏡片的距離遠於光軸,而不是靠近光軸,那麼鏡片可以把光線聚集的更緊密。 因此無法生成一個完美的焦點。

第三個問題是,作為一臺顯微鏡,最好的形狀就是圓錐體,因此它能夠儘可能地聚集更多的光。 恩斯特阿貝在1870年左右解決了這一難題。 他使用水浸或油浸鏡片最大化地完成了光的聚集,改變了使用物鏡收集光的物理定律。 阿貝能取得的最大解析度在10倍左右,比100年前的列文虎克要好一些。 0.2微米或200納米的解析度已經是光的波長所能施加影響的物理學極限了。

現代顯微鏡

自從光學定律得到良好理解之後,人們已經達到了光學的極致了,因此近些年顯微鏡的發展速度也開始變慢, 大多數顯微鏡都遵循同樣的結構定律,類型無怪乎三種:單目、雙目和體視雙目顯微鏡。


相關焦點

  • 光學顯微鏡的新發現
    新伊利諾州歐洲經委會項目組的一個新研究正在推進光學顯微鏡技術, 人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或感覺不到納米級的物體?」教科書上的答案是,它們的相對信號很弱,它們的分離度小於阿貝的解析度極限。
  • 生命從何處來:「顯微鏡之父」列文虎克發現了精子神奇的秘密
    他「高潮射精後不足幾秒便立刻」跳起身來,帶著精液樣本直奔自己的顯微鏡。在顯微鏡下列文虎克看到「數以千計沙粒般大小的活體微型動物正在遊動」。他並沒有告知英國皇家學會他的妻子對這項驚人發現做何感想。這次發現最終會成為科學史上的裡程碑。一向高調發布研究成果的列文虎克,這次卻選擇低調行事。他提醒皇家學會這是他們的授意,而非他自己的本意。
  • 考點2(A).使用顯微鏡
    3、觀察生物結構時,從宏觀到微觀依次為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顯微鏡(光學)觀察,電子顯微鏡觀察。4、顯微鏡的使用正確使用步驟是:取鏡和安放,對光,安放裝片,觀察,收鏡和安放。取鏡和安放:拿顯微鏡的要求是。右手握住鏡臂,左手託住鏡座。(這個左右手不是必須的。)安放的要求是:放在實驗臺正中偏左(即正對左眼)位置。
  • 用原子力顯微鏡當鏟子?科學家發現了什麼金礦?
    他們的具體發現可能會在某一天創造出更節能的計算機晶片,但這項新技術本身可能會在更廣泛的領域開闢新發現。原子力顯微鏡(AFM)拖動一個超鋒利的尖端穿過材料,非常接近但從未觸及表面。尖端可以感覺到表面的位置,檢測材料產生的電磁力。通過有條不紊地來回傳遞,研究人員可以繪製出一種材料的表面屬性,就像測量員有條不紊地在一塊土地上踱步以繪製該領土的地圖一樣。
  • 顯微鏡觀察解剖後的臼齒:發現奇怪的蠕蟲狀結構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蠕蟲狀結構伸出一顆臼齒深處的牙齒細管。  【搜狐科學消息】 據科學日報報導,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解剖後的臼齒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蠕蟲狀結構」,這也許印證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古老的觀點:蠕蟲咬牙根導致了蛀牙。
  • 顯微鏡的前世今生,300年前靠手工造顯微鏡,如今手機變顯微鏡
    人們很快發現,凸透鏡可以令物體的影像放大。於是,一些極具好奇心的人開始使用凸透鏡來觀察細小的物體,顯微鏡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顯微鏡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單塊的凸透鏡,又被稱為放大鏡或單式顯微鏡;另一種是多塊凸透鏡的組合,又被稱為複式顯微鏡。一開始,人們用單塊凸透鏡觀察物體。
  • 顯微鏡的前世今生,300年前靠手工造顯微鏡,如今手機變顯微鏡
    人們很快發現,凸透鏡可以令物體的影像放大。於是,一些極具好奇心的人開始使用凸透鏡來觀察細小的物體,顯微鏡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顯微鏡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單塊的凸透鏡,又被稱為放大鏡或單式顯微鏡;另一種是多塊凸透鏡的組合,又被稱為複式顯微鏡。一開始,人們用單塊凸透鏡觀察物體。
  • 有趣的材料科學——電子顯微鏡
    各位讀者想必曾在中學階段接觸過顯微鏡吧;它構造簡單,居然可以看得清細胞!我那時候覺得顯微鏡是世上最偉大的發明。不過,在材料學領域裡,還有一類更神奇的顯微鏡,那就是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EM);一類主要利用電子束的超短波性質,製作的、放大倍數遠優於光學顯微鏡的高性能顯微鏡。在介紹電子顯微鏡之前,我們得先複習一下光學顯微鏡的原理。
  • 顯微鏡的歷史:光學顯微鏡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顯微鏡的歷史:光學顯微鏡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創|超哥侃歷史在那個被稱為文藝復興的歷史時期,在「黑暗」 中世紀之後,出現了印刷,火藥和水手指南針的發明,隨後發現了美國。有人還發現,這樣的水晶會聚焦太陽光線,並放火燒成一塊羊皮紙或布料。在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哲學家Seneca和Pliny the Elder的著作中提到了放大鏡和「燃燒的眼鏡」或「放大鏡」,但顯然它們在眼鏡發明之前並未使用太久,直到13世紀末世紀。它們被命名為鏡片,因為它們的形狀像扁豆的種子。
  • 顯微鏡與放大鏡的原理完全不同,顯微鏡是中利用玻璃二象性來工作
    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學在雷射壓以及通信領域之內的應用,那麼本期小編再給大家講一下雷射在顯微鏡方面的應用,我們都知道傳統的顯微鏡或者說我們一般所說倒寫文件呢主要是指的光學顯微鏡而光學顯微鏡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的極限放大倍數也就是幾千倍,那對於這個為什麼光學的顯微鏡採用各種辦法的極限放大只有幾千倍呢?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還得從顯微鏡的解析度所起我們都知道呀一臺光學顯微鏡能區分兩個點之間的最小距離就被稱作該儀器的最高的解析度。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已經給出了我們遺棄最高解析度的表達式,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波長而介質的折射率以及入射角去調整。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光學顯微鏡的出現及其影響   自荷蘭博物學家、顯微鏡創製者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在17世紀第一次將光線通過透鏡聚焦製成光學顯微鏡並用它觀察微生物(microorganisms or animalcule)以來,顯微鏡就一直是生物學家從事研究工作、探尋生命奧秘必不可少的利器。
  • 此人只是一個門衛,卻發明了顯微鏡,還發現了細菌,千古留名
    直至17世紀末葉,才有顯微鏡的創造發明,小人國的諸多陰謀活動,就都被揭秘出來。第一個揭秘小人國的秘密的到底是誰?是西班牙德爾夫議會大廈的門衛,全名是列文虎克。看家這類工作中,收益低下,可是較為悠閒。每日,列文虎克只消定時執行到鼓樓上撞鐘,及其定時執行啟閉議會大廈的大門口。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在1962 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註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其後他們仔細研究了其發光特性。1974年,他們純化到了這個蛋白,當時稱綠色蛋白、以後稱綠色螢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間可以發生能量轉移。水母素在鈣刺激下發光,其能量可轉移到GFP,刺激GFP發光。
  • 初二物理教學教案:顯微鏡和望遠鏡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如何製作望遠鏡、顯微鏡。而且還有多種途徑,使學生獲得成功感,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目標]   1.知道望遠鏡,顯微鏡的有關常識。   2.會利用透鏡自製望遠鏡,顯微鏡。   3.對透鏡的應用產生強烈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操作願望,體會物理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繫。
  • 如何操作金相顯微鏡?金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金相顯微鏡下的材料形態說起金相顯微鏡,首先我們發現這個詞它是由"金相"和"顯微鏡"各自組成,「顯微鏡」很好理解,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外觀形態這並不是我們在宏觀條件下用肉眼看到的樣子,應該是通過顯微鏡所看到的微觀組織形態,所以它有個更精確的學術名稱「金相組織」。一般來講,金相顯微鏡的物鏡有2.5、5、10、20、40、50、100等不同倍率的物鏡,目鏡則一般配置是10X,當然也有其它倍率的。根據顯微鏡物鏡的觀察方法、功能及工作距離,又可分為明場,暗場,普通工作距離,長工作距離,超長工作距離等,這裡不一一贅述。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Stefan Hell打破了物理學界的傳統看法   自從1873年Ernst Abbe第一次發現光學成像具有衍射限制現象以來,物理學界就公認,顯微鏡的解析度具有極限,該極限與光源的波長有關。直到一個多世紀之後,羅馬尼亞物理學家Stefan Hell推翻了這一觀點。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普通光學顯微鏡通過提高和改善透鏡的性能,使放大率達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未超過2000倍,這是由於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長的限制。有人採用波長比可見光更短的紫外線,放大能力也不過再提高一倍左右。
  • 低溫強磁場磁力顯微鏡與共聚焦顯微鏡
    下面,您可以發現三個令人興奮的應用案例,案例展示了結合精密儀器與辛勤奮鬥帶來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通過具有原子級尺寸與磁化的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在薄膜表面的掃描可以測量垂直平面的來源於樣品本身的雜散磁場,該技術具有靈敏度極高的特點。因此,磁疇壁與磁場缺陷等自旋結構的物理性質都可以被深入研究。在5K極低溫下測試的MFM(磁力顯微鏡)圖像數據(圖1)加深了對於微米尺寸磁疇狀態轉變的理解,同時測試後的樣品依然具有高度穩定性。該成果可能為控制與轉變微米甚至納米磁體打開了一個新的方向。
  • 淺聊顯微鏡——物鏡的數值孔徑
    說到顯微鏡部件,大家首先想起的估計是物鏡和目鏡。這兩個部件在顯微鏡成像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顯微鏡對樣品的放大以及觀察到樣品的清晰度都是由物鏡和目鏡決定。現代科研的顯微鏡中,目鏡的結構簡單,作為人眼觀察時二次放大的部件,相較於目鏡,物鏡的作用是更為關鍵的。物鏡決定了顯微鏡的解析度。
  • 雙光子顯微鏡知多少
    對於顯微成像技術包含:寬場螢光顯微鏡、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轉盤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等多種成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