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將第三研究室的學科方向由聚變裝置的磁體設計和研製轉向強磁場實驗室高場磁體的設計和研製。高秉鈞研究員建成了20T的穩態混合磁體,後來他應邀到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工作,與當時的實驗室主任Hans一起提出了新的Bitter磁體方案,獲得了世界上最高的45T穩態混合磁體。
隨著我國的科學研究突飛猛進,最初的實驗條件跟不上,許多研究工作不得不到國外去做,因此,高秉鈞研究員回國後,一直呼籲在我國建立40T的穩態混合磁體,直到2004年在時任中科院基礎局局長金鐸的支持下有了進展,但建在何處,如何能得到發改委的認同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後來,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得到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支持。
強磁場中心作為新成立的科研單位,當時真的是一無所有,辦公室是租借在研究院綜合樓四層的一半。當時的主要班底是等離子體所老三室的成員直接轉移過來,加上新加入的幾位年輕人,同時返聘了幾位等離子體所剛剛退休的老教授,就這樣老中青結合的班子搭建起來了。
2008年,發改委正式立項,中國科學院下文成立合肥強磁場的領導班子,任命匡光力研究員為總經理,高秉鈞研究員為總工程師,張裕恆院士為首席科學家,邱寧研究員為總經濟師。
中心承建的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於2008年5月開工,2017年9月通過國家驗收,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之後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從而極大地帶動了我國物理、材料、化學、生命科學等諸多學科在強磁場等綜合極端條件下的前沿探索。
自2008年起,在匡光力研究員的帶領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研製團隊經過多年自主創新,打破國際技術壁壘,成功克服關鍵材料國際限制、關鍵技術國內空白等重大難題,在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磁體技術和綜合性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團隊成功研製了創造世界紀錄的系列水冷磁體、國際一流水平的混合磁體及其磁體支撐裝備系統,成功研製了國際唯一的高場掃描隧道顯微系統、國際獨創的組合成像顯微系統,打造出國際領先的強磁場、超高壓、低溫綜合極端實驗條件,在國際上實現了強磁場實驗條件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使我國穩態強磁場科學研究條件躍升至世界一流水平。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提出並實踐了國家大科學裝置「邊建設邊開放」的管理新模式,在輻射帶動發展、集聚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運行期間,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大學等106家用戶單位的1500餘項課題提供了實驗條件,產出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用戶發表論文總數千餘篇,其中SCI八百餘篇、國際頂級期刊及一區論文三百餘篇。
文章整理自:
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8-07/30/c_1123195797.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9282-1098003.html
http://www.kepu.net.cn/gb/moving/201603/t20160308_20105.html
打造國際領先「強磁場」匡光力
你認為一個科研所最需要的是什麼?
歡迎在留言區告訴科島君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或微信手動輸入
「kedaoshenghuo」添加科島君個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