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蠕蟲狀結構伸出一顆臼齒深處的牙齒細管。
【搜狐科學消息】 據科學日報報導,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解剖後的臼齒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蠕蟲狀結構」,這也許印證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古老的觀點:蠕蟲咬牙根導致了蛀牙。
在28日於美國裡奇蒙德舉行的美國顯微鏡學會年度會議上,美國馬裡蘭大學牙醫學院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被公布。該研究認為,牙齒表面存在自然毛孔,而且呈「細管」狀,在人的牙齒上,每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分布著超過50000個這樣的細管狀物。
這些細管起著傳遞神經衝動的作用,主要是傳遞冷、熱的感覺。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爭論這種蠕蟲狀結構到底是什麼東西。牙醫對這種蠕蟲狀結構的性質與來源的解釋千差萬別。更多的人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還有人認為這是細菌、礦物質或菌絲分支酵母細胞(白色念珠菌)感染牙齒結構造成的,更有人認為這是牙齒細管的細胞分裂過程。
馬裡蘭大學用掃描電子圖像和不同的試樣製備技術來研究這種奇怪的蠕蟲狀結構。有些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個細管裡有兩個圓筒狀結構,這就引起了人們對蠕蟲狀結構是細胞分裂擴張結果的質疑。細管的直徑在2.6微米至3.5微米之間,蠕蟲狀結構要更小,並且分布在細管之中。蠕蟲狀結構有9微米長,並且伸出細管。大部分的蠕蟲狀結構看起來是中空的,但還有一些看起來非常堅實。大部分蠕蟲狀結構的直徑在1.5微米至1.9微米之間。目前,對於這種蠕蟲結構的爭論還在繼續,但是科學家們表示,謎底將很快被揭開。(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