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呼吸內鏡介入治療技術是現代介入肺臟醫學(IP)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美國胸科學會(AST)將其定義為是一門針對呼吸系統疾病侵入性診斷和治療操作的不斷創新、持續發展的醫學科學和藝術。
想要掌握這一門科學,除了要掌握常規的呼吸病學的知識和訓練之外,還需要更多專門的訓練和更專業的判斷。當然,作為一名合格的內鏡醫生,不了解呼吸內鏡介入治療的起源與發展又怎麼能行?
早在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希波克拉底就曾建議應用一根管子插入喉部來治療窒息的患者,開創了呼吸內鏡技術的歷史。
1853年,狄斯奧米克斯發明了一套光源系統,並第一次引用「內鏡」這個詞來描述觀察腔內器官的儀器。1981年羅森海姆首次將帶有光源的金屬管插入器官,開創了器官內鏡時代。
1887年,德國耳鼻喉科醫生弗萊堡、古斯塔夫·凱倫實施了世界上第一臺硬質氣管鏡術。1897年凱倫第一次用硬質食管鏡從氣管鏡內取出骨性異物,標誌著氣管鏡介入治療時代的開始,成為「支氣管鏡技術之父」。
1962年,日本學者shigeto ikada 首次將光導玻璃纖維引入硬質氣管鏡,並於1964年發明了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鏡成為氣道疾病診治的重要工具。
至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上呼吸內鏡相關技術出現「井噴」現象,氣管鏡介入治療空前繁榮,相繼發明了彩色視頻攝像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技術、經細支氣管鏡針吸活檢等,並逐步由原先的顯微鏡發展到現在的電子鏡,圖像更加清晰、穩定,且由單一的支氣管鏡發展到胸腔鏡、縱膈鏡,硬質支氣管鏡也發展為電視輔助的圖像系統,在插鞘管的末端有著各種操作孔,便於連接呼吸機和進行各種操作,被稱為「通氣支氣管鏡」,同時也完善了操作配件。
呼吸內鏡介入治療新進展:
1、器官-支氣管鏡應用範圍在擴大。
既往氣管支氣管鏡主要用於中央型氣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現在由於超聲技術和導航技術的發展,亦可用於周圍型肺部病變的診治,如在導航下氣管鏡可完成周圍型肺癌的熱消融 、冷凍及粒子植入等操作。難治性支氣管哮喘的熱成形技術、阻塞性肺氣腫/肺大皰的內科肺減容治療,使氣管鏡在慢性肺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麻醉科的配合和硬質鏡的應用,挽救了許多危重症的患者。
既往嚴重呼吸衰竭和大咯血的患者,是氣管鏡檢查的禁忌症,但麻醉科的配合和硬質鏡的應用,使很多無法行氣管插管、高位氣道狹窄、嚴重氣道堵塞的患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
3、多種技術的整合應用,使氣管鏡的療效不斷提高。
由於中央型氣道新的八分區方法和病變分型方法的實施,使病變的定位、定性更加準確,能更加合理地整合各種方法,序貫或同時應用,大大提高了療效。如冷/熱消融、硬質鏡鏟切、電圈套器套扎等可快速清除氣道內腫瘤,不必首選內支架置入,可避免許多併發症。硬質鏡下放置分叉支架,快且準。根據氣道瘻的部位,選用合適形狀的支架,可明顯提高療效。
4、氣管鏡的應用,使多種良性氣道腫瘤避免了手術,達到治癒效果。球囊導管擴張聯合凍融技術,也使複雜的良性纖維性狹窄達到了治癒的目的。
5、氣管鏡下的凍取技術和內科胸腔鏡的肺活檢技術,也使瀰漫性肺疾病的診斷不再困難。
6、「雜交技術」的應用,拓寬了治療指徵,提高了療效。
氣管鏡和胸腔鏡的聯合應用,大大提高了支氣管殘端瘻的封堵效果和周圍型肺部病變的診療效果。氣管鏡和影像引導下的經皮穿刺消融、血管介入和放/化療粒子植入,明顯提高了中央型肺癌的療效。
7、新技術的發展可使用呼吸內鏡的介入治療更準確、可靠。如螢光支氣管鏡的精確顯像、超聲內鏡和導航技術的精準定位、光學相干斷層成像對氣道黏膜活體組織進行高解析度斷層成像、內鏡形狀的圖像化技術(不用X線即可顯示氣管鏡在肺內的位置)及肺部低頻超聲技術的應用等,有著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王洪武.2017.複雜疾病呼吸內鏡介入治療臨床思維及實例分析.北京:科學出版社
徐作軍,徐凱峰,王孟昭.2008.肺臟介入醫學.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