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期間,廣大醫務工作者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踐行希波克拉底誓言,譜寫了新時代中國醫者的華章。消化內鏡學的全體醫務人員在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的指導下,無論是奮戰在湖北或本地抗疫前線,還是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都為我國疫情防控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辦的2020年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在2020年9月12日上午,隨著一段精彩的抗疫主題紀錄片的播放拉開了帷幕,紀錄片展現了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全體委員在抗疫期間的風採,以及分會在抗疫期間的突出成就。開幕式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王邦茂教授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柴寧莉教授共同主持。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令狐恩強教授致辭中指出:「自1991年建會以來,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跟跑世界發達國家的內鏡診治技術到今天一些內鏡技術國際領先,成為消化內鏡大國;從簡單的內鏡診斷到內鏡下手術,逐漸模糊了內外科界限,長驅直入進入外科領地,以超級微創的手段解決了諸多的外科問題;從耗費數小時的人工閱片到瞬間人工智慧閱片以及人工智慧的多方向進展,中國消化內鏡已經從一個分支長成一棵大樹,吸引著不同專業的醫師與工程人員加入我們的行列,為數以億計的患者提供溫馨的診療服務,如今消化內鏡已經成為普通百姓熟知的醫療保健與常規診治項目,也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同時,消化內鏡學分會在疫情期間,積極組織專家撰寫了疫情期間內鏡安全使用的多項共識指導意見,給予了內鏡診療工作安全開展很好的指導,取得了消化內鏡相關診療工作人員零感染的成績。
令狐恩強教授表示:「大會首次採用全程線上召開的新模式,繼續秉承以往學術講演和操作演示相結合的特點,就消化內鏡領域的最新診療進展作精彩報告,通過高水平且規範化的操作演示,全面展示消化內鏡領域的各種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動向,為與會同道奉上一道精彩的學術盛宴。「
本次雲上年會共開設了29個分會場,還專門設立了院士講壇和主委講壇,總計有23萬多人次在線觀看了年會的視頻直播,受到消化與消化內鏡同道的歡迎。對其中的主要精彩報告介紹如下。
樊代明:疫情以後對醫學發展的思考
現代西方醫學借鑑自然科學中還原論的分析方法,使醫學走上了不斷的專業細劃和專科分化的發展道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人類疾病譜變化、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調整和自然環境劇變等改變,包括新冠肺炎和人類正面臨著的慢性疾病的威脅,這些問題都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城市、單一學科或技術能夠解決的。整合醫學的理念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整合醫學」這個概念提出不到10年,從精準醫學到全民醫學,它是建立一種新的醫學體系,整合不是一蹴而就,整合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
整合醫學的提出迅速得到了國內甚至世界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針對整合醫學,樊院士在近10年推出以下報告:(1)整合醫學,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2)整合醫學,醫學發展的必由之路;(3)整合醫學,醫學發展的必定選擇;(4)醫學與科學;(5)醫學的系統論與整合觀;(6)整合醫學實踐的三個「R」;(7)真實的醫學實踐;(8)自然力與醫學幹預;(9)健康主義的由來及反思;(10)醫學思維的轉變和循證醫學的完善;(11)醫學人文和人文醫學;(12)生命的物質世界;(13)生命的文化世界。其中,自然力與醫學幹預一直是業界討論的熱點話題。自然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且隨著環境和身體的變化而變化,包括七大方面:(1)自主生成力;(2)自相耦合力;(3)自我修復力;(4)自由代謝率;(5)自控平衡力;(6)自我保護力;(7)精神統控力。
古代講究天人合一,樊院士強調醫學幹預要適應人體自然力,即醫學對生命健康的幹預,應首先保證生命自然力發揮作用,醫學應評估自然力並研究自然力的形成,以達到呵護和保持自然力的目的。只有這樣,未來我們的醫學才能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李兆申: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消化內鏡醫師
面對消化內鏡的未來,李兆申院士分析了我國消化內鏡的發展現狀,主要為:(1)技術發展迅速,但技術水平不均衡;(2)臨床需求巨大,但內鏡醫師缺口大;(3)個別水平全球領先,但總體水平參差不齊,亟須建立規範化的培訓體系。總而言之,消化內鏡技術專業性強,操作難度大,操作不當容易引起相關併發症。因此,如何培養合格的、優秀的消化內鏡醫師不僅是我國面臨的難題,也是世界性難題,李院士指出,建立規範化培訓體系、提高培訓效率,實現培訓效果同質化勢在必行!
基於此,李兆申院士介紹了美國和日本等國家消化內鏡醫師的培訓模式,對比分享了我國的經驗:在吸取了國外消化內鏡醫師培訓制度的優點後,我國初步建立了消化內鏡醫師培訓模式。2017年5月,我國首個內鏡醫師培訓學院成立,該學院在組織結構上主要分為3級,即主管及指導機構、專家委員會、執行單位。培訓採取導師制,培訓學員需要參加為期4個月的脫產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培訓、網絡學習、模擬操作、實際操作、資質考核、繼續教育。其中,考核合格者頒發消化內鏡醫師證書。該模式的建立將引導消化內鏡醫師資質向上崗制度轉變,並建立符合國情的消化內鏡專業人才培訓體系、消化內鏡醫師培訓師資隊伍、覆蓋全國的消化內鏡培訓基地以及高級消化內鏡技術培訓中心。
此外,李院士分享了合格的消化內鏡醫師和優秀的消化內鏡醫師應具備的條件和素質,具備完善專業技術僅僅能被稱為一名合格的消化內鏡醫師,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消化內鏡醫師,需具備臨床能力、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時要具備愛心、責任心和進取心,醫者仁心在消化內鏡醫師的職業生涯中尤其重要。
王福生:危重肝病的臨床幹細胞治療與學科發展的思考
談及我國肝病臨床診治的現狀,王福生院士表示肝病已經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據相關數據統計,約3億中國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肝病,約佔全球1/3,每年約30萬人死亡,導致經濟損失超1000億元/年。我國肝病人群主要以HBV/HCV感染性、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藥物性肝病為主。近年來,病毒性肝病逐年下降,非病毒性肝病則快速增長。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肝病研究方面投入的不斷加大,我國肝炎研究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國肝病研究論文引用位列世界第三,而臨床研究成果也走向世界學術論壇。儘管我國肝病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1)整體設計不足,病程覆蓋面局限,病例失訪率高;(2)規範臨床研究不夠、統一管理與共享機制不完善;(3)生物樣本庫、臨床診療信息整合平臺發病追蹤系統尚待完善。談及疑難危重肝病的細胞治療的進展,王院士給出了細胞治療標準化建議:(1)細胞製備:材料標準化、設備智能化、工藝流程化;(2)質量控制:第三方監管、過程控制、設備、工藝審核;(3)臨床設計、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臨床研究;(4)療效評價:循證醫學證據、量化指標數據、大數據支持、多途徑評估。
最後王院士提到,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應以病人為中心,臨床實踐中積極提出重大科學問題,進而加大研究,最終將研究結果服務於診治,應用於臨床,積極推進臨床試驗和轉化研究。
沈祖堯:COVID-19對胃腸道內鏡檢查的影響
沈祖堯院士強調了COVID-19在胃腸道方面的重要影響。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正在引起大流行,它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的,雖然患者通常表現為發熱和呼吸系統疾病,但也有一些患者報告胃腸道症狀,如腹瀉、嘔吐和腹痛。研究發現感染患者糞便標本中有SARS-CoV-2 RNA,其病毒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在胃腸道上皮細胞中高表達。這表明SARS-CoV-2可以在胃腸道中主動感染和複製。這對疾病管理、傳播和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談及SARS-CoV-2的糞便排洩時,沈院士給出了一些回答,包括53.9%的COVID-19患者糞便RNA病毒檢測呈陽性;鼻咽拭子檢測陰性後,糞便病毒排除的持續時間為1~33天;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COVID-19可以通過糞便排洩物進行病毒傳播。而且,他還就此拋出一個引人思考的問題:對涉及胃腸道介入手術的隔離、推薦的預防措施和防護設備是否有重要意義。
沈院士還介紹了COVID-19大流行對胃腸道和肝臟疾病患者住院治療和臨床結局的間接影響。研究目的是評估COVID-19對胃腸道、肝臟疾病患者住院治療和臨床結局的間接影響。根據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在香港住院的患者來看,涉及的主要消化疾病有胃腸道癌症、胰腺癌和肝癌、良性胰管疾患、肝臟疾病、非感染性腸炎和結腸炎、上消化道出血。經過系列研究和分析,最終得出了「對死亡率和ICU住院日無影響」的結論。
最後,沈院士結合美國消化內鏡協會(ASGE)提出的對所有選擇程序都應該推遲且緊急程序不應拖延分別作了介紹。其中,在緊急程序不應拖延方面,主要提到了以下8點內容:(1)上、下消化道出血或疑似出血導致的症狀;(2)吞咽困難嚴重影響口腔攝入,包括因異物嵌塞或惡性腫瘤導致的分泌物耐受不良的EGD;(3)膽道炎或迫近膽道炎;(4)有症狀的胰膽疾病,如有壞死性胰腺炎和非手術性膽囊炎,可進行EUS引流術;(5)緩解消化道梗阻;(6)具有時間敏感性診斷的患者;(7)內鏡程序將緊急改變管理的案例,如IBD;(8)特殊情況需要當地領導逐案評估和批准。
令狐恩強:消化內鏡的機遇與挑戰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令狐恩強教授依據當前國內國際大背景與消化內鏡自身發展情況,提出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消化內鏡學分會在疫情期間,積極組織專家撰寫了疫情期間內鏡安全使用的多項共識指導意見,給予了內鏡診療工作安全開展很好的指導,取得了消化內鏡相關診療工作人員零感染的成績。並且利用膠囊內鏡技術,在疫情期間開展了無接觸膠囊內鏡檢查,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
第二,基於食管癌、胃癌、大腸癌這三大消化道腫瘤總計佔我國腫瘤死亡病因的第一位,嚴重影響人民健康。而以上腫瘤是可以通過胃鏡腸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使患者獲得與正常人基本相同的壽命,因此消化內鏡醫師要積極參與消化道腫瘤的早期防治工作,改變目前有症狀才就醫,結果腫瘤已經晚期的狀況。
第三,隨著近年來消化內鏡從檢查技術向治療技術的迅速發展,消化內鏡已經進入超級微創技術時代,使原來一些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病例通過消化內鏡就可以治療了,創傷小並且不會改變患者的解剖結構,今後將在繼續完善超級微創技術的同時規範超級微創技術的操作、標準等。
第四,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人工智慧也應用到內鏡圖像的閱片中,今後將更加廣泛地將人工智慧與內鏡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供稿: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 消化內鏡網站)
編輯:孫陽鵬
排版:鄭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