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四院開展首例經超聲內鏡引導下透壁縱隔及肺門淋巴結針吸活檢術

2021-01-09 騰訊網

近日,寧夏第四人民醫院呼吸一科成功實施一例經超聲內鏡引導下透壁縱隔及肺門淋巴結針吸活檢術(EBUS-TBNA),填補了該院在此領域的空白,標誌著呼吸一科診治能力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能為區內及周邊地區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診療。

64歲的王愛(化名),10年前因受涼感冒後出現咳嗽、咳痰,之後每年感冒受涼後都會復發,每次都會持續2-3個月,被明確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這次咳嗽咳痰症狀特別嚴重,與以往不同。入院後做胸部CT,發現患者右肺中葉、左肺下葉小結節,右肺上葉節段性肺不張,常規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提示:雙側支氣管黏膜增生肥厚。考慮到普通支氣管鏡檢查難以明確診斷,為進一步明確診斷,行多學科討論後,經與患者及家屬反覆溝通,徵得理解同意,按照術前擬定預案進行EBUS-TBNA檢查,在超聲支氣管鏡(EBUS)實時引導下,發現了位於第四組及第七組腫大淋巴結,在功能科專家的協助下,藉助超聲都卜勒模式可以清晰地分辨淋巴結旁的血管,應用專用的TBNA活檢針透過支氣管壁順利穿入第七組淋巴結內,在內鏡中心全體護士的配合下,成功取得高質量的標本,送病理檢查。整個檢查過程,患者處於清醒狀態,在醫護人員的鼓勵安慰下,全程無明顯不適,耗時僅30分鐘。

寧夏第四人民醫院呼吸一科醫生王劍說:「超聲支氣管鏡(EBUS)是一種在傳統氣管鏡的頂端搭載超聲波探頭的設備,這就好比增加了一雙「透視眼」, 能夠探知氣管壁外的組織結構或縱隔腔內的淋巴組織等等,同時幫助確認血管的位置,解決了傳統針吸活檢術「盲穿」易導致誤傷的問題,有效地減少了患者大出血的可能性,極大地提高了整個操作的安全性與準確性!」

寧夏第四人民醫院呼吸一科科主任徐麟主任介紹到:「這是呼吸一科對於MDT(多學科診療模式)診療工作模式的一種積極嘗試,未來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聯合麻醉科、外科、婦科、消化科、放射科、檢驗科、參比實驗室等更多的科室專家,以及護理團隊,基礎研究團隊,通過這種多學科專家組協作診療模式,實現多學科的有機結合,保障患者得到規範、個體化的診療方案。」

據了解,超聲內鏡引導下的經支氣管針吸活檢(EBUS-TBNA)是2002年開始研發的新技術,2007年被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和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推薦為肺癌術前淋巴結分期的重要手段,成為肺癌縱隔分期的新標準,且有可能取代外科縱隔鏡。EBUS-TBNA在2008年引入中國,目前國內開展此項技術的醫院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型綜合醫院。EBUS-TBNA的適應症:1、肺癌的肺門/縱隔淋巴結評估 a、術前淋巴結分期 b、術後淋巴結轉移評估 c、化療後縱隔再分期 2、縱隔腫瘤的診斷 3、結節病的診斷 4、胸內淋巴結結核的診斷 5、縱隔囊腫的診斷等。

相關焦點

  • 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付靜靜等認為超聲造影可提高縱隔病灶淺表血管及內部血管的顯示,有助於制訂穿刺活檢方案,提高穿刺陽性率。江虹虹等對25例縱隔巨大腫瘤患者行常規超聲引導穿刺活檢,未取得有效病理組織,通過行超聲造影再次引導穿刺取材,取材成功率達72%,明顯提高了成功率。目前國內尚未見超聲造影應用於兒童縱隔腫瘤診斷的報導。
  • 中國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臨床應用指南
    內鏡超聲檢查可發現消化道周圍幾毫米大小的病變,通過對病變穿刺取得細胞和組織進行病理學的研究,幫助確定病變的性質、組織學來源和病理學特徵。當腫瘤的性質已經確定時,EUS-FNA有助於鑑別淋巴結和其他器官的轉移病灶,分期的準確性對治療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EUS-FNA準確、安全、簡便、快捷,近年來國內廣泛開展了此種檢查術。
  • 深圳完成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粒子植入術
    近日,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成功為一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實施了「超聲內鏡引導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的介入治療,為晚期實體腫瘤姑息治療開闢治療新天地。&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深圳完成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粒子植入術&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深圳的胰腺癌患者又多了一種治療手段。
  • 呼吸內鏡介入治療的起源與發展簡史(收藏)
    想要掌握這一門科學,除了要掌握常規的呼吸病學的知識和訓練之外,還需要更多專門的訓練和更專業的判斷。當然,作為一名合格的內鏡醫生,不了解呼吸內鏡介入治療的起源與發展又怎麼能行?至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上呼吸內鏡相關技術出現「井噴」現象,氣管鏡介入治療空前繁榮,相繼發明了彩色視頻攝像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技術、經細支氣管鏡針吸活檢等,並逐步由原先的顯微鏡發展到現在的電子鏡,圖像更加清晰、穩定,且由單一的支氣管鏡發展到胸腔鏡、縱膈鏡,硬質支氣管鏡也發展為電視輔助的圖像系統,在插鞘管的末端有著各種操作孔,便於連接呼吸機和進行各種操作,被稱為「通氣支氣管鏡」,同時也完善了操作配件
  • 開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
    近日,開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腎病風溼科成功實施首例B超引導下自體動靜脈內瘻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通過血管介入的方法處理維持性血透患者血管通路併發症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合陳某的情況,該院腎病風溼科血管通路組經過認真細緻評估,反覆研究討論後,決定為患者實施B超引導下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在該院院長的帶領下,腎病風溼科團隊通過B超聯合C臂引導下實施麻醉、穿刺、置入導絲、置入導引鞘等手術步驟,並通過導絲引導球囊到達狹窄處,壓力泵加壓至球囊完全打開切跡消失,再次通過超聲及C臂檢查確認血管狹窄解除、血流通暢,手術順利完成。
  • 消化專題|超聲內鏡與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的融合及創新
    金震東 撰寫 |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 孫力祺 金震東 超聲內鏡(e n d既往對於先行ERCP解除梗阻或先行EUS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術(EUS-FNA)有爭議,根據我院的經驗除有明確遠處轉移證據的患者外,推薦先行進行ERCP細胞刷檢並同時進行塑料支架的引流,如刷檢結果為陰性且影像學提示有明確腫塊的患者再考慮行EUSFNA。近期也有報導提示膽管支架的放置可能不影響EUS-FNA的陽性率。
  • 孫青芳教授帶隊 完成首次內鏡下摘除松果體區腦腫瘤
    據了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腫瘤組在卞留貫教授、孫青芳教授帶隊,在手術室、麻醉科的積極配合下,首次對一例松果體區巨大佔位的患者實施內鏡下腫瘤全切除術。術中採用側俯臥位,增加了術者手術的舒適性,同時避免了半坐位或坐位可能造成的氣顱、氣體栓塞、硬膜外血腫等嚴重的術中併發症,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 瑞金新技術(十四)| 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在淋巴瘤診療中的應用
    瑞金新技術(十四)| 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在淋巴瘤診療中的應用 2020-12-0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在內鏡下成功摘除松果體區腦瘤
    首次對一例松果體區巨大佔位的患者實施內鏡下腫瘤全切除術。這標誌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內鏡發展水平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    術中專家們創新採用側俯臥位,增加了術者手術的舒適性,同時避免了半坐位或坐位可能造成的氣顱、氣體栓塞、硬膜外血腫等嚴重的術中併發症,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據悉,松果體區腫瘤位置很深,周圍解剖結構複雜,毗鄰重要血管神經結構,手術困難,風險較高。
  • 星醫技術丨超聲引導下PTA,疏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線」
    彩色都卜勒超聲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領域廣泛用於指導穿刺、評估血管,而超聲引導下的PTA治療動靜脈內瘻狹窄對於淺表血管病變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它避免患者的輻射傷害及對比劑損害,故而在近年來得到了推廣。我院自1998年12月成立血液淨化中心以來,在主任霍世寅教授的帶領下積極學習血管通路先進技術,前後派出科室數名醫務人員進修學習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維護技術,自中心成立以來內瘻使用比例大幅度提高。
  • 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技術的臨床應用
    隨著高頻超聲的發展,Kapral等於1995年在超聲引導下首次成功實施SGB,與盲探法SGB和X線、CT引導下SGB相比,超聲引導下SGB技術定位更為精準,極大地減少了併發症,迅速得以推廣。超聲引導下SGB的局限性在於目前尚無超聲聲像圖直接顯示SG並引導靶向SGB的報導。此外,初學者需要掌握相關解剖結構和超聲引導下穿刺的技術,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經驗。 6.
  • 超聲內鏡出手 ERCP相助
    超聲內鏡出手 ERCP相助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08 星期五     發熱乏力、體重減輕、上腹部疼痛,壺腹腫瘤威脅著患者生命健康。腹痛、黃疸、發熱寒戰,膽結石對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 呼吸內科完成高難度CT引導下經皮穿刺肺活檢術
    近日,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王麗華主任親自「上陣」,成功地在72歲老人心膈角位置實施了高難度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為患者明確診斷提供了依據,為下一步診療指明了方向。張大娘是鉛山縣人,雖年逾古稀,但身子骨一直很硬朗。
  • 重症超聲:氣切| 超聲可引導
    摘要超聲在ICU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而超聲引導下的經皮氣管切開技術尚未普及開來。本文總結超聲引導下的經皮氣管切開技術相關問題,以便推廣這一技術。3.超聲引導經皮氣管切開的優勢超聲引導下的經皮氣管切開技術能夠降低傷口感染率、減少出血、降低死亡率。研究發現,超聲引導下的經皮氣管切開技術能夠減少拔管後氣道狹窄患者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