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鄧丹,唐毅,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超聲科

 

兒童縱隔腫瘤以淋巴瘤、畸胎瘤、神經母細胞等多見,與成人縱隔腫瘤好發種類不盡相同。既往對縱隔病變的診斷主要依賴放射學檢查,如X線、CT、MRI等,超聲在縱隔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因受骨性胸廓及充氣肺組織的影響,有一定限制。隨著超聲新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在縱隔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日益受到臨床重視。本文就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

 

1.兒童縱隔常見腫瘤的臨床及超聲表現

 

1.1前縱隔腫瘤

 

1)胸腺瘤:常發生於前縱隔,佔縱隔腫瘤的1%~2%,為最常見的成人縱隔腫瘤之一。相較於成人,兒童胸腺瘤極少見,無明顯臨床症狀,多為偶然發現,也可因腫瘤壓迫鄰近結構,或侵犯鄰近組織引起相應症狀而發現。兒童胸腺瘤分為非侵襲性和侵襲性,主要區別表現在生物學行為上的差異。非侵襲性胸腺瘤邊緣多光滑,有完整的纖維包膜;侵襲性胸腺瘤常表現為完整的纖維包膜受到破壞,常累及鄰近的縱隔結構、胸壁或沿胸膜生長,治療後易復發。超聲可通過觀察腫瘤包膜是否完整,與鄰近結構的關係等聲像圖特徵鑑別非侵襲性與侵襲性胸腺瘤。侵襲性胸腺瘤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內部回聲不均質;非侵襲性胸腺瘤形態多規則,邊界清,內部回聲尚均質。

 

2)淋巴瘤:是兒童前縱隔最常見的惡性病變,約佔兒童癌症的13%,分為霍奇金與非霍奇金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見。縱隔淋巴瘤臨床症狀較隱匿,無特異性,多表現為咳嗽、氣促、胸痛,或低熱、夜間盜汗、體質量減輕等。超聲表現主要為形態不規則,邊界清晰或不清晰,內部回聲不均質,可見多發呈串狀、團狀淋巴結腫大,部分患兒伴胸腔積液。

 

3)畸胎瘤:是生殖細胞來源腫瘤,多無明顯臨床症狀,當腫瘤推移、擠壓鄰近結構,產生壓迫症狀後會引起相應臨床症狀。由於畸胎瘤成分複雜,故超聲表現多樣,其內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灶及脂肪組織是其特徵性表現,也是畸胎瘤與其他縱隔腫瘤的鑑別要點。

 

4)胸腺囊腫:是胸腺咽管殘餘形成的囊性病灶,高發年齡為2~15歲,多無明顯臨床症狀,當其體積增大,推移鄰近結構時可引起吞咽困難、呼吸不暢等症狀。超聲多表現為縱隔內無回聲佔位,形態規則,邊界清,壁薄,光滑,其內回聲均質,CDFI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

 

1.2中縱隔腫瘤

 

1)前腸囊腫:為兒童中縱隔最常見的佔位性病變,包括支氣管源性和腸源性囊腫。範崇熙等總結79例小兒原發性縱隔腫瘤及囊腫,其中中縱隔腫瘤32例,8例為支氣管囊腫,12例為腸源性囊腫。前腸囊腫為先天性發育異常,多無明顯臨床症狀,少數可因壓迫出現呼吸困難。超聲表現為縱隔內無回聲區,形態飽滿,因其內蛋白成分含量較高,回聲通常稍高,但超聲表現缺乏特異性,價值在於精確定位。

 

2)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的常見原因包括腫瘤性病變和炎性病變。原發性和遠處轉移腫瘤常見淋巴結腫大,原發性腫瘤如淋巴瘤,轉移性可見於腹部、盆腔來源腫瘤發生縱隔轉移。兒童炎性腫大最常見的原因為結核感染,超聲表現多為縱隔內多發串珠狀、團狀實性結節,邊界清楚光整,惡性腫大淋巴結常融合成片。

 

1.3後縱隔腫瘤

 

90%的後縱隔腫瘤來源於交感神經鏈起源的神經源性腫瘤。神經母細胞瘤佔兒童神經源性腫瘤的絕大多數,其次為節細胞神經瘤和神經節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好發年齡為1~5歲,典型臨床症狀包括發熱、體質量減輕和貧血,當腫瘤壓迫相應節段脊髓或神經根時,可引發相關症狀,如脊髓受壓造成截癱等。神經母細胞瘤超聲表現為包膜不完整,回聲欠均質,其內常可見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腫瘤多與脊柱關係緊密。節細胞神經瘤和神經節母細胞瘤與神經母細胞瘤超聲表現相似,聲像圖上鑑別有一定困難。與神經母細胞瘤比較,神經節母細胞瘤侵襲性低,但仍可出現遠處轉移,兩者在發病年齡上有所區別,神經母細胞瘤發病年齡偏小,而神經節細胞瘤和神經節母細胞瘤發病年齡相對偏大。

 

2.不同超聲技術在縱隔腫瘤中的應用

 

2.1超聲造影在縱隔腫瘤中的應用

 

王凇等回顧性分析24例成人前縱隔腫瘤患者的常規超聲和超聲造影灌注特徵,認為在常規超聲基礎上,超聲造影可對腫瘤內部微血管形態、血流灌注狀態進行分析,有助於臨床鑑別診斷。付靜靜等認為超聲造影可提高縱隔病灶淺表血管及內部血管的顯示,有助於制訂穿刺活檢方案,提高穿刺陽性率。江虹虹等對25例縱隔巨大腫瘤患者行常規超聲引導穿刺活檢,未取得有效病理組織,通過行超聲造影再次引導穿刺取材,取材成功率達72%,明顯提高了成功率。目前國內尚未見超聲造影應用於兒童縱隔腫瘤診斷的報導。

 

國外文獻表明超聲造影劑在兒童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Piskunowicz等對137例兒童行167次超聲造影檢查,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率為0.6%,在造影過程中和造影后受試者均未發生其他不良反應事件。Torres等對183例兒童行287次腹部超聲造影檢查,造影劑平均使用劑量為2.3 ml,無速發性不良反應發生,僅1例患兒於檢查後第2天出現瘙癢。由此認為兒童靜脈注射超聲造影劑是安全的。國內亦有多篇報導證明超聲造影檢查應用於兒童是安全可靠的。

 

2.2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在縱隔腫瘤中的應用

 

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可有效減少骨性胸廓的幹擾,臨床常應用於肺部及縱隔疾病的診斷。Geniets等報導1例4歲患兒術中應用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監測切除前縱隔巨大腫瘤,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實時觀察腫塊對右房的壓迫,並引導手術操作。Lin等報導1例14歲患兒,常規超聲心動圖診斷為心包積液,急診行手術引流,行穿刺術後出現低氧血症和低血壓,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確診為前縱隔腫瘤,改變治療方案,手術切除腫瘤,術後恢復良好。

 

2.3超聲在縱隔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劉方義等對43 例縱隔腫瘤患者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定性診斷準確率達88.4%,疾病診斷率達81.4%,未出現穿刺相關併發症,表明超聲在引導縱隔腫瘤穿刺活檢中有重要作用。李長春等對82例患兒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總穿刺陽性率為91.5%,並發出血和腸穿孔各1例,表明超聲引導穿刺活檢應用於兒童安全可靠。Ching等報導1例兒童縱隔罕見病例脂肪母細胞瘤,在超聲引導下完成穿刺活檢,表明超聲引導下穿刺可以幫助從成熟組分中靶向穿刺不成熟的成脂細胞成分,有助於組織學診斷。

 

2.4氣道超聲在縱隔腫瘤中的應用

 

氣道超聲源於消化內鏡,可以幫助肺外周病變經支氣管肺活檢,同時也可幫助肺門縱隔淋巴結或腫塊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有助於判斷病變性質。王虹和萬毅新在腫塊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的基礎上,應用支氣管超聲彈性成像中藍色面積的比例鑑別診斷良惡性淋巴結,診斷價值明顯高於常規超聲,其最佳診斷界值為0.6,診斷準確率87.10%,敏感性89.20%,特異性79.33%。

 

3.總結與展望

 

隨著超聲儀器和各種檢查手段的不斷更新,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引導穿刺及介入治療中可更好地確定病變的位置和範圍。針對手術切除困難的較大縱隔腫瘤,可先行超聲引導穿刺獲取病理標本確認其性質,幫助臨床制定治療方案。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及氣道超聲的應用可有效避開骨性胸廓的影響,近距離接觸病灶,擴大了超聲在縱隔腫瘤中的應用範圍。超聲造影在兒童縱隔腫瘤中的應用雖未見報導,但其在兒童其他部位的應用已報導較多,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超聲新技術應用於兒童縱隔腫瘤的研究是必須且迫切的。

 

來源:鄧丹,唐毅.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誌,2020,22(04):290-292.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國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臨床應用指南
    因此原指南已不能完全適應目前臨床實際工作需要,就目前為止國內也沒有關於這一技術的指南或共識。2016年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超聲內鏡學組的多名專家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循證醫學證據及參考ESGE的指南共同制定了本指南。在這次發布的指南中包括了EUS-FNA從術前準備到標本處理以及臨床應用範圍等多方面內容,特別是其中還涉及了可提高細針穿刺準確率的許多相關技術。
  •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現在,沒有一個醫院可以離得開超聲影像診斷技術,超聲影像診斷具有高空間解析度、高軟組織對比、實時快速成像、操作方法簡便、無禁忌、無損傷、可重複、可提攜和經濟等特點,它與CT、MRI、同位素顯像一起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像診斷技術。
  • 高頻超聲在細小神經診療中的臨床應用
    肌電圖被認為是評估周圍神經疾病的最優選擇,但超聲能夠動態觀察神經的形態及其與周圍組織器官的毗鄰關係,有助於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且可定量分析神經病變,對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鑑別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具有與肌電圖媲美的臨床應用價值。
  • 超聲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現狀及新技術應用進展
    近年來超聲新技術如超聲彈性成像、超聲造影、三維超聲成像等用於乳腺疾病,對於鑑別良惡性病變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就常規超聲聯合新技術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3.3 超聲造影  超聲造影為能夠準確顯示腫瘤內部及其周圍組織微血流灌注情況的純血池顯像技術,現已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診斷乳腺疾病。根據LEE等報導,超聲造影可通過評估血管結構而鑑別病變的囊性和實性成分。
  • 區四院開展首例經超聲內鏡引導下透壁縱隔及肺門淋巴結針吸活檢術
    近日,寧夏第四人民醫院呼吸一科成功實施一例經超聲內鏡引導下透壁縱隔及肺門淋巴結針吸活檢術(EBUS-TBNA),填補了該院在此領域的空白,標誌著呼吸一科診治能力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能為區內及周邊地區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診療。
  • 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為了總結本單位的微創縱隔腫瘤切除的臨床經驗,並儘可能客觀比較機器人和傳統胸腔鏡入路的差異,特對我院胸外科單個醫療組同期進行的機器人及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術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導如下。但其在泌尿外科手術中最先被真正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腎臟部分切除術等方面,並迅速在全球得以普及。目前,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已被廣泛地研究、應用和發展於胸外科、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等微創外科手術領域。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其中術中核磁共振也就是術中超聲造影是神經外科醫生的火眼晶晶。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神經上皮腫瘤,佔顱內腫瘤的50%。膠質瘤的分級與預後密切相關。腫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依賴於血管生成,腫瘤血管生成的程度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預後密切相關。CT能準確判斷病變位置,清晰顯示膠質瘤鈣化,但準確性不佳。術前MRI對膠質瘤的診斷較CT更為準確。MRI圖像可以檢測出CT無法顯示的小腫瘤。
  • 超聲聯合微泡增敏腫瘤化療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進展
    如何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增加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作用、減輕全身副反應是亟需研究並解決的問題。超聲聯合微泡可以增敏化療,增加腫瘤區域藥物濃度,增強細胞毒作用,改善細胞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從而增強化療效果。本文就超聲聯合微泡增敏腫瘤化療的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方面進行綜述。
  • 超聲新技術在甲狀腺結節中的一站式應用
    近年來,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有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對該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不但可以保護患者的甲狀腺生理功能,而且基本不影響患者的美觀度。現就超聲新技術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鑑別診斷及治療中的研究進展予以綜述。
  • 縱隔腫物一例,答案揭曉!
    患者相對年輕,腫物跨越前、中縱隔生長,且不均勻明顯強化,就這三點而言較符合巨大淋巴結增生。而腫物內見多發低強化索條狀影,且有多結節樣強化特點,這一特徵符合AB型胸腺瘤;此外,該腫物部分位於前縱隔內,胸腺瘤是前縱隔最常見的原發腫瘤,故本例應考慮到胸腺瘤。本例與胸腺瘤不相符的特徵主要包括:其一、患者較年輕;其二、胸腺瘤多位於前縱隔,伸入中縱隔者較為少見。
  • 常規超聲及彈性成像在淺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研究進展_淋巴結顯像...
    作者:柯珂,張群霞,王志剛,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影像研究所 淋巴結是機體的防禦器官之一,淺表淋巴結主要指包括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淺表淋巴結腫大是諸多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感染、藥物、腫瘤、免疫性疾病均可引起淺表淋巴結形態學及病理學改變,有效判定病變淋巴結的性質成為臨床診斷與治療的關鍵。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來自哈佛醫學院的學者回顧了AI應用於腫瘤成像的現狀,並描述了4種腫瘤類型(肺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進展,以說明如何解決常見的臨床問題。儘管迄今為止評估AI在腫瘤學中的應用的大多數研究尚未得到有力的可重複性和普遍性驗證,但結果確實突出了推動AI技術臨床應用和影響癌症治療未來方向的日益協同的努力。今天我們一塊學習一下這篇刊登在神刊CA(IF:224)的文章。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這種普通高分子卟啉微泡(porphyrin micro bubble,pMB)可以成為超聲、光聲及螢光三重造影劑,此外還響應低頻超聲,從而形成納米顆粒,增強EPR效應,pMB的出現對臨床多模態成像的開發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專家視點:循環腫瘤細胞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應用價值
    肺癌患者儘管已行手術及化放療,但是在骨髓、淋巴結及外周血的各個部位仍可能存在MRD,並且最終引起轉移,存在於骨髓的微轉移灶稱為脫落腫瘤細胞(disseminated tumor cells,DTCs),而存在於外周血中的腫瘤細胞即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ur cells,CTCs)。CTCs與腫瘤血行轉移密切相關,對其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應用價值的探索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 超聲醫學科開展超聲造影檢查
    11月27日,湘西州人民醫院超聲科主任王友軍帶領團隊成功為患者開展肝臟、腎臟、甲狀腺超聲造影。該技術的成功開展及應用,可有效提高腫瘤、結節、囊腫等鑑別診斷能力,為臨床的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射頻介入技術奠定基礎,將全面提升醫院腫瘤綜合診斷及治療能力。
  • 【大咖雲集】《婦產科超聲臨床與進展》培訓班開班第二輪通知
    ,教授,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胎兒醫學科主任、產前診斷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常才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超聲科主任、腫瘤影像學雜誌主編李鳳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陳亞青上海市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醫師
  • 臨床綜述:肺栓塞的診斷和管理
    隨著計算機體層掃描(CT)的廣泛應用,尤其在評估腫瘤進展方面,使得隱匿性肺栓塞的診斷較前增加。一項薈萃分析表明,隱匿性肺栓塞在胸部掃描中的發生率為2.6%,在住院患者和惡性腫瘤患者中發生率更高。回顧性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多有乏力或氣短等症狀。
  • 解碼CD30+淋巴瘤診斷,Get臨床與病理必備知識點
    掌握這些臨床和病理特徵,進行綜合診斷 sALCL和cHL的診斷應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等進行,病理診斷為診斷「金標準」。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瘤的病理診斷需綜合應用形態學、免疫組織化學(IHC)、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以及流式細胞術等,尚無一種方法可以單獨定義為「金標準」[2]。
  • 鈣化性纖維性腫瘤的研究進展_鈣化性纖維性腫瘤_超聲檢查_CT_醫脈通
    (calcifying fibrous tumor,CFT)最初由Rosenthal和Abtul-Karin於1988年報導,因顯微鏡下腫瘤組織內伴有砂礫體且發生在兒童,故稱其為伴有砂礫體形成的兒童纖維性腫瘤,隨後Fetsch等又報導了10例相似的病變,並根據其臨床病理學特點重新命名為鈣化性纖維性假瘤。
  • 甲狀腺髓樣癌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指南分享
    中風險類別的兒童通常稍年長時發展出侵襲性較低的MTC,因此,建議中風險類別兒童從5歲起每年進行體檢,行頸部超聲和Ctn檢查。高風險類別兒童應在5歲之前進行甲狀腺切除術,並根據Ctn水平指導手術時間和範圍。中風險類別的兒童應在兒童期或成年期進行甲狀腺切除術,手術時間主要取決於Ctn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