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軟組織薄弱和血供較差通常使得脛腓骨遠端雙骨折,尤其是高能量損傷造成者,的治療較為困難。
脛骨內固定的目標是在不增加軟組織損傷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穩定骨折,而這對大多數脛骨遠端骨折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脛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式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ORIF)、外支架固定、以及髓內釘固定。如果腓骨骨折也需要同時進行牢固內固定的話,則通常需要採用兩個切口分別進行脛腓骨的內固定。
但是通過兩個切口進行手術會過度剝離軟組織和骨膜,從而加重損傷並增加深部感染和皮膚壞死的風險。在初始損傷包括大範圍嚴重軟組織損傷,以及兩個切口之間的距離不足7cm時,上述風險更為明顯。
儘管微創鋼板內固定(MIPO)被認為能有助於保護骨折部軟組織,但如果脛骨遠端骨折不能首先閉合復位成功的話,則無法考慮MIPO技術。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上海浦東醫院的禹寶慶等人總結了相關屍體解剖結果,首次提出了通過單一前外側手術入路同時進行脛腓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技術,以避免加重軟組織損傷並降低相關併發症發生率,其初步臨床應用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Arch Orthop Trauma Surg上。
解剖學研究
屍體解剖研究於來自14例成年死者的26具小腿標本上進行,所有標本均經防腐處理,外觀正常,無既往創傷表現及退行性改變徵象。14例死者中男性9例,女性5例,死亡時平均年齡53歲(42-71歲),踝關節平均蹠屈30°。
按如下方法進行屍體標本解剖:
1、於小腿下段作前外側皮膚切口,逐層切開淺、深筋膜,於小腿前筋膜間室正中切開顯露該間室內肌肉組織,包括:脛骨前肌(TA)、拇長伸肌(EHL)、趾長伸肌(EDL)、以及腓骨長短肌。於小腿中下1/3處找到腓淺神經,該神經於此處從腓骨長短肌之間穿過深筋膜淺出進入皮下組織;在骨間膜前方,脛前神經血管以及腓深神經緊鄰脛骨下段外側表面走行;
2、完成上述解剖後,測量腓骨頭到外踝尖的長度表示小腿長度;於小腿下1/3段分近端、中間和遠端三個點測量分別測量脛、腓骨與EDL之間的距離(圖1)。其中以腓骨前緣為標準測量腓骨與EDL之間的距離(精確度為0.01 mm);
3、最後將EDL和腓骨長短肌分別向內、外側牽開以顯露腓骨遠端1/3段(圖2);而脛骨遠端則於同一切口內通過分別將TA向內側牽開,而將EHL、EDL、脛前血管和腓深神經向外側牽開顯露(圖3);
最後計算所有測量值的平均值並進行統計學分析。
圖1 測量EDL與脛、腓骨之間距離的示意圖。P 小腿下1/3段近端測量點,M 中間測量點,D 遠端測量點。
圖2 將EDL和腓淺神經(SPN)向內牽開,將腓骨長短肌向外牽開以顯露腓骨。
圖3 將TA向內牽開,將EHL、EDL、脛前血管和腓深神經(DPN)向外牽開顯露脛骨。
臨床病例研究
2004年6月 至2010年1月之間,共手術治療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脛腓骨遠端骨折,且腓骨骨折需要同時固定的病例。這些病例平均37.6 ± 11.2歲(18-68歲)。
其中37例為直接暴力導致的骨折,12例為間接暴力所致;25例為車禍傷,16例為高墜傷,8例為運動傷;11例脛骨為開放性骨折,其餘病例均為閉合性骨折;
按AO分型標準,12例為42-A1型,8例為42-B1型,11例為42-C1型。
納入標準為:脛腓骨遠端幹骺部骨折,折線可涉及踝關節。
排除標準為:脛腓骨骨幹骨折、無法重建而需要外支架固定的pilon骨折。
所有病例均經上述單一前外側切口同時進行脛腓骨骨折復位固定。
手術技術
1、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同側臀部墊高以防止肢體外旋,大腿上段安放氣囊止血帶;
2、以骨折為中心沿指長伸肌走行之凸起部分在脛骨和腓骨之間作前外側縱行切口(圖4a、b),切口遠端一般至脛骨遠端關節面上方約2cm處,但不要打開關節腔,近段則按腓骨骨折作適度延長;辨認清楚解剖結構並於肌間隙作鈍性分離,首先顯露腓骨骨折並予以復位固定以恢復小腿長度(圖5);
3、分別將EHL、EDL、脛前血管、腓深神經和脛骨前肌向外側及內側牽開顯露脛骨遠端(圖6),骨折復位滿意後於脛骨外側以鋼板進行固定(圖7);部分病例可能需要於脛骨內側經皮置入一塊鋼板予以支撐固定;骨折復位後如有骨缺損則在安放鋼板前予以植骨填充;
根據骨質及所使用的內固定情況,術後以膝下石膏託保護患肢3-6周;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逐步進行踝關節活動及患肢負重。
術後4周、3月、6月、1年時於門診隨訪,複查X片了解骨折癒合情況,術後至少隨訪至患肢完全負重及軟組織癒合良好(平均10個月,6-12個月)。
圖4 a:右脛腓骨42-C1型骨折X片,b:手術切口體表標示,該線條沿EDL凸起部縱向走行。
圖5 分別將EDL和腓骨長短肌向內、外側牽開顯露腓骨並予以固定。
圖6 分別將TA和EHL、EDL、脛前血管、腓深神經向內、外側牽開顯露脛骨並予以固定。
結果
1、解剖學研究結果:可能受到損傷的腓淺神經及深部神經血管組織均顯露清楚,解剖分離中均未損傷由淺至深層的各種重要組織;每一例標本的小腿長度以及EDL至脛、腓骨的距離如表1所示;
2、49例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平均為81分鐘(55-110分鐘),所有病例的骨折均得到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所有病例均首先進行腓骨內固定,脛骨鋼板均安放於外側(圖7);
3、術後2例發生淺表傷口壞死,但均於4周內癒合;有4例患者後期訴足背麻木感,但均未影響患肢功能;
4、無骨折不癒合或延遲癒合病例,骨折癒合的平均時間為10.6周(10-12周)(圖8);末次隨訪時,所有骨折位置良好,X片上骨折已癒合,患者均能不需輔助物無痛行走。
表1 小腿下1/3段近、中、遠三點EDL分別與脛、腓骨之間的距離
圖7 脛骨遠端骨折固定,圖中可見該切口內各種重要組織、脛腓骨遠端均顯露清楚。
圖8 45歲男性,車禍傷致脛腓骨下段閉合性骨折,傷後10天經前外側單切口同時固定脛腓骨。a:前後位X片,b:側位X片,c:術後X片。
通過上述研究,禹寶慶等認為:
1、導致脛腓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後出現骨折不癒合或延遲癒合的最重要原因在於術中對本已受到損傷的局部血液循環的進一步損傷;在本組49例病例中,術後出現傷口癒合不良的2例病例均為傷後早期接受手術者;4例周圍神經損傷的病例則源自術中行骨折復位鋼板內固定時的長時間過度牽拉;
2、經雙切口分別顯露脛腓骨的傳統方法容易導致過度的軟組織剝離及骨膜組織損傷,從而導致脛骨骨折不合或延遲癒合;而MIPO技術雖然對局部組織創傷較小,但卻無法應用於不能閉合復位的骨折病例;
3、經單一切口同時行脛腓骨骨折內固定的方法首先由Sanagaram等於2000年提出,儘管他們報導臨床效果良好,但未同時進行解剖學研究;而禹寶慶等則通過大樣本量屍體標本的解剖研究和初步臨床應用證實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4、脛骨遠端具有血供相對較差以及軟組織覆蓋薄弱的解剖學特點,這使得該處骨折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發生感染、軟組織併發症以及骨筋膜室症候群的風險較高;單一切口同時顯露脛腓骨對軟組織的損傷較小,並且開放了小腿前方骨筋膜間室,從而顯著降低了術後發生骨筋膜間室症候群的風險;
Single-incision technique for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dist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 and fibula: a combined anatomic and clinica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