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超聲在細小神經診療中的臨床應用

2020-12-04 醫脈通

作者:賀佳偉,鄭元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

 

目前CT、MRI等影像技術難以實時動態地對細小周圍神經進行觀測,而隨著高頻超聲技術與設備的快速發展,超聲已成為周圍神經顯像的重要手段,甚至對一些十分細小的神經也能夠成像。

 

肌電圖被認為是評估周圍神經疾病的最優選擇,但超聲能夠動態觀察神經的形態及其與周圍組織器官的毗鄰關係,有助於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且可定量分析神經病變,對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鑑別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具有與肌電圖媲美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從頭面部、頸部、軀幹部、上肢及下肢5個部分對臨床常見的細小神經超聲顯像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

 

1.超聲對頭面部細小神經的應用

 

1)面神經:為運動和感覺複合神經,具有複雜的解剖結構,其成像在評估面神經障礙中有重要作用。Bell’s麻痺是世界範圍內常見的面神經麻痺,研究報導Bell’s麻痺發作後2~7 d應用超聲可測量面神經莖乳突孔、入腮腺處及兩者中點處直徑,結果發現異常的面神經往往腫脹增粗,神經外膜模糊及神經束顯示不清,且可以預測3個月後預後較差的患者(陰性預測值77%),表明超聲可用於預測Bell’s麻痺的預後且效果優於其他電生理檢查。

 

2)三叉神經:為運動和感覺複合神經,分為三主支,即眼支、上頜支及下頜支。三叉神經痛是一種慢性神經性疼痛症候群,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高解析度超聲有助於動態觀測神經及周圍鄰近組織結構,實現精確定位,通過神經阻滯緩解疼痛。具體操作為:將探頭橫向放置於眼眶邊緣的頂部,上下滑動探頭連續掃描觀察骨皮質連續性,聲像圖表現為低回聲的缺口即為眶上孔位置;掃查鼻部外側矢狀面及第二前磨牙水平的下頜下部,可以確定眶下孔及頦孔的位置。

 

研究對6具屍體的眶上孔、眶下孔和頦孔分別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亞甲基藍染料注射,結果發現平面內入路的準確率為100%,平面外入路的準確率為94%,表明超聲引導可用於三叉神經輔助注射,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3)耳大神經:耳朵的大部分感覺神經支配是由耳大神經的前後分支提供,耳部撕裂和耳部膿腫等常導致耳部疼痛。早期大多耳大神經阻滯基於使用大量局部麻醉劑完全阻斷胸鎖乳突肌外側邊緣的淺表頸叢而實現,可能導致膈神經阻滯、喉返神經阻滯等引發的併發症。目前應用超聲可精準識別耳大神經,達到用較小劑量選擇性地進行神經阻滯的目的。鑑別耳大神經最好的初始位置即胸鎖乳突肌中部的內側深部,在探頭橫切放置後,以稍微斜向頭側或足側的方式調整探頭,可清楚地識別耳大神經的深部走行。在超聲引導下有針對性地對耳大神經進行阻滯,可以降低麻醉劑用量,減少穿刺次數,增加成功率。

 

2.超聲對頸部細小神經的應用

 

1)枕大神經:來自第二頸神經的背支,穿斜方肌深面至皮下,為頭皮後部的主要感覺支。枕大神經阻滯是診斷及治療枕部神經痛的重要手段。Greher等首次對枕大神經的超聲顯像進行了說明,並發現了一種依賴於超聲引導的新型阻滯方法。傳統遠端枕大神經超聲引導下阻滯的定位方法是將超聲探頭橫向置於枕骨粗隆外側2~3 cm以上水平,緊靠枕動脈內側或外側的篩網狀結構即為枕大神經,由此處定位進行阻滯的成功率約為80%,且對此處進行消毒需要備皮,極為不便。

 

新的定位方法則是將超聲探頭橫向放置於枕骨中線區域,朝足側移動探頭,找到第2頸神經後,將探頭橫向移動後再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使探頭的內側緣位於第2頸神經棘突上方,外側緣位於第1頸神經水平的上方,觀察到頭下斜肌與頭半棘肌間的篩網狀結構即為枕大神經。新型定位方法更靠近臨床上的神經卡壓位置,且還有無需備皮、易於消毒、組織顯像更清晰等優勢,增強了臨床對枕部神經痛的認識。枕大神經還與頭痛相關,通過在近端或遠端進行枕大神經阻滯,可以短期內降低頭痛的強度,減少頭痛時間,改善睡眠中斷。

 

2)迷走神經:為複合神經,其運動纖維起自疑核,與舌咽神經並行,穿出腦幹後經頸靜脈孔出顱腔。超聲在軸向掃查至甲狀腺軟骨水平時,可以識別雙側迷走神經。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進展與迷走神經的萎縮程度相關,應用超聲測量甲狀腺的軟骨水平迷走神經最粗處的橫截面積可以用於評估帕金森病的病程。

 

3)副神經:經頸靜脈孔出顱後與顱根分開,經過胸鎖乳突肌深面向外下行,進入斜方肌深面,分為數支支配斜方肌。有較長一段副神經位置較為淺表,容易在外科手術、粗針穿刺活檢及射頻消融術中損傷。超聲可以持續觀測該段副神經並評估其在斜方肌深面的走行與分支,以及其在胸鎖乳突肌下的情況,有助於避免神經損傷。

 

4)(頸後)膈神經:來源於頸叢,伴頸內靜脈斜行向下,走行於前斜角肌淺面。臂叢神經阻滯術後往往並發膈神經受阻,高頻超聲可於沿著頸部的不同水平定位膈神經,獲得清晰的膈神經圖像。其主要方法可從鎖骨上區域進行掃查,以識別鎖骨下動脈外側的臂叢神經,然後將探頭跟隨臂叢神經找到C5前支,接著沿前斜角肌外側邊緣進行掃描找到膈神經。儘管目前超聲已經可以識別膈神經,但在超聲引導下能否避免肌間溝臂叢阻滯中的膈神經受阻仍然需要更多研究確定。

 

3.超聲在軀幹部細小神經的應用

 

1)肋間膈神經:食管切除術後,未充分鎮痛的患者無法咳嗽和深呼吸,容易導致低氧血症、肺不張等肺部併發症肋間膈神經阻滯可有效地緩解術後疼痛。可使一項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食管切除術患者術後進行超聲引導下肋間神經阻滯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的嚴重疼痛,還可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縮短了患者在麻醉病房的時間。

 

2)肩胛背神經及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主要起源於第5頸神經,穿透斜角肌分布於肩胛提肌、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胸長神經起源於第5~7頸神經,在臂叢和肱脈管後下行,主要支配前鋸肌。目前尚無肌間溝阻滯損傷二者上述神經的報導。超聲對其的準確識別,可避免肌間溝阻滯中不必要的神經損傷。

 

4.超聲在上肢細小神經的應用

 

1)正中神經分支:起於臂叢的內外側束,與第5~8頸神經及第1胸神經均有關,其分支包括外側支、內側支、手掌支等。在腕部手術中正中神經手掌支可能受損,腕管的注射治療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可避免神經損傷。

 

2)尺神經分支:起於臂叢內側束,包含第7、8頸神經及第1胸神經的纖維,在不同部位分別分出掌皮支、手背支、淺支、深支等。臨床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的壓迫及刺激導致該神經卡壓,出現對應症狀。高解析度超聲可以對尺神經的各個分支進行追蹤掃查,尋找病變部位。

 

3)橈神經分支:橈神經主幹在肘窩肱二頭肌腱的橈側1 cm處,肱骨外上髁的前方分為橈神經淺、深兩大終末支。研究證實超聲可檢查並鑑別橈神經淺支各個分支,有助於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Wartenberg症候群。此外,超聲可以檢測橈神經深支的壓迫情況,其壓迫處近端神經橫截面積增大、回聲減低及彩色都卜勒血流信號,有助於診斷治療前臂疼痛無力為主要症狀的患者。

 

4)前臂外側皮神經:肌皮神經起自臂叢外側束,穿入喙肱肌後,下行於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於肱二頭肌腱的外緣,近肘窩部穿出,成為前臂外側皮神經,為肌皮神經的終末感覺支,與肱二頭肌遠端肌腱和頭靜脈的距離較近,容易因炎症或創傷受壓,繼而引起肱骨外上髁炎或橈骨症候群等。研究發現出現壓迫症狀的前臂外側皮神經的平均橫截面積為12.0 mm2,而健側正常前臂外側皮神經平均橫截面積僅3.3 mm2,表明應用超聲了解前臂外側皮神經的位置和形態對於確定外側肘部和前臂疼痛的潛在原因具有重要的意義。

 

5.超聲在下肢細小神經的應用

 

1)股外側皮神經:起源於第2、3腰神經,自腰大肌外側緣到達髂前上棘的內側後,通過腹股溝韌帶下方,在腹股溝韌帶遠端分為前支和後支,前支支配大腿前外側面,後支支配大腿後外側面。單純依靠體表解剖標誌進行股外側皮神經阻滯的成功率低,應用超聲持續監測對神經的識別率更高。股外側皮神經與神經傳導研究結合,可用於鑑別診斷不同原因的疼痛,而神經傳導研究與超聲引導相結合可以使刺激的位置更準確,並避免一些由於解剖變異引起的誤差。

 

2)腓神經:自膕窩向下外斜行,到達腓骨頸分成深支和淺支,支配對應小腿和足部位的運動與感覺功能。應用超聲可在踝後部腓骨外側觀察到腓腸神經及腓淺神經。研究應用超聲測得小纖維神經病變患者腓腸神經的平均橫截面積為(3.2±0.8)mm2,對照組為(2.7±0.6)mm2,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小纖維神經病變患者腓腸神經橫截面積增大,這可能為該病變的診斷提供新的思路。

 

3)閉孔神經:來自第2~4腰神經的前支,通過腰大肌向下延伸,沿小骨盆側壁走行,進入大腿,分布於髖關節內收肌群。閉孔神經阻滯是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中預防大腿內收肌痙攣的常用方法,也可為膝關節手術提供鎮痛,還可治療慢性髖關節疼痛。儘管目前超聲引導下閉孔神經阻滯技術與其他技術間尚無直接的比較,但正確的超聲引導可以減少神經阻滯過程中的意外血管穿刺和神經損傷。

 

4)隱神經:於在大腿近端處從股神經中分離,是股神經的末梢感覺支,其在膝關節內側分出支配髕骨下方皮膚的髕下支,而主幹繼續伴大隱靜脈下行至小腿和足內緣,分布於小腿內側和足內側緣皮膚。隱神經髕下支在膝關節區域的手術中很容易受傷,下肢挫傷也是隱神經損傷的一個常見原因。在內收肌管處可以找到大隱靜脈,隱神經就在其鄰近區域,繼續向遠端追蹤即可掃查隱神經的主幹及其髕下支。超聲可以觀測到損傷神經的腫脹,也有助於更精確地定位用於電生理測試的電極,對於隱神經痛的診斷和治療均能提供幫助。

 

6.總結

 

通過超聲顯像可觀測到上述極為細小的神經的情況,結合臨床症狀及臨床需求,超聲可以有目的地配合診斷和治療。其優勢在於可以動態顯示神經的形態及其毗鄰結構,因此在細小神經顯像和相關診斷及神經阻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肌骨超聲醫師應準確掌握細小神經的解剖結構及超聲表現,方可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信息,以精確治療。希望在未來,超聲可以作為大多數神經病變診斷的常規工具,也能作為精準神經阻滯的常規引導工具。

 

來源:賀佳偉,鄭元義.高頻超聲在細小神經診療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超聲醫學雜誌,2020,22(05):371-37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術的臨床應用
    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和快速發展,臨床醫師可以通過超聲顯像觀察外周神經及其周圍結構,並在超聲實時、動態引導下穿刺到目標神經周圍,精準地實施神經阻滯,避免了對周圍重要組織結構的損傷,減少了併發症的發生機率,提高了阻滯效率。本文就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術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
  •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超聲可視化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神經阻滯中,如採取實時三維成像術顯示藥物沿血管神經擴散路徑、多維超聲成像指導神經阻滯操作、遠程醫學會診中通過超聲定位指導實施神經阻滯等。本文綜述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應用進展。 1.
  • 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技術的臨床應用
    隨著高頻超聲的發展,Kapral等於1995年在超聲引導下首次成功實施SGB,與盲探法SGB和X線、CT引導下SGB相比,超聲引導下SGB技術定位更為精準,極大地減少了併發症,迅速得以推廣。但是對於每種局部麻醉藥物的最佳和最少用量並無明確共識,有多種臨床應用方法。因對於SGB缺乏明確的理論或臨床依據,目前不推薦使用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等。 3.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因此,超聲分子影像一直以來都是分子影像中研究的重點之一。近年來超聲分子影像的研究熱點多基於空化效應,空化效應是一種物理現象,液體中的微氣核(空化核)在聲波的作用下產生振蕩,當聲壓超過一定值時會發生膨脹、收縮至內爆等一系列變化。
  • 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既往對縱隔病變的診斷主要依賴放射學檢查,如X線、CT、MRI等,超聲在縱隔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因受骨性胸廓及充氣肺組織的影響,有一定限制。隨著超聲新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在縱隔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日益受到臨床重視。本文就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
  • 瑞金新技術(十四)| 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在淋巴瘤診療中的應用
    瑞金新技術(十四)| 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在淋巴瘤診療中的應用 2020-12-0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柴彬:超聲引導喉上神經阻滯的臨床思維
    今日為大家分享的是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柴彬老師在「醉中夢想-全國麻醉雲交流」上的授課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重 點 內 容超聲引導喉上神經阻滯的5條入路(1)入路一:短軸入路,圖像識別有一定難度,建議熟練者使用。
  • 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成果被選為...
    圖2 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系統示意圖本研究從臨床出發提出一種HIFU智能化診療的系統方案和流程,對智能診療和新型診療一體化理論進行了論證與探討。該系統通過對診斷與治療過程中多模態信息的自動處理、融合與分析得到實時的治療策略,實現對病灶在診斷與治療過程中的自主判斷、定位與跟蹤。同時,臨床中多模態信息被納入診療信息範圍之中並被處理分析,不僅可以為自動治療策略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智能診療中的監控並保證安全性。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德國INI教授巴特朗斐表示,德國INI膠質瘤手術中已經採用高精準手術定位系統,精準定位的神經導航、術中核磁共振、HD高清神經內鏡、3D內鏡、脊柱導航機器人等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時告知術者目前的操作部位,使術者做出更精確的判斷或預判。
  •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現在,沒有一個醫院可以離得開超聲影像診斷技術,超聲影像診斷具有高空間解析度、高軟組織對比、實時快速成像、操作方法簡便、無禁忌、無損傷、可重複、可提攜和經濟等特點,它與CT、MRI、同位素顯像一起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像診斷技術。
  • 高頻振蕩在癲癇相關臨床應用中的專家共識 | Acta Epileptologica
    applications of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epilepsy 期刊:Acta Epileptologica 作者:Yuping Wang, Dong Zhou et.al 發表時間:2020/06/12 數字識別碼:10.1186/s42494-020-00018-w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雖然目前臨床上針對DPN的診斷方法很多,如神經傳導檢查(NCS)、定量感覺檢查(QST)、角膜共聚焦顯微鏡(CCM)、神經病變殘疾評分(NDS)、高頻超聲檢查、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磁共振神經成像等,但這些檢查技術之間仍缺乏統一的標準,而且不同的檢測方法所獲得的診斷結果不一。
  • 惠州首個疼痛超聲可視化培訓基地...
    為推動肌骨超聲臨床診療技術的應用,提升肌肉骨骼系統疾病臨床診治水平,近日「肌骨超聲在疼痛診療中應用新進展」繼續教育培訓班暨惠州市疼痛超聲可視化培訓基地揭牌儀式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東院區五樓會議室舉行,惠州三院成為惠州市首個疼痛超聲可視化培訓基地
  • 超聲新技術在甲狀腺結節中的一站式應用
    且SMI技術可用於檢測斑塊內新生血管具有可靠性,在炎症性疾病、缺血等診斷方面也將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SMI技術作為一項新技術還未建立分類標準,未能將甲狀腺結節的微血流分布模式進行細緻的分類,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綜上所述,SMI可較好的顯示甲狀腺結節的微血管,在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鑑別診斷中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 超聲下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楊海林)
    1.禁忌症: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2..解剖臂叢(brachial plexus)是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纖維組成,經斜角肌間隙走出,行於鎖骨下動脈後上方,經鎖骨後方進入腋窩。臂叢的支分布於胸上肢肌,上肢帶肌、背淺部肌(斜方肌除外)以及臂,前臂、手的肌、關節、骨和皮膚。
  • 胃超聲在預防圍術期反流誤吸中的應用
    超聲以其便捷無創、簡單易學等特徵廣泛應用於臨床。胃超聲則為醫師提供了一個更直觀的途徑判斷患者胃內狀態,以此評估患者誤吸風險。本文對胃超聲預防反流誤吸的研究作一綜述,為臨床使用胃超聲技術提供參考。成人腹部常規選擇低頻探頭2~5MHz,可以清晰辨認出各解剖標誌,患兒或胃竇至皮膚表面小於3cm的消瘦患者,則多使用高頻探頭5~12MHz。
  • 前沿研究丨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的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的應用綜述》一文,旨在全面而系統地總結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的應用,主要是在典型的任務及其在不同解剖結構中的應用。文章指出,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深度學習展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簡要介紹了一些流行的深度學習結構,討論了深度學習方法在超聲圖像分析的各種特定任務(如圖像分類、物體檢測與目標分割)中的應用。文章指出了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應用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潛在的發展趨勢。
  •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8): 780-783. doi: 10.7507/1007-4848.201811005摘要目的 探討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 超聲聯合微泡增敏腫瘤化療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進展
    超聲聯合微泡可以增敏化療,增加腫瘤區域藥物濃度,增強細胞毒作用,改善細胞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從而增強化療效果。本文就超聲聯合微泡增敏腫瘤化療的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方面進行綜述。 1.超聲聯合微泡增敏化療的臨床應用 目前關於超聲聯合微泡增敏化療的臨床研究相對較少。
  • 磁性氧化鐵納米材料在癌症診療中的應用
    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和老齡化加劇,癌症仍然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納米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癌症診療技術的進步,誕生了一系列性能優異的納米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