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的症狀是掌指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多個關節發生紅、腫、熱、痛等現象,同時伴隨其他全身症狀,嚴重則導致患者肢體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類風溼關節炎主要病發人群集中在30-50歲的中青年婦女,由於個人生活習慣或身體差異,部分人也存在患上類風溼關節炎的隱患,那麼類風溼的易感人群有哪些呢?
1、居住地潮溼的人群
顧名思義,潮溼的環境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起一定作用。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潮溼的環境中,「風」、「寒」、「溼」諸邪易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和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燒的症狀。
2、女性發病高於男性
其中更年期達到高峰,妊娠期可緩解,一般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提示雌激素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初潮年齡亦是危險因素之一,初潮年齡越大,越容易患病。
以上都表明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病與內分泌系統尤其是雌激素的變化有關,內分泌系統紊亂的女性人群更易導致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生。
3、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的人群
這些藥物可導致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提高,包括:保泰松、抗癲癇藥、青黴胺、青黴素、利血平、普魯卡因醯胺、苯妥因鈉、肼苯噠嗪、氯丙嗪,上述藥物應該儘量避免使用。
據研究可能是藥物改變了抗原,使機體產生了相應的自身抗體而引起。
4、親屬中有類風溼患者的人
有血液關係的親屬中患有類風溼關節炎,如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易感性會比較高。此外,血緣親屬中患有其他風溼病,如乾燥症候群,紅斑狼瘡,硬皮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易感性也會相應的提高。
這與患者自身攜帶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有關,該抗原與類風溼關節炎有密切關聯,攜帶該抗原的個體具有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易感性。
5、長期的心理壓力太大,容易激動的人群
性格開朗是男女共同的保護因素;研究表明,RA多發生在高衝突、低聚集及人際交流少的家庭環境中。
6、自身免疫系統紊亂的人
有研究表明,扁桃體切除者患病可能性也大,扁桃體切除後機體對病原體的抵禦能力及免疫系統可能會有所改變,相應地容易發生免疫病理損傷,因此發生類風溼關節炎的危險性也較大。
類風溼關節炎早期如何篩查?
在門診中通常類風溼關節炎表現出來的症狀是近端的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腫脹現象,表現為對稱性和持續性,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晨僵、疲勞無力、全身盜汗、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
常見的實驗室檢查方法有:
1、類風溼因子(RF)
類風溼因子是血液中的一種免疫球蛋白,正常值為0-20IU/mI,是診斷類風溼關節炎的一項重要指標。但類風溼因子陽性並不能完全確診為類風溼性關節炎,正常人也有一部分人類風溼因子檢測呈陽性,且在一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候群、結核感染等,類風溼因子的檢測也可呈陽性。
2、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
臨床上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指標對於類風溼關節炎的診斷鑑別較為精確,目前的研究發現,這項指標在類風溼關節炎病人中陽性率高,因此這種特異性的抗體在類風溼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和篩查中非常關鍵。
3、紅細胞沉降率(血沉,ESR)
血沉可反映組織損傷和炎症的存在和程度。
[參考範圍: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血沉值升高:可見於風溼病,如急性風溼熱,風溼性關節炎等;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或肝硬化、全身或局部感染、惡性腫瘤等。]
妊娠期、月經期的婦女也會出現血沉值升高,因此檢查前一定要注意告知,醫生也要做好檢前問診。
4、抗鏈球菌溶血素O
[正常值:陰性(-)]
[陽性(+)反映了鏈球菌感染,如果同時有血沉加速就提示風溼活動]
5、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由肝臟合成的一種全身性炎症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誌物
[參考範圍:0-6mg\l]
[升高:可一定程度反映炎症感染情況及臨床療效,與血沉相似,但相對血沉增快來得少、去的也快,血清鐵、鐵結合蛋白的水平常減低]
在風溼病的檢查指標中,類風溼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是兩個尤其需要注意的,RF和CCF雙重陽性對骨的損壞程度大於單獨RF陽性或單獨CCP陽性對骨的損壞程度。
6、X光片
早期X線可以看到受累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晚期為關節半脫位、畸形及損傷,對於診斷具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類風溼關節炎的早期篩查對治療及預後都至關重要,患者們切記要早發現早治療,存在相關症狀時要儘早就醫檢查,不要相信一些民間偏方秘方,盲目用藥導致加重。接受專科醫院規範治療的同時,也要聽取醫生的用藥指導,多與醫生保持溝通,治療過程中定期複查,生活中也要多注意關節的保暖及護理,預防各項風溼病的復發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