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在治療前都需要做檢查,以幫助醫生診斷疾病,現代醫學對類風溼的診斷一般在常規血液檢查的基礎上(類風溼因子、血沉、O、C反應蛋白,等)和影像學檢查(X線、CT、mri和TMT紅外熱像掃描,以及骨密度、微循環檢查,這段時間對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做什麼樣的檢查,使治療更加準確。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在治療前都需要做檢查,以幫助醫生診斷疾病,現代醫學對類風溼的診斷一般在常規血液檢查的基礎上(類風溼因子、血沉、O、C反應蛋白,等)和影像學檢查(X線、紅外熱像掃描,以及骨密度、微循環檢查,這段時間對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做什麼樣的檢查,使治療更加準確。
一、四大血液生化檢查:
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0」、類風溼因子(RF)、C---反應蛋白(CRP)【確診必查】費用等級:低(50-80元)
1.血沉對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意義:
血沉全稱是紅細胞沉降率,一般正常值是不超過20MM/h,血沉本身沒有特異性,通過血沉可以看出疾病是否處於活躍期,對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有很大的幫助,但並不是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標準。
2.抗鏈球菌溶血素「0」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意義:
正常參考值:成人<500U,兒童<250U。
抗鏈「O」高並不一定患風溼性疾病,因為:(1)抗「O」的抗原成分是鏈球菌體外產物,不能提示自身免疫反應;(2)抗「O」高的鏈球菌感染兒童中發生風溼熱僅佔0.5%;(3)約30%正常兒童的抗「O」也增高;(4)少數非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性疾病抗「O」也可增高。
3.類風溼因子(RF)對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意義:
類風溼因子正常值&/L。
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的類風溼因子陽性率低於正常人群的5%。可見95%以上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血清缺乏類風溼因子。因此,血清類風溼因子陰性有利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但是並非類風溼因子陰性的關節炎就一定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因為大約1/4的類風溼關節炎病人血清類風溼因子呈陰性,尤其在疾病早期更是如此。
4.C---反應蛋白(CRP)對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意義:
正常參考值≤10mg/L。
關於活動性的關係報導結果不一。大多研究顯示,C-反應蛋白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不具有特殊性,有研究提示C-反映蛋白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活動期升高且有統計學意義,可以作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活動性評價指標。但臨床上不能單獨利用C-反映蛋白診斷任何疾病,只有結合其他實驗室檢查及臨床症狀、體徵等方可有診斷學上的意義,起支持診斷的輔助作用。但在臨床上可以應用C-反映蛋白來評價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情活動情況,可作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活動性評價指標。
二、影像學檢查:
包括CT、X線、紅外熱成像掃描、微循環檢測,這些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有著重要意義。【確診必查/1-2-3三選一】
1.X線檢查低費用等級:低(40-100元)
早期指間關節骨端示骨質疏鬆,軟組織呈輕度梭形腫脹,隨病變進展,骨端關節面下骨侵蝕,局部骨皮質條狀缺損及小囊狀骨破壞區,即為滑膜血管翳侵蝕所致,上述改變早發生於手足小關節,尤其是近端指(趾)間關節和掌指(蹠趾)關節,常多發對稱性出現,但是侵犯大關節時,病變不一定呈對稱性,兩側常有明顯差異。隨後關節軟骨被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畸形、僵直並呈半脫位或脫位狀態。X線平片在實際工作當中,不但檢查費用較低,而且能顯示大多數可疑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早期表現,為早期RA診斷提供客觀的臨床根據,然而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關節間隙變窄的判斷標準不明確,且因人而異,而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一般可通過臨床觀察加以判斷,但特異性不強。X線平片軟組織分辨力低,是通過關節間隙狹窄來間接判斷關節軟骨破壞的可能,其在顯示關節軟骨下的病變如關節面硬化、不光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是RA常用篩選及觀察病情進展的檢查手段。近年來,有研究表明X線不能顯示腕關節的骨質侵蝕病變。
2.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費用等級:中等(220-300元)
對於臨床懷疑而X線不能確診者,可以行CT檢查,CT能夠顯示X線平片不能顯示的骨質侵蝕病變,如腕關節早期的骨質侵蝕。
3.磁共振(MRI)檢查費用等級:高(400-900元)
研究者認為,MRI閃爍造影關節拍片,非常有助於極早期診斷和治療,從這個角度看明顯優於普通X線,但費用昂貴,不提倡作為常規檢查。
4.TMT紅外熱成像掃描【治療必查】費用等級:中等(210-400元)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骨骼、關節溫度均勻,與肌肉血管區的溫度相比,溫度稍低。如果不受外界幹擾,平均溫差在0.2℃-0.3℃。如果骨骼、關節出現炎症後,局部溫度增高,炎症活躍及炎性增生的骨骼、關節骨質會影響周圍血循及局部微環境,溫度會增高0.4℃-1.5℃;一旦出現脊柱、骨關節病和炎症,並隨著炎症增多,局部溫度會出現明顯的增高0.8℃-2.8℃;如果超過2.8℃,多見於炎症嚴重並伴有骨質破壞受損,並出現炎症大量轉移遊走。
此時採用紅外熱成像儀掃描,通過熱像儀鏡頭,可以精準、清晰的接收人體發出的遠紅外線,得到人體各部位組織、骨骼、關節、脊柱等詳細溫度變化數據信息,這些數據由計算機3D處理後成為一幅人體的紅外熱圖,根據紅外熱圖的不同顏色及數據指標,醫生就能準確判斷人體骨骼的炎症分布、聚集情況。
5.骨密度檢查,發現並及早預防骨質疏鬆,減少關節畸形及骨折概率【治療選查】費用等級:中等(一般100-220元)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並且在患病早期就可以出現。正常人的骨量在10-25處於蓄積階段,30歲左右達到高峰,35-40歲開始減少。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病多在30-65歲,可以想像,由於疾病的原因使得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骨量不能正常的蓄積,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疾病的影響骨量會進一步的減少。
據統計數據證明大約有50%以上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有骨質疏鬆。所以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應該提高對骨質疏鬆的重視程度,定期進行骨密度的檢查,發現並及早預防、治療骨質疏鬆,以減少關節畸形、骨折的發生機率。
6.微循環檢測儀【治療選查】費用等級:低(一般60-110元)
局部(病灶)微循障礙環檢測有利於對微循環微觀變化的觀測,廣泛應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微循環障礙的觀測,有助於指導臨床用藥及預後治療。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