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療體制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兩票制、高值耗材管控、取消藥械加成,中國骨科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在以手術為主的骨科醫院中,以往較粗放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創新管理模式,優化運營管理,以質取勝。
2018年5月12日,中國骨科醫院管理論壇在杭州舉行。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會長王巖,美國骨科醫院集團Rothman Institute Enterprise(以下簡稱「RIE」)創始人Richard H·Rothman,唯醫創始人兼CEO劉崢嶸,上海長徵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教授吳海山,貴州省人民醫院院長田曉濱、山東淄博蓮池骨科醫院院長崔豔、浙江邦爾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集團副總經理黃蓓等業內人士參與論壇。
圍繞「骨科專科醫院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釋放醫療生產力,提升醫生價值,優化患者就醫體驗」的議題,來自骨科行業的20餘位專家、院長、創業者展開討論。
專科醫院湧現,運營和人才是關鍵
骨科是介於消費型醫療和專業型醫療之間的專科,具有服務類項目較多、高值耗材使用較多、毛利潤較高的特點。
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中記錄的每五年一次的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在2013年我國15歲及以上居民的肌肉、骨骼結締組織類疾病的患病率已經達到3.73%,保守估計,中國每年新增的骨科病患者至少在200萬人以上。
巨大的需求對骨科診療機構的資源配置提出了考驗,在分級診療的大環境下,各級醫院醫療實力分布不平衡,提高基層醫生整體水平,提高教育水平至關重要。
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室發布《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支持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堅持政府主導並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要有活力。
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骨科專科醫院的發展迎來了春天,專科醫院如雨後春筍,高端骨科專科缺乏,人才和運營是專科機構發展的關鍵。
捷邁醫療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大客戶經理劉嘉認為,雖然44號文件給與民營醫院前所未有的支持,但是民營醫院仍然面臨人才的挑戰及模式的挑戰,「人才是兩方面的人才:一是專家學者;二是醫院管理者。」
王巖認為,「建立骨科醫院,首先要加強培訓,提升醫生的整體水平,其次,結合『網際網路+』,通過技術手段提升醫院的管理效率。最後,我們要與像RIE這種世界頂尖的醫院合作,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如此才能更快的推動中國骨科醫院發展,創造出引領世界的骨科醫院管理模式。」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會長王巖
對於骨科專科醫院而言,一個病人在術後能夠迅速的從急性期轉入康復,不單純是技術問題。山東淄博蓮池骨科醫院院長崔豔認為,技術是基礎,但更多的是通過有力的管理讓多學科協作落地,讓麻醉、護理、康復,甚至讓後勤行政保障聯合在一起,才能夠真正讓醫院提供的是優質的服務,「管理在其中起的更多的是怎樣以技術為主導、通過多學科協作把各個部門合作在一起,實現醫院管理的最大化。」
競爭環境決定適者生存,中國的COE如何構建
在國務院44號文件出臺後,市場迎來競爭的機制,Rothman教授提出「適者生存」的概念,他創辦的RIE在美國擁有2家骨科專科醫院,9個手術中心,31家診所。通過建立卓越骨科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以下簡稱「CoE」)的管理模式,RIE在提升醫院管理效率、提升科研能力、醫療服務標準化以及費用控費上取得了可觀的效果。
美國骨科醫院集團Rothman Institute Enterprise創始人Richard H·Rothman
根據Rothman教授的介紹, CoE的管理模式由1970年代由Charnley教授提出,CoE包含4個核心目標——分別為「降低併發症」、「降低費用」,「提升療效」和「提高效率」。
在過去的幾十年的探索當中,他通過「流程管理」「人員招聘」「團隊建設」「評估體系」「創新管理方式的嘗試」等幾個方面的不斷調整和優化,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醫院管理模式,實現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終做到降低成本,保證醫療服務質量,給患者提供「方便、便於觸達,並且成本低廉「的醫療服務。
Rothman教授表示:「我們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控制費用,作為一家醫療服務機構同時也是私營企業,如何平衡盈利與醫療使命的關係,如何平衡醫學專家和管理者之間的目標衝突,在這樣的問題面前,CoE模式是完美的選擇。」
唯醫首席醫療官趙輝認為,骨科疾病主要是三個方面:先天性畸形、後天性創傷和退進性病變,其特點在於易於達到標準化,因此通過標準化管理和大量病例可以實現對於骨科診療流程的標準化,而這個標準化正是我們能夠實現骨科卓越中心的基礎。
而要在中國打造COE模式,在醫療管理上要實現三大目標——完善患者體驗、醫生價值的回歸以及標準臨床管理。同時不光在醫療流程上,在學科教育培訓的標準化、科研投入方面,都要下功夫。
趙輝認為,基於過去5年唯醫已經有充分的數據積累,中國15萬骨科醫生有13萬在唯醫體系註冊,50%來自於三甲醫院,同時,平臺積攢了接近8萬個各種類型的學術數據,建立了醫生行為資料庫,以及產品資料庫進行數據挖掘。「這些數據學術也便於我們更好的理解臨床診療行為、醫生行為,從而制定更適合中國國情的診療流程。」
美國RIE創始人Richard H·Rothman與唯醫創始人兼CEO劉崢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為合力打造中國的骨科COE,在當天的論壇上,唯醫與RIE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唯醫創始人兼CEO劉崢嶸表示,雙方將基於自身資源優勢,合作探索骨科專科醫院管理新型模式、骨科醫生的臨床技能及醫院管理培訓、面向骨科醫院和相關產業的共同投資和建設、建立骨科國際轉診網絡,以及基於骨科大數據的科研創新等。
據介紹,唯醫線下實體骨科醫院網絡體系將包含定位於高端醫教研綜合中心的旗艦醫院、承載區域核心診療手術任務的標準醫院,以及合作骨科中心三種模式。
唯醫將通過此次合作,全方位借鑑RIE骨科醫院集團的管理經驗,其中包括管理架構、信息系統、標準化流程等。與此同時,雙方將共同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醫院管理形式,打造全新骨科商業模式。
談及今後發展的願景,劉崢嶸說:「Richard H. Rothman教授將膝關節置換的手術的3.5萬美金醫保支出降低到2萬美金,對整個美國控費作出了巨大貢獻。未來30年,唯醫也希望為中國骨科醫院拓展做出貢獻。」
網際網路+骨科,將為骨科生態帶來怎樣的變革?
網際網路+的應用與實踐,重要價值是有利於解決多個行業痛點。目前的痛點在於:針對醫生,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患者需求與醫生專業間的錯位、大量重複性病例的書寫、術後隨訪效率低下,以及大量非結構化數據難以應用於準確篩查和科研;對於患者而言,信息的不對等讓患者無法判斷自己適合的醫院,同時,對於骨科病人來說,路程遠、「排隊兩小時,就診5分鐘」的就診體驗相對較差。
理想化的骨科醫院應脫離『一屋一醫』的傳統模式,既要有線上平臺,也要有實體診室,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唯醫總裁郝婧表示:「醫生資源突破了單體醫院的限制,可以得到一個資源最大化的在社會價值上的共享,這是我們對未來的期待,希望建立結合空中和線下的新型骨科醫院的概念。」
從智能的網際網路醫院到實體診所、醫院,再到手術中心,患者可以通過在線問診和智能分診步入線下治療,乃至之後的隨訪與康復。這一流程下來,源於多方和整體貫通的患者健康數據將被整合,支持人工智慧分析的同時,亦可及時「反哺」骨科鏈條前端各個環節。
郝婧認為:「 困難的事情我們不要單打獨鬥,不同模式的數據底層建設不是我們一個公司可以打造的,要和大型領先公司合作,做一些應用上的嘗試。在整個生態中,所有的合作夥伴對我們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做CoE,大家要一起用資源完成這個目標。」
通過「線上問診+線下專科醫院」的全流程服務,連結醫生、藥械廠商和骨科患者,唯醫目前已與美年大健康、阿里雲等企業展開合作,共建骨科生態鏈。在網際網路+醫療政策的利好下,唯醫的網際網路醫院早在2017年3月已在銀川上線,實體骨科專科醫院也將逐步落地全國。
通過與各方的合作,唯醫除了要打造中國最大骨科醫生教育、骨科藥械營銷、骨科網際網路醫院、骨科實體醫院、骨科智能診療系統在內的一站式骨科平臺的骨科平臺,為骨科全產業鏈(醫、患、商)提供整合服務外,還要建立建立包括醫療研發平臺、專業合作平臺、臨床手術中心、康復中心等在內的周邊配套產業,打造國際標準骨科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