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腫瘤細胞新剋星 浙大二院在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2021-01-19 浙江日報

螺旋藻餅乾、小球藻保健品、微藻生物燃料……微藻,是一種自然界中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微生物,在食品、保健品、生物燃料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現在,微藻還多了一項新的用途——「種」在腫瘤細胞裡治療癌症。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團隊與孫毅團隊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體內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微藻介導的光合作用在腫瘤原位產生氧氣,可改善腫瘤的低氧環境,提升腫瘤放射治療效果。相關論文於5月20日發表在《科學》雜誌旗下的綜合性期刊《科學進展》上,並被該期刊選為「高光圖片」。

缺氧

腫瘤細胞肆虐的幫兇

光照下的工程化微藻改善腫瘤乏氧微環境。

腫瘤包括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後者便是我們常說的癌症。目前,癌症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是利用放射線治療腫瘤的一種局部治療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是當前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參與了約70%腫瘤的臨床治療,如肺癌、鼻咽癌、腸癌等。

當缺氧時,健康細胞生長會受到抑制,但令人驚奇的是,缺氧卻是90%實體瘤中廣泛存在的一個特徵。絕大多數的癌症,其腫瘤細胞向外擴張過程中,氧消耗量會超過周圍的血液供應,中心區域的細胞處於乏氧狀態。這些細胞雖然缺氧,但不會死去,而是呈現一種「冬眠」狀態。

此時,放射治療對腫瘤發起猛攻,利用放射線殺死了腫瘤外圍的一大圈細胞,但對中間「冬眠」的乏氧細胞卻沒什麼殺傷力。這是由於乏氧細胞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降低了腫瘤的放射敏感性,增加了對放射化療的抗拒性。乏氧細胞平時生長非常緩慢,由於外圍細胞的凋亡,它反而重獲氧氣,開始復甦並生長,並且比之前的細胞更頑強。

如此肆虐的乏氧細胞,成為腫瘤復發、侵襲、轉移的重要原因,改善腫瘤乏氧區域的氧合濃度成為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多年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嘗試解決的方法也越來越多。

周民團隊一直在關注腫瘤治療方面的研究,他介紹,目前臨床上對乏氧腫瘤治療多採取高壓氧法,就是將患者置於高壓氧艙內呼吸高濃度氧或者純氧進行治療。然而,高壓氧治療並不能為接受治療的腫瘤部位靶向供氧,吸氧過多還會對身體其他器官造成氧中毒、氣壓傷、減壓病等多種副作用,治療方案不合理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還有專家嘗試將化療藥物通過納米機器人靶向輸送至腫瘤組織,在乏氧區域生產氧氣,增強放射治療功效。這種方法的缺點,一是靶向輸送效率不高,二是藥物毒性大,代謝慢,在肝臟、脾臟和腎臟等器官中堆積時可能引起中毒等副作用,三是成本高,難以量產。

那麼,有沒有一種安全無毒、治療效果好,且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的新方法呢?周民團隊一直在尋找答案。2016年底,他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

微藻

「種」在細胞裡的「超級制氧機」

紅細胞膜工程化前後小球藻形貌。

微藻是一種在顯微鏡下才能辨別其形態的微小藻類群體,它並不是一種藻,而是一個總稱,包括藍藻門、綠藻門、金藻門和紅藻門4個藻門,我們經常聽說的螺旋藻、小球藻等就屬於微藻。

微藻在陸地和海洋都有廣泛分布,可直接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簡單營養物質快速生長,營養豐富,油脂量高,光合利用度高。

「我們選擇了最常見的小球藻做實驗,通常情況下肉眼看不見單個小球藻,需藉助顯微鏡。」周民說,2016年底的一次校內跨學科交流中,浙江大學農學院的專家學者提及該院正在養殖的微藻,可以提取裡面的物質做成營養品、保健品、護膚品等。當說到微藻具有超強的光合作用時,他忽然想到,是否可以利用微藻這臺「超級制氧機」生產氧氣,調節腫瘤乏氧區域呢?

周民團隊和孫毅團隊隨即進行了動物實驗,將小球藻進行工程化改造後,經尾靜脈注射進被移植了腫瘤的小鼠體內,保持紅光照射,兩小時後進行X射線放療。實驗結果和預料的一樣:在光照下,微藻在腫瘤乏氧區域產生氧氣,顯著改善了腫瘤的乏氧環境,放射治療功效明顯提升。

同時,在經過X射線放射治療後,小球藻內部的葉綠素被釋放出來,在雷射(光動力治療方法)激發下產生活性氧,藉助光敏作用,提高放療治療效率。最後,工程化的小球藻,包括葉綠素等,通過肝腎代謝,快速有效排出體外。

微藻是如何通過工程化改造後「種」到腫瘤乏氧區域呢?專家們的方法是:為這個看不見的微藻「穿」上了紅細胞膜「外套」。

每個人身上都有紅細胞,它可以在人體內自由穿行,但微藻不行。免疫系統是人體內天然的防禦屏障,能夠識別外源入侵物,如病毒和細菌、微小生物等,執行免疫清除任務,保障人體正常運轉。微藻要想「騙」過免疫系統進入人體,就得通過包裹紅細胞膜的方法「偽裝」成紅細胞。

周民團隊將紅細胞內部抽乾,留下細胞膜「外套」,鋪在特製儀器的「篩子」上,小球藻在水壓的作用下從「篩子」一端高速穿過,從另一端出來時表面就包裹上了紅細胞膜。「偽裝」成功的小球藻能夠顯著降低免疫細胞的免疫吞噬和巨噬細胞的清除作用,進入人體後隨著血液循環系統流至全身各個部位。

腫瘤在體內,光線在體外,微藻怎麼照到光呢?周民介紹說,對於乳腺腫瘤,局部體外照光即可滿足微藻對光的需求。對於其他腫瘤,比如腸癌、肝癌,可以通過超聲引導或者DSA影像引導介入方法把光纖送至腫瘤區域。

實驗中,研究團隊採用螢光成像方式,可以動態觀測到小球藻在腫瘤部位的攝取量,進而選擇最佳放療時間;採用光聲影像,對小球藻在腫瘤組織的血氧含量的動態變化進行觀察,實現了腫瘤乏氧區域的實時、動態監測;同時,小球藻中葉綠素具有的螢光特性,可實現動態螢光成像功能。

安全

未來應用場景豐富

腫瘤組織(紅色)中的工程化微藻(綠色)。

安全性,往往是研發一項新技術最先考慮的事情,其次,才是有效性。微藻「種」進腫瘤細胞的安全性如何呢?

「工程化的微藻沒有繁殖能力,不會生長,也沒有毒性,它們會在體內自行降解,並被排出體外。」周民說,微藻已在生物燃料、食品、保健品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研究團隊考察了其短期毒理性能,沒有發現有明顯毒性及免疫誘導作用。下一步,他們將聯合浙大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探尋此治療體系的體內耐受劑量、長期毒性,以及遺傳毒性等系統性研究。

周民介紹,此項研究成果的優勢是,小球藻為無明顯毒副作用的天然活性生物,原料純天然,具有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可規模化生產的前景,且製造成本極低,可以大量生產。比如,購買一瓶500mL的小球藻液只需要200元,其中大約有20億個小球藻。經過估算,100元的原料可以應用於上百名病人的劑量。

目前,該項研究已完成小動物實驗,準備進入大動物實驗階段,同時,已在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安全性試驗。周民表示,該項目開展臨床試驗前,還需通過國家藥監局等部門的嚴格審批,進行毒性和有效性等全面系統的研究,提供大量有效資料給相關部門,最後才能應用於臨床。

「我們已與浙大二院腫瘤外科、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開展合作,前期會先集中精力開展胃癌和腸癌方面的臨床轉化推動,我們期望通過多方面努力,儘快開展臨床試驗。如果順利的話,有需求的患者有望4至5年後享受到這項科研成果。」周民說。

在談及該項研究未來的應用場景時,周民表示,除了用於癌症治療以外,未來,與細胞缺氧相關的疾病也都可以展開研究與應用。比如腦梗,部分腦組織缺氧導致的腦梗死有一段黃金搶救時間,在幾個小時之內如果能夠繼續為腦組織提供足夠的養分,腦梗是有可能恢復的,心梗也是同樣的道理。

據了解,浙大多家附屬醫院有較強的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實力,並對臨床轉化具有強烈的合作願望和支持力度,研究團隊對此項目的臨床轉化較有信心。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浙江大學眼科中心、惡性腫瘤預警與幹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等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浙大專家把螺旋藻製成微納機器人 以光合作用治療腫瘤
    浙江大學科學家日前研製出的這款有機和無機相結合的微納機器人,提供了生物雜化材料體內應用的新前景。相關論文刊發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並被遴選為當期封面。微納機器人是一種尺度介於微納米級別,可以對微納空間進行精細操作的機器人。
  • 親歷者詳述武警二院做癌症免疫治療全過程
    根據檢索,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的宣傳資料是這樣描述生物免疫治療技術的:「2009年,北京武警二院生物中心與美國坦普大學、史丹福大學合作,整體引進用於生物治療的全套技術,組建腫瘤生物中心,成為國內首家專業性腫瘤生物治療醫院。2013年,武警二院在原有的DC-CIK技術上,發展升級為多細胞生物治療。」
  • 更精確、副作用更小,蘭大二院完成省內首例光動力治療腫瘤術
    每日甘肅網12月5日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秦娜)記者從蘭大二院獲悉,日前,蘭大二院腫瘤中心主任陳昊醫師團隊為3名癌症化療患者行光動力治療,這是我省首例光動力治療腫瘤患者案例。
  •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腦膠質瘤被認為是世界神經外治療中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以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但復發率接近100%,五年生存率不足10%。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揭示腫瘤細胞多階段複製
    12月2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Hickson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沈華浩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Replication stress activates DNA repair synthesis in mitosis」,闡述了有絲分裂期的核酸複製,首次發現腫瘤細胞在細胞分裂的多個階段都存在DNA複製行為,並指出這是腫瘤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關鍵
  • 免疫細胞在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治療中發揮什麼作用?
    尤其是近年來, 科學家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1],2018年美國科學家James P. Allison(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本庶佑)有關腫瘤免疫療法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近年來,免疫細胞除了在惡性腫瘤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外,還在其他多種疾病的臨床研究中受到高度關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免疫細胞治療在一些常見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 NK細胞免疫療法開赴癌症治療新徵程
    (由於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後3年,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4年登記資料) 細胞免疫療法 認為是治癒癌症的新希望 放眼全球,針對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癌症免疫療法一直被認為是「治癒」癌症的新希望。近來來,美國、日本、德國等醫療水平領先的國家,都在癌症的細胞免疫療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問題四:在近幾年,癌症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目前已在多種腫瘤,如黑色素瘤、肺癌、腎癌和前列腺癌等實體瘤以及血液系統腫瘤的治療中展示出了強大的抗腫瘤活性,有哪些免疫治療藥物已經應用於臨床?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雜誌(2020,9, 11067-11082,雜誌影響因子為14.588)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 中國科大在增強活體腫瘤的光熱治療效果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有機小分子染料在細胞內同時發生分子內和分子間螢光猝滅的「智能」策略,在增強活體腫瘤的光熱治療效果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Adv. Funct. Mater., 2019, DOI: 10.1002/adfm.201908073 )。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水平上的高度多變性,從轉錄物到蛋白等多個生物層面的極度異質性及對環境極強的適應性,是腫瘤成為診治最為乏術的疑難重症的根本原因。新一代測序技術、新的分子標誌物、新的影像學工具、新型分子診斷方法等轉化醫學的新發展與新應用,為腫瘤的研究和臨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以腫瘤免疫治療為代表,最近在癌症研究和治療方面有非常新穎的突破。
  • 老藥新進展 | 三氟拉嗪聯合應用有望治療癌症!
    近期發表在Cancers雜誌的一篇研究中,從機製做到了應用,算上前期靶向藥物篩選過程,研究持續了近三年。研究單位是法國國家健康醫學研究院馬賽癌症研究中心。詳情如下研究亮點分子靶向治療——靶向內源性無序蛋白NUPR1,使癌細胞喪失耐藥性,避免其『捲土重來』藥物重分配,即老藥新用,研究中三氟拉嗪銷售了數十年時間,一般不存在安全性問題,且三氟拉嗪已經過了專利期,市場價格十分便宜。
  • 浙大二院
    浙大二院成為自2009年開榜以來前進最快的醫院,位列全國第一方陣,是浙江省專科綜合排行前5、前10最多的醫院,也是浙江省科研學術排行進步最快的醫院。11月14日上午,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百家爭鳴醫院學科建設論壇暨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發布會現場,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教授作為特邀點評專家,就高質量學科發展的內涵和管理傳播浙二經驗,強調「學科發展的靈魂就是創新」。
  • 2020年腫瘤治療的新進展!
    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腫瘤研究學術會議之一,2020年第111屆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於4月27日-28日召開。腫瘤的發展日新月異,今日給大家盤點一下本次大會有哪些腫瘤有了新進展!
  • 腫瘤免疫療法「風起雲湧」,癌症治療的未來真的不用「動刀」了嗎?
    >20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細胞毒性化療藥物」,俗稱「化療」,為人類抗擊腫瘤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仍然不斷推陳出新,寶刀未老,並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可以說仍然是目前腫瘤治療的中堅力量。而腫瘤免疫療法是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及其產品進行腫瘤防治的新療法, 它通過調動宿主的天然防衛機制或給予天然(或基因工程) 產生的靶向性很強的物質來獲得抗腫瘤的效應。與化療相比,免疫療法不良反應小,作用範圍更廣,特別適用於多發病灶和有廣泛轉移的腫瘤,加上採用的是靶向治療,目標明確,對腫瘤細胞以外的正常細胞影響小。
  • 浙大二院援漢醫療隊「滿月」 98歲天文學泰鬥韓天芑出院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堅穎 攝始終心系武漢的院長王建安,在杭通過微信視頻,向韓天芑夫婦送上誠摯的祝福,向奮戰抗疫的浙二勇士們表達了親切的慰問。一個月前的2月14日,由171名醫療骨幹組成的浙大二院援漢醫療隊飛赴武漢,整建制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即武漢協和腫瘤中心)的ICU。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一、發展歷程科學技術的持續革新,帶來了腫瘤治療模式的轉變。隨著腫瘤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技術等研究不斷深入,腫瘤免疫治療在實驗室研究和臨床應用中蓬勃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後的第四種有效治療腫瘤的方法。
  • 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及檢測技術進展
    在過去的一年中,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和檢測市場飛速增長,多個公司將此類技術推向臨床並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此同時,一大批新興公司憑藉其獨有技術從科研機構中脫穎而出,開啟了循環腫瘤細胞捕獲和檢測的商業化之路。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由於其具有靈活運動、精確靶向、藥物運輸等能力,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具極大挑戰性。
  • 20%的癌症病人因免疫治療獲益,免疫治療成為癌症最有前景的治療
    近幾年腫瘤的免疫治療一直是熱門話題。據相關數據統計,大概20%的癌症病人因為免疫治療而獲益,其中有部分癌症病人甚至可以長期獲益。所謂長期獲益,就是有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經過免疫治療後可以長期生存,這對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是一種革命性的治療方式和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