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早期腫瘤、判斷預後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

2021-01-15 健康界

作者簡介

邱立新,就職於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創辦了腫瘤科普公眾號「邱立新醫生(qiulixinyisheng)」。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發表SCI論文65篇,累計影響因子約300 分,其中第一或並列第一作者SCI論文40篇,累計影響 因子約180分。副主編《贏在論文*術篇》、參編《實用循證醫學方法學》。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

近年,結直腸癌(CRC)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癌症。隨著手術、放化療及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的應用, CRC患者的預後得到有效改善,其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已分別達到65%與58%。儘管如此,仍有一半以上的CRC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會出現腫瘤復發、遠處轉移,並最終導致死亡。因此,如何有效監測疾病進展並準確判斷預後一直是CRC研究領域的熱點。

循環腫瘤細胞( CTCs)  來源於原發腫瘤細胞的克隆 ,存在於CRC發生的早期階段 ,並且在腫瘤形成、發展、轉移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較傳統組織學活檢 CTCs檢測作為一種「液態活檢」,具有創傷小、可重複檢測、特異性及敏感性高等優勢, 可提供CRC患者疾病狀態的實時信息,有助於CRC的早期篩查、預後評估及治療反應監測等,為CRC 的診治開闢了新視野。

目前CRC  CTCs術後檢測時間點尚無公認標準,對於術後隨訪,我們推薦根據NCCN結腸癌及直腸癌指南中所提到的隨訪時間,同時進行CTCs的檢測。結合病史及查體,術後前2年,每 3-6個月複查1次;3~ 5年,每6個月複查1次;5年後,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需要繼續行CTCs檢測。

CTCs 的臨床意義 

早期篩查 CTCs在健康人及良性結直腸疾病患者的外周循環中含量極少 ,這使得CTCs 檢測作為CRC早期篩查的方法成為可能。由於CTCs檢測平臺的差異,CTCs 在CRC早期篩查中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基於免疫學原理的CellSearch平臺研究發現,Ⅰ~Ⅳ期 CRC患者的CTCs敏感性分別為4.9%、10.5% ~20.7%、 8.3% ~ 24.1%、18.8% ~ 60.7% ,總敏感性為10.5%。基於物理原理分篩CTCs的 CTC-Biopsy平臺的數據優於CellSearch平臺,其對應的敏感性分別為 12.5%,31%、74% 與 91.7%,總敏感性為52.8%。2018年 ASCO會議的一項納入 620例受試者的前瞻性臨床研究表明,使用CellMax仿生平臺(CMx) 檢出CRC癌前病變的敏感性為76.6%,與結腸鏡的篩查效果 (76% ~94%)接近;而對於CRC 的敏感性高達 86.9%,超過糞便潛血試驗(FOBT)的篩查效果(62% ~ 79%),與結腸鏡檢查的效果相同(75% ~93%) 。因此,在合理選擇CTCs檢測平臺、控制檢測成本、制定並完善相應檢測指徵及判讀標準的前提下,使用CTCs檢測作為CRC早期篩查的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預後判斷

1、 非轉移性結直腸癌(CRC)   不論哪種檢測方法,對於CRC而言, 外周循環中檢測到 CTCs (或CTM) 即提示預後不良。CTCs 作為一種預後因子,可能優於傳統的病理學分期。研究表明,對AJCC Ⅰ-Ⅲ期的CRC 患者,術前外周血CTCs是患者總生存期及無進展生存期強效且獨立的預測因子。與術前外周血中 CTCs陰性患者相比,陽性患者( ≥1個 CTC/ 7.5mL 血液) 的總生存期及無進展生存期均顯著下降 。外周循環CTCs數量與預後亦有相關性, 術前CTCs數量越多,術後出現遠處轉移的可能性越高。當外周循環CTCs數量達到5個/ 2mL血液時,術後1年內發生遠處轉移的概率升高8倍。因此,對於CRC患者,術前外周循環檢測到CTCs可視作腫瘤復發或遠處轉移的高危因素,術後應規律複查,密切隨訪,適當予以更為積極的治療。

2、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

目前認為,CTCs是惡性腫瘤血行轉移的基礎 ,因此,在 mCRC 患者中, 外 周循環的CTCs數量較CRC 患者更多 ,其作為預測因子的標準亦與CRC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不論在基線水平抑或接受輔助治療(包括化療和/ 或靶向治療)後,當外周循環CTCs≥3 個/ 7.5mL血液或檢測到 CTM時,提示預後不良,相應的 mCRC 患者的總生存期及無進展生存期顯著下降 。外周循環CTCs與患者年齡、輔助治療方案、癌胚抗原水平及 ECOG評分等均是 mCRC患者總生存期及無進展生存期的獨立預測因子,聯合應用在提示預後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對於CTCs≥3 個/ 7.5mL 的 mCRC患者是否需要更改治療方案尚無高級別證據支持,尚待後續研究。

3 療效預測 

除外CTCs在判斷預後方面的作用,治療過程中,動態監測外周循環CTCs水平,有助於了解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於接受根治性手術的CRC患者,術後24h內CTCs水平顯著下降, 提示手術效果良好, 腫瘤復發的可能性 低 。對於接受化療和/ 或靶向治療的 mCRC患者,經過治療後CTCs數量下降,表明治療有效,患者總生存期及無進展生存期顯著延長。外周循環中CTCs的數量與疾病的進 展呈正相關,治療過程中或術後複查時規範檢測CTCs可幫助判斷疾病的狀態,與影像學檢查及腫瘤標記物(CEA)檢測聯合應用具有更高的臨床指導價值。

展 望 

CTCs雖然很早就被發現,但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其應用於CRC臨床診療的過程困難重重。而近年,由於CTCs分離檢測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使其在臨床應用中變得切實可行。眾所周知,惡性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CTCs在血液循環中的數量、狀態與疾病的早期診斷、腫瘤分期的細化、復發轉移風險的評估及治療效果的判斷等密切相關,尤其對復發、轉移性CRC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但在現階段,CTCs檢測仍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對CTCs亞型的認識仍不充分、對CRC分期指導作用的細化、對隨訪及指導圍術期治療手段選擇意義的量化仍不明確等。本共識的制定旨在對CTCs檢測在CRC中的應用起到初步的釋疑及指導作用,從而為CRC的臨床診療提供有效、可行的檢測手段。  

相關焦點

  • 熱點|結直腸癌預後,腫瘤間質將與TNM相輔相成
    腫瘤間質成分在結直腸癌中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J/CD] .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2020,09 (05): 447-4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0.05.003摘要結直腸癌(CRC)是全球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增高。
  • 循環腫瘤細胞(CTC)為結直腸癌肝轉移預後因素
    ,評估了患者骨髓(BM)循環腫瘤細胞(CTC)及外周血播散腫瘤細胞(DTC)的預後及預測價值。有報告認為,骨髓(BM)血液循環腫瘤細胞(CTC)及外周血播散腫瘤細胞(DTC)為不同上皮性腫瘤的獨立預後因素。
  • 湯富酬/付衛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並在此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腫瘤微環境以及正常組織中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中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發生頻率和特徵,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發生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成纖維細胞存在特異性克隆擴張現象;同時,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分析發現了5個腫瘤微環境中成纖維細胞特異性表達的腫瘤標誌物,均與結直腸癌預後密切相關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收集了801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21例正常對照者血漿提取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從中篩選出9個可用於診斷結直腸癌的甲基化標誌物,以及5個可用於預測結直腸癌預後的甲基化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是腫瘤細胞釋放到循環系統中的基因組小片段,是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記物,就像是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
  • 從三種檢測對象,看液態活檢助力反映腫瘤基因圖譜
    循環腫瘤細胞通常把進入人體外周血的腫瘤細胞稱為循環腫瘤細胞。1869年Ashworth首次提出循環腫瘤細胞(CTC)的概念。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態存在於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既有游離的單個CTC,也有聚集成團的細胞團,它們是惡性腫瘤出現血行轉移的主要生物基礎,其數量的多少與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
  • Cancer Cell | 付衛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研究發現,包括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肥大細胞以及其他髓系免疫細胞在內的所有細胞類群中都有1% - 15%的細胞存在>10Mb的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由此推斷,大片段基因組遺傳異常不是僅局限於腫瘤細胞中的特殊現象,而是主要細胞類型中普遍存在。
  • 專家視點:循環腫瘤細胞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應用價值
    肺癌患者儘管已行手術及化放療,但是在骨髓、淋巴結及外周血的各個部位仍可能存在MRD,並且最終引起轉移,存在於骨髓的微轉移灶稱為脫落腫瘤細胞(disseminated tumor cells,DTCs),而存在於外周血中的腫瘤細胞即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ur cells,CTCs)。CTCs與腫瘤血行轉移密切相關,對其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應用價值的探索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 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及檢測技術進展
    在過去的一年中,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和檢測市場飛速增長,多個公司將此類技術推向臨床並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此同時,一大批新興公司憑藉其獨有技術從科研機構中脫穎而出,開啟了循環腫瘤細胞捕獲和檢測的商業化之路。
  • 結直腸癌患者必讀,接受靶向治療前需要檢測這些靶點
    按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是我國第四大腫瘤,死亡率佔據癌症死亡的前五位[1]。由於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並不高,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往往已經發生癌細胞轉移,多為晚期,預後不佳。傳統同病同治的治療手段忽略了患者個體間的差異,治療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 ctDNA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以往這種ALK陽性患者的生存期很差,因為這類腫瘤往往是實體型腫瘤,惡性程度比較高。1.3 另外,在結直腸癌的靶向治療領域,愛必妥(西妥昔單抗)的應用也可以極大地延長RS陰性以及BRS陰性患者的生存期。2. 分子病理檢測可以輔助腫瘤的精準診斷。
  • 哪些腫瘤需檢測MSI?這6類患者必須檢測!
    MSI現象於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與癌症發生有關,可用於癌症檢測。 由於微衛星數量龐大且遍布整個基因組,因此位於多個基因上的微衛星不穩定將會導致與腫瘤相關的多個信號通路中的多個基因功能異常,進而導致 MSI-H 腫瘤的發生發展。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日前,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 2018 年 CSCO 學術年會期間,羅氏診斷腫瘤精準醫療衛星會邀請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和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共同擔任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和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長張緒超教授就腫瘤分子標誌物及其檢測技術在肺癌和結直腸癌領域的最新應用與進展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
  • 探討結直腸癌一站式分子檢測應用——泛生子專場衛星會亮相第十三...
    大會期間,泛生子於10月29日舉辦"結直腸癌精準篩查與分子診療"專場衛星會,攜手大腸癌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結直腸癌遺傳篩查與精準醫療的最新進展、基因檢測在結直腸癌預防與診療領域中的應用。  精準檢測先行 推動結直腸癌一站式精準診療發展結直腸癌是人類主要惡性腫瘤之一,且在國內其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這與早期腸癌確診率不高有關。
  •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預後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並為探索腫瘤微環境中最常見的細胞-巨噬細胞打下了基礎,判斷其是否有潛力進一步完善現有分層體系。  在本文中,研究者回顧了目前現有的對巨噬細胞的了解,並嘗試將其開發為新型的臨床分層工具。  2 巨噬細胞作為預後標誌物以及治療靶點的潛能  巨噬細胞作為免疫細胞的複雜性反映在其促腫瘤和抗腫瘤功能的微妙平衡上。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點擊查看 癌症患者如果能早期發現,自愈率可大幅度提高。如何早期發現,準確的診斷、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腫瘤診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目前的臨床中,病理切片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 結直腸癌早期4個「求救信號」你收到了嗎?為什麼越早發現越好?
    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的變化、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由於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隱秘,所以多數病人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大部分患者在早期的時候不會被察覺,所以能夠早期發現結直腸癌的「求救信號」對疾病至關重要,那麼結直腸癌有哪些信號呢?
  • 循環腫瘤細胞富集和檢測研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戴海明、聶金福團隊,在循環腫瘤細胞(CTC,Circulating TumorCell)的富集和檢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iotechnology Letters上。
  • 三聯療法可顯著改善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預後
    經過大量研究證實,BRAF-V600E基因突變與癌症的診斷、治療和判斷預後都有重要聯繫。其中,大約10%的轉移性結直腸癌存在這種突變,具有這種突變的腫瘤難以對治療產生反應,從而導致患者的預後不良。這項發現有望改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標準,包括那些具有BRAF-V600E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
  • 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三)液體活檢在腫瘤早篩領域有望帶來一個潛力巨大的藍海市場根據美國國家腫瘤中心(NCI)指南,目前僅有乳腺癌、宮頸癌和結直腸癌有NCI推薦的診斷手段,但是沒有一個液體活檢手段,其他腫瘤類型沒有NCI指南推薦的適合篩查的檢測手段。
  • 你知道嗎,結直腸癌需要檢測哪些基因?
    在個體化治療廣泛開展的今天,了解結直腸癌中基因突變的分布,並結合患者臨床一般情況進行分析,在接受術後輔助化療的患者中評估相關基因的預後指導意義,對於研究中國人群特有的基因頻譜特徵和篩選適宜預後分子標誌物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