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臼骨折手術患者創傷性關節炎防治的研究進展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骨科  聶志剛


髖臼骨折是臨床上較難處理的骨折,骨折位置深,加上骨盆旋轉,導致手術中復位困難,手術時間較長,許多患者並不能得到滿意的復位。然而,骨折微小的錯位就很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據報導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為21%。一旦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將受到巨大影響,部分患者需要行全髖關節置換術(THA)來恢復行走功能。因而其預防及治療的方法值得探討。


預防


儘早手術  早期手術有助於提高骨折復位質量,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Dailey等對65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按照X線片上殘留錯位≤1mm、1~3mm、>3mm將髖臼骨折患者分為解剖復位組、不滿意復位組、復位差組,計算出其受傷到施行手術的平均時間分別是3、4.5、7d,說明越早手術越容易獲得解剖復位。由於骨盆血供豐富,血腫很快機化,2周就可以形成骨痂,另外骨盆韌帶因骨折移位產生攣縮,因此手術偏晚會影響骨折的復位。只要患者生命體徵穩定,無危及生命的合併傷,術前各項指標基本正常,就可以儘早手術。目前均認為受傷後4~7d手術較適宜。


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  髖臼骨折手術入路的種類較多,但大抵歸納為前入路、後入路、前後聯合入路。隨著手術量的增多,經驗的積累,目前醫務工作者已經發明了許多新型的入路,較以前顯露範圍更大、創傷更小。改良Stoppa入路較髂腹股溝入路能顯示更大的手術視野和處理更深的骨折,甚至可以處理部分後柱骨折。麥奇光等用腹直肌外側入路和三維列印異型接骨板技術治療四邊體區髖臼骨折,對四邊體區骨折可較好的治療。前後聯合入路能對骨折獲得最佳的顯露,適用於前後柱均有骨折或骨折通過單一入路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但創傷大,血管神經損傷可能性大,出血量多,不能作為首選。手術入路選擇之前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詳細閱讀CT和X線片,進行Judet-Letournel分型或其他分型。一般前方骨折採用前入路,後方骨折採取後入路。在做後入路時可加用二腹肌截骨術處理髖臼上方和前方的骨折。前後均有骨折者可採取單一入路充分顯露或者術中改成聯合入路。但是,原則是寧可多做切口也要儘量保證骨折的良好復位。


提高復位質量  許多學者認為確保髖臼骨折有良好預後和免於創傷性關節炎最關鍵的是骨折良好的復位。復位質量的評價一般按Matta評定標準,根據手術後骨折殘留移位的大小:解剖復位,≤1mm;復位可,1~3mm;復位差,>3mm。提高復位質量的主要要點如下:


確保負重區的解剖復位距髖臼頂25°~30°範圍的髖臼關節面為髖臼負重區。人體大多數情況處於直立或坐立狀態,主要靠此區域傳遞體重負荷。因此此區域的骨折手術必須達到解剖復位,恢復頭臼對應關係。


避免臺階移位許多研究者通過生物力學測試或有限元分析髖臼手術後殘留移位的影響,結果表明臺階移位的後果較裂隙移位嚴重。Malkani等的研究表明,1mm、>2mm的臺階移位髖臼應力峰值分別增加20%、50%。董伊隆等用骨盆標本人為造成髂骨及坐骨游離骨塊內旋和外旋的臺階移位骨折,進行生物力學研究,結果表明負重區的接觸面積為(3.72±0.04)cm2,解剖復位、內旋移位2mm、內旋移位4mm,外旋移位2mm、外旋移位4mm的接觸面積分別為(3.64±0.87)cm2、(3.57±0.23)cm2、(2.93±0.41)cm2、(3.12±0.24)cm2和(2.81±0.43)cm2。臺階移位使頭臼接觸面積明顯縮小,單位軟骨所承受的應力明顯增大,更容易或更短時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詳細閱片,了解骨折移位的機制,採取合適的手術方法詳細閱讀患者CT和X線片,對骨折進行分型,推測受傷及骨折移位的機制,如上下移位、翻轉移位、旋轉移位。手術中採取合適的手術入路和相應的復位手段順利復位。選擇合適的復位工具和方法,如骨盆復位鉗,Schanz螺釘、頂棒、Farabeuf鉗等。髖臼前後柱拉力螺釘是近年來興起的新技術,將髖臼骨折手術走向微創,適用於部分患者,因進釘方向較難掌握,目前對其相關解剖學特性研究較多。對於骨折復位的順序,一般是先使骨盆復位,恢復整體結構,但經常碰到骨盆復位後髖臼難以復位的情況。這類患者可先大致固定骨盆,然後精確復位髖臼,最後將骨盆牢固固定。


儘量晚負重  髖臼骨折使淺表層和中間層的髖臼軟骨脆性變大,彈性變差,應力下容易發生軟骨破裂脫落,軟骨對負荷的耐受性下降,因此要注意保護。晚負重可以使軟骨有充分時間達到最大程度的適應和代償。


減輕體重  肥胖患者關節負荷更大,增加了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的可能性。控制體重的最佳方式是減少飲食,因為患者往往靠減少運動來減輕關節負荷,但活動減少反而更容易變胖。另外,可以進行上肢的鍛鍊以消耗體內蓄積的脂類。


減輕術後勞動強度  因髖關節特殊的結構和槓桿作用,日常活動時髖關節的最大接觸應力是體重的4~5倍。因此,髖臼骨折後高強度體力勞動對髖關節軟骨面的破壞可能比其他關節更顯著,更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減輕術後勞動強度至關重要。


對於髖臼內固定手術後如何恢復日常活動,建議逐漸增加體力負荷,因為逐漸增加的負荷能加強軟骨的適應性。Jin等的研究表明過度的負荷可導致關節退變,但是間斷的低剪切應力可以促進軟骨膠原的合成。平常體力儲備大的患者對骨折的承受力增強,Phruetthiphat等的研究表明,平常有氧鍛鍊多的患者,髖臼骨折手術後恢復效果更好。對於平常鍛鍊少的患者,在骨折手術後只能循序漸進的功能鍛鍊以增加關節軟骨的適應能力。


治療


保守治療  對於髖臼邊緣出現骨贅,髖臼密度增高,關節間隙輕度狹窄,行走時疼痛,休息後緩解,關節功能障礙較輕者,可以採取保守治療。通過保守治療可延緩創傷性關節炎的進展。具體方法如下。


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體重控制,扶拐,適當的體育鍛鍊及局部理療。體重控制的方法是減少攝食,特別是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扶拐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可減輕患側關節的負荷,同時低強度的髖關節負荷有助於關節功能恢復。適度的體育鍛鍊比如肌力鍛鍊,關節活動範圍鍛鍊能減少創傷骨折帶來的局部血運障礙,減輕局部僵硬和疼痛。逐漸加強的鍛鍊能刺激成骨細胞增殖,減少骨質疏鬆的發生,也可提高軟骨對應力的耐受能力。但禁止跑跳搬運重物等活動。理療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提高骨密度和減輕關節炎炎症。


藥物治療症狀稍重者可服用NSAIDs類藥,鎮痛劑或硫酸氨基葡萄糖等。單純止痛藥,如對乙醯氨基酚是目前多數學者推薦的一線治療藥物。研究表明硫酸氨基葡萄糖對軟骨有保護作用,可顯著延緩關節炎的病理進展。


手術治療  疼痛症狀嚴重、特別是出現靜息痛、關節功能障礙加重、X線片上明顯的關節間隙變窄是THA的手術指徵。非體力勞動者、非肥胖患者和老年患者更適合施行THA。手術禁忌證包括:活動性感染、一般情況差及心肺功能差的患者。據報導髖臼骨折術後創傷性關節炎實行全髖置換的效果比其他情況差,比如股骨頸骨折與股骨頭壞死,主要原因可能是骨盆畸形、骨質疏鬆、瘢痕增生。因此,克服手術潛在的不利因素,是爭取提高療效的關鍵。關於髖臼骨折創傷性關節炎後全髖置換的若干問題,討論如下:


感染手術前要排查潛在的感染。Ranawat等對24例髖臼骨折並發創傷性關節炎患者行THA,5例在關節置換前有隱性感染,其中4例在關節置換後發生深部感染,1例發生淺表感染。若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等檢查指標異常則擇期手術。若確診感染,可行手術清創加內固定取出,細菌培養。細菌培養陽性後使用敏感抗生素6周才能行關節置換手術。章軍輝等對2例血沉和C反應蛋白異常、髖關節穿刺培養陽性的髖臼內固定術後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均採用一期清創、抗生素骨水泥間隔物置入,二期行THA的方法治療,術後感染未復發。


手術入路儘量採用以前的手術入路,但有學者認為採用原先入路前要考慮是否需要取出內固定物、有無異位骨化及坐骨神經損傷、軟組織攣縮程度及髖臼骨缺損情況等。根據具體情況必要時可考慮採用其他入路。手術入路分為前外側入路和後外側入路。對於採取何種入路存在爭議。採用前入路可以不顯露後側坐骨神經,減少坐骨神經損傷的可能性,但這種優點要以無後側骨不連、打磨髖臼時無後側螺釘漏出作為前提。後側入路可能因坐骨神經包繞在瘢痕組織中而有損傷的可能,但是如果坐骨神經需要探查宜選擇後入路。具體選擇哪種入路,手術前要詳細規劃。


內固定是否取出對於髖臼骨折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準備行THA時,內固定尚未取出的患者,是否取出內固定存在爭議。唐佩福等認為內固定不取出會引起電解、腐蝕改變,可能引起坐骨神經刺激症狀,還可能導致關節假體鬆動。倪建龍等認為由於機化組織及異味骨化包繞,取出內固定容易導致血管神經損傷,若內固定影響THA髖臼假體安置則取出內固定,若需另作切口則不取出內固定。術中要將影響臼杯打磨和臼杯放置的螺釘取出。如果螺釘對安置假體有影響但是取出困難者,可採用自體骨顆粒壓緊覆蓋,但要保護髖臼骨性結構的完整。


骨缺損骨缺損的原因是骨溶解骨吸收和骨畸形癒合。術中要充分顯露髖臼,清除髖臼內壞死和機化的組織直到全部是正常滲血的骨質,以確認骨缺損的狀況。對於骨缺損較少者,可不植骨,直接安裝假體。多數學者主張採用生物性假體固定,以減輕鬆動發生率,實現長期穩定,一般要求宿主骨與髖臼杯表面接觸>50%,且髖臼緣缺損<1/3。缺損程度大者採用顆粒性植骨、結構性植骨或兩者聯合的方式。假體可採用髖臼加強環等進行重建。對於無嚴重骨缺損的病例,股骨頭和股骨頸的松質骨是植骨的好材料。


異位骨化如果異位骨化不嚴重不建議切除,以免損傷坐骨神經。如果妨礙關節假體放置或影響關節活動,則切除異位骨化。關節外的異位骨化,不建議處理。手術後可行放射治療和口服吲哚美辛。


神經損傷行THA手術前患者若有較重的神經損傷症狀,手術中需要探查坐骨神經,了解有沒有螺釘壓迫,坐骨大孔狹窄,如有則進行松解和相應處理。手術中可以採取伸髖屈膝位以減少坐骨神經張力,也可使用坐骨神經電生理監測。手術後要嚴密觀察,出現神經損傷症狀加重、懷疑神經有壓迫者,急診行手術探查。


綜上所述,髖臼骨折手術患者要早期手術,術前詳細研究骨折移位情況,採取恰當的手術入路充分顯露,力爭解剖復位,手術後要注意保護關節,減少負重,減輕關節負荷,保證手術效果。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後仍然要保護關節,減少負重,必要時輔助藥物治療。全髖關節置換是最嚴重患者的治療方法,要注意手術入路的選擇,決定是否取出內固定,注意骨缺損的處理,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來源: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8年4月第26卷第8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63歲老伯髖臼骨折獲「私人」訂製鋼板
    健康一線(vodjk.com)訊: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創傷骨科為因車禍導致右側髖臼嚴重骨折的彭老伯進行了小切口微創手術,並採用與他的髖臼形態完全一致個性化定製鋼板,使患者傷口小,少受罪,恢復快。
  • 江西省南大二附院開展彈性鋼板治療髖臼骨折新技術
    中國江西網訊:2014年1月18日,在江西省南大二附院院領導、醫務科的支持下,麻醉科、手術室的配合下,骨一科吳慶、付曉玲副主任醫師採用彈性鋼板這一新技術成功為一名63歲右側髖臼骨折、右側髂骨骨折患者實施右側髂骨、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最穩定的關節之一,是典型的球臼關節。髖臼骨折是一種嚴重的關節內骨折。
  • 改良Stoppa 入路可有效治療髖臼骨折
    髖臼骨折常見的手術入路有前側、後側、延長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溝入路、延長髂股入路和前後聯合入路。經典前入路為1961年Letournel所報導的髂腹股溝入路,是治療髖臼前環骨折的主要方法。
  • 手術技巧:髂腹股溝和改良 Stoppa 入路治療髖臼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是Cole和Bolhofner於1994年報導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髖臼前柱骨折的另一種方法。術中手術醫生站於對側即可直視骨盆前柱。 雖然兩種手術入路可單獨或聯合使用,但是大部分手術醫生傾向於使用髂腹股溝入路或改良Stoppa入路治療髖臼骨折。因此,Michael T.
  • 防治骨質疏鬆常見誤區 |骨質疏鬆症|骨密度|內分泌|防治|疾病|骨折...
    本文轉自公眾號:足踝醫家科室簡介: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創傷外科與矯形骨科是一支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付小兵院士深度貫徹現代醫學救治理念、醫療與科研創新相結合的「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團隊,已先後認證為「廣東省創傷救治與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股骨頸骨折 10 大診治誤區盤點
    非手術治療僅適用於:老年體弱或患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難以耐受手術創傷者;手術區皮膚感染或拒絕手術者;對部分無移位基底型或嵌插外展型骨折無條件進行手術者。對 Garden Ⅲ 型、Ⅳ 型骨折和陳舊性骨折,非手術治療不應作為首選。
  • 患者膝關節骨折,微創手術四個小孔解決問題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淑芳)發生骨折,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打石膏?或是開刀?但醫生僅給王先生骨折膝蓋打了四個黃豆大小孔,就解決了車禍導致左膝關節骨折問題。「我的膝蓋骨折了,還以為需要開刀做大手術,術後再打石膏……沒想到微創手術,幾個小孔就解決了骨折問題。」2日,已出院的王先生在電話裡對記者說。
  • 髕骨下極骨折手術治療進展_髕骨骨折_髕骨下極骨折_醫脈通
    髕骨下極骨折較為少見,佔髕骨骨折的9.3%~22.4%,AO分型為34-A1,多為粉碎性骨折。髕骨下極骨折造成髕骨高度丟失,破壞了正常的髕股關節解剖和生物力學關係,所以正確的治療髕骨下極骨折對於恢復伸膝裝置完整性和穩定性以及良好的膝關節功能至關重要。本文就髕骨下極骨折的手術方法和療效進行綜述,分析最新現狀、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進一步研究方向。
  • 家裡老人骨折了 到底要不要手術?
    11月10日,劉奶奶在家不慎摔傷送往市三醫院,經相關檢查後醫生診斷為:右轉子間粉碎性骨折、右肘關節脫位並多發性骨折、右側肘關節韌帶損傷、右側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等多處骨折和損傷,這可急壞了劉奶奶的家屬:一來擔心患者年齡大,且伴有高血壓、腦梗死後遺症、冠心病等增大手術風險的疾病;二來擔心多處骨折產生的高額手術費用無力承擔。為保守起見,家屬決定放棄手術,進行保守治療。
  • ...我護航|黃遂柱主任:易被忽視和漏診的髖部疼痛—股骨髖臼撞擊徵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在某次運動中,損傷了髖關節,雖然不一定發生關節的脫位和骨折,但往往會造成髖關節的韌帶損傷,使髖關節發生一定程度上的鬆脫,導致股骨頭和髖臼之間出現一定的相對滑動,以上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導致髖臼撞擊徵。
  • 單一切口手術治療脛腓骨遠端骨折
    解剖學研究 屍體解剖研究於來自14例成年死者的26具小腿標本上進行,所有標本均經防腐處理,外觀正常,無既往創傷表現及退行性改變徵象。14例死者中男性9例,女性5例,死亡時平均年齡53歲(42-71歲),踝關節平均蹠屈30°。
  •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1.13D列印1∶1實物模型3D列印技術術前根據患者CT三維重建的數據構建出1∶1的3D模型,幫助醫生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為患者和醫生提供觸覺與視覺上的體驗,對疾病的診斷、術前手術方案的設計、術前手術操作的演練、術中輔助手術操作以及術後恢復等方面擁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極高的應用價值。
  • 拿手術刀的「發明家」三年獲得6項專利
    他本是一名骨科醫生,卻鍾愛發明創造,你可能以為他「不務正業」,但他卻用諸多發明裝置,解決了很多診療與手術中的難題,既方便了醫師的工作,又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他就是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傷骨科的楊淑野醫師,從2017年至今,他自製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可移動兒童下肢骨折牽引床、股骨頸克氏針定位調整系統、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骨科手術床等,獲得國家專利6項。近日他被授予「濱州工匠」榮譽稱號,這是對他精湛醫術的肯定,也是對他創新創造服務臨床的一份褒獎。
  • 上饒東方醫院骨科成功行椎體骨折經皮釘棒復位內固定微創手術
    近日,上饒東方醫院急診收入一名因車禍導致全身多處疼痛不適半小時的重傷患者,經各項檢查初步診斷其:外傷性脾破裂;左側胸壁多發性肋骨骨折;左側血氣胸;第三腰椎爆裂性骨折;第四腰椎左側橫突骨折等。情況緊急,經上饒東方醫院多科聯合緊急會診,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決定先為患者行全麻+插管下行剖腹探查術(脾切除術)+左側第9、10肋骨骨折固定術+左側胸腔閉式引流術,手術成功,病人安返病房。
  • 類風溼性關節炎檢查有哪些,多少錢
    4.C---反應蛋白(CRP)對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意義:  正常參考值≤10mg/L。  關於活動性的關係報導結果不一。大多研究顯示,C-反應蛋白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不具有特殊性,有研究提示C-反映蛋白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活動期升高且有統計學意義,可以作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活動性評價指標。
  • 綜述:微晶瓷注射隆鼻術研究進展及併發症防治
    導讀:隆鼻術中可供選擇的材料種類較多,材料的物理、化學等性質的分析及臨床案例總結是改進和臨床應用的重要依據。本周為大家推薦《微晶瓷注射隆鼻術研究進展及併發症防治》(《中國醫療美容》16年12期,作者孔祥峰,呂長勝)。文章如下。
  • 固有免疫系統在骨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
    目前OA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研究表明其與性別、肥胖、衰老、創傷等多種因素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所有關節疾病中,OA佔導致疼痛、殘疾疾病首位。我國大型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人群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總體患病率為46.3%,其中男性為41.6%、女性為50.4%。近年來OA治療方法和手段不斷改進,但仍缺乏幹預性藥物,絕大部分晚期患者需通過關節置換手術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
  • 兒童骨折與成人骨折有什麼不同?
    兒童大多數骨折是由於在參加體育運動時發生的輕到中度、但不是嚴重的創傷導致。手臂是兒童骨折最常見的部位。隨著兒童和青少年接近成年期,骨折風險增加。相比之下,男孩比女孩更易骨折,此外有明確的因素可能增加骨折的風險,例如營養不良,包括飲食缺鈣、肥胖、既往有骨折史等。
  • 創傷修復生物材料產品行業研究:進口廠商佔據中高端市場
    每年因創傷就醫患者數高達6200萬人次,其中致死人數達70~80萬。因嚴重創傷常常造成多器官、多系統的損傷,傷者危及生命。創傷修復不僅包括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遷移,還涵蓋了不同類型細胞、酶和結構蛋白質等的形成,是個涉及到發育學、細胞生物學、生物材料學、分子生物學和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創傷修復生物材料主要用於創傷預防、護理、止血、治療、修復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