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年 中國這個強磁場中心實現"跟跑到領跑"

2020-12-03 人民日報

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科研人員正在繞制磁體。  王郭驥攝

「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已躋身國際領先的脈衝強磁場設施」——前不久,由美國、德國、法國、日本、荷蘭的國家強磁場實驗室主任以及強磁場領域方向的21位權威專家組成的評估專家組,對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強磁場中心」)完成國際評估,並做出了上述結論。

「國際領先」,意味著從跟跑向領跑跨越。而這個強磁場中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只用了短短10年時間。

為什麼中國要建自己的強磁場中心?因為,脈衝強磁場裝置作為大型極端條件實驗平臺,可為物理、材料、生命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提供超強磁場、極低溫、高壓的複雜實驗環境,為相關學科的基礎科研開闢嶄新的視角。

據初步統計,強磁場中心建成後,北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等60多家國內外科研單位在此開展了711項科學實驗,在高溫超導體、狄拉克電子體系等前沿科學熱點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已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569篇。

核心材料和部件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強磁場中心85%以上的材料、部件都是國產的

2008年4月25日,強磁場中心破土動工。僅僅11個月後,中心的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樣機系統就已研製完成。

磁場強度從2011年的83特斯拉,到2013年90.6特斯拉,中心不斷刷新著我國脈衝磁場強度紀錄,也一直保持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排名。

2014年10月,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成功通過了國家驗收,填補了國內超高磁場實驗條件的空白。相關科研工作者不出國門,在「家門口」也可以利用強磁場裝置完成重要實驗了。有了這個平臺,在一些國際競爭激烈的前沿科學領域,我國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可以「跑」得更快、「跑」得更遠。

以這樣的「中國速度」,創造這樣的「中國強度」,外國同行對強磁場中心由衷讚嘆。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中國強度』不是從國外『買』來的,強磁場中心85%以上的材料、部件都是國產的。核心材料和部件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中心主任李亮教授自豪地說。

參與強磁場中心建設的科學家們,放棄了自己做科研出成果的機會,一門心思撲在強磁場裝置的建設上。設備每一根電路的設計圖都由團隊自己繪製,每一個零件都是團隊自己安裝調試。

磁體是脈衝強磁場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磁體的繞制不僅要求十分嚴格,而且沒有「回頭路」,只能一次成功。負責手工纏繞磁體的彭濤教授,常常「做夢都在繞磁體」,生怕出一點差錯。武漢的夏天氣溫接近40攝氏度,可他要穿工作服站著工作八九個小時;午休時脫下工作服,身上就像剛被雨淋過似的。

中心常務副主任韓小濤教授負責的控制系統是讓裝置動起來的「中樞大腦」。強電流、強磁場和極低溫等極端條件對控制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及安全性都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憑藉團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控制系統運行至今,無一起嚴重控制故障。

免費開放脈衝強磁場平臺,誠邀國內外高水平科學家們來「登臺唱戲」

技術的原創性、裝置配備的尖端性、科研團隊的專業性,使強磁場中心迅速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關注。自2010年9月起,強磁場中心便陸續將已搭建完成的科學實驗站對用戶開放,與國際同行共享這一世界一流的實驗平臺。「我們做的其實就是搭戲臺的工作,我們搭臺,大家唱戲。」韓小濤笑稱。

磁場是諸多科學領域的基本研究工具。在傳統科學日臻完美的今天,極端參數強磁場將為發現新現象、揭示新規律、建立新理論提供更多的機遇。可以說,在材料科學領域,強磁場是研究材料本質特性的「放大鏡」;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強磁場是探索量子世界的「調製器」;在化學領域,強磁場是判定分子結構的「指示器」;在生物醫學領域,強磁場是解析分子結構的「顯微鏡」。可以說,脈衝強磁場裝置的核心技術強電磁工程,是前沿技術發展的助推器,在航空航天、醫療衛生、能源電力等領域都有極其重要的應用。

自2013年強磁場中心建設完成後,團隊一直秉承著開放共享的理念,免費開放脈衝強磁場平臺,誠邀國內外高水平科學家們來「登臺唱戲」。截至去年11月,強磁場中心已為60多家國內外科研單位開展了711項科學實驗,實驗站累計開放機時達26917小時;研究內容涵蓋了物理學、材料學、化學等多個學科,特別是在高溫超導體、狄拉克電子體系等前沿科學熱點方面展開的研究工作,充分發揮了脈衝強磁場的獨特優勢。國內外學者在這裡進行實驗,並取得了累累碩果。

他們正迎難而上,致力於創造更強的磁場,讓強磁場中心像磁石一樣吸引、催生更多創新成果

推動強磁場中心跨越發展的,是一群可愛的科學「追夢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是強磁場中心的奠基人。總結自己的「圓夢法寶」,潘垣歸納了「42字箴言」:把握學科方向,瞄準國家需求,聯繫前沿趨勢,發揮優勢特色,提煉特色課題,抓住實時機遇,積極搶佔先機。

早在2001年,潘垣就敏銳地意識到,我國要想在生命科學、醫學、功能材料和器件等方面的研究進入國際前列,就必須建設世界水平的脈衝強磁場裝置。在籌備過程中,尋找主供電源是重要環節。而此時,國外某大學因故停用的一套中等規模通用型的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裝置——TEXT—U,引起了潘垣的注意。他意識到: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底,該大學贈送的總價值約2000萬美元的TEXT—U漂洋過海,落戶於華中科技大學東校區近千平方米的結構大廳。

儘管是贈送,但也花了幾百萬元的運費和組裝費,有人說這是「花大價錢搬回了洋垃圾」。面對誤解,潘垣和同事們不爭不辯,而是默默奮鬥,用事實說話。今天,強磁場中心取得的成績已經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激勵、鼓舞著強磁場中心的每一位科研人員。目前,他們正迎難而上,致力於創造更強的磁場,讓強磁場中心像磁石一樣吸引、催生更多創新成果,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添磚加瓦。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四個階段解讀中國光伏逆變器發展史:弱到強,跟跑到領跑,佔據領先地位
    四個階段解讀中國光伏逆變器發展史:弱到強,跟跑到領跑,佔據領先地位光伏逆變器  來源:索比光伏網  作者:曹宇  2019/4/4 10:02:00  我要投稿  從2004年德國頒布可再生能源法至今,光伏產業已經快速發展15年時間,這期間,中國逆變器從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最終佔據全球領先地位。筆者根據產業發展脈絡,結合這些主要企業提供的大事記,梳理光伏逆變器在推動平價上網方面的歷史貢獻,探討產業未來。其中,陽光電源完整參與全過程並經歷幾乎全部重大歷史節點,資料最為完整,因此很多史料來自陽光電源,在此表示感謝。
  •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與強磁場科學中心
    1982年,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將第三研究室的學科方向由聚變裝置的磁體設計和研製轉向強磁場實驗室高場磁體的設計和研製。高秉鈞研究員建成了20T的穩態混合磁體,後來他應邀到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工作,與當時的實驗室主任Hans一起提出了新的Bitter磁體方案,獲得了世界上最高的45T穩態混合磁體。
  • 磁場為什麼這樣強(關注)
    「國際領先」,意味著從跟跑向領跑跨越。而這個強磁場中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只用了短短10年時間。  為什麼中國要建自己的強磁場中心?因為,脈衝強磁場裝置作為大型極端條件實驗平臺,可為物理、材料、生命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提供超強磁場、極低溫、高壓的複雜實驗環境,為相關學科的基礎科研開闢嶄新的視角。
  • 從跟跑到領跑世界 這個研究室與提高採收率"槓"到底
    對於這個團隊,記者滿心好奇,通過各方資料和印象描繪它的樣子:是「最強大腦」集結地,創新了諸多高精尖技術,有不善言談、冷若冰霜的科研人員,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距離感……  9月10日,記者走進採收率研究室,用心傾聽科研人員創新的技術、創造的成績,用心感受這個集體的「團魂」,描繪出它真實的模樣:一個積極的、有擔當的、努力探索未知的團隊,一代代科研人員嘔心瀝血,以創新為骨血、
  • 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中國建設的加速度
    世界領先的強磁場 中國建設的加速度——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系列報導之一本報記者 張 曄 劉志偉把一塊材料放在相當於地球磁感應強度120萬倍的強磁場下,持續10毫秒,或者以毫秒級的時間間隔反覆施加強磁場
  • 殺出封鎖重圍,中國發明了一新材料,外國人:從跟跑到領先!
    自中國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中國逐漸補齊了以往的一些技術短板,國外對中國實施的技術封鎖也一次又一次的被我們打破。就在近日,從成都傳出了好消息,經過我國科研工作者長達10年的研究,又一項被國外在關鍵技術和市場上壟斷的材料,我們不僅達到了國際領先,還成功實現了產業化。
  • 華科大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的「國之重器」 世界最好的脈衝強...
    中國需要強磁場9月28日,華中科技大學東校區,一棟綠樹草坪環繞的弧形灰色建築略顯低調,但「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兩塊金色牌匾彰顯了其重要地位。走進這棟建築,強磁場設施沙盤模型位於大廳中央,白色儀器設備、綠色金屬框架、橙色線圈金屬管,設備與線路緊湊複雜,沙盤模型好似一塊集成電路板。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teady High Magnetic Field Facility,SHMFF)的法人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建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經理部負責SHMFF建設的組織實施,各項任務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為依託完成。
  • 華中科技大學強磁場中心創造脈衝平頂磁場強度世界紀錄
    1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成功實現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強度,創造了脈衝平頂磁場強度新的世界紀錄。據中國工程院潘垣院士介紹,脈衝平頂磁場兼具穩態和脈衝兩種磁場的優點,能夠實現更高的強度且在一段時間保持很高的穩定度。此次在測試64特斯拉平頂磁場的同時,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也成功開展了重費米子材料CeRhIn5的比熱測量,這表明過去只能在穩態磁場下開展的核磁共振、比熱、拉曼光譜等研究工作在更高場強下成為可能。
  • 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強磁場服務全球科學家
    國家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是一個為國內外科學家提供超強磁場、極低溫、超高壓等極端實驗條件,進行前沿基礎科學研究的國家級科學研究中心,這也是國內唯一的大型脈衝強磁場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從2013年10月接受國際評估那天起,就已躋身世界四大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行列。
  • 系列報導:世界領先的強磁場中國人這樣建
    世界領先的強磁場 中國人這樣建  ——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系列報導之二  本報記者 高 博 劉志偉  2018年12月初,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一次次電磁風暴的襲擊,讓物質被迫吐露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先進的電源、磁體和控制系統,打造了這一世界頂尖水平的強磁場裝置。
  • 世界頂尖強磁場中國建:線圈壽命超同行近1倍、電源便宜強大
    2018年12月初,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一次次電磁風暴的襲擊,讓物質被迫吐露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先進的電源、磁體和控制系統,打造了這一世界頂尖水平的強磁場裝置。「磁場與電流成正比,而磁體承受的力和熱,與磁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越往上走越難。就好像百米跑從9.9秒提高到9.8秒那樣難。」
  • 今日直播:穩態強磁場(14:00-15:30)、金絲猴野外觀察及野外紅外相機架設(15:00-16:00)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被認為是中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諾亞方舟」,對我國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2020年8月18日14點,「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的第二期直播活動走進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 強磁場中心首個水冷磁體獲得最高26.9特斯拉磁場
    1月16日下午4時,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一片歡呼聲:該中心自主研製的第一臺水冷磁體在輸入10兆瓦的電源功率、2萬安培高穩定度電流下,獲得了預計的26.93特斯拉的磁場。這標誌著「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項目獲得了重大進展,也標誌著我國強磁場水冷磁體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中國成功實現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強度 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原標題:世界領先的強磁場中國建設的加速度  把一塊材料放在相當於地球磁感應強度120萬倍的強磁場下,持續10毫秒,或者以毫秒級的時間間隔反覆施加強磁場,會發生什麼?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成功實現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強度,創造了脈衝平頂磁場強度新的世界紀錄。
  • 中國大型脈衝強磁場試驗裝置通過驗收 此前僅美、法、德擁有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籌)主任李亮介紹說,強磁場被列為現代科學實驗最重要的極端條件。大多數科學效應的顯現都與磁場強度有關:磁場強度越高,效應就會越明顯,有些科學效應甚至只有在強磁場環境中才會顯現。該項目技術總監、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介紹說,脈衝強磁場技術不僅能滿足前沿基礎研究的需要,且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
  • 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為世界創新研究保駕護航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們團隊不能像往年一樣去武漢,去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做實驗,我感到非常遺憾,希望疫情過後繼續與中心保持合作。」近日,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收到了一封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Suchitra Sebastian教授的郵件。
  • 合肥科學中心在量子、核聚變領域全球領跑
    回望「十三五」,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全省科技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以來,我省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上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在此次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對此也進行了解讀。
  • 探秘「穩態強磁場」,探索前沿科學寶藏
    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位於中國合肥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建成3臺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建成場強排名全球第二的40T級混合磁體,將向45T的世界紀錄發起衝擊。
  • 從並跑到領跑!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使用
    2016年12月11日,搭載風雲四號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雲二號)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於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定點於東經99.5°赤道上空開展在軌測試,2017年5月25日定點於東經105°業務觀測位置。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圓滿完成衛星平臺、有效載荷、地面應用系統等測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