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候寒冷,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也迎來了一個難熬的季節。許多人會將類風溼關節炎與關節炎或風溼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不同的概念。預防和治療類風溼關節炎,自我保健很重要。
什麼是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類風溼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類風溼關節炎臨床表現個體差異大,多為慢性起病,以對稱性雙手、腕、足等多關節腫痛為首發表現,常伴晨僵,可伴有乏力、低熱、肌肉酸痛、體重下降等全身症狀。少數則急性起病,在數天內出現典型關節症狀。關節外表現主要包括:皮膚類風溼結節、類風溼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肺間質病變、乾眼症等等。
類風溼關節炎就是風溼嗎
類風溼關節炎和風溼性關節炎是完全不同的疾病。風溼性關節炎是風溼熱的常見表現之一,是一種因鏈球菌感染引起關節炎症疾病,以大關節受累為主,局部有紅腫熱痛,關節疼痛很少持續1個月以上,無晨僵。關節炎發作之後無變形遺留,但常反覆發作,可繼氣候變冷或陰雨而出現或加重,呈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病,發病較慢,主要表現為四肢大小關節對稱性、進行性、畸形性病變,腫脹關節有時不伴紅、熱,晨僵明顯,主要病理改變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並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為什麼會得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不同類型其病因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異質性。在遺傳、感染、環境等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自身免疫反應導致的損傷和修復是類風溼關節炎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家系調查和孿生子患病率研究提示遺傳因素決定了類風溼關節炎易感性。感染因素在觸發疾病方面可能起相當重要的作用,EB病毒、反轉錄病毒、結核桿菌等微生物與類風溼關節炎發病有關。其他性激素、糖皮質激素、食物、應激反應等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影響。
哪些人易得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80%的患者年齡為35-50歲,女性是男性的2~3倍,最高發的為以下人群:
感染EB病毒、人細小病毒B19、風疹病毒者
病毒等感染會產生很多炎症因子,可引起滑膜囊損傷,進而引起類風溼關節炎。
性激素異常患者:
女性居多,尤其圍絕經期45~55歲時,因其體內激素紊亂,卵巢功能和雌激素生物利用度急性下降,進而參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
吸菸人群:
長期吸菸會加重類風溼關節炎的症狀。
直系親屬有類風溼關節炎病史者:
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中患有類風溼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易感性較高。此外,血緣親屬中患有其他風溼病,如乾燥症候群、紅斑狼瘡、硬皮病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易感性也會相應提高。
類風溼關節炎與天氣有關嗎
類風溼關節炎與氣候、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病人對天氣變化很敏感,當天氣變化時,患者關節腫痛症狀會加重。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應當如何自我保健
1、注意保暖。
關節炎患者最怕風冷、潮溼,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鐘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臥床者,應注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壓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2、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
類風溼患者的飲食,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不可片面,正確對待藥補、食補問題。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不可偏食。注意飲食禁忌。
3、要加強鍛鍊,強身健體。
凡堅持體育鍛鍊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溼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鍊者強得多。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
4、保持良好的心態。
對本病的預後很重要,有一些患者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患者應排除不利於康復的心理因素,有意識的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如工作之餘參加一定的社交和娛樂活動,適當料理家務,保持積極樂觀情緒。
5、注意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溼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