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虎群盛-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學術交流,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Early and late fixation of ulnar styloid base fractures yields different outcomes.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18) 13:193
尺骨莖突骨折通常與橈骨遠端骨折同時發生,但也有單純尺骨莖突骨折的病例。尺骨莖突和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在維持遠端橈尺關節穩定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尺骨莖突是否需要固定,一直存在爭議。它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可否先觀察再處理呢?在近期的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雜誌上,臺灣學者Chen就發表了他們的一項研究,比較早期手術和晚期手術的不同,歡迎查閱分享,感謝鼓勵支持。
作者回顧性分析2004年至2014年因尺骨莖突骨折合併下尺橈關節不穩的28個手術病例。組A為早期手術組,手術與損傷的時間間隔在3個月內,有13例患者。組B為晚期手術組,時間間隔超過3個月,有15例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比、受傷側、利手、合併的橈骨遠端骨折等基線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手術方式
患者仰臥,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在尺骨遠端背側從尺骨莖突尖向近端做4-5cm縱形切口,確認和保護尺神經背側感覺支。切開背側支持帶,在尺側腕屈肌和伸肌之間顯露尺骨。檢查三角軟骨複合體,如有撕裂,則用2.0錨釘進行修復。復位尺骨莖突,置入2枚1.0克氏針進行固定,採用雙重不鏽鋼鋼絲繞過皮質到骨折部位進行張力帶固定。術後維持前臂和手腕夾板中立位固定4周,術後3個月允許工作。
圖1 21歲男性。a 右側尺骨莖突移位型骨折,b採用克氏針、鋼絲和錨釘固定
組A的手術時間平均為受傷後1.1個月,組B為12.3個月。早期手術組的快速DASH評分、握力要明顯優於晚期手術組,分別為4.4±5.9比12.9±9.9、37.4±5.1kg比29.1±5.9kg。在關節活動度方面,早期手術組也要明顯優於晚期手術組,尤其是在旋後、背伸和屈曲方面,分別為81.9°± 4.3°vs. 75°± 8.5°、84.6 ± 4.3°比76.7 ± 6.5、80.4° ± 3.8° 比72°± 4.1°). 但在旋後和疼痛評分方面,兩組患者並無顯著差異,分別為78.8°± 3°比 74.3°± 5.9°、0.6 ± 0.7 比1.3 ± 1。
在併發症方面。沒有神經血管損傷、感染等嚴重併發症。術後隨訪2年的併發症包括骨不連3例、下尺橈關節半脫位3例、植入物移位4例、尺骨莖突吸收4例。晚期手術組的併發症發生率要明顯高於早期手術組。
因此,作者總結認為對於尺骨莖突骨折需要仔細檢查和處理骨性損傷以及軟組織損傷,早期發現和早期手術的療效更好。晚期手術容易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因此,對於這一類的患者需要選擇合適的手術適應症和手術方式。
購書支持同道
一點支持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