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都會出現關節疼痛的症狀,且都屬於全身性疾病,大小關節均可累計,所以很多人對兩者的認識不清,常常將兩種疾病搞混;但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必須加以區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的區別。
什麼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骨關節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關節軟骨損害和關節邊緣骨質增生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常伴有軟骨下骨硬化、滑膜炎症以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骨性膨大及活動受限,是人類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超過60歲的人群半數以上受到骨關節炎的影響。
骨關節炎的發病原因
1、年齡:骨關節炎患病人群集中在60歲以上,這主要與老年人關節軟骨細胞功能減弱、軟骨分裂新生和合成軟骨多糖蛋白質量下降有關。
2、肥胖:肥胖人群關節受到的壓力更大,尤其是像腰椎、膝蓋等負重關節,承受壓力與體重直接相關。
3、關節使用過度:如果長期從事需要損耗關節的活動或工作,關節損耗嚴重,患者骨關節炎發病的概率也就更高。
4、環境外傷:如果關節受傷,又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甚至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其中就包括骨關節炎。
5、骨質疏鬆:因為年齡或者營養不良導致的骨質疏鬆也會導致骨關節炎發病危險上升。
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的區別
1、發病人群不同
骨關節炎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10%的患者有明顯症狀。
類風溼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高發年齡為40~60歲。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2~3倍。
2、病理不同:
骨性關節炎主要病變在軟骨,出現軟骨退行性變,繼發性滑膜炎,骨質增生形成骨贅,較重時引起軟骨下骨囊性變、破壞。
類風溼關節炎主要病變在滑膜,滑膜形成的血管翳逐漸侵蝕到軟骨及骨組織引起骨破壞。
3、發病關節不同
骨關節炎以膝、髖、腰椎等負重關節為主要發病關節,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遠端指間關節、頸椎、第一蹠趾關節受累。
類風溼受累關節呈對稱性,大小關節都有可能受累,約一半患者會出現顳頜關節受累,但是很少會侵害骶髂關節。
4、發病症狀不同
骨關節炎發病時,受累關節症狀活動時加重,休息時減輕,可能會出現關節腫大,活動有響聲,伴隨疼痛。
類風溼起病緩慢,患病關節呈對稱性,會導致關節畸形或殘疾,從小關節起病,後期隨著病情發展會慢慢侵及大關節。
5、晨僵時間不同:
骨關節炎晨僵時間較短,一般不會多於 30 分鐘,症狀若是較輕,稍微活動一會後,疼痛就會緩解或消失。
類風溼關節炎的晨僵時間可達一小時以上,比骨關節炎要長,活動後疼痛會有所緩解,但仍感到疼痛。
6、對全身的影響不同:
骨關節炎一般只局限在骨、關節,除由於骨增生壓迫神經和血管的繼發症狀外,不直接影響其它臟器。
類風溼關節炎則除關節外,可以累及全身許多臟器,如肺臟、肝臟、心臟等。
總之,雖然兩者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卻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要注意區分;另外如出現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有關症狀,需及時重視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