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國際首次報導:內鏡下切除巨大食管叢狀纖維粘液瘤

2020-12-04 澎湃新聞

【技術】國際首次報導:內鏡下切除巨大食管叢狀纖維粘液瘤

2020-05-10 0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劉楓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報導內鏡下完整切除巨大食管叢狀纖維粘液瘤,成功為患者解除了病痛。

病例分析

一名56歲男性患者因吞咽困難3個月來到我院就診,行胃鏡檢查發現食管左側壁有一處巨大黏膜下隆起病變,大小約6.0×3.0cm。由於病變位於黏膜下,為了解病變的來源和確切大小,劉楓教授隨後進行了超聲內鏡檢查,發現病變呈低回聲均勻腫塊,來源於食管固有肌層並向腔內突出,邊界清楚。

1

2

3

4

5

6

對於巨大的食管黏膜下腫瘤,外科手術往往是首選治療方法,但是直接手術切除不但對患者創傷較大,併發症高,而且術後生活質量下降。為了儘可能減少對患者的創傷和降低患者的痛苦,劉楓教授深思熟慮後果斷採取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方法進行切除。在食管腔如此狹窄的空間進行複雜、精細的操作,不但需要術者具有非常高的技藝,而且很考驗術者的耐心。劉楓教授熟練地在黏膜下腫瘤近端的食管上段黏膜先打開一個切口,隨後沿著腫瘤的邊緣逐漸剝離,並反覆電凝暴露出的血管,最終將黏膜下腫瘤完整剝離切除並取出,創面非常乾淨幾乎沒有血跡,最後順利封閉了創面,整個過程僅耗時不到40分鐘。患者術後未出現併發症並順利出院。

該病例最終通過病理確診為叢狀纖維粘液瘤,叢狀纖維粘液瘤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良性間質腫瘤,治療方法都是採用外科手術進行切除,本中心採用內鏡下完整切除巨大腫瘤,是國際上的首次報導,目前已在美國胃腸病學會官方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JCR 醫學1 區,IF=10.231)在線發表。近年來,在劉楓教授的帶領下,十院內鏡中心擅長應用STER、POEM、ESD、OTSC閉合等內鏡前沿技術治療食管巨大黏膜下腫瘤、賁門失弛緩、食管早癌和食管氣管瘻等食管疾病。本次病例成功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標誌著十院內鏡中心的食管疾病內鏡治療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本期專家

劉 楓

消化內科副主任、消化內鏡中心主任

擅長:1.複雜膽管結石、膽源性胰腺炎、胰腺癌梗阻性黃疸、慢性胰腺炎的ERCP診療,尤其是困難、胃腸手術後ERCP診療,完成ERCP手術例數超過6000餘例;2.複雜巨大腸道息肉、腺瘤、早期腸癌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各種食管胃不典型增生、早期癌的內鏡下黏膜術;不開腹胃腸道間質瘤、食管胃平滑肌瘤的內鏡下全層切除術以及賁門失遲緩POEM術,完成各種內鏡黏膜下剝離手術1000餘例。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特需),周四下午(專家)

解鎖更多醫院資訊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微信訂閱號 :shdsyydyh

上海十院

微信服務號 :shdsyy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官方網址:

原標題:《【技術】國際首次報導:內鏡下切除巨大食管叢狀纖維粘液瘤》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第四屆中國(中原)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圓滿召開
    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及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病學分會等5家單位和學術團體共同主辦的,是連續六年來四屆「哈爾濱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和三屆「中原NOTES暨內鏡治療技術國際高峰論壇」的延續和拓展。
  • 孫青芳教授帶隊 完成首次內鏡下摘除松果體區腦腫瘤
    據了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腫瘤組在卞留貫教授、孫青芳教授帶隊,在手術室、麻醉科的積極配合下,首次對一例松果體區巨大佔位的患者實施內鏡下腫瘤全切除術。術中採用側俯臥位,增加了術者手術的舒適性,同時避免了半坐位或坐位可能造成的氣顱、氣體栓塞、硬膜外血腫等嚴重的術中併發症,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 中國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臨床應用指南
    因此原指南已不能完全適應目前臨床實際工作需要,就目前為止國內也沒有關於這一技術的指南或共識。2016年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超聲內鏡學組的多名專家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循證醫學證據及參考ESGE的指南共同制定了本指南。在這次發布的指南中包括了EUS-FNA從術前準備到標本處理以及臨床應用範圍等多方面內容,特別是其中還涉及了可提高細針穿刺準確率的許多相關技術。
  • 名院周報 | 多項科技突破晃眼睛|名院|周報|科技|內鏡|教授|內科|...
    ⊙ 武漢協和醫院:在《Gastroenterology》上刊文闡釋人工智慧在小腸疾病診斷領域突破性進展日前,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消化內鏡研究團隊」成果在國際消化領域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影響因子19.233,RANK=1)上發表,這標誌著人工智慧在小腸疾病診斷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在內鏡下成功摘除松果體區腦瘤
    首次對一例松果體區巨大佔位的患者實施內鏡下腫瘤全切除術。儘管目前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已使大多松果體區病變得到有效地治療,但開顱手術對腦組織、腦血管的牽拉損傷仍難以避免,手術全切除腫瘤仍是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巨大挑戰。  據悉,神經內鏡具有損傷小,對腦組織牽拉少,縮短手術時間等優點,因此已被廣泛用於顱內多種病變的手術治療。
  • 一文看懂:所有食管疾病的病理報告
    經過檢查後,醫生會通過內鏡取食管活檢,病理醫生會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情況。然後出具一份報告,對每一個活檢樣本進行診斷。病理報告中的信息對於後續的診療都很重要。 二、癌前病變 1.食道炎症: 很多食道與胃疾患常並發食道炎症。在食道癌高發區,食道炎症比例較高,且食道為症、食道上皮增生與食道癌的發病率成正相關。
  • 脊柱內鏡單側雙通道(PBED)技術治療腰椎管狹窄
    近年來,脊柱內鏡技術已被廣泛用於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術治療。圖:椎間孔鏡技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內鏡手術具有保留椎旁肌、減少失血量、促進術後早期恢復等優勢。一些研究已經顯示出內鏡下手術治療腰椎管狹窄具有明確的優勢。
  • 科普知識丨巴雷特食管,和武器同名的它,真那麼可怕嗎?
    巴雷特食管知多少巴雷特食管在1950年,被英國人Norman Barrett首次提出,故得以命名,其特徵是食管下端正常的鱗狀上皮被不正常的柱狀上皮所覆蓋,伴有或不伴有腸化生,最終可演變至食管腺癌,其中伴有腸上皮化生者屬於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至於不伴有腸化生者是否屬於癌前病變,目前仍有爭議。
  • 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
    操作醫師均為長期從事食管胃靜脈曲張內鏡下治療的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高年資醫師,個人獨立操作止血病例總數均≥500例,止血成功率均>90%。胃鏡下靜脈曲張分期採用LDRf分型標準,其中L為位置(location)、D為直徑(diameter)、Rf為危險因素(risk factor)。
  • 經鼻蝶神經內鏡手術 治癒鞍區巨大垂體瘤卒中
    點擊查看 1月29日,西安市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張世榮主任團隊在手術室和麻醉科的積極配合下,完成一例神經內鏡下經鼻蝶鞍區巨大垂體瘤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後恢復良好。41歲的王女士,因「突發頭痛伴噁心嘔吐8小時」到被120送到西安市第三醫院就診。
  • 胃病「怕」一種水,你若愛喝,腸胃好了,胃食管反流也沒影了
    確診Barrett食管,沒有必要那麼恐慌,只要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長期維持治療,定期複查胃鏡即可。目前,預防Barrett食管不良病變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加強隨訪,如果發現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不良病變應及時切除。什麼是胃食管反流病?
  • 黑龍江省醫院神經內鏡下成功完成脊索瘤切除術
    近日,一名少見的脊索瘤患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屬黑龍江省醫院接受了神經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在北京天壇醫院專家的合作下,該院神經外一科張蓬海醫生熟練運用神經內鏡,經鼻腔入路,成功將患者位於鞍區的3*4*4釐米大脊索瘤完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僅歷時一個半小時,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 早癌診斷基礎 | 食管黏膜層微血管結構表現
    早期食管癌篩查主要手段為內鏡檢查。利用前沿光學技術對食管黏膜層表面的可疑病灶進行放大觀察。主要觀察微血管形態的細微變化,從而判斷是否存在腫瘤性改變。白光發現為第一步驟(因國內操作習慣)普通白光內鏡:食管黏膜病灶可表現為紅區、糜爛灶、斑塊、結節、黏膜粗糙、局部黏膜上皮增厚。內鏡醫師應提高對上述特徵的認識,注意觀察黏膜的細微變化,鎖定可疑區域是開展後續精查的基礎。
  • 哈醫大四院神經內鏡技術治療泌乳素腺瘤實現生物學指標治癒
    最終通過神經內鏡抵鏡多角度觀察,在辨認和保留正常垂體情況下完整切除腫瘤組織,十分完好。王宏偉教授團隊討論後,為病人制定了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治療方案,術中證實腫瘤伴有卒中,通過神經內鏡抵鏡多角度觀察,在辨認和保留正常垂體情況下完整切除腫瘤組織,鞍內正常結構沒有受到任何破壞,十分完好。
  • 胃鏡、腸鏡、鼻鏡……一文讀懂內鏡檢查
    原創 健康科普 京醫通在疾病的檢查方法中,內鏡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包括胃鏡、腸鏡、鼻鏡、支氣管鏡等。那麼,什麼是內鏡?做內鏡痛不痛?今天我們請胸科醫院的專家,來給大家講一講檢查中的內鏡!
  • 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要點)
    轉移的風險取決於一些內鏡和組織學特徵。一些惡性息肉可以通過內鏡處理,因為殘留在腸壁和/或鄰近淋巴結的癌症風險非常低。其他被內鏡切除的惡性息肉最好是手術切除,因為單純內鏡切除伴隨有很高的殘留癌和/或淋巴結轉移的風險。本文的目的是指導內鏡醫師如何評估內鏡下與癌相關的病變,討論這些因素如何指導內鏡治療,並概述在惡性息肉經內鏡切除後是否建議手術治療的因素。
  • 纖維內鏡的原理性能及類型
    3.光學系統原理將玻璃纖維導光束裝置上直角屋脊梭鏡,成像物鏡或目鏡即構成纖維內鏡的光學系統。外界的成像光線通過以上各部分的一系列光學反射,在目鏡上可看到清晰的物體像。如目鏡可以進行屈光調節,使視野清晰;鏡頭的方向可以向上、下、左、右地隨意調節,以擴大視野範圍,基本上消除了盲區;有送氣送水孔,可以給氣給水;通過吸引孔可以吸取腔內液體或氣體,使視野更清晰;還可以進行活檢及照像。採用冷光源照明,對黏膜不致引起燒傷。纖維內鏡圖像真實而清晰,細小病灶也能被發現,且病人痛苦小較安全,是目前診斷胃腸等疾患的重要器械之一。
  •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內鏡經鼻手術依賴著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除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與長柄磨鑽外,也融入神經導航,同時聯合都卜勒微探頭確定硬膜下結構是否為大血管,為精確切除病變,減少誤傷神經、血管等奠定基礎。現代技術進步,已明顯改善以往內鏡景深不足的缺點,三維可視化內鏡的出現和應用,糾正內鏡下圖像的魚眼效應,為顱底病變的手術治療帶來飛躍式進步。
  • NGS「慘敗」,第三代測序首次成功診斷罕見病!
    第三代測序技術的顯著特徵就是讀長比二代測序更長。近日,科學家們首次利用第三代測序技術成功確定了二代測序未能檢測到的致病性大片段缺失突變,最終確診了一種罕見遺傳病。相關結論發表在BioRxiv上。  他患有疑難雜症,二代測序診斷無果  這名患者為西班牙裔男性,無併發症足月妊娠,出生前10天由於心臟和呼吸問題住院。7歲之前身體保持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