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Stoppa 入路可有效治療髖臼骨折

2020-11-30 丁香園

髖臼骨折常見的手術入路有前側、後側、延長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溝入路、延長髂股入路和前後聯合入路。經典前入路為1961年Letournel所報導的髂腹股溝入路,是治療髖臼前環骨折的主要方法。

但是,髖臼骨折的類型和受傷機制可影響手術入路的選擇。當髖臼前後柱發生明顯的移位性骨折時,可採用延長或聯合入路治療。延長切口可以很好地提供手術部位視野,使骨折復位和內固定物置入更容易,但是這會增加患者發生其他併發症的機率。

1989年Stoppa介紹在修復腹股溝疝手術中的一種中線入路時,發現該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骨盆,可用於髖臼骨折的固定。Cole、Bolhofer和Hirvensalo紛紛報導了其在使用Stoppa入路時的經驗。這兩種手術入路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改良Stoppa入路可以無需暴露「中窗」,從而避免損傷腹股溝管、股神經和髂外血管。改良Stoppa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恥骨體、上支、恥骨根部、恥骨肌線上側和下側的髂骨、四方區、髖臼後柱內側和骶髂關節前側。該入路適用於大部分可經髂腹股溝入路治療的骨折,但是對於如髖臼後柱骨折等複雜性骨折的治療仍存在爭議。

因此,來自美國的Mark醫生等報導了使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療髖臼骨折的病例,文章最近發表在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上。

研究納入了2008年9月到2012年8月間36例在該院使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療的髖臼骨折患者,其中35例合併有髖臼後柱移位。該院使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療的適應證有髖臼前柱和前壁骨折、前柱和後側半橫行骨折、前後柱骨折、髖臼前後側橫行骨折和T型骨折。隨訪內容包括Merle d』Aubigne髖關節評分評估髖關節功能、併發症和骨折復位及癒合情況。

隨訪過程中有14例失訪,剩下的22例患者平均隨訪32個月(9到59個月)。Merle d』Aubigne髖關節評分有55%患者是優,9%患者是良,18%是中,5%是一般以及14%是差,有70%患者無需扶拐行走。隨訪發現1例淺層感染、3例深層組織感染,有2名患者大腿發生暫時性麻木,未發現有閉孔神經麻痺,還有1例腹股溝疝。

術後影像學資料提示27例(75%)骨折獲得解剖復位,6例(17%)獲得滿意復位,還有3例(8%)復位效果不佳(圖1)。94%患者在術後3.5±0.9個月獲得骨折癒合。


圖1:A-骨盆前後位片示髖臼前後柱骨折;B-三維CT骨盆前後位;C、D-三維CT重建骨盆雙斜位;E、F、G-經改良Stoppa入路行內固定術後2年

研究結果說明改良Stoppa入路治療可有效治療大部分髖臼骨折,而且術後併發症發生少。對於合併有髖臼後柱移位性骨折的患者,作者認為聯合後側入路可獲得最佳復位效果和功能恢復。


相關焦點

  • 手術技巧:髂腹股溝和改良 Stoppa 入路治療髖臼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是Cole和Bolhofner於1994年報導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髖臼前柱骨折的另一種方法。術中手術醫生站於對側即可直視骨盆前柱。 雖然兩種手術入路可單獨或聯合使用,但是大部分手術醫生傾向於使用髂腹股溝入路或改良Stoppa入路治療髖臼骨折。因此,Michael T.
  • 髖臼骨折手術患者創傷性關節炎防治的研究進展
    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  髖臼骨折手術入路的種類較多,但大抵歸納為前入路、後入路、前後聯合入路。隨著手術量的增多,經驗的積累,目前醫務工作者已經發明了許多新型的入路,較以前顯露範圍更大、創傷更小。改良Stoppa入路較髂腹股溝入路能顯示更大的手術視野和處理更深的骨折,甚至可以處理部分後柱骨折。麥奇光等用腹直肌外側入路和三維列印異型接骨板技術治療四邊體區髖臼骨折,對四邊體區骨折可較好的治療。前後聯合入路能對骨折獲得最佳的顯露,適用於前後柱均有骨折或骨折通過單一入路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但創傷大,血管神經損傷可能性大,出血量多,不能作為首選。手術入路選擇之前要做很多準備工作。
  • 63歲老伯髖臼骨折獲「私人」訂製鋼板
    63歲的彭老伯,車禍後在當地醫院進行對症支持治療、維持生命體徵,經當地骨科醫生推薦轉入南醫三院創傷骨科時已是傷後近20天。CT檢查顯示,彭爺爺此次的右側髖臼骨折為最嚴重的的雙柱型骨折,髖臼碎成了七八塊。髖臼位置深、解剖關係複雜、骨性結構不規則,加之周邊有坐骨神經、血管、精索等包繞,手術操作複雜、而傷後近一個月的陳舊性骨折,加之年齡大、骨質脆使得手術難度和風險更大。
  • 江西省南大二附院開展彈性鋼板治療髖臼骨折新技術
    中國江西網訊:2014年1月18日,在江西省南大二附院院領導、醫務科的支持下,麻醉科、手術室的配合下,骨一科吳慶、付曉玲副主任醫師採用彈性鋼板這一新技術成功為一名63歲右側髖臼骨折、右側髂骨骨折患者實施右側髂骨、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最穩定的關節之一,是典型的球臼關節。髖臼骨折是一種嚴重的關節內骨折。
  • 中英文字幕:伽瑪釘治療股骨近端骨折(Femur Fracture Fixation,Stryker Gamma Nail)
    如果骨折造成股骨移位,將骨折復位。Inserting the Rod(插入棒)The surgeon creates a channel into the center of the femur. The Gamma Nail is carefully inserted into the femur.
  • 髕骨下極骨折手術治療進展_髕骨骨折_髕骨下極骨折_醫脈通
    下極骨折通常合併關節囊和支持帶的撕裂,可造成伸膝裝置完全損傷。損傷機制有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髕骨下極骨折塊很小多為粉碎性,難以解剖復位和堅強固定。不恰當的治療會造成髕骨高度丟失,關節囊攣縮、關節黏連、髕股關節磨損、退變,嚴重削弱伸膝裝置功能。
  • 骨松性骨折治療新策略
    骨質疏鬆(OP)是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惡化為特徵的疾病,可導致骨脆性和骨折風險增加。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骨質疏鬆性骨折已成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其中,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最為常見,可引起急慢性疼痛,並使殘疾和死亡風險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過去對於此類骨折,我們通常採取保守治療、傳統開放手術、椎體內固定等治療方法。
  • 股骨頸骨折 10 大診治誤區盤點
    當骨骺滑脫向內後移位時,該線不能通過或極少通過股骨頭骨骺,通過以上畫線可協助診斷股骨頸是否有骨折以及骨折的移位情況。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不當3.非手術治療適應症選擇不當股骨頸骨折僅有少數為 Garden I 型或 Ⅱ 型骨折,可採用臥床休息與患肢牽引的傳統方法治療。
  • ...我護航|黃遂柱主任:易被忽視和漏診的髖部疼痛—股骨髖臼撞擊徵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在某次運動中,損傷了髖關節,雖然不一定發生關節的脫位和骨折,但往往會造成髖關節的韌帶損傷,使髖關節發生一定程度上的鬆脫,導致股骨頭和髖臼之間出現一定的相對滑動,以上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導致髖臼撞擊徵。
  • 骨科教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
    Neer 推薦肩胛骨前後位片和腋位片來評估骨折。但需要注意的是,單純的影像學 X 片有時會過分低估患者的骨折的嚴重程度,需結合 CT 和三維重建來獲取骨折進一步的情況。MRI 可幫助評估可疑肱骨大結節骨折。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主要取決於手術醫生的臨床經驗。
  • 橈骨遠端骨折:旋前方肌真的要修復嗎?
    經皮螺釘固定指骨骨折,這釘子絕對是不會取了真香:髕旁外側入路脛骨髓內釘技術老虎精選3:橈骨遠端骨折44篇老虎精選5:橈骨遠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之外的上肢61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學術交流,僅供參考。effect on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repair of pronator quadratus in volar plating of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The Bone & Joint JournalVol. 101-B, No. 12 橈骨遠端骨折是上最最常見的骨折
  • ...我院完成我省首例金屬3D列印三翼髖臼假體全髖關節翻修術
    近日,哈醫大一院骨科一病房3D列印團隊,應用3D列印技術,通過術前列印骨骼模型進行模擬假體安裝,成功為一名70歲,全髖關節置換術後15年,髖臼骨缺損巨大,髖臼上部坐骨、髂骨存在巨大空洞型缺損的患者實施了我省首例金屬3D列印三翼髖臼假體(Triflange)+股骨柄假體髖關節翻修術,為患者更換了一個新的、穩定的髖關節。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 單一切口手術治療脛腓骨遠端骨折
    局部軟組織薄弱和血供較差通常使得脛腓骨遠端雙骨折,尤其是高能量損傷造成者,的治療較為困難。 脛骨內固定的目標是在不增加軟組織損傷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穩定骨折,而這對大多數脛骨遠端骨折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 省醫成功完成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程曦)4月22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省醫19日成功完成了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的個體化定製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據悉,該手術使患者髖關節置換翻修後的髖臼骨缺損得到精細化及個體化的完美重建,恢復髖關節功能,解決了複雜人工髖關節置換翻修後骨缺損個體化重建的臨床難題。
  • 關注骨質疏鬆性骨折(椎體/髖部骨折)術後骨折癒合
    骨質疏鬆性骨折指受到輕微創傷或日常活動中即發生的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嚴重後果。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是椎體、髖部等[1]。國內基於影像學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率隨增齡上升,65歲以上人群發生率最高;5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約為15%,50歲以後椎體骨折的患病率隨增齡而漸增,8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可高達36. 6%[2]。
  • RA患者千萬要小心骨折,這兩種治療方法缺一不可
    圖4 血清陽性RA患者骨密度更低,骨質疏鬆發生率及10年骨折風險升高圖5 在3年觀察期中自身抗體數目對骨密度變化的影響03RA患者骨質疏鬆和骨折治療藥物研究從2014年9月至2019年3月招募RA患者,記錄其臨床特徵、骨密度和脆性骨折證據,研究期結束時重複測量骨密度。
  • 經典文獻:評估有症狀患者股骨頭前後覆蓋率的髖臼壁指數
    >The Acetabular Wall Index for Assessing Anteroposterior Femoral Head Coverage in Symptomatic Patients經典文獻回顧:用於評估有症狀患者股骨頭前後覆蓋率的髖臼壁指數
  •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作者:李志超,張劍寧,海軍總醫院全軍微創神經外科研究所 中央顱底是指位於前顱底前界至枕骨大孔前緣之間的顱底區域,是神經外科治療的難點和重點。近年,內鏡經鼻入路以術式簡潔、無需腦牽拉、創傷小等特點,越來越多用於中央顱底的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