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專題|超聲內鏡與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的融合及創新

2021-01-09 騰訊網

金震東

撰寫 |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 孫力祺 金震東

超聲內鏡(e n d o s c o p i c ultrasonography,EUS)和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兩項技術的融合改變了以前對膽胰疾病的常規處理方式,為複雜膽胰疾病的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就近年來這兩項技術的融合、互補以及創新研究方面的進展進行概述。

惡性梗阻的引流和病理獲取

根據目前國內外的指南,對於惡性梗阻的患者在放置膽道金屬支架以前都需要獲得病理,但獲取病理困難重重。既往對於先行ERCP解除梗阻或先行EUS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術(EUS-FNA)有爭議,根據我院的經驗除有明確遠處轉移證據的患者外,推薦先行進行ERCP細胞刷檢並同時進行塑料支架的引流,如刷檢結果為陰性且影像學提示有明確腫塊的患者再考慮行EUSFNA。近期也有報導提示膽管支架的放置可能不影響EUS-FNA的陽性率。同時,在行ERCP時可選用膽道鏡活檢、導管內超聲活檢等方法以增加陽性率,但是僅減黃無病理的ERCP時代已經過去。

膽管引流

傳統的膽管引流方法為ERCP經乳頭引流,近年來EUS引導下膽管引流(EUS-BD)在臨床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US-BD可分為經肝經胃途徑(適合膽管上段梗阻)和經十二指腸途徑(適合膽管下段梗阻),儘管有少量的研究提示首選EUS-BD進行引流同首選ERCP經乳頭引流相比,兩者具有相近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但是,對於EUS-BD的臨床地位,目前的指南仍然推薦EUS-BD應當作為ERCP失敗患者的補充,這主要是由於EUS-BD的安全性仍然存在疑問,容易出現出血、膽漏、支架移位、氣腹症等併發症,因此目前對於EUS-BD推薦採用金屬支架以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

對於進行過Roux-en-Y手術的患者如何進行膽管引流也是臨床的一個難點。儘管短小腸鏡、腹腔鏡輔助的膽管引流也有了報導,但是引流成功率和併發症發生率不能令人滿意。近期,對於進行過Roux-en-Y手術的患者,有研究通過EUS引導在近端胃和遠端胃或十二指腸之間穿刺,並在兩者之間放置雙蘑菇頭支架,從而達到縮短從口到十二指腸乳頭間的距離,易於找到十二指腸乳頭以及減少鏡子的彎折度的目的,隨後通過雙蘑菇頭支架採用十二指腸鏡和ERCP器械進行取石、刷檢等ERCP常規操作,總體技術成功率達到98%以上,但是圍手術期的併發症發生率也達到了15%以上。該項技術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前瞻性的研究。

膽囊引流

急性化膿性膽囊炎需要早期對膽囊進行切除或對膽汁進行引流。既往對於膽囊引流主要採用經皮引流,但是近年來經乳頭的膽囊引流和EUS引導下經體腔膽囊引流(EUS-GBD)有了報導。綜合目前的數據,相對於經皮和經乳頭的膽囊引流,EUS-GBD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於ERCP,併發症發生率3種方式相近;EUS-GBD同經皮引流相比還可以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因膽汁丟失造成的營養不良。同時,比較急診腹腔鏡手術膽囊引流和EUS-GBD,2種方法治療急性膽囊炎方面療效相近,併發症發生率亦相近,因此,EUS-GBD尤其適合一般情況差、不適合急診手術的老年患者。

胰管引流

傳統的ERCP主要通過向胰管內放置支架來進行胰管引流,對於ERCP失敗或者單純ERCP引流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聯合或單獨採用EUS引導下胰管引流(EUS-PD)作為替代方法,但是由於EUS-PD操作難度大、併發症發生率高,目前並不提倡廣泛應用,同時EUSPD需要嚴格把握適應證(主要為胰管>7 mm以上)。

胰周積液的引流

EUS引導的胰周積液引流是目前治療胰周積液的一線方法,但是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X線輔助可以增加成功率。在支架的選擇上,無論是塑料支架還是金屬支架,對於積液的引流都有明確的療效,但是金屬支架有利於包裹性壞死的清創,因此應當根據囊內實行成分的情況來選擇支架的種類。對於有胰管斷裂、胰瘻等情況的胰周積液,可以增加ERCP胰管支架置入以增加引流的效果。

編輯:孫陽鵬

排版:高 冀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24期第19版

相關焦點

  • 超聲內鏡出手 ERCP相助
    超聲內鏡出手 ERCP相助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08 星期五     發熱乏力、體重減輕、上腹部疼痛,壺腹腫瘤威脅著患者生命健康。腹痛、黃疸、發熱寒戰,膽結石對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 我國介入醫學形成多學科融合發展的「大介入」格局
    記者從15日在南京召開的2018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年會上獲悉,我國介入醫學已形成多學科融合發展的「大介入」格局。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成立於2014年,標誌著介入醫學由技術向學科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我國一萬多名介入醫師依法行醫、權益維護、學科建設等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
  • 第四屆中國(中原)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圓滿召開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主任委員令狐恩強教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金震東教授、河南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主任委員李修嶺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章鎖院長分别致辭。從NOTES到未來的腔內手術》、《內鏡治療慢性胰腺炎的選擇和限制》、《患者從黏膜下內鏡治療和NOTES技術的進步中獲益》、《冷熱療法治療巴雷特食管和早期食道癌》、《超聲內鏡組織活檢》、《介入IBD》等最新進展做了專題學術報告。
  • 全球最大消化內鏡中心在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落成
    原標題:大醫院的胃鏡將能「當天預約當天做」全球最大消化內鏡中心在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落成佔地約5000平方米,擁有最先進的內鏡系統,未來計劃年服務量達10萬臺次……11月11日,全球最大的消化內鏡中心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新院區落成。
  • 中國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臨床應用指南
    來源:中華消化內鏡雜誌2011年歐洲消化內鏡學會發布了EUS-FNA的應用指南。近5年來,隨著新的證據不斷湧現,許多觀點需要更新。特別是針對術前胰腺癌評估,原指南中認為手術前沒有必要進行穿刺,而近年證據表明術前進行穿刺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後。
  • 深圳完成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粒子植入術
    近日,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成功為一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實施了「超聲內鏡引導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的介入治療,為晚期實體腫瘤姑息治療開闢治療新天地。&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深圳完成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粒子植入術&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深圳的胰腺癌患者又多了一種治療手段。
  •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近日,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官方期刊GIE發布了題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的特約文章,揭曉了2019年消化內鏡10個主題領域的共識名單,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AI研究成果入選榜單第二名-智能程序。圖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文章截圖 據了解,作為消化內鏡領域最具權威和國際影響力的頂尖雜誌,每年美國消化內鏡學會(ASGE's)GIE編委會都會對該年度全世界範圍發表的含金量高的消化內鏡相關研究進行評選。
  • 內鏡能否KO鋇餐,二者優缺點比較不含糊
    現階段,較多醫院臨床上的內鏡檢查有取代傳統鋇劑造影的趨勢。但臨床普遍認為,應用X線鋇餐造影可觀察消化道大體形態、各部分收縮功能以及容易觀察到黏膜下或胃外壓性病變的部位,如龕影或壓跡。而內鏡檢查則可直觀觀察到黏膜改變、病變範圍大小、形態,特別是可以在內鏡下直接進行活檢,病理學診斷確證病變的性質,假陰性和假陽性率極低。下面我們就二者優缺點進行總結。
  • 內鏡診療器械行業深度報告:聚焦高端,著眼全球
    從 2012 年國內不同等級醫院消化內鏡開展率來看,2012 年開展消化內鏡的 6128 家醫院中,84.55%為二級及以上醫院,基層醫院開展率僅為 15%,二級及以下等級醫院的消化內鏡的滲透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而根據奧林巴斯年報來看,公司近些年在中國市場收入維持穩定增長,在國內的主要客戶是三級醫院和小部分二級醫院,基層醫院佔比較低。
  • 檢測肺癌的手段--內鏡超聲檢查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胃腸病學專家在評估了18例臨床內鏡超聲檢查結果後得出結論:內鏡超聲應被作為評估疑似惡性腫塊的常規檢查手段。   研究者們在報告中稱,如果超聲內鏡檢查能在臨床上得以廣泛使用,則近三分之一的疑似肺癌的病人將無須再進行其它的創傷更大的檢查即可判定腫瘤的良惡狀態以及分期。
  • 「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實現我國消化道內鏡新突破
    11月3日,「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成立大會」暨「2018第五屆消化內鏡創新節」在京召開。大會聚焦消化內鏡技術與設備的創新,注重規範操作與演示,強化學術合作與交流。隨著消化內鏡學科學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新理念層出不窮,診斷盲區與治療難點逐漸被新技術所突破,從食管鏡、胃鏡、結腸鏡、小腸鏡、超聲內鏡,到膠囊內鏡、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等,實現了從技術跟隨者到技術引領者的蛻變。    實現「微創」到「超級微創」再到「無創」的突破    與外科手術比較,內鏡技術是一種微創醫療技術。
  • 科學網—超聲內鏡微探頭將開啟國產時代
    但超聲內鏡很多人卻沒有聽說過。所謂超聲內鏡(EUS),是一種將內鏡和超聲相結合的消化道檢查技術,與傳統的光學內鏡相比,超聲內鏡是一個頂端安裝有微型高頻超聲探頭的內鏡導管。 當電子內鏡插入體腔後,醫生可以通過內鏡直接觀察消化道黏膜病變,同時也採用超聲內鏡進行實時掃描,獲得胃腸道的層次結構的組織學特徵及周圍鄰近臟器的超聲圖像,從而大大提高內窺鏡或者B超對病變的診斷水平。
  • 【技術】國際首次報導:內鏡下切除巨大食管叢狀纖維粘液瘤
    日前,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劉楓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報導內鏡下完整切除巨大食管叢狀纖維粘液瘤,成功為患者解除了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