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肱骨後路手術中為了確保橈神經完整性必須要識別出橈神經的位置。多項研究對橈神經走行的骨性解剖標誌進行了報導,但在傳統的肱骨後側肱三頭肌劈開入路中通過淺層標誌識別橈神經的位置尚未見諸報導。最近,美國新澤西醫學及齒科大學的Daniel A. Seigerman, MD等實施了一項屍體解剖學研究,對肱骨後側入路中識別橈神經的淺層解剖標誌進行了考察,其研究報告發表於最新一期的J Orthop Trauma上。
研究者將30具成年男性新鮮凍乾屍體上肢(連接軀幹)分為15對。去除標本皮膚及皮下組織。將每具屍體上肢取側臥位置於手術臺上以模擬術中定位(圖1),肘部屈曲90°,用角度尺測量屈曲角度。
圖1.將標本側臥,患肢屈曲肘關節90°以模擬患者術中定位。該體位是標本數據測量的前提和基礎。
解剖顯露臂後側的肱三頭肌腱膜,找出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的肌肉隔膜,將該肌肉隔膜與肱三頭肌腱膜之間的交叉點作為一個標誌點(圖2A)。在該標誌點以近兩橫指水平鈍性分離肱三頭肌(圖2B)。在此水平分離肌肉組織確認橈神經溝內骨膜中的橈神經(圖2C)。應用測量尺測量橈神經最遠側(與肱骨中軸線交叉處)與標誌點之間的距離(圖2D-E)。在每根肱骨的中軸線上測量自近端關節面到遠端關節面之間的肱骨總長度。記錄每一標本的測量數據後,採用配對t 檢驗和Student t 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表2.(A)標誌點的確認,肱三頭肌腱膜,肱三頭肌長頭及外側頭三者之間的交匯點。(B) 在該標誌點以近兩橫指水平鈍性分離肱三頭肌。(C) 深層解剖分離肌肉組織確認橈神經的位置(箭頭所指,橈神經在肱骨中軸後側的走行)。(D) 測量橈神經與標誌點之間的距離。(E)素描圖示A點到B點之間的距離即為標誌點到肱骨中軸處橈神經之間的距離。
測量結果顯示,從標誌點到橈神經之間的距離為39.0±2.1 mm(範圍,36–44 mm; 見表1)。左側和右側的平均測量距離分別為38.9±1.86 mm 和39.1±2.4 mm,經配對t 檢驗,側別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89; 表1)。肱骨的平均長度為33.35±2.13 cm (範圍, 29.8–36.0 cm)。
表1. 15對(30具)標本標誌點到肱骨中軸處橈神經之間的距離測量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作者指出,從標誌點到橈神經之間的距離基本恆定,大約為標誌點以近兩橫指水平。在實施肱骨後側入路手術時,肱三頭肌腱膜,肱三頭肌長頭及外側頭三者之間的交匯點可作為識別橈神經的標誌點。
Identification of the Radial Nerve During the Posterior pproach to the Humerus: A Cadaveric Study
【手術入路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