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循環腫瘤細胞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應用價值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解放軍第三零七醫院  楊紹興 湯傳昊 王紅 秦海峰 李曉燕 李儉傑 王偉霞 高紅軍



復發轉移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生物學特性之一,目前認為腫瘤復發源於微轉移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肺癌患者儘管已行手術及化放療,但是在骨髓、淋巴結及外周血的各個部位仍可能存在MRD,並且最終引起轉移,存在於骨髓的微轉移灶稱為脫落腫瘤細胞(disseminated tumor cells,DTCs),而存在於外周血中的腫瘤細胞即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ur cells,CTCs)。CTCs與腫瘤血行轉移密切相關,對其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應用價值的探索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1869年,澳大利亞醫生Thomas Ashworth在一名轉移瘤患者中第一次發現了CTCs,認為這些細胞是從原發腫瘤上脫落,穿過大部分的循環系統,進入到外周血系統,大概每克腫瘤組織每日向外周血釋放1×10^6個CTCs。1889年英國病理學家Paget提出了著名的「種子和土壤」假說(seed and soil hypothesis)。該假說強調腫瘤細胞和靶組織兩個導致腫瘤轉移的重要因素,認為器官微環境(「土壤」)可影響特定腫瘤細胞(「種子」)的種植、侵襲、存活、生長,腫瘤轉移早期常呈現特異臟器親合性。其中,CTCs即是該假說中的「種子」,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學說成功地闡釋了癌症復發和轉移的機理。臨床研究顯示,CTCs在腫瘤的診斷、療效監測、預後評估及個體化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CTCs生物學特性


腫瘤細胞侵入血管或者淋巴管,通過循環系統在遠處器官種植,並增殖形成轉移灶,CTCs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誘導轉移瘤形成的角色,並保留與原發腫瘤相似的抗原和/遺傳特性。對CTCs的檢測分析可以幫助了解原發腫瘤的組織學特徵,並且加深對腫瘤轉移過程的理解。浸潤和轉移是腫瘤惡化的標誌。通常上皮細胞與細胞外基質及上皮細胞之間分別通過鈣連接蛋白和整合蛋白緊密相連,再通過細胞角蛋白和膠原蛋白加強這種連接。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上皮細胞相互間緊密連接而穩定。相反,間葉細胞如白細胞或成纖維細胞,它們之間缺乏上述特性而不穩定。在腫瘤的浸潤和轉移過程中,腫瘤細胞缺少了正常情況下細胞間的相互作用,表現出更多的間葉表型特徵,即存在上皮-間葉轉換(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 過程,使其更容易侵入血管內皮而進入血循環。腫瘤細胞自原發腫瘤脫落進入血循環需要經歷EMT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上皮腫瘤細胞獲得更強的遷移能力並上調多種可降解細胞外基質的蛋白酶,從而更具有侵襲性並且侵入到血循環中成為CTCs。


由於EMT過程的存在,使得許多CTCs可以同時表達上皮組織和間葉組織標誌物或不表達上皮組織標誌物,這對一些檢測CTCs的方法影響較大。目前很多方法都是利用CTCs上皮表達的標誌物(如EpCAM、CK等),但是由於EMT的存在,使得這些通過上皮組織表達的標誌物檢測得到CTCs的結果可能會偏低。


2  CTCs臨床應用價值


患者復發轉移與MRD、DTCs相關,現在的影像學技術還不能幫助檢測出MRD和DTCs是否存在。骨髓是腫瘤遠處轉移的常見部位,通過骨髓穿刺可以檢測DTCs。但是,骨髓穿刺創傷大且不易反覆獲取標本動態監測患者病情。外周血容易獲取、無創、可反覆獲取,內含的CTCs可攜帶有與起源腫瘤細胞相同的分子學特點。外周血CTCs在患者疾病診斷、疾病監測、預後復發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臨床診斷與分期


腫瘤診斷和分期最主要依據影像學和病理學的檢查結果,血液系統是腫瘤轉移的重要途徑,是否發生遠處轉移是判斷臨床分期的標準之一。研究結果表明,CTCs與腫瘤分期密切相關,對腫瘤診斷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2)療效監測


隨著腫瘤治療方法的增多,多種新輔助療法的應用及實體腫瘤治療理念的革新,傳統的監測腫瘤治療反應的方法越來越不適用於臨床工作。研究表明,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動態監測CTCs數目變化,能夠準確預測腫瘤治療效果、腫瘤是否進展以及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


(3)預後評估


眾多的研究顯示CTCs監測數值越高,提示患者預後較差。Chi Wu等認為CTCs≥2個/7.5mL組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較CTCs<2個/7.5mL組的生存期更短。在轉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系統治療之前,每7.5mL血液中CTCs計數超過5個,提示更短的無進展生存時間和總生存期。更有研究對比了傳統影像學方法與CTCs計數監測在對判斷腫瘤預後方面的意義,結果表明CTCs計數可以更早地反映疾病狀態及判斷疾病預後。


(4)個體化治療


臨床治療腫瘤的策略已經從基於腫瘤大小、病理分級、淋巴結與遠處轉移、患者一般狀況及腫瘤發展趨勢等因素的綜合治療,發展到基於腫瘤驅動基因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隨著對 CTCs 研究的深入,眾多學者發現檢測 CTCs 有助於建立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通過外周血富集分離CTCs,分析CTCs分子表觀遺傳學特徵,檢測CTCs基因表達/突變,找到藥物敏感靶點與耐藥位點,以期進一步指導個體化治療。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循環腫瘤細胞(CTC)分離技術概述
    ,並首次提出了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 )的概念。1976年,Nowell將CTC的定義修正為:來源於原發腫瘤或轉移腫瘤,獲得脫離基底膜的能力併入侵通過組織基質進入血管的腫瘤細胞。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開始意識到CTC的重要性並對其臨床意義進行研究。2000年以後,CTC日益成為臨床上液態活檢標誌物的研究熱點,並在臨床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 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畸胎瘤、神經母細胞等多見,與成人縱隔腫瘤好發種類不盡相同。既往對縱隔病變的診斷主要依賴放射學檢查,如X線、CT、MRI等,超聲在縱隔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因受骨性胸廓及充氣肺組織的影響,有一定限制。隨著超聲新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在縱隔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日益受到臨床重視。本文就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
  • 循環腫瘤細胞富集和檢測研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戴海明、聶金福團隊,在循環腫瘤細胞(CTC,Circulating TumorCTC是存在於外周血中的各類腫瘤細胞的統稱。因自發或診療操作從實體腫瘤病灶(原發灶、轉移灶)脫落,大部分CTC在進入外周血後發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數能夠逃逸並錨著發展成為轉移灶,增加惡性腫瘤患者死亡風險。相較於傳統的組織活檢,CTC檢測具有操作簡便、創傷性小、患者痛苦小和可重複性強等優勢,可實時、動態地反映患者的疾病進程及治療狀況,相比於單一部位的組織活檢,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TMB專家共識發布|腫瘤突變負荷檢測及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
    專家共識一:TMB 一般是指特定區域內體細胞非同義突變的個數TMB 評估受樣本質量和數量、檢測基因組大小、生信分析方法等多種因素影響,臨床應用前應了解TMB 的適用範圍。不同檢測方法獲得的TMB 應進行系統評估,判斷是否具有可比性。TMB 數值可反映腫瘤內產生腫瘤新抗原的潛力,與DNA 修復缺陷密切相關,在多種腫瘤中dMMR和MSI-H 患者具有較高的TMB。
  • 發現早期腫瘤、判斷預後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
    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近年,結直腸癌(CRC)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癌症。隨著手術、放化療及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的應用, CRC患者的預後得到有效改善,其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已分別達到65%與58%。
  • 科學家利用循環腫瘤細胞成功構建前列腺癌PDX動物模型
    2015年11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源異種移植模型(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 model)在癌症研究領域越來越流行,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人源異種移植模型主要用於臨床前藥物評估,生物標記物鑑定,生物學機制研究以及幫助制定個體化藥物使用策略等方面
  • 關於CTC的介紹和臨床應用
    點擊查看 1.什麼是CTC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是指自發或因診療操作由實體瘤或轉移灶釋放進入外周血循環的腫瘤細胞,是惡性腫瘤患者出現術後復發和遠處轉移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 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及檢測技術進展
    在過去的一年中,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和檢測市場飛速增長,多個公司將此類技術推向臨床並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此同時,一大批新興公司憑藉其獨有技術從科研機構中脫穎而出,開啟了循環腫瘤細胞捕獲和檢測的商業化之路。
  • Liquid Biopsy液體活檢點名:CTC 循環腫瘤細胞,ctDNA 循環腫瘤DNA...
    這些士兵會搭乘血液系統或淋巴系統去往身體各處,搭乘血液快線的脫落腫瘤細胞就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TC, Circulating Tumor Cells),在到達適宜的目標時他們又會變成惡性繁殖的機器(間質上皮轉化,MET),建立新的邪惡堡壘。這就是腫瘤的血行轉移,從原發部位形成繼發性腫瘤。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當最初檢測到腫瘤病變時,需要將其與非腫瘤的相似病變區分開來,並根據其預測的臨床過程和生物侵襲性進行分類,以優化治療的類型和強度。CT和MRI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對體內病變的偶然檢測,其臨床意義尚不清楚,然後啟動了一系列觀察,進一步測試或經驗幹預。通過包括通過手術進行細胞減滅,通過放療引發腫瘤損傷的直接和間接機制以及藥物療法在內的治療,癌症可以適應施加,發展和復發的壓力。
  • 微藻,腫瘤細胞新剋星 浙大二院在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螺旋藻餅乾、小球藻保健品、微藻生物燃料……微藻,是一種自然界中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微生物,在食品、保健品、生物燃料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現在,微藻還多了一項新的用途——「種」在腫瘤細胞裡治療癌症。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團隊與孫毅團隊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體內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 深度|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方法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研究技術的進步和CTC臨床應用價值凸顯,許多研究機構和研發團隊都在推出不同的CTC檢測技術。一 CTC富集方法的分類和原理人體循環系統中CTC的含量極低,腫瘤轉移患者每毫升全血中僅有1~10個CTC,因此要實現CTC的檢測對其進行分選富集是一個關鍵的步驟。CTC分選富集效果的優劣將會直接影響其後續的檢測效果,因此高純度、高靈敏性(不丟失CTC)、快速、高細胞活性的CTC分選富集是CTC臨床應用的重點和難點。
  • 循環腫瘤細胞(CTC)為結直腸癌肝轉移預後因素
    (CTC)及外周血播散腫瘤細胞(DTC)的預後及預測價值。目前在臨床條件下進行的CTC/DTC評價數據不多,此外極少有研究將CTC及DTC狀態作為CRLM手術治療的篩選標準。本研究針對轉診至一家三級肝膽胰外科中心接受CRLM手段治療的患者,旨在評價CTC及DTC檢測結果在可手術切除與否及患者生存方面的預後及預測價值。
  • 間充質幹細胞 最具臨床應用潛能的幹細胞
    目前,科學家致力於發現和製造一種無倫理學限制、無免疫排斥、對供受者無損害、取材方便、純度高而又保持生物特性的幹細胞,以滿足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的需要。間充質幹細胞就是備受關注的一個成體幹細胞群體。 1976年,Freidenstein首次發現在骨髓裡存在一群不純一的細胞群體,這種細胞在體外培養時貼壁生長,形態和成纖維細胞相似,呈克隆性增殖,並提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概念。經過近幾年深入和廣泛的研究,人類對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來源、誘導分化、前期臨床應用等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糖代謝重編制在腫瘤領域的研究及臨床應用
    尤其是近幾年來代謝重編程在癌細胞研究的優勢突顯出來被廣泛應用,推動了整個腫瘤領域研究的發展。2000年以後,隨著代謝組學概念的提出、研究方法的完善、以及該技術在疾病的早期/無創診斷與發病機理研究中的廣泛應用,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代謝重編程在疾病發生發展中也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將代謝組學、13C標記代謝物的代謝流分析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結合,已成為推進疾病代謝研究進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 《高通量測序技術臨床規範化應用北京專家共識(第一版腫瘤部分)》
    前期,北京市臨床檢驗中心、北京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北京市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牽頭制定了《高通量測序技術臨床檢測規範化應用北京專家共識(第一版通用部分)》(以下簡稱"通用共識")[3]。實體腫瘤體細胞基因突變NGS檢測中,低頻突變、腫瘤異質性、樣本種類多樣、樣本質量差別較大等均給實驗室檢測帶來了挑戰,因此其在方法建立、分析前、中、後質量控制等方面均有其特殊之處。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1 NK細胞的基礎生物學 對不同腫瘤類型的多項研究表明,當腫瘤內NKG2D激活的NK細胞相對於外周血中的比例較高時,對轉移有積極的預後價值和風險預測。 腫瘤細胞逃避NK細胞免疫監視的一種方法是,將NK細胞與KIR受體結合後識別為自身的MHCⅠ類分子表達。其他的腫瘤逃逸方式也被描述,包括通過PD-1與PD-L1的相互作用來抑制免疫反應,類似於T細胞抑制。
  • 環狀RNA臨床潛力可期,有助腫瘤患者耐藥難題
    、選擇性治療壓力、免疫系統特性和腫瘤微環境等不同特徵決定了抗腫瘤耐藥的生物學行為。圖2 在癌症中具有明確機制、生物學功能和臨床意義的代表性環狀RNA潛在診斷價值丨環狀RNA與抗癌耐藥密切相關研究發現,環狀RNA可以調節癌症的多種生物學功能,如增殖、轉移和血管生成等,具有重要的腫瘤相關臨床意義。
  • 臨床綜述:不容小視的腫瘤細胞能量代謝
    在缺氧環境下,腫瘤細胞選擇開啟糖酵解代謝並上調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達,最終促進腫瘤的發生和轉移。很明顯,一個基於ATP來源而非氧化磷酸化的惡性循環最終形成了。有趣的是,有些腫瘤處於常氧狀態仍可能選擇糖酵解代謝以便獲得更多的能量通貨ATP,這在某種程度上觸發一種惡性腫瘤表型。
  •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方法 - 體外診斷專區 - 生物谷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研究技術的進步和CTC臨床應用價值凸顯,許多研究機構和研發團隊都在推出不同的CTC檢測技術一、CTC富集方法的分類和原理人體循環系統中CTC的含量極低,腫瘤轉移患者每毫升全血中僅有1~10個CTC,因此要實現CTC的檢測對其進行分選富集是一個關鍵的步驟。CTC分選富集效果的優劣將會直接影響其後續的檢測效果,因此高純度、高靈敏性(不丟失CTC)、快速、高細胞活性的CTC分選富集是CTC臨床應用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