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近日,年輕癌症患者魏則西的死亡,再次將癌症免疫療法及其涉事醫院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二醫院(簡稱「北京武警二院」)推至風口浪尖。
魏則西生前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提到,自己因罹患癌症在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接受生物免疫療法DC-CIK。據北京武警二院醫生介紹,該技術是斯坦福研發出來,能夠保二十年,且該醫生提及此項技術多次被央視等媒體報導。魏則西因此接受該療法,前後花費二十多萬元,但幾個月後癌細胞轉移至肺部。
今年4月,魏則西不幸去世。在他去世後,外界對於國內腫瘤免疫治療及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的質疑此起彼伏。關於該院腫瘤生物中心投資牽扯莆田系的背景也引發廣泛關注。
魏則西並非在該院接受生物免疫治療的唯一人士。一位曾在該院接受腫瘤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親屬接受了界面新聞記者的採訪。患者宋先生於2014年初在北京武警二院細胞腫瘤中心接受兩個療程的免疫治療,但收效甚微,且在接受治療幾天後,做檢查時發現病灶轉移,並在幾個月後去世。宋先生的親屬楊中華此前曾參與他的整個尋醫及治療過程,並向界面新聞記者回憶了全過程。
宋先生是在2013年被發現罹患肺癌,彼時已是中晚期。在接受了數月的生物製劑療法後,檢查發現,宋先生服下的藥物已經出現耐受性。由於不願意接受化療,宋先生試圖尋找其他有效的治療方式。
楊中華告知界面新聞記者,在2013年12月,他和宋先生在百度上進行搜索,看到了腫瘤免疫治療,而根據多個推廣介紹,這種治療方式對人體損害較小,也符合宋先生的期望。於是他們在網上檢索到兩家進行生物免疫治療的醫院,並前往諮詢,位於北京西城區月壇北街丁3號北京武警二院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是問了兩家,其中一家也是部隊醫院,但當時選了武警二院還是因為大夫介紹的好,」時隔兩年,楊中華回憶諮詢經歷時如是稱。據他介紹,另一家醫院的大夫告知他們這種治療方法效果並不是很好,但武警二院接待他們的一位陳姓副主任醫師卻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
「這個大夫說,這種免疫療法能夠延長生存期限,全國也有很多很好的案例」,楊中華說。在一個網站宣傳頁面中,該中心宣稱已為「數萬名腫瘤患者成功進行生物治療,其中也包括那些僅有幾個月生命的晚期患者及傳統手術、放化療失敗或者無效的絕望患者。」—— 這一宣傳語不斷被醫生用來向宋先生進行介紹。
根據檢索,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的宣傳資料是這樣描述生物免疫治療技術的:「2009年,北京武警二院生物中心與美國坦普大學、史丹福大學合作,整體引進用於生物治療的全套技術,組建腫瘤生物中心,成為國內首家專業性腫瘤生物治療醫院。2013年,武警二院在原有的DC-CIK技術上,發展升級為多細胞生物治療。」「多細胞生物治療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細胞去殺滅腫瘤細胞,通過提高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實現抑制扼殺腫瘤的功能。目前應用於腫瘤多細胞治療方案主要以DC細胞介導主動免疫治療,以NK、γ δ T、CIK、CD3AK細胞介導被動免疫治療,應用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相結合,聯合多種免疫細胞,在發揮每種免疫細胞各自殺瘤優勢的基礎上,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增強機體自身的免疫能力,調動機體參與免疫應答,共同對腫瘤細胞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殺傷優勢,從而取得顯著的抗癌效果。」
上述介紹還多次出現在央視節目中,在2012年3月,CCTV13頻道《新聞直播間》曾對此北京武警二院的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進行過報導,並稱之為「腫瘤綠色療法」,受訪對象為「北京武警總隊第二醫院生物診療中心王順濤主任」。
楊中華稱,醫生向他們告知,這種療法是將血液裡對抗腫瘤細胞的好細胞取出來培養,其中有五種細胞是必須做的,而為了追求更好的療效,可以多做幾個細胞,最多可以做八個。而細胞量越大,費用也越高。據了解,宋先生選擇了介乎五種和八種之間的細胞量,前後在該院做了兩個療程的腫瘤免疫治療,僅這一項花費前後約十三四萬元。
經過幾天的思考,宋先生在2014年初開始接受第一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第一個步驟是抽血,觀察各項指標是否符合細胞抽取標準。「但我就沒有看到抽血結果不符合標準的」,楊中華如是說。
待抽血結果出來後,宋先生前往樓上進行細胞抽取,一些管子一頭插在人體上,另一頭連接著機器。楊中華回憶醫生說法時稱:「當時醫生介紹說,這個就是分離有用的細胞出來,然後將剩餘血液回輸進人體內。」據楊中華介紹,這個儀器的外觀和他念書時捐獻血小板時看到的儀器外觀「差不多」。
在抽取完細胞後,這些分離出來的細胞被送往實驗室進行培養,耗時9天。而從第10天開始,宋先生需要連續接受6天的細胞回輸。整個療程進行了15天。
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在介紹自己的實驗室和設備時宣傳:「擁有國際先進的整體萬級、局部百級超潔淨GMP標準的細胞治療實驗室,擁有血細胞分離機、調整冷凍離心機、生物安全櫃、CO2培養箱等國際先進實驗設備,在國內實驗室中處於領先地位。」但楊中華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六天的細胞回輸都是在住院部旁邊的輸液室進行的。
這些被培養出來的細胞被滿滿裝在一個小號玻璃瓶中,其形狀和大小近似輸液的最小號瓶。據醫生告知,這些細胞是經過低溫冷藏運輸的。
在細胞回輸前,輸液室的護士對宋先生進行簡單的消毒處理,並用鹽水衝洗了輸液管,然後開始進行細胞回輸。整個過程約一個小時,回輸速度很慢。
根據陳姓醫生的建議,這種生物免疫療法適用於一年四季,一個月可以做兩次,「做得多,身體恢復得越好」。
而在第一個療程結束後,醫生對宋先生的一些細胞進行了抽取觀察。楊中華稱,這些數值並沒有什麼改善。但醫生則表示,「沒有往壞的方向發展就是好現象。」
儘管期間楊中華諮詢了協和醫院的醫生,被告知這些細胞的檢查與病的關聯性並不大,但宋先生依然決定接受第二個療程治療。「病人覺得沒有往壞的方向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情況,」楊中華稱。
但在第二個療程後期,宋先生出現了一些異常反應。在回輸細胞的最後三天裡,他感到身體發冷,開始發抖,甚至開始嘔吐。但護士長前往檢查時卻表示,此前也出現過這一現象,並稱「這是在體內壞細胞和好細胞作鬥爭,體溫升高,所以感到發冷」。而大夫前來檢查時也表示「沒事兒」。
在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的一個月治療期間,除了嘗試生物免疫治療,宋先生還被推薦使用熱療,院方稱「配合使用,對身體恢復特別好。」
這種熱療方式是將儀器上的一些線和貼片放置人體之上,由於宋先生罹患肺癌,因此貼片被置於胸部。「醫生告訴我們,癌細胞四十多度就能被殺死,」楊中華介紹稱,一次熱療持續時間為40分鐘,花費3000元,而在治療的一個月裡,宋先生接受了約十次的熱療。
但這一個月的治療,效果並不如意。在免疫治療第二個療程結束後,時隔幾天,宋先生拍了胸片,發現病情嚴重惡化,整個肺部出現芝麻粒大小的陰影,而這些陰影在接受免疫治療前並沒有。「醫生說,這就是病灶轉移了。」楊中華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病情的惡化讓宋先生不得不放棄生物免疫治療,從而選擇了前往北大腫瘤醫院化療。
在接受了兩次化療後,宋先生最終還是去世了。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約有430萬人確診癌症,280萬人因癌症去世。也正是因此,尋求治療方案的患者不計其數。在楊中華陪同宋先生治療的過程中,前往北京武警二院尋求治療的患者絡繹不絕。「輸液室裡大概九張以上的椅子,全是做細胞回輸的,幾乎沒斷過人。」
在魏則西事件爆發後,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被推至風口浪尖。
有槽(Dr-Venting),一個自媒體公眾號曾在4月29日下午電話採訪了斯坦福醫學院媒體關係部的相關人士,對方表示,斯坦福醫學院確實有一項CIK方面的研究,不過是將它作為治療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發育不良的輔助治療手段。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斯坦福希望探索更新、更有效的療法。此外,對方澄清說,斯坦福並未與中國的任何一家醫院從事細胞治療方面的合作,當中包括北京武警二院,她不理解為什麼該院在宣傳中會強調是從該院引進技術,並承諾將與律師一起進一步調查。
此外,患者多數都是衝著北京武警二院「三甲公立醫院」的名聲而來,但多個消息顯示,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是康新公司通過承包科室的方式成立的。據公開資料顯示,康新公司是北京武警二院域名(http//bjwj2y.com 目前該網站已無法打開)的管理者,而為其提供細胞免疫技術支持的則是柯萊遜公司。柯萊遜公司的董事長為陳新賢,而正是其在上海註冊成立了康新醫院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而陳新賢正是中國民營醫院領域著名的「莆田系」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截止到記者發稿,北京武警二院及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都未對此事作出回應。而就在4月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裡,該中心還曾在各大網站刊文進行宣傳免疫療法。
除了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外,癌症免疫細胞療法也成為人們關注重點。值得注意的是,該療法並非虛假療法,事實上,世界多家醫院和科研機構都曾進行過相關研究治療。醫生通過抽取患者的免疫細胞,在體外擴增和加工,重新輸回患者體內,以達到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抑制或預防腫瘤生長的目的。
署名「冷月如霜」的醫療工作者在果殼網的刊文指出,在國外,免疫療法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將腫瘤的特徵「告訴」免疫細胞,讓它們去定位,並造成殺傷。另一種是保護免疫細胞不被麻痺,讓它們繼續得以對腫瘤進行攻擊。而第一種思路中,CAR-T是目前的熱門,並在去年治癒了英國一個小女孩,但作者也強調,「儘管CAR-T療法對一些特定患者展示出一定效果,但目前還處於臨床試驗的階段」。
在醫學專家們進行澄清的同時,國內的免疫療法亂局再次被揭開。2014年,《南方周末》就癌症免疫療法進行調查,這項技術處於監管盲區,根據當年衛計委的回覆,該療法的審批工作已經停滯。且在當年,衛計委在一封信息公開告知書中回應稱:「尚無經過衛計委批准開展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醫療機構,衛計委也未組織開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相關的臨床試驗。」
一年多後,亂局仍未停歇。「冷月如霜」在刊文中稱:「目前國內有些研究機構正在向衛計委提交集中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申請,也有個別研究機構獲準開展相關研究,但沒有機構獲準將這些方法投入臨床治療,也就是說,如果你找到了某些信息,聲稱將上述幾種療法投入臨床收費性治療,那極有可能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