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15日電(記者朱旭東)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醫療服務模式的轉化,我國介入醫學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記者從15日在南京召開的2018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年會上獲悉,我國介入醫學已形成多學科融合發展的「大介入」格局。
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成立於2014年,標誌著介入醫學由技術向學科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我國一萬多名介入醫師依法行醫、權益維護、學科建設等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
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會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表示,近年來,全國各地介入技術開展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除了傳統的介入科外,消化內鏡、神經、急診、超聲等多學科、多類別、多領域介入技術發展迅猛,為廣大患者帶來了一系列先進的介入微創治療新方法。
例如:消化內鏡介入技術應用於臨床,已經形成了涵蓋超聲內鏡(EUS)介入、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食管胃靜脈曲張內鏡治療(EVL、EIS)及經血管介入治療、小腸鏡介入治療、智能膠囊內鏡以及經自然腔道內鏡手術(NOTES)的全方位介入技術體系。消化內鏡專家大膽創新、積極引導開展了「內鏡下胃腸吻合術」「內鏡下膽囊取石術」等新技術,逐漸確立了消化內鏡介入「由表及裡」「由內而外」「由宏觀到微觀」「由人工到人工智慧」的發展模式,原先許多需要外科手術的病症,如今在內鏡介入下得到了微創治療。
江蘇省人民醫院施海彬教授介紹說,目前介入治療已經在腫瘤、外周血管、大血管、消化道疾病、神經系統、非血管等數百種疾病的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介入治療範圍可以說是「從頭到腳」,並且已經成為部分疾病治療的首選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