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候任主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唐承薇教授。華西醫院供圖
中新網成都9月14日電 (王鵬)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究團隊12日在中華醫學會2020年消化內鏡學年會上披露,該團隊研發的消化內鏡AI技術目前再上新臺階,涵蓋了內鏡下多病變的實時檢出、病變細微特徵的發現、檢查結果的數據結構化以及內鏡檢查全流程的質量控制,覆蓋了內鏡檢查前端和後端的大部分環節。
在中國,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消化內鏡檢查是相關疾病檢出的主要手段。而內鏡醫生培養周期較長,合格的醫生相對稀缺,制約了消化道疾病的診治水平。消化內鏡人工智慧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將有望改變這一現象。過去幾年來,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候任主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唐承薇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消化內鏡人工智慧技術研發。
據了解,華西醫院於三年前成立「華西-希氏醫學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基於該研發平臺,唐承薇教授團隊於2017年率先研發出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消化內鏡圖像下病變實時識別技術」,同年將該技術完成了設備化的開發,推出國際上第一臺消化內鏡人工智慧設備,備受業界關注。
此次年會上,唐承薇教授作大會報告時,對其團隊在相關方向上的進一步研究情況進行了總結:在過去的三年裡,相關的研究成果通過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完成了近500例的臨床試驗,於今年四月份獲得了藥監部門的審批,作為醫療設備準予進入臨床應用,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獲批的第一臺消化內鏡圖像輔助診斷設備。
唐承薇教授表示,人工智慧技術在消化內鏡領域的應用,絕不局限於某一種或幾種病變的實時檢出,更多的應用將陸續覆蓋消化內鏡檢查的不同環節,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經趨於成熟,二代的產品已經基本定型:新的研究成果涵蓋了內鏡下多病變的實時檢出、病變細微特徵的發現、檢查結果的數據結構化以及內鏡檢查全流程的質量控制,新技術覆蓋了內鏡檢查前端和後端的大部分環節。
唐承薇教授表示,消化內鏡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發工作將是長期的,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未來的路還很漫長,「華西-希氏團隊過去在消化內鏡人工智慧領域率先邁出了一步,現在和未來,我們都不會停下來。這種研究將是長期、持續的,我們本著嚴謹、審慎的態度前進,力爭把研究上的優勢,變成更多的臨床應用優勢和中國製造的優勢。」
據該項目的聯合研發方希氏異構公司介紹,唐承薇教授所提及的相關一代產品,已經在該企業量產,同時二代產品近日也已定型。不同於一代產品,新的產品表現為體系化的多設備的集成,是多個形態產品的集合,可實現對消化內鏡全流程的覆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