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術切口管理(綜述)

2021-01-14 丁香園

(明日醫學時間 App 好文推送《手把手教程:跟腱斷裂修補術》,20:00 敬請關注!)

外科手術切口併發症在臨床並不少見,如感染、切口開裂、組織癒合不美觀等。文獻報導年發生率在 1.9% 左右。對有感染高危風險的患者,如開放骨折、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其感染發生率急劇增加。近期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骨科的學者在 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 上就骨科手術切口關閉的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手術切口癒合的三個階段

切口癒合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炎症反應期、組織增生期、組織重建期(圖 1)。

炎症反應期為切口縫合後 48 小時,此時期中心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炎症細胞因子和組織生長因子,如 TNF-α、IL-6、TGF-β 等;之後為組織增生期,該過程持續到術後第 10 天,主要是組織血管形成、結締組織積聚、肉芽組織形成;組織重建期為術後 10 天到 1 年,主要是重建組織內的膠原和細胞外基質部分,恢復組織張力。


圖 1. 手術切口癒合的三個階段(A:炎症反應期;B:組織增生期;C:組織重建期)

手術切口癒合不良的危險因素

手術切口癒合不良的危險因素判斷非常重要,準確的判斷有助於臨床醫生精確評估切口相關併發症,並採取相對應的措施。

影響切口癒合的高危因素,如高齡、結締組織疾病、切口的位置、先前有手術史、有放射性損傷等,為確定因素;但其他危險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吸菸、營養狀態等可變因素,在術前需進行優化,以減少對切口癒合的影響(表 1)。其他如開放性骨折、患者依從性較差、止血帶時間較長、壓力較高等也會從一定程度上增加切口組織癒合不良的風險。

表 1. 影響皮膚癒合的危險因素

系統(不可調)因素
可調整因素
年齡
糖尿病,肥胖,激素使用病史
結締組織疾病
NSAIDs 類藥物,化療藥物既往有放射線照射病史過量酒精攝入,吸菸特定的切口部位營養狀況不良


共同血管區(angiosomes)

共同血管區概念最早由 Taylor 和 Palmer 提出,指由同一支主幹營養動脈供應血供的一塊組織區域。

解剖學研究已經將共同血管區在人體體表的分布鑑別出來(圖 2)。但共同血管區這一概念低估了組織灌注重要性,特別是在遠端肢體中,在計劃手術切口時需要慎重考慮。


圖 2. 人體體表共同血管區標誌

手術切口選擇

參考共同血管區這一概念,在做肢體手術切口需注意幾個原則:

1. 手術切口必須能提供充分的暴露,同時又要注意手術切口兩側的皮膚上有足夠的血供支持組織癒合;

2. 手術切口必須最大限度的保留感覺和運動神經;

3. 手術切口需避免關節周圍的疤痕組織粘連,影響關節活動。

依據上述原則,有學者建議,對需要選擇雙切口手術的患者,兩個手術切口之間至少距離 7 cm 以保證切口間的皮膚有足夠的血供。

手術縫合技術

縫線是目前臨床上關閉手術切口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目前臨床上的縫合方式很多,並沒有研究證明任何一種縫合方式在組織癒合上有更大的優勢。切口癒合需要良好的血供,因此最佳的縫線方式是為切口提供適度的張力同時又不影響皮膚的血液灌注。皮膚在軟組織創傷、組織水腫、切口有張力等情況下會出現血流的增加。

Sagi 等人使用豬模型研究了不同的縫合方式對切口周圍組織血供的影響,發現隨著切口張力的增高,在同一張力條件下,Allgower-Donati 垂直褥式縫合(圖 3)可以較其他縫合方式保留更多的血供,對高切口癒合不良風險的病例,可以考慮採用該縫合技術。


圖 3. Allgower-Donati 垂直褥式縫合技術

張力切口縫合技巧

1. 一期縫合

手術切口組織的水腫通常會導致皮膚切口在關閉後有一定的張力存在。對張力很大的組織進行一期縫合往往存在較大的困難,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小技巧:

(1)若皮膚張力較大,在切口縫合時可採用 Allgower-Donati 垂直褥式縫合技術;

(2)選用 3-0 的普通絲線,以 1 cm 間隔在切口內依次埋線,而後再逐個打結,通過這一技術一般可以完成有較高張力切口的閉合(圖 4);


圖 4. Allgower-Donati 垂直褥式縫合法縫合大張力創面

(3)若皮膚張力確實較大,則可以考慮在切口兩側皮膚上開多個小的皮膚減張口(5-10 mm 一排,每排間距 1 cm,平行切口邊緣)來縫合切口。

2. 延期閉合

若手術切口在術後無法閉合則可以延期閉合。延期閉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從兩邊向中間線性閉合切口,也可採用繫鞋帶法閉合切口(圖 5)。


圖 5. 繫鞋帶法縫合切口

對筋膜切開減壓的病例,還可以考慮採用 VSD 輔助切口閉合。

切口關閉的材料

1. 縫線

選擇何種手術縫線取決於縫線大小,是否可吸收、吸收率高低、單股還是多股等(表 2)。現在臨床上還有專門設計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抗菌縫線,這些縫線基本以二氯苯氧氯酚(triclosan)作為外塗層,該材料通過預防細菌粘附縫線可抗細菌和真菌。

表 2. 可吸收縫線特性 

縫線類型縫線編織方式
縫線張力強度組織反應丟失 50% 強度所需時間丟失所有強度所需時間完全吸收所需時間羊腸線扭結(twist)弱嚴重3-5 天
14-21 天
70 天
快薇喬編織(braided)弱
輕微
5 天14 天
42 天
薇喬
編織(braided)
好輕微21 天
28 天56-70 天
單喬
單股好輕微7 天21 天91-119 天PDS 線
單股強輕微
28-42 天90 天183-238 天倒刺 PSD 線(PDO)倒刺單股強輕微28-42 天90 天180 天


倒刺縫線在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多。這些倒刺縫線有多條單股縫線組合而成,單股縫線上包含倒刺,可以較好的抓持組織,倒刺縫線在縫合皮下組織時可採用連續縫合的方式。

應用倒刺縫線的潛在優勢包括:均勻的組織張力分布、減少現結相關的併發症、減少手術時間。但某些特定區域不推薦應用,如足部或者皮膚比較薄的地方,因在這些部位容易出現組織激惹和疤痕組織增生。

2. 皮釘

手術切口皮釘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應用該方法關閉切口可節省較多時間。研究發現,皮釘間隔 6 mm 可以較普通的縫線提供更好的組織灌注。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如花費較高、外觀不好看、在拆除縫線時疼痛較明顯。

目前臨床上對關閉手術切口應選擇皮釘還是縫線仍存在較多爭議。現有的臨床研究結果結論不一,後期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皮釘在切口縫合方面的優勢。

特殊的切口敷料

1. 粘附貼

粘附貼條(strip)作為切口輔助關閉的一種方式在甲狀腺等手術中應用較多。粘附貼條張貼在切口表面,減少皮膚表面張力。對切口有較明顯組織水腫的患者,可以考慮採用有張力的貼條進行切口閉合。

2. 組織粘附劑

組織粘附劑在治療潰瘍方面已經被證明極為有效。但在手術切口方面的應用仍存在較大疑問。組織粘合劑內的物質可以通過和組織液的反應產生熱效應將兩側的創面組織粘合在一起,避免外界異物或者細菌的進入,後期傷口癒合後也不需要拆線。但是應用組織粘合劑時仍需要將兩個切口對齊併攏,並將組織粘合劑放置在切口內而不是切口表面。

研究發現,使用組織粘合劑進行切口閉合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並且對較小的組織切口效果不如縫線確切。其在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後期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切口癒合輔助措施

1. VSD

VSD 設備最早由 Argenta 在 1996 年提出,用以治療慢性不癒合切口。通過切口 VSD 應用可以達到較好的組織癒合環境。VSD 在骨科應用已經非常多見,對組織切口癒合存在高危危險因素的病例,通過 VSD 可以提供切口間的組織張力,吸收水腫的組織外液,穩定切口內環境,促進切口癒合。

2. 高濃度氧

氧氣在組織癒合中非常重要。隨著氧氣供應的增加,組織膠原纖維,血管化,上皮化等組織癒合過程會加速,對頑固性骨髓炎,壞死性軟組織感染等切口癒合問題的病例,採用高濃度氧治療可能能對組織癒合提供幫助,但仍需掌握可能獲得的收益和潛在的醫療花費兩者間的平衡。


相關焦點

  • JAMA:術前定植菌處理降低手術切口感染風險
    就目前而言,這一 Meta 分析對聯合除菌方案的作用未進行多中心分析研究,因此,Schweizer 教授等人進行了一項擇期心臟及骨科手術切口部位感染的最佳預防方案(STOP-SSI)多中心研究,該研究的目的是比較標準手術流程操作聯合除菌方案(莫匹羅星滴鼻、葡萄糖酸氯己定清潔皮膚以及萬古黴素預防性應用)是否可降低手術切口部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風險。該文章發表在近期的 JAMA 上。
  • 單一切口手術治療脛腓骨遠端骨折
    如果腓骨骨折也需要同時進行牢固內固定的話,則通常需要採用兩個切口分別進行脛腓骨的內固定。 但是通過兩個切口進行手術會過度剝離軟組織和骨膜,從而加重損傷並增加深部感染和皮膚壞死的風險。在初始損傷包括大範圍嚴重軟組織損傷,以及兩個切口之間的距離不足7cm時,上述風險更為明顯。
  • 基於3D列印技術骨科康復學的發展前景
    現代骨科康復學把功能訓練、假肢和矯形器輔助、手術治療作為它的3個基本組成部分,上述3大手段都是圍繞著康復的目標進行的,包括手術性治療和非手術性治療。背景:3D精準列印在骨科康復醫學中的應用正受到臨床醫生、工程師和科研人員的重視。目的:綜述3D列印技術在骨科康復學方面的發展情況。
  • 限時免費 | Springer Nature熱門骨科研究一覽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間,共有254名患者在一個中心接受了內側RA-UKA手術。使用遺忘關節評分-12(FJS-12)和由5個項目組成的5級Likert量表對臨床表現進行調查,以評估關節感知和患者滿意度。計算Kaplan-Meier植入物存活率並收集翻修原因。評估了年齡、性別和身體質量指數(BMI)對FJS-12高報告概率和滿意度的影響。
  • 全國首例應用3D列印+AR增強現實的骨科手術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3月21日,威海市中心醫院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和「3D列印技術」高科技手段,順利完成了一例骶尾部巨大梭形細胞瘤切除及椎體置換手術,這是該院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上的一次成功嘗試。
  • 經乳暈下切口手術治療中重度男性乳腺發育症
    既往部分患者發現 雙側乳房體積增大後,通過藥物治療減少乳房體積,未達 到滿意效果,所以,手術矯正男性乳房肥大,改變胸廓外 形成為一種有效方法。目前對於男性乳房發育症的手術方 式大多採用傳統開放式切除術、即在增生側的乳房外上或 外下皺襞作一較大切口,將腺體完整切除。
  • 骨科專科醫院如何高效運營?管理、人才缺一不可,唯醫攜手美國RIE...
    近年來,醫療體制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兩票制、高值耗材管控、取消藥械加成,中國骨科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在以手術為主的骨科醫院中,以往較粗放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創新管理模式,優化運營管理,以質取勝。
  • 當AR遇上3D列印 一場高科技的骨科手術嘗試成功
    【PConline 深度報導】3D列印技術應用在醫療行業,尤其是骨科手術中,已不罕見,該項高科技的技術不僅大規模的用於髖臼骨折手術,在骨科重大腫瘤切除上的應用也已十分成熟。但是你見過3D列印技術配合AR技術,共同完成一場手術的情景嗎?就在不久前,我國便成功完成了一場3D列印+AR技術骨科手術。
  • 運動減肥8個月,換來兩次手術,真相是……
    前不久,在蘇州九龍醫院新開設的骨科特需專家門診,唐天駟教授接診了一位40歲左右的女患者。這位患者一開始以為自己是運動過量造成的腰椎損傷,在外院實施手術後疼痛依舊,幾番折騰,才打聽到了唐教授在蘇州九龍醫院坐診。
  •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走在前列,骨科領域中第1、2點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第3點應用也有相關報導。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資料,闡述關於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現狀及展望。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現狀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主要是以下幾種:(1)1∶1實物模型的製作;(2)骨科手術輔助材料的列印;(3)骨科內置物材料的列印。
  • 康知了重磅骨科康復中國專家共識
    二、骨科康復的基本內容骨科康復是通過骨骼肌肉、神經系統功能康復的原理,在患者接受骨科臨床診治及功能評定的基礎上,運用物理療法、作業療法、假肢矯形及其他輔具等康復醫學手段,改善或代償患者受損的機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儘快、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骨科康復治療的基本內容應包括:配合手術治療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功能訓練、康復護理、心理治療、假肢和矯形器輔助等。
  • 中英文字幕:基底關節手術(Basal Joint Surgery)
    在拇拇近段和腕關節區域基底關節所在處作切口。手術部位癒合後,肌腱移植物束將作為新的基底關節的緩衝墊。英漢對照骨科患者指南036:手部解剖中英文字幕:腕管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醫學動畫:腕管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骨科手術早知道025:腕管症候群松解術(CARPAL TUNNEL RELEASE /OPEN TECHNIQUE)
  • 3 mm 切口拿下 3 cm 大小乳腺腫瘤,麥默通微創手術了解...
    近年來,乳腺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多數情況下,手術治療不可避免,而面對傳統切除手術大於 2 cm 的切口,以及術後顯眼瘢痕,愛美女性患者心裡犯難 ...
  • 第三屆「浙東骨科高峰論壇」開幕
    第三屆「浙東骨科高峰論壇」盛況空前,吸引了國內外百餘名專家和500多名學員。 不久的將來,鋼板能被人體吸收,相當部分患者無須二次手術取鋼板了!這是記者從寧波市第六醫院主辦的第三屆「浙東骨科高峰論壇」上獲悉的重磅消息之一。
  • 90歲老人骨折後重新站立,超高齡不是骨科手術「禁區」
    近日,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靖州院區骨科成功為一例90歲高齡的右股骨粗隆間骨折合併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貧血者實施右股骨粗隆間骨折切開復位股骨近端抗旋轉髓內釘內固定術(簡稱:PFNA內固定術)。經過術後精心的治療與護理,患者現已康復出院。
  • 術後下肢感覺異常——都是手術惹的禍?
    來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張揚璞 海湧   引言   在脊柱外科的手術治療中,脊柱後入路手術是脊柱手術中的重要手術入路,在臨床中廣泛地應用。在廣大患者因手術治療而獲得症狀解除與緩解的同時,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讓一些患者焦慮不已。
  • 剖宮產切口憩室
    剖宮產切口憩室 2020-11-15 0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發布一次性使用切口保護套產品技術審評...
    一、適用範圍本規範所稱一次性使用切口保護套產品是指內窺鏡手術或開放手術時對窺鏡洞口或開放切口進行保護、擴張的手術器械,該產品可由內卡環、外卡環和通道組成。一次性使用切口保護套通常由矽膠、熱塑性聚氨酯(TPU)高分子材料製成,通過高分子材料的摺疊應力或彈性變形力,對臨床窺鏡洞口或手術切口起到固定、牽開和隔離汙染的作用,該產品無菌提供,僅供一次性使用。
  • 年中回顧,2019年骨科不容錯過的指南和共識!
    指南下載 2.2019 OTA臨床實踐指南:急性肌肉骨骼損傷的管理 2019年1月,骨科創傷協會(OTA)發布了急性肌肉骨骼損傷的管理指南,該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急性肌肉骨骼損傷的管理提出循證指導建議,內容涉及創傷骨科、疼痛管理以及急性肌肉骨骼損傷的管理。
  • 上饒東方醫院骨科成功行椎體骨折經皮釘棒復位內固定微創手術
    情況緊急,經上饒東方醫院多科聯合緊急會診,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決定先為患者行全麻+插管下行剖腹探查術(脾切除術)+左側第9、10肋骨骨折固定術+左側胸腔閉式引流術,手術成功,病人安返病房。    術後恢復良好,數日後,病人病情穩定,轉入骨科,上饒東方醫院骨科主任高日峰隨即為其行全麻下行L3椎體骨折經皮釘棒復位內固定術,手術順利,因手術屬於微創,與傳統手術相比創傷小、對肌肉骨骼影響小,術中出血少,術後恢復快,後遺症、併發症少,所以術後5天患者便可適當下床進行功能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