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詳述武警二院做癌症免疫治療全過程

2020-11-29 搜狐網

圖片來源:網絡

  近日,年輕癌症患者魏則西的死亡,再次將癌症免疫療法及其涉事醫院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二醫院(簡稱「北京武警二院」)推至風口浪尖。

  魏則西生前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提到,自己因罹患癌症在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接受生物免疫療法DC-CIK。據北京武警二院醫生介紹,該技術是斯坦福研發出來,能夠保二十年,且該醫生提及此項技術多次被央視等媒體報導。魏則西因此接受該療法,前後花費二十多萬元,但幾個月後癌細胞轉移至肺部。

  今年4月,魏則西不幸去世。在他去世後,外界對於國內腫瘤免疫治療及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的質疑此起彼伏。關於該院腫瘤生物中心投資牽扯莆田系的背景也引發廣泛關注。

  魏則西並非在該院接受生物免疫治療的唯一人士。一位曾在該院接受腫瘤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親屬接受了界面新聞記者的採訪。患者宋先生於2014年初在北京武警二院細胞腫瘤中心接受兩個療程的免疫治療,但收效甚微,且在接受治療幾天後,做檢查時發現病灶轉移,並在幾個月後去世。宋先生的親屬楊中華此前曾參與他的整個尋醫及治療過程,並向界面新聞記者回憶了全過程。

  宋先生是在2013年被發現罹患肺癌,彼時已是中晚期。在接受了數月的生物製劑療法後,檢查發現,宋先生服下的藥物已經出現耐受性。由於不願意接受化療,宋先生試圖尋找其他有效的治療方式。

  楊中華告知界面新聞記者,在2013年12月,他和宋先生在百度上進行搜索,看到了腫瘤免疫治療,而根據多個推廣介紹,這種治療方式對人體損害較小,也符合宋先生的期望。於是他們在網上檢索到兩家進行生物免疫治療的醫院,並前往諮詢,位於北京西城區月壇北街丁3號北京武警二院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是問了兩家,其中一家也是部隊醫院,但當時選了武警二院還是因為大夫介紹的好,」時隔兩年,楊中華回憶諮詢經歷時如是稱。據他介紹,另一家醫院的大夫告知他們這種治療方法效果並不是很好,但武警二院接待他們的一位陳姓副主任醫師卻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

  「這個大夫說,這種免疫療法能夠延長生存期限,全國也有很多很好的案例」,楊中華說。在一個網站宣傳頁面中,該中心宣稱已為「數萬名腫瘤患者成功進行生物治療,其中也包括那些僅有幾個月生命的晚期患者及傳統手術、放化療失敗或者無效的絕望患者。」—— 這一宣傳語不斷被醫生用來向宋先生進行介紹。

  根據檢索,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的宣傳資料是這樣描述生物免疫治療技術的:「2009年,北京武警二院生物中心與美國坦普大學、史丹福大學合作,整體引進用於生物治療的全套技術,組建腫瘤生物中心,成為國內首家專業性腫瘤生物治療醫院。2013年,武警二院在原有的DC-CIK技術上,發展升級為多細胞生物治療。」「多細胞生物治療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細胞去殺滅腫瘤細胞,通過提高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實現抑制扼殺腫瘤的功能。目前應用於腫瘤多細胞治療方案主要以DC細胞介導主動免疫治療,以NK、γ δ T、CIK、CD3AK細胞介導被動免疫治療,應用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相結合,聯合多種免疫細胞,在發揮每種免疫細胞各自殺瘤優勢的基礎上,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增強機體自身的免疫能力,調動機體參與免疫應答,共同對腫瘤細胞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殺傷優勢,從而取得顯著的抗癌效果。」

  上述介紹還多次出現在央視節目中,在2012年3月,CCTV13頻道《新聞直播間》曾對此北京武警二院的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進行過報導,並稱之為「腫瘤綠色療法」,受訪對象為「北京武警總隊第二醫院生物診療中心王順濤主任」。

  楊中華稱,醫生向他們告知,這種療法是將血液裡對抗腫瘤細胞的好細胞取出來培養,其中有五種細胞是必須做的,而為了追求更好的療效,可以多做幾個細胞,最多可以做八個。而細胞量越大,費用也越高。據了解,宋先生選擇了介乎五種和八種之間的細胞量,前後在該院做了兩個療程的腫瘤免疫治療,僅這一項花費前後約十三四萬元。

  經過幾天的思考,宋先生在2014年初開始接受第一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第一個步驟是抽血,觀察各項指標是否符合細胞抽取標準。「但我就沒有看到抽血結果不符合標準的」,楊中華如是說。

  待抽血結果出來後,宋先生前往樓上進行細胞抽取,一些管子一頭插在人體上,另一頭連接著機器。楊中華回憶醫生說法時稱:「當時醫生介紹說,這個就是分離有用的細胞出來,然後將剩餘血液回輸進人體內。」據楊中華介紹,這個儀器的外觀和他念書時捐獻血小板時看到的儀器外觀「差不多」。

  在抽取完細胞後,這些分離出來的細胞被送往實驗室進行培養,耗時9天。而從第10天開始,宋先生需要連續接受6天的細胞回輸。整個療程進行了15天。

  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在介紹自己的實驗室和設備時宣傳:「擁有國際先進的整體萬級、局部百級超潔淨GMP標準的細胞治療實驗室,擁有血細胞分離機、調整冷凍離心機、生物安全櫃、CO2培養箱等國際先進實驗設備,在國內實驗室中處於領先地位。」但楊中華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六天的細胞回輸都是在住院部旁邊的輸液室進行的。

  這些被培養出來的細胞被滿滿裝在一個小號玻璃瓶中,其形狀和大小近似輸液的最小號瓶。據醫生告知,這些細胞是經過低溫冷藏運輸的。

  在細胞回輸前,輸液室的護士對宋先生進行簡單的消毒處理,並用鹽水衝洗了輸液管,然後開始進行細胞回輸。整個過程約一個小時,回輸速度很慢。

  根據陳姓醫生的建議,這種生物免疫療法適用於一年四季,一個月可以做兩次,「做得多,身體恢復得越好」。

  而在第一個療程結束後,醫生對宋先生的一些細胞進行了抽取觀察。楊中華稱,這些數值並沒有什麼改善。但醫生則表示,「沒有往壞的方向發展就是好現象。」

  儘管期間楊中華諮詢了協和醫院的醫生,被告知這些細胞的檢查與病的關聯性並不大,但宋先生依然決定接受第二個療程治療。「病人覺得沒有往壞的方向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情況,」楊中華稱。

  但在第二個療程後期,宋先生出現了一些異常反應。在回輸細胞的最後三天裡,他感到身體發冷,開始發抖,甚至開始嘔吐。但護士長前往檢查時卻表示,此前也出現過這一現象,並稱「這是在體內壞細胞和好細胞作鬥爭,體溫升高,所以感到發冷」。而大夫前來檢查時也表示「沒事兒」。

  在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的一個月治療期間,除了嘗試生物免疫治療,宋先生還被推薦使用熱療,院方稱「配合使用,對身體恢復特別好。」

  這種熱療方式是將儀器上的一些線和貼片放置人體之上,由於宋先生罹患肺癌,因此貼片被置於胸部。「醫生告訴我們,癌細胞四十多度就能被殺死,」楊中華介紹稱,一次熱療持續時間為40分鐘,花費3000元,而在治療的一個月裡,宋先生接受了約十次的熱療。

  但這一個月的治療,效果並不如意。在免疫治療第二個療程結束後,時隔幾天,宋先生拍了胸片,發現病情嚴重惡化,整個肺部出現芝麻粒大小的陰影,而這些陰影在接受免疫治療前並沒有。「醫生說,這就是病灶轉移了。」楊中華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病情的惡化讓宋先生不得不放棄生物免疫治療,從而選擇了前往北大腫瘤醫院化療。

  在接受了兩次化療後,宋先生最終還是去世了。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約有430萬人確診癌症,280萬人因癌症去世。也正是因此,尋求治療方案的患者不計其數。在楊中華陪同宋先生治療的過程中,前往北京武警二院尋求治療的患者絡繹不絕。「輸液室裡大概九張以上的椅子,全是做細胞回輸的,幾乎沒斷過人。」

  在魏則西事件爆發後,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被推至風口浪尖。

  有槽(Dr-Venting),一個自媒體公眾號曾在4月29日下午電話採訪了斯坦福醫學院媒體關係部的相關人士,對方表示,斯坦福醫學院確實有一項CIK方面的研究,不過是將它作為治療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發育不良的輔助治療手段。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斯坦福希望探索更新、更有效的療法。此外,對方澄清說,斯坦福並未與中國的任何一家醫院從事細胞治療方面的合作,當中包括北京武警二院,她不理解為什麼該院在宣傳中會強調是從該院引進技術,並承諾將與律師一起進一步調查。

  此外,患者多數都是衝著北京武警二院「三甲公立醫院」的名聲而來,但多個消息顯示,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是康新公司通過承包科室的方式成立的。據公開資料顯示,康新公司是北京武警二院域名(http//bjwj2y.com 目前該網站已無法打開)的管理者,而為其提供細胞免疫技術支持的則是柯萊遜公司。柯萊遜公司的董事長為陳新賢,而正是其在上海註冊成立了康新醫院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而陳新賢正是中國民營醫院領域著名的「莆田系」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截止到記者發稿,北京武警二院及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都未對此事作出回應。而就在4月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裡,該中心還曾在各大網站刊文進行宣傳免疫療法。

  除了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外,癌症免疫細胞療法也成為人們關注重點。值得注意的是,該療法並非虛假療法,事實上,世界多家醫院和科研機構都曾進行過相關研究治療。醫生通過抽取患者的免疫細胞,在體外擴增和加工,重新輸回患者體內,以達到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抑制或預防腫瘤生長的目的。

  署名「冷月如霜」的醫療工作者在果殼網的刊文指出,在國外,免疫療法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將腫瘤的特徵「告訴」免疫細胞,讓它們去定位,並造成殺傷。另一種是保護免疫細胞不被麻痺,讓它們繼續得以對腫瘤進行攻擊。而第一種思路中,CAR-T是目前的熱門,並在去年治癒了英國一個小女孩,但作者也強調,「儘管CAR-T療法對一些特定患者展示出一定效果,但目前還處於臨床試驗的階段」。

  在醫學專家們進行澄清的同時,國內的免疫療法亂局再次被揭開。2014年,《南方周末》就癌症免疫療法進行調查,這項技術處於監管盲區,根據當年衛計委的回覆,該療法的審批工作已經停滯。且在當年,衛計委在一封信息公開告知書中回應稱:「尚無經過衛計委批准開展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醫療機構,衛計委也未組織開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相關的臨床試驗。」

  一年多後,亂局仍未停歇。「冷月如霜」在刊文中稱:「目前國內有些研究機構正在向衛計委提交集中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申請,也有個別研究機構獲準開展相關研究,但沒有機構獲準將這些方法投入臨床治療,也就是說,如果你找到了某些信息,聲稱將上述幾種療法投入臨床收費性治療,那極有可能是有問題的。」

相關焦點

  • 暴利下的癌症免疫治療:投資幾十萬年收上千萬
    找家關係好的醫院,花幾十萬建個實驗室,說服幾十個癌症病人,一年就能相關公司股票走勢掙到千萬以上。僅僅七八年,免疫治療這一利潤高到常人無法想像的生意火遍中國,醫院成為利潤的最大攫取者。  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下,腫瘤免疫治療是一項被許多癌症患者稱為救命稻草的治療方法:抽出病人的血液,在體外激活抗腫瘤的細胞並培養「一支狙殺癌細胞的軍隊」,再回輸到患者體內。也是一項部分患者的最後一搏:在手術、化療、放療後仍無緩解或癌症復發時,籌集重金為生存爭取最後一線希望。
  • 免疫治療癌症的成功率-北聯nk免疫細胞
    近幾年,癌症的治療牽掛是不少醫患的心,繼手術治療、放化療外,免疫治療儘管很多尚在研發階段,但無疑給腫瘤患者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那免疫治療癌症的成功率是多少呢?一起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 20%的癌症病人因免疫治療獲益,免疫治療成為癌症最有前景的治療
    近幾年腫瘤的免疫治療一直是熱門話題。據相關數據統計,大概20%的癌症病人因為免疫治療而獲益,其中有部分癌症病人甚至可以長期獲益。所謂長期獲益,就是有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經過免疫治療後可以長期生存,這對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是一種革命性的治療方式和治療藥物。
  • 癌症:單純免疫治療 有效性不足30%
    癌症,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江蘇的頭號死因,對於它的研究,科學界和醫學界這些年在加速奔跑中實現跨越,出現了各種新的治療模式。日前,「免疫+放療」的模式成了明星網紅組合。這真的能成為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近日,第5屆金陵國際放射腫瘤治療學學術年會暨放療質控及靶區勾研討會在南京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免疫聯合放療,如果用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但這個模式不是適合每一個晚期癌症患者。
  • 癌症免疫治療十大挑戰
    癌症免疫療法(CIT)的治療進展在過去幾年中迅速出現,反映出人類免疫系統與癌症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儘管CIT已成功應用於多種人類癌症,但只有少數患有晚期癌症的患者可通過這些療法改變生命,並獲得持久的生存。此外,一些惡性腫瘤是在慢性炎症狀態後出現的,而另一些惡性腫瘤則可以破壞和/或共同選擇免疫應答作為進展和轉移的一部分。改變這些結果以消除癌症是CIT的目標。
  • 微藻,腫瘤細胞新剋星 浙大二院在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現在,微藻還多了一項新的用途——「種」在腫瘤細胞裡治療癌症。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團隊與孫毅團隊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體內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微藻介導的光合作用在腫瘤原位產生氧氣,可改善腫瘤的低氧環境,提升腫瘤放射治療效果。相關論文於5月20日發表在《科學》雜誌旗下的綜合性期刊《科學進展》上,並被該期刊選為「高光圖片」。
  • 免疫治療,效果雖好,但不是對所有的癌症病人都好!誰是獲益者?
    近幾年,癌症免疫治療進展非常快,它不同於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針對腫瘤採取的措施。免疫治療是恢復自身免疫系統的能力,改變腫瘤所居住的微環境,讓免疫細胞幹掉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免疫治療主要集中在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CAR-T的研究上。
  • 「治癒癌症」更近一步!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被發現
    近些年來,針對T淋巴細胞開發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人類治癒癌症帶來了希望。然而,這種類型的治療手段對於大部分癌症患者來說,其實並沒有很好的效果。PD-1及PD-L1抑制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大約在20%左右,仍有80%左右的患者對治療耐受。因此,需要尋找可以預測療效的新的生物標記物。
  • 如何預測癌症免疫治療效果?微生物代謝物或給出提示
    摘要免疫檢查點阻斷癌症療法,已經成為各種癌症的標準治療方法。儘管如此,當前癌症免疫治療仍然缺乏可靠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最新研究表明,免疫治療應答者與無應答者的 SCFA 表達存在顯著差異。本文認為,以 SCFA 為重點的微生物代謝物,可能是免疫治療療效的一個新型預測性生物標誌物。
  • 未來十年免疫治療將使大部分癌症消褪
    現在,研究癌症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差異就比較簡單了,通過二代基因測序對二者進行全外顯子及全轉錄子組測序,就能找到癌症細胞突變產生的新抗原,甚至知道哪一個是旗幟新抗原,即最早期的一些突變引起新抗原,這些突變可能在所有的癌細胞裡都是存在的,但是在正常的細胞中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癌症的特異性抗原。
  • 蘭大二院突破腫瘤治療方式 運用光動力手術
    日前,蘭州大學第二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陳昊在該醫院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目前蘭大二院是國內率先開展該技術的醫療機構之一,隨著該院腫瘤外科的治療效果被媒體宣傳後,北京大學等多家醫院亦陸續開展此項技術於臨床腫瘤治療中,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該項技術在醫療衛生進程中的發展,同時也讓醫生在治療手段上更加自信。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眾所周知,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中所做出的貢獻。也就是說,因為他們在腫瘤的免疫治療方面的突出成就而擊敗了諸多醫學科學家,榮膺此殊榮。有些民眾可能會感到迷惑,為什麼諾貝爾獎會頒發給研究腫瘤免疫治療的科學家?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縱觀腫瘤的治療方案發展,從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再到腫瘤免疫治療,腫瘤治療的範式和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如今抗腫瘤的新藥研發已邁入了免疫治療時代。禮進生物蘇州公司開業典禮在禮進生物蘇州公司開業典禮同時主辦的科學論壇「為癌症治療加油門」上,王結義博士表示,「安全有效的癌症免疫治療對於患者長期生存有重要的影響。雖然目前癌症免疫治療有重大的突破,但是還不能普惠大多數患者。」
  • 15000字深度長文,詳解人類癌症與免疫治療發展史
    正文  代謝是外在的免疫,免疫是內在的代謝;代謝的本質是同化,免疫的本質是清除。15000字深度長文,詳解人類癌症與免疫治療發展史。具有抗原性的物質,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個別超過100.0kD,低於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2)化學結構的複雜性,蛋白質,芳香族胺基酸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質,抗原性強,非芳香族胺基酸為主者,抗原性較弱。
  • 更精確、副作用更小,蘭大二院完成省內首例光動力治療腫瘤術
    每日甘肅網12月5日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秦娜)記者從蘭大二院獲悉,日前,蘭大二院腫瘤中心主任陳昊醫師團隊為3名癌症化療患者行光動力治療,這是我省首例光動力治療腫瘤患者案例。
  • 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用了,為何癌症還會復發
    癌症的治療,從患者以及醫生的角度來說,有兩件事最頭痛:癌症原發病灶沒有辦法根除;或者雖然根除了原發病灶,但是又出現了癌症的復發。正是因為存在著這兩件事,讓癌症才成為了難題。那麼為何癌症原發病灶很難根除、容易癌症復發呢?給大家好好說一下。1.手術為何難以根除原發病灶?
  • 中國CAR-T治療癌症首案:爭議CAR-T藥品、療法屬性
    我老公第三次正式去做CAR-T治療前,精神很好,還吃了5個煮雞蛋和一盒方便麵。」9月16日,卞秀芳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說道。上文中的「二院」全名為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屬於三甲綜合性醫院。王志慧接受的「CAR-T」治療全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曾多次創造癌症治療奇蹟,尤其在治療急性白血病、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時效果顯著。根據二院的出院記錄,王志慧所患正是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 讓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翻倍,科學家發現這類細菌能影響PD-1免疫治療效果
    總結其中可能的機制,腸道菌群通過幾種關鍵機制影響癌症藥物的效率:新陳代謝,免疫調節,易位,酶促降解和生態變異等等。 2018年初,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雜誌連發三篇重磅文章,聚焦腸道微生物對腫瘤免疫治療的重要影響,證實在人體中腸道菌群會影響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以及腸道菌群對於抗PD-1免疫療法的重要性。
  • 癌症患者做細胞免疫治療究竟有沒有效果?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清楚了
    免疫治療被譽為是攻克癌症的新希望,但很多癌症患者還存在很多誤區,比如癌症免疫治療就是PD-1;癌症的免疫治療就是害死魏則西的細胞療法;癌症的免疫治療能治癒癌症;癌症的免疫治療就是給有錢人準備的等錯誤看法,今天我們就全面的講解下,並重點講解存在較大爭議的細胞免疫療法! 癌症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 靶向SerpinB9的癌症免疫治療
    靶向SerpinB9的癌症免疫治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7:32 通過抗serpinb9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以及進行免疫治療,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Reza Abdi研究組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