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總醫院顧建文: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手術方法

2021-01-10 中國軍網

顧建文 著名腦外科專家,全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博士導師、腦外科專家;空軍總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理事,解放軍神經外科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擅長腦腫瘤微創手術。治療腦血管疾病、癲癇、帕金森、脊柱疾病.獲得2008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十餘項省部級獎勵。完成手術6000餘臺。

第三腦室位於腦組織深部,毗鄰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組織,所以第三腦室的病變在傳統的手術入路下很難有理想的暴露。自Dandy於1922 年首先報導經胼胝體前部入路切除第三腦室膠樣囊腫以來,對該區域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熱點。近年來,經大量解剖和臨床研究表明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到達第三腦室入徑最短且損傷少。但由於切口小位置深,手術顯微鏡結合神經內鏡更廣闊的視角,可以更充分的暴露第三腦室及周圍結構,最大限度的減少手術對神經纖維聯繫造成的損傷,從而保留正常的解剖和神經功能,獲得顯微解剖學Neuroendoscopic anatomy資料。

手術入路:仰臥位頭抬高20°,右額髮際內馬蹄形切口,後界在冠狀縫後2 cm,內界到中線,外界中線旁約4~5 cm,皮瓣翻向額部,向前約5~6 cm。骨瓣呈長方形或三角形(矢狀縫為底),弧形剪開硬膜,基底翻向矢狀竇,硬膜周邊懸吊。顯微鏡前傾20°,在冠狀縫向前2 cm 之間向雙耳連線垂直分離縱裂,找到雙側胼周動脈,下面乳白色的為胼胝體。在兩胼周動脈之間用1 cm 寬的腦壓板鈍性縱行分離開胼胝體,長約2 cm,深約6~7 mm 即可看到透明隔,用顯微剝離子鈍性分離透明隔間腔,向下至穹隆間隙,進入第三腦室。

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及正中矢狀面相關解剖結構間距離剪開硬腦膜後,偶可見回流至上矢狀竇的大腦上靜脈,分離縱裂在扣帶溝中可見胼緣動脈。再向下分離即可見胼周動脈和下方白色胼胝體。分離透明隔間腔至兩Monro 孔間,向後即為穹隆間,切開穹隆間膜性結構,向下進入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底壁最前方者為漏鬥隱窩,後方為灰結節,再後方為乳頭體。前壁由穹隆柱的底面、前連合和終板構成。兩側壁由背側丘腦內側面、下丘腦和底丘腦構成,兩側壁間借中間塊(丘腦間粘合)連接,如中間塊影響對第三腦室後下部的觀察,予於切除。後壁上部為僵連合、松果體和後連合及導水管上口。由於工作鏡角度的原因第三腦室的頂壁觀測不到,在正中矢狀斷面標本上可以看到頂壁由略凸向上方位於室間孔和僵三角之間的室管膜、軟腦膜及第三腦室脈絡叢構成。

Apuzzo於1982年首先提出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切除三腦室病變。Winkler及Angelo解剖和臨床研究認為該入路術後併發症少, 是到達三腦室的最佳入路。應用該入路切除兒童三腦室腫瘤及松果體區腫瘤,認為該入路到達三腦室最近,術後併發症明顯減少。為進一步完善此入路,擴大手術適應症,減少對周圍結構的損傷,本研究在神經內鏡下模擬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並測量相關解剖學數據。

經胼胝體- 穹隆間入路的顯微解剖手術要點:

①開顱:中線骨緣在矢狀竇右側邊緣即可,不必過中線暴露矢狀竇,減少了矢狀竇的損傷;骨窗後緣不超過冠狀縫,以防止中央前回的損傷。應用神經內鏡可縮小頭皮切口和骨窗。但仍以冠矢點前2 cm 處為中心。

②分離縱裂:在冠狀縫前本入路術野內常缺乏橋靜脈。本組標本有5 例出現橋靜脈,多為較小的引流靜脈,臨床應用中可以電凝離斷,但是要保留粗大引流靜脈(直徑>2 mm),以免引起額葉靜脈回流障礙,導致腦腫脹,額葉功能障礙和癲癇,必要時可重建橋靜脈或改變手術入路。對扣帶回引流入下矢狀竇的小靜脈可酌情電凝切斷以增加顯露。顯微鏡前傾20°,從中線冠狀縫向前2 cm 的距離,向雙外耳道假想連線分離,經該入路可達到胼胝體的前1/3,而不損傷膝部,更重要的是不損傷海馬連合。首先找到雙側並行的胼周動脈,中間交通支可切斷,下方白色的結構即為胼胝體。

③切開胼胝體:應嚴格沿中線用剝離子切開胼胝體,一般以大腦鐮為標誌,在左右胼周動脈之間切開,不會發生中線的偏移。Hutter 等臨床評價該入路,發現少數患者術後可出現胼胝體失聯合症候群, 但多在半年內恢復正常。胼胝體縱行切開不超過2.5 cm,不會出現緘默症和永久的失聯合症候群。神經內鏡下可縮短切開長度,甚至可改為順胼胝體纖維方向的橫切口,是否可減少術後併發症,有待臨床驗證。

④分離透明隔:切開胼胝體後,下方即為透明隔,多有間腔。透明隔開窗至側腦室,就可以見到側腦室內脈絡叢、丘紋靜脈、隔靜脈等解剖標誌,按以上標誌找到Monro 孔和穹隆,向Monro 孔方向,用剝離子按中線縱行分離透明隔,很容易到達穹隆間。

⑤切開穹隆間:用剝離子在穹隆柱間(即兩Monro孔之間)向後縱行切開穹隆間2 cm[13],以免損傷穹隆,穹隆間無交叉纖維,切開後不會造成記憶障礙。穹隆間切開向前超過穹隆柱或前連合,會造成額葉和顳葉信息傳遞中斷;向後達到穹隆連合,可導致永久性記憶障礙。切開穹隆間向下便進入三腦室。

三腦室周圍結構複雜且重要,熟悉其內鏡解剖是避免誤傷的保證。如何在內鏡下確定方向至關重要。內鏡直視下辨認「路標」是重要的方法,也是內鏡直視下手術的優勢。三腦室內重要的「路標」有:脈絡膜、室間孔、乳頭體、中間塊、前後連合、導水管開口等。腦室系統周圍都為重要的神經核團和血管等結構,手術操作如損害這些結構可能會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甚至危及生命。使用神經內鏡可減少出血和避免損傷重要結構。神經內鏡在腦室內操作有獨到之處,但術野小、鏡下靶點較顯微鏡下略有變形,因此反覆對照普通解剖結構特點與內鏡下的區別,才能減少識別錯誤。神經內鏡下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切除第三腦室和松果體區的病變,可提供良好的光源,暴露充分,視野清晰,較大限度的減少了手術對周圍結構的損傷。

相關焦點

  • 軍醫詳解經胼胝體-穹隆間顯微及內鏡入路的解剖
    第三腦室位於腦組織深部,毗鄰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組織,所以第三腦室的病變在傳統的手術入路下很難有理想的暴露。自Dandy於1922 年首先報導經胼胝體前部入路切除第三腦室膠樣囊腫以來,對該區域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熱點。
  • 圖解松果體區腫瘤的4大手術入路
    圖示到達松果體區的不同手術入路。小腦上幕下入路(正中和旁正中)是最常用的。圖示也描述了到達松果體區的其它幕上入路。這些包括後縱裂經胼胝體入路、枕部經小腦幕入路和較少使用的經皮層腦室入路。正中旁幕下小腦上部入路聯合了中線旁幕下小腦上和枕部經小腦幕入路的優勢,避免了損傷一些正常結構的風險,然而完成這種入路對技術是一種挑戰,因為手術通道狹窄而深長。
  • 第306醫院專家詳解松果體區腫瘤的手術治療方法
    松果體區腫瘤的手術治療目前仍是神經外科的一大挑戰。該區域位置深在,毗鄰重要血管神經,特別是大腦深部靜脈對手術入路起著明顯的阻礙作用,而損傷靜脈往往會導致術後嚴重的併發症及術後反應,導致手術失敗。目前Poppen 入路是處理松果體區腫瘤最為常用的手術入路。
  • 空軍總醫院:鞍區腫瘤的臨床特徵與術中解剖
    顧建文 著名腦外科專家,全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博士導師、腦外科專家;空軍總醫院副院長
  • 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內鏡下組織活檢和三腦室造瘻治療腦積水可以配合進行,這在一次手術中既可以使腫瘤獲得確診,還可以治療腦積水;這種入路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如果腫瘤病理符合手術,即可用作可能的通道來全切腫瘤。這種策略的缺點是來自腦室周圍的腫瘤引起腦室出血的重大風險,同時,在沒有一定程度的損傷穹隆體風險的情況下,經同一個鑽孔行三腦室造瘻和組織活檢有困難。
  •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作者:李志超,張劍寧,海軍總醫院全軍微創神經外科研究所 中央顱底是指位於前顱底前界至枕骨大孔前緣之間的顱底區域,是神經外科治療的難點和重點。近年,內鏡經鼻入路以術式簡潔、無需腦牽拉、創傷小等特點,越來越多用於中央顱底的手術治療。
  • 第306醫院專家顧建文詳解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
    聽神經瘤的手術入路聽神經瘤的手術人路包括: 經迷路人路、經中顱窩人路和枕下開顱乙狀竇後經內聽道人路。對於大型或巨大型腫瘤, 有人還採用經巖骨乙狀竇後人路、經巖骨部分迷路切除人路, 甚至經巖骨乙狀竇前人路。各手術入路有其優缺點和適應症。採用枕下開顱乙狀竇後經內聽道人路,可切除任何大小的腫瘤,並可保留面神經和耳蝸神經。即使腫瘤通過小腦幕裂孔突向鞍旁, 亦可通過此人路進行切除。
  • 兒童視路膠質瘤的特點、治療及預後分析
    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並經病理證實的32例兒童視路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32例患兒均行開顱手術治療,其中19例採用經縱裂入路,11例採用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1例採用翼點入路,1例採用右額葉皮質造瘻入路。術後分析患者的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後情況。其中應用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結合術中導航系統輔助手術16例。 研究結果32例兒童視路膠質瘤患兒的中位就診年齡為2歲(6個月至9歲6個月)。
  • 手術技巧:髂腹股溝和改良 Stoppa 入路治療髖臼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是Cole和Bolhofner於1994年報導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髖臼前柱骨折的另一種方法。術中手術醫生站於對側即可直視骨盆前柱。 雖然兩種手術入路可單獨或聯合使用,但是大部分手術醫生傾向於使用髂腹股溝入路或改良Stoppa入路治療髖臼骨折。因此,Michael T.
  • 空軍總醫院:1例輸入型危重腦型瘧疾患者獲救
    一位從非洲國家回國、患危重腦型瘧疾的男士,經空軍總醫院感染內科快速準確診斷,為其贏得科學施治機會,日前已康復。    患者溫XX,53歲,從非洲回國,因發燒而就診於當地醫院,治療一周後,病情未見好轉,反而逐漸加重,體溫達40℃以上,並逐漸進入譫妄狀態,家人憂心如焚。
  • 經乳暈下切口手術治療中重度男性乳腺發育症
    手術前後均留取 照片。1.2 手術方法:術前進行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凝血功 能、傳染病四項和彩超等。手術前測量經乳頭胸圍為 103cm,術後為92.0cm。左側乳房取出纖維腺體組織260g, 右側取出257g,術後經病理學確診、證實有明顯的腺體組 織,符合男性乳房發育(見圖4)。術前及術後6個月對比 圖片見圖5。
  • 第306醫院顧建文:鞍隔腦膜瘤容易被誤診為垂體瘤
    作者簡介:顧建文以往影像學缺乏對鞍隔腦膜瘤的認識, 容易誤診為垂體瘤者, 神經外科多採用經口、鼻、蝶竇入路鞍底行鞍內腫瘤切除術。由於鞍隔腦膜瘤位於垂體腺上方, 經此入路手術,切除腫瘤難度大, 時常不可避免地損傷垂體腺, 較難全部切除腫瘤, 容易殘留腫瘤組織, 術後易復發,術中損傷垂體嚴重, 可出現或加重視力障礙、失明、內分泌功能失調等併發症。
  • 空軍總醫院張紅在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出診時間
    空軍總醫院張紅在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出診時間。張紅醫生是空軍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教授。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特聘專家。空軍總醫院張紅醫生在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出診時間為每周四上午,為了方便就診及時了解張紅醫生新的出診信息,提前預約掛號,以免錯過掛號時間。
  • 改良Stoppa 入路可有效治療髖臼骨折
    髖臼骨折常見的手術入路有前側、後側、延長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溝入路、延長髂股入路和前後聯合入路。經典前入路為1961年Letournel所報導的髂腹股溝入路,是治療髖臼前環骨折的主要方法。
  • 空軍總醫院呼吸內科開設間質性肺疾病專病門診
    間質性肺疾病是以瀰漫性肺疾病
  • TCT2015:橈動脈入路PK股動脈入路,平分秋色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來自現實世界的結果Saito表示,雖然橈動脈入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人們並不清楚它帶來的臨床預後是否與股動脈入路相似,因此他們啟動了DRAGON試驗,旨在明確橈動脈入路的有效性。研究最初,2042例患者按2:1比例隨機接受橈動脈入路(n=1366)或股動脈入路(n=676)治療,但排除CABG治療者之後,最終受試者數量分別為1212與527,97.6%受試者完成了12個月隨訪。
  • 經鼻蝶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所有垂體腺瘤中,除催乳素腺瘤首選藥物治療外,其他類型均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根據手術入路可分為經鼻蝶入路和經顱入路手術。 (1)經鼻蝶入路:經鼻蝶入路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手術方式,約有95%的垂體腺瘤採用該入路切除。
  • 鄒城來了哈佛大學博士後—兗礦新裡程總醫院再引高端醫學人才
    鄒城來了哈佛大學博士後—兗礦新裡程總醫院再引高端醫學人才 2020-04-07 1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完成一例神經內鏡經眶入路中顱窩顱眶腫瘤...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吳安華教授的帶領下,利用神經內鏡下經眶入路成功完成一例右側中顱窩顱眶腫瘤切除手術。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低級別膠質瘤也會出現在中線結構(即丘腦,胼胝體,下丘腦和腦室區域)以及視神經通路附近或視神經通路內,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至20%。根據臨床表現和影像學表現,還有多達20%的腦幹腫瘤被診斷為低級別膠質瘤。 PA是兒童年齡組中常見的神經膠質瘤,它主要發生在幼兒(中位年齡為4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