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2020-07-28 胃大夫

近日,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官方期刊GIE發布了題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的特約文章,揭曉了2019年消化內鏡10個主題領域的共識名單,安翰科技自主研發的AI研究成果入選榜單第二名-智能程序。


權威、嚴謹、規範 「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名單出爐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圖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文章截圖

據了解,作為消化內鏡領域最具權威和國際影響力的頂尖雜誌,每年美國消化內鏡學會(ASGE's)GIE編委會都會對該年度全世界範圍發表的含金量高的消化內鏡相關研究進行評選。評選標準為「最能代表一年來消化內鏡領域的主要研究進展,引領業內新型內鏡技術的繼續教育,聚焦前沿科學的探索領域」。


此次為了遴選2019年的重大新進展,GIE編輯委員會9位成員審查了發表在10種主要期刊上的有關消化道內鏡的原創研究文章。這些期刊是根據影響因子選擇的,包括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JAMA、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胃腸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Gut、Hepatology)和內鏡特刊(Endoscopy、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委員會成員在審閱時,根據重要性、新穎性、對國民健康的影響和對全球健康的影響等標準,獨立確定了他們認為最優先的10個內鏡研究領域。匯總每位成員的名單後統計投票結果,最終確定了2019年消化內鏡10個主題領域的共識名單。其中,人工智慧作為排名第二的「十大進展」領域,獲得了9位委員的全票通過。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圖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文章截圖 ▲

「十大進展」領域名單如下:

1.內鏡消毒:要清洗和如何清洗--技術是答案嗎?全票通過

2.智能程序:內鏡檢查的計算機輔助和人工智慧(AI) 全票通過

3.內窺鏡袖狀胃成形術(ESG):內窺鏡醫生會成為未來的減肥外科醫生嗎? 全票通過

4.提高腺瘤檢出率(ADRs) 全票通過

5.息肉切除術的技術不斷發展 8票

6.不只是看看,還要檢查:增強成像 8票

7.巴雷特食管的最佳診斷:有待繼續討論 7票

8.第三空間內窺鏡檢查:阿皮安方式 7票

9.EUS引導下引流從胰腺移回膽管樹 6票

10.高級內鏡的培訓能力 6票


這項用於發現小腸疾病的AI研究,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能讓所有國際消化領域權威專家評委全票通過,讚不絕口?簡單的說,它就像給醫生裝上「火眼金睛」,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和極高的準確度,幫醫生從數萬張膠囊內鏡圖片中篩選出異常圖片,讓醫生對小腸疾病的診斷更高效也更準確。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圖為《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文中介紹利用安翰磁控膠囊胃鏡進行的人工智慧小腸圖像識別研究(Gastro


高效能、高質量-人工智慧技術成消化醫生閱片得力助手


作為小腸疾病的重要診療方式,膠囊內鏡改變了小腸領域的研究。然而,由於每例小腸檢查膠囊內鏡產生的圖像視頻時長長達 8-10 個小時(平均 20000-30000 張採集圖片/例),每例患者將耗費消化內科醫生 1-2 小時的時間逐一分析數據和診斷疾病。
這不僅大大增加了消化科醫生分析和診斷小腸疾病的時間成本,也限制了膠囊內鏡在小腸疾病臨床檢查中的廣泛應用。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為了破解消化醫生小腸閱片難題,安翰科技研發團隊基於CNN 算法,訓練了一個基於深度學習的 AI 模型,來區分正常圖像中的異常圖像,以協助分析評估小腸膠囊內鏡圖像。


研究方法:研究收集 2016 年 7 月至 2018 年 7 月期間 6970 名患者的小腸膠囊內鏡檢查圖片 113,426,569 張圖像,分別通過常規方法閱片、CNN(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圖像輔助閱讀模型閱片。


研究步驟:在 CNN模型訓練階段,使用 1970 例患者的小腸檢查圖像建立模型;在模型驗證階段,用 5000 例患者的小腸檢查圖像驗證模型。


研究結果顯示:


1、閱片時間大大縮短:平均診斷時間由 96.6 分鐘/例下降到 5.9 分鐘/例。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2、篩選出的異常圖像數量大大減少:平均人工讀片數量由 22654 張/例下降到 578 張/例。


3、病灶識別靈敏度大大提高:基於病灶分析的異常識別的靈敏度由 76.89% 提高至 99.90%。


安翰科技AI研究榮膺GIE「2019年消化內鏡領域十大進展」

該研究成果 Gastroenterologist-Level Identification of Small-Bowel Diseases and Normal Variants by Capsule Endoscopy Using a Deep-Learning Model(譯名《使用深度學習模型的膠囊內窺鏡對小腸疾病和黏膜正常改變的胃腸病專家級臨床識別》)作為封面推薦文章,於2019年10月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會(AGA)官方刊物Gastroenterology(譯名《胃腸病學》,影響因子 19.233,RANK = 1)。

利用AI技術提升醫生工作效能,意味著消化道疾病診療能力的直接提升。民族企業自主創新帶來的健康紅利,將首先惠及中國百姓,解決中國人消化道疾病篩查難的困局,其臨床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可估量。

隨著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技術獲批美國FDA創新醫療器械認證,未來,這項基於磁控膠囊胃鏡檢查的AI技術也將服務全球,為人類消化道健康管理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披露:中國消化內鏡AI技術再上新臺階
    華西醫院供圖中新網成都9月14日電 (王鵬)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究團隊12日在中華醫學會2020年消化內鏡學年會上披露,該團隊研發的消化內鏡AI技術目前再上新臺階,涵蓋了內鏡下多病變的實時檢出、病變細微特徵的發現、檢查結果的數據結構化以及內鏡檢查全流程的質量控制,覆蓋了內鏡檢查前端和後端的大部分環節。
  • 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1月11日,「2019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在我縣舉行。經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等環節,共有20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得到24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
  • 年終盤點:2019年癲癇領域十大研究突破​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科學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6. 年終盤點:2019年抑鬱症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一半來自中國)7.年終盤點:2019年腦血管病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8.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炎症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9.
  • 「5G+醫療」引發「蟲洞效應」 安翰科技的遠程醫療將助力胃癌早篩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安翰科技董事長吉朋松、達闥科技董事長黃曉慶以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三大運營商代表與多家入駐SOHO中國5G實驗室的廠商代表悉數出席。 吉朋松告訴記者,中國的內鏡醫生比較短缺,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百姓往往面臨就醫難的困境。安翰科技的初心是,用現代技術讓老百姓更方便地享受到專家資源。
  • 36氪首發 | 基於AI做消化內鏡輔助診斷,「Wision A.I.」獲數千萬元...
    作為消化道病變篩查和診斷的金標準,臨床上一般採用消化內鏡來查看息肉,再通過取活檢分析病理的方式確定其惡性程度來進行癌症篩查。該研究獲得了2017年世界消化大會(WCOG)唯一的國際獎,團隊受邀在大會首場環節進行報告。 需要指出的是,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是以現在為起點追蹤到將來的研究方法,處於醫療人工智慧試驗的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要確定有前景的模型;第二階段是通過大規模患者陣列確定模型的價值的回顧性研究。
  • 2019 AI Index 報告出爐:AI 領域取得的進展很多,但結果憂喜參半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當地時間 12 月 11 日,斯坦福「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與 OpenAI 合作完成的2019 AI Index 年度報告發布。作為史丹福大學「AI100」項目的一部分,AI Index 旨在研究影響人工智慧產業的最大趨勢、突破性研究進展以及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今年已是該報告發布的第三個年頭。
  • 全球最大消化內鏡中心在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落成
    原標題:大醫院的胃鏡將能「當天預約當天做」全球最大消化內鏡中心在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落成佔地約5000平方米,擁有最先進的內鏡系統,未來計劃年服務量達10萬臺次……11月11日,全球最大的消化內鏡中心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新院區落成。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陳衛昌:建議暫停擇期內鏡檢查與治療,消化專科門診接診需仔細排查...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衛昌教授01 消化系統表現出多種症狀陳衛昌教授介紹,鑑於一些研究發現糞便可以檢測到2019-nCoV核酸,也分離到活病毒。該共識提出了雖然目前消化道汙物是否傳播2019-nCoV到人體引起疾病尚需要直接證據,但臨床上應注意預防新冠肺炎消化道汙物造成的接觸或空氣傳播。
  • 年終盤點:2020年睡眠和生物節律領域十大研究突破
    年終盤點:2019年帕金森病十大基礎研究進展2. 年終盤點:2019年帕金森病十大臨床研究進展3. 年終盤點: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十大基礎研究進展4. 年終盤點: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十大臨床研究進展5.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科學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6.
  • 內鏡消毒液的現狀分析:各類內鏡消毒劑的優缺點
    隨著內鏡診療技術的發展,軟式內鏡廣泛運用在腫瘤的篩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軟式消化內鏡通過口腔、肛門或人工通道進入人體消化道進行各項檢查和治療,使用後不可避免的有微生物和有機物殘留,而軟式消化內鏡屬於重複使用性醫療器械,使用後必須進行清洗、消毒或滅菌的再處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 第四屆中國(中原)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圓滿召開
    ,就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的最新進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研討,會議內容涵蓋31場學術講座,並有17臺內鏡診療手術操作。2000年,美國臨床醫生在《美國消化病周》期刊上報導了經胃內鏡下肝臟活檢和腹腔探查術的實驗研究,其最終成果於2004年正式發表。2003年,海外學者報告了首例人體經胃闌尾切除術。此後,對NOTES的關注及研究日益升溫,很快成為國內外微創醫學領域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2019 年ML & NLP領域十大研究熱點
    但能從中脫穎而出並產生較大影響力的方法和研究方向,又有哪些?值得在未來一年中繼續深入探索的又有多少?NLP 領域知名博主 Sebastian Ruder 博士就基於他的研究工作撰寫了一份《2019年ML & NLP 領域十大研究熱點》的總結報導。
  • 名院周報 | 多項科技突破晃眼睛|名院|周報|科技|內鏡|教授|內科|...
    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腫瘤領域國際權威期刊《分子癌症》在線發表。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導可行性假設,旨在尋求聯合抗代謝療法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聯合應用於抗腫瘤治療的可能性。⊙ 武漢協和醫院:在《Gastroenterology》上刊文闡釋人工智慧在小腸疾病診斷領域突破性進展日前,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消化內鏡研究團隊」成果在國際消化領域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影響因子19.233,RANK=1)上發表,這標誌著人工智慧在小腸疾病診斷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濰柴動力榮膺2019「十大年度榜樣品牌」
    來源:金融界網站2019年12月15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活動,隆重發布了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榜樣100品牌、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十大年度榜樣品牌等。濰柴動力和中國中車、中國移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吉利、阿里巴巴、茅臺集團、娃哈哈、格力、騰訊等企業,一道榮膺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十大年度榜樣品牌。這也是山東省唯一獲獎企業。 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受邀上臺領獎,並向觀眾分享了濰柴高端液壓技術重大成果。隨著這一成果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將一舉化解中國高端農業裝備的基礎技術瓶頸。
  •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消化內科研究成果獲得一等獎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消化內科研究成果獲得「2018年度北京醫學科技獎」一等獎近日,2018年度「北京醫學科技獎」評比結果揭曉,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消化內科劉巖、閔敏團隊的研究成果---「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高效診斷系統及系列手術器械研發與應用」獲得一等獎。
  • 從分支到大樹 從跟跑到領跑 超級微創引領我國消化內鏡未來...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辦的2020年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在2020年9月12日上午,隨著一段精彩的抗疫主題紀錄片的播放拉開了帷幕,紀錄片展現了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全體委員在抗疫期間的風採,以及分會在抗疫期間的突出成就。
  •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科學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6. 年終盤點:2019年抑鬱症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一半來自中國)7.年終盤點:2019年腦血管病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8.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炎症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9.
  • 截至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統計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已舉辦15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學普及,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截至2019年,15年間入選科學十大進展的單位和大學統計如下表所示:中國科學院佔一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累計佔四分之一,其它機構累計佔剩下的四分之一。前四家佔了近四分之三的名額,可見基礎科研在我國科研機構中高度集中。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