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醫詳解經胼胝體-穹隆間顯微及內鏡入路的解剖

2020-12-07 中國軍網

作者簡介:顧建文,著名腦外科專家,博士導師,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全軍神經外科副主委,中華醫學會理事。

第三腦室位於腦組織深部,毗鄰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組織,所以第三腦室的病變在傳統的手術入路下很難有理想的暴露。自Dandy於1922 年首先報導經胼胝體前部入路切除第三腦室膠樣囊腫以來,對該區域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熱點。近年來,經大量解剖和臨床研究表明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到達第三腦室入徑最短且損傷少。但由於切口小位置深,手術顯微鏡結合神經內鏡更廣闊的視角,可以更充分的暴露第三腦室及周圍結構,最大限度的減少手術對神經纖維聯繫造成的損傷,從而保留正常的解剖和神經功能,獲得顯微解剖學Neuroendoscopic anatomy資料。

手術入路:仰臥位頭抬高20°,右額髮際內馬蹄形切口,後界在冠狀縫後2 cm,內界到中線,外界中線旁約4~5 cm,皮瓣翻向額部,向前約5~6 cm。骨瓣呈長方形或三角形(矢狀縫為底),弧形剪開硬膜,基底翻向矢狀竇,硬膜周邊懸吊。顯微鏡前傾20°,在冠狀縫向前2 cm 之間向雙耳連線垂直分離縱裂,找到雙側胼周動脈,下面乳白色的為胼胝體。在兩胼周動脈之間用1 cm 寬的腦壓板鈍性縱行分離開胼胝體,長約2 cm,深約6~7 mm 即可看到透明隔,用顯微剝離子鈍性分離透明隔間腔,向下至穹隆間隙,進入第三腦室。

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及正中矢狀面相關解剖結構間距離剪開硬腦膜後,偶可見回流至上矢狀竇的大腦上靜脈,分離縱裂在扣帶溝中可見胼緣動脈。再向下分離即可見胼周動脈和下方白色胼胝體。分離透明隔間腔至兩Monro 孔間,向後即為穹隆間,切開穹隆間膜性結構,向下進入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底壁最前方者為漏鬥隱窩,後方為灰結節,再後方為乳頭體。前壁由穹隆柱的底面、前連合和終板構成。兩側壁由背側丘腦內側面、下丘腦和底丘腦構成,兩側壁間借中間塊(丘腦間粘合)連接,如中間塊影響對第三腦室後下部的觀察,予於切除。後壁上部為僵連合、松果體和後連合及導水管上口。由於工作鏡角度的原因第三腦室的頂壁觀測不到,在正中矢狀斷面標本上可以看到頂壁由略凸向上方位於室間孔和僵三角之間的室管膜、軟腦膜及第三腦室脈絡叢構成。

Apuzzo於1982 年首先提出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切除三腦室病變。Winkler及Angelo解剖和臨床研究認為該入路術後併發症少, 是到達三腦室的最佳入路。應用該入路切除兒童三腦室腫瘤及松果體區腫瘤,認為該入路到達三腦室最近,術後併發症明顯減少。為進一步完善此入路,擴大手術適應症,減少對周圍結構的損傷,本研究在神經內鏡下模擬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並測量相關解剖學數據。

經胼胝體- 穹隆間入路的顯微解剖手術要點:①開顱:中線骨緣在矢狀竇右側邊緣即可,不必過中線暴露矢狀竇,減少了矢狀竇的損傷;骨窗後緣不超過冠狀縫,以防止中央前回的損傷。應用神經內鏡可縮小頭皮切口和骨窗。但仍以冠矢點前2 cm 處為中心。②分離縱裂:在冠狀縫前本入路術野內常缺乏橋靜脈。本組標本有5 例出現橋靜脈,多為較小的引流靜脈,臨床應用中可以電凝離斷,但是要保留粗大引流靜脈(直徑>2 mm),以免引起額葉靜脈回流障礙,導致腦腫脹,額葉功能障礙和癲癇,必要時可重建橋靜脈或改變手術入路。對扣帶回引流入下矢狀竇的小靜脈可酌情電凝切斷以增加顯露。顯微鏡前傾20°,從中線冠狀縫向前2 cm 的距離,向雙外耳道假想連線分離,經該入路可達到胼胝體的前1/3,而不損傷膝部,更重要的是不損傷海馬連合。首先找到雙側並行的胼周動脈,中間交通支可切斷,下方白色的結構即為胼胝體。③切開胼胝體:應嚴格沿中線用剝離子切開胼胝體,一般以大腦鐮為標誌,在左右胼周動脈之間切開,不會發生中線的偏移。Hutter 等臨床評價該入路,發現少數患者術後可出現胼胝體失聯合症候群, 但多在半年內恢復正常。胼胝體縱行切開不超過2.5 cm,不會出現緘默症和永久的失聯合症候群。神經內鏡下可縮短切開長度,甚至可改為順胼胝體纖維方向的橫切口,是否可減少術後併發症,有待臨床驗證。④分離透明隔:切開胼胝體後,下方即為透明隔,多有間腔。透明隔開窗至側腦室,就可以見到側腦室內脈絡叢、丘紋靜脈、隔靜脈等解剖標誌,按以上標誌找到Monro 孔和穹隆,向Monro 孔方向,用剝離子按中線縱行分離透明隔,很容易到達穹隆間。⑤切開穹隆間:用剝離子在穹隆柱間(即兩Monro孔之間)向後縱行切開穹隆間2 cm[13],以免損傷穹隆,穹隆間無交叉纖維,切開後不會造成記憶障礙。穹隆間切開向前超過穹隆柱或前連合,會造成額葉和顳葉信息傳遞中斷;向後達到穹隆連合,可導致永久性記憶障礙。切開穹隆間向下便進入三腦室。

三腦室周圍結構複雜且重要,熟悉其內鏡解剖是避免誤傷的保證。如何在內鏡下確定方向至關重要。內鏡直視下辨認「路標」是重要的方法,也是內鏡直視下手術的優勢。三腦室內重要的「路標」有:脈絡膜、室間孔、乳頭體、中間塊、前後連合、導水管開口等。腦室系統周圍都為重要的神經核團和血管等結構,手術操作如損害這些結構可能會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甚至危及生命。使用神經內鏡可減少出血和避免損傷重要結構。神經內鏡在腦室內操作有獨到之處,但術野小、鏡下靶點較顯微鏡下略有變形,因此反覆對照普通解剖結構特點與內鏡下的區別,才能減少識別錯誤。神經內鏡下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切除第三腦室和松果體區的病變,可提供良好的光源,暴露充分,視野清晰,較大限度的減少了手術對周圍結構的損傷。

相關焦點

  • 空軍總醫院顧建文: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手術方法
    自Dandy於1922 年首先報導經胼胝體前部入路切除第三腦室膠樣囊腫以來,對該區域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熱點。近年來,經大量解剖和臨床研究表明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到達第三腦室入徑最短且損傷少。
  • 眼睛結構解剖(圖)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     由角膜、鞏膜組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餘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
  •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 第306醫院專家顧建文詳解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
    經驗豐富的醫生手術效果會更好, 例如Sami1997年報告100例聽神經瘤, 腫瘤全切除率為97 % , 手術死亡率1.1 %, 面神經解剖保留率為93 %, 蝸神經解剖保留率為68 % 。另一種於內聽道內破壞周圍骨質並向乳突氣房內生長或向顱底生長。該型腫瘤生長較大且無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狀或體徵, 由於大多數病人聽力喪失, 且主要向乳突方向生長, 採用經迷路入路最佳。
  • 海綿竇三角.解剖圖集
    顱腦解剖中最複雜的區域有哪些?
  • 圖解松果體區腫瘤的4大手術入路
    圖示到達松果體區的不同手術入路。小腦上幕下入路(正中和旁正中)是最常用的。圖示也描述了到達松果體區的其它幕上入路。這些包括後縱裂經胼胝體入路、枕部經小腦幕入路和較少使用的經皮層腦室入路。  因為大多數松果體腫瘤位於中線小腦幕下,正中幕下小腦上入路提供了最直接的接近腫瘤的方式,大部分腫瘤位於大腦深部靜脈的腹側,所以這種手術方式提供了合理的暴露方式,而靜脈相對不受影響,不容易對其造成損傷。  在手術過程中,患者被置於坐位手術,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小腦回縮,使得小腦表面有寬鬆的手術操作空間,術野內的血液和衝洗液的積聚很少。
  • 神經解剖學習筆記:大腦解剖知識
    2、     大體解剖名詞了解後再介紹皮層的顯微解剖(細胞、皮質分層、在分層基礎上的種類),了解大腦皮質的種系發生(新、中間、古、舊)。總體概況所有大腦解剖結構與這四類皮質的對應關係。3、     分系統{感覺、運動、語言(視、聽、感覺)、邊緣系統(內臟活動、情感、記憶)}來全面理解腦的功能與解剖結構之間的關係。
  • 第306醫院專家詳解松果體區腫瘤的手術治療方法
    在Poppen 入路中可見的相關重要結構包括四疊體池、直竇、基底靜脈、大腦大靜脈、大腦內靜脈、大腦後動脈等。四疊體池是由胼胝體壓部下表面和圍成大腦大靜脈及其屬支的雙層蛛網膜組成,是圍繞中間帆的脈絡膜組織的延續。滑車神經由天幕緣進入四疊體池,在中腦側表面向前進入環池。基底靜脈由大腦前靜脈和大腦中深靜脈在前穿質下匯合而成,繞過四疊體池。
  • 經鼻蝶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所有垂體腺瘤中,除催乳素腺瘤首選藥物治療外,其他類型均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根據手術入路可分為經鼻蝶入路和經顱入路手術。 (1)經鼻蝶入路:經鼻蝶入路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手術方式,約有95%的垂體腺瘤採用該入路切除。
  • 胼胝體缺失的產前診斷及預後的研究進展
    大部分沒有合併其他結構或遺傳學異常的ACC患兒的智商都在正常範圍內,而合併其他異常的ACC患兒的預後則主要取決於其合併的異常類型。胼胝體缺失(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ACC)又稱胼胝體發育不全或發育不良,是胎兒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畸形。
  • 找不到穿刺入路?椎管內麻醉穿刺入路的解剖層次都在這
    硬膜外隙阻滯麻醉是將麻醉藥注入硬膜外隙,麻醉該隙內的脊神經。穿刺入路:硬膜外隙的穿刺進路有兩種,即後正中進路和旁正中進路,兩種方法各有其優點。後正中穿刺法:通過脊柱的後正中線在相鄰的椎骨之間向椎管內進針,進針的角度根據椎骨棘突的方向不同而不同,在腰部穿刺針幾乎成垂直方向進針,而在胸段進針的角度可以變得更傾斜。
  • 簡潔清晰的腦部特定區域斷層解剖圖譜
    點這裡:【簡明易懂的腦部斷層解剖:橫斷位MRI】首先,我們先對解剖結構較為複雜的內囊層面進行一次複習。小編準備了更為清晰易懂的內囊層面斷層解剖示意圖:通過這次複習,內囊層面的解剖是否已經瞭然於胸了呢?那麼接下來一起進入本次的局部解剖詳解吧。
  • 軍醫詳解手術如何緩解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等病症
    手術經氣管插管全麻,取健側臥位,患側向上,頭部下垂15°,並向健側旋轉10°,將乳突置於術野最高點,作乳突後髮際內長約5~7cm的縱行切口,於星點處鑽孔,磨鑽及咬骨鉗擴大骨孔,形成一約2.5cm大小骨窗,靠近橫竇及乙狀竇邊緣。「X」形切開硬腦膜,在顯微鏡下用腦棉片置於小腦表面向內下輕輕牽拉小腦半球耐心釋放腦脊液減壓。
  • 唐都醫院實施軍內首例顯微鏡下睪丸取精術並成功生育
    日前,患有非梗阻性無精症的邊防軍人小田(化名)在女兒出生後第一時間給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泌尿外科馬建軍副主任發來喜訊。去年5月初,馬建軍副主任成功為其進行顯微鏡下睪丸取精術,結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試管嬰兒技術,助其實現求子夢。經檢索,該術式結合輔助生殖技術成功生育為軍內首例。小田長期在邊疆守衛,婚後四年未育,歷經千辛萬苦,多地就醫無果。
  • 菏澤單縣中心醫院成功實施一例經眶上鎖孔入路切除右額葉腦膜瘤...
    近日,單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成功完成一例經眶上鎖孔入路切除右側額葉腦膜瘤微創手術,術後該患者恢復順利。患者周某某,女,42歲,主因「間斷性頭痛3年」入院,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精神可,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mm,對光反應靈敏,額紋存在,雙側鼻唇溝無變淺,口角無歪斜,伸舌居中。
  • 廣州醫學院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廣州醫學院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名解1神經元;2大腦皮質;3纖維束;4腦幹;5終絲;6環池;7海馬結構;8穹隆;神經核;杏仁體;二、簡答1、簡述腦神經的名稱及連接腦的部位
  • 【組圖、相關PPT】肱骨後側入路中識別橈神經的淺層解剖標誌
    多項研究對橈神經走行的骨性解剖標誌進行了報導,但在傳統的肱骨後側肱三頭肌劈開入路中通過淺層標誌識別橈神經的位置尚未見諸報導。最近,美國新澤西醫學及齒科大學的Daniel A. Seigerman, MD等實施了一項屍體解剖學研究,對肱骨後側入路中識別橈神經的淺層解剖標誌進行了考察,其研究報告發表於最新一期的J Orthop Trauma上。
  • 【影像解剖】頭顱MR橫斷面解剖中英文對照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頭顱MR橫斷面解剖中英文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