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預後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2021-01-11 網易

  

  本次分享的文章是一篇綜述,匯總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預後、靶向治療和病人治療分層中的重要意義。

  摘要

  腫瘤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的巨噬細胞,這些巨噬細胞的形態、定位以及功能活性均存在很大差異。鑑於在多種腫瘤中已經證實巨噬細胞可以在預測腫瘤進展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有望開發基於巨噬細胞的新型預後預測工具。當前研究已經證明了巨噬細胞群體作為一個整體與預後的相關性,但對腫瘤組織中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進行亞群分類後,發現具有不同預後意義的不同亞群的巨噬細胞在腫瘤組織中共存。

  研究者總結巨噬細胞在人類癌症中發揮預後預測功能的證據,旨在解析巨噬細胞的特徵以及多樣性。大量的新數據將重塑人們對巨噬細胞複雜性的認識,這些新指標有望在未來得到進一步的發掘,為新的預後工具以及治療策略的開發做出貢獻。

  正文 1 背景介紹

  近年來,有關腫瘤預後標誌物的觀點發生了一些轉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免疫系統組分和基質介質在腫瘤生物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使得研究人員的注意力從傳統的與腫瘤細胞本身的特徵相關的預後因素(腫瘤大小、局部侵襲、淋巴結累及、向遠處器官擴散)轉移到微環境成分以及克隆上的改變。

  患者分層對指導癌症患者的臨床管理至關重要,但是同時也是一個需要通過多種臨床變量判斷腫瘤臨床特徵的複雜過程。當採用非傳統或聯合治療方案時,對患者進行分層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些治療方案還沒有收集到大量患者的反饋數據。在這種的背景下,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白細胞群對癌症患者的預後有影響,免疫相關指標正在成為一種有應用前景的工具來幫助對患者進行分層。大量的研究已經揭示了特異性免疫參數與腫瘤患者術後臨床轉歸的關係。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T細胞上,而對其他類型免疫細胞的研究較少。這些研究通過使研究者們更加重視免疫相關指標在臨床轉歸預測上發揮的作用,從而慢慢地改變現有的腫瘤患者分層方法。並為探索腫瘤微環境中最常見的細胞-巨噬細胞打下了基礎,判斷其是否有潛力進一步完善現有分層體系。

  在本文中,研究者回顧了目前現有的對巨噬細胞的了解,並嘗試將其開發為新型的臨床分層工具。

  2 巨噬細胞作為預後標誌物以及治療靶點的潛能

  巨噬細胞作為免疫細胞的複雜性反映在其促腫瘤和抗腫瘤功能的微妙平衡上。單核吞噬細胞同時是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調節因子、腫瘤治療策略的調節因子和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點。正因如此,它們的臨床相關性不能明確界定,必須逐個病例進行評估。

  2.1 巨噬細胞作為預後標誌物

  在多種類型腫瘤(乳腺、膀胱、前列腺、頭頸部、膠質瘤、黑素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高密度的巨噬細胞往往提示不良的預後,這可以由巨噬細胞的促腫瘤功能來解釋。相反,在某些類型的癌症(如結腸直腸癌、胃癌)中,巨噬細胞的高浸潤性與較好的預後相關。

  不同部位組織的內在多樣性、巨噬細胞亞型的多樣性以及不同的實驗方法可能導致了這種完全相反的結果。可能是由於不同的研究計算巨噬細胞數量的方法和標準不同,如不同的研究可能計算不同區域(瘤周區域和血管周圍)的Mφ 密度或數量,或者一些研究通過激活或激化標誌只考慮部分巨噬細胞。總的來說,不同的巨噬細胞的類型(亞群)可能與不同的預後相關聯。

  近年來,研究者們挖掘了巨噬細胞介導的在常規抗癌治療(如化療和放療)以及免疫和靶向治療中存在的複雜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可以呈現為促進療效,也可以是抑制療效。此外,巨噬細胞表達檢查點配體,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的靶點,同時也是用於檢測抗體是否找到靶點的指標。值得注意的是,與巨噬細胞相關的指標已用於建立irPRC(免疫相關病理反應標準)評分系統,該評分系統可用以評估免疫治療效果。

  最後,單克隆抗體的靶向治療依賴於巨噬細胞表達的Fc受體的激活,這表明激活的Fc受體的數量可能很重要。總的來說,巨噬細胞的預後指導作用在多種應用場景下存在一定的異質性,取決于于治療策略和腫瘤的類型。但一般來說,吞噬細胞的和密度及其功能狀態可以提示治療策略的療效,並可作為一個預後的預測因素。因而腫瘤微環境中巨噬細胞的豐度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預測標誌物,對巨噬細胞密度的預先評估可以為是否進行治療提供依據。

  2.2 腫瘤組織中巨噬細胞作為治療靶點

  越來越多證據證實了巨噬細胞存在的促腫瘤作用,以巨噬細胞作為治療靶點的策略正逐漸在臨床中應用。這些以巨噬細胞為靶點的治療策略根據其目的(幹擾巨噬細胞的招募,存活或是功能)可以進行分類。

  減少腫瘤組織中巨噬細胞的數量有多種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二膦酸鹽減少巨噬細胞的數量,例如使用誘導劑阻斷單核細胞從循環系統招募到腫瘤組織來(阻斷招募)。

  抗CCR2抗體和小分子抑制劑證明在實驗動物中有效,但是其在腫瘤患者的應用中尚未得到足夠多的結果來下結論。針對巨噬細胞的靶向治療也可以通過阻斷CSF-1受體從而達到對調控巨噬細胞分化和存活的主要調控因子的抑制,或是應用帶有巨噬細胞靶向性的化療藥物如曲貝替定。新方法如重編程巨噬細胞,將其促腫瘤作用轉變為抑制腫瘤作用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之中,例如激動性CD40單克隆抗體已被證明可以刺激巨噬細胞向抗腫瘤方向轉化。而抑制腫瘤細胞的表面分子CD47的抗體會干擾CD47/SIRPa軸,抑制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抑制促腫瘤效應)。幾種CD47-SIRP的血清軸抑制劑目前正在臨床試驗中,評估顯示結果良好。單克隆抗體Canakinuma最初被設計用於炎症條件(如類風溼關節炎或自身炎症症候群)下,該抗體對炎症細胞因子白介素1具有藥理學上的靶向性,在小鼠中應用後顯示瘤體縮小。這一效應可能依賴於作用於腫瘤組織中浸潤的巨噬細胞,該抗體的抗腫瘤效應在人體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應用該抗體的病人群體肺癌發生率下降。這也更加使研究者確信炎症相關細胞(例如巨噬細胞)在腫瘤發生發展中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3 評估腫瘤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特徵以進行病人分層

  以免疫學變量作為病人預後轉歸的標誌物的研究,主要探討該變量能否在特定的臨床應用場景中定量評估與之相關的免疫系統成分。

  比如Immunoscore的評分體系的問世,該評分系統可以將直腸結腸癌病人T細胞密度、類型、定位等信息定量地結合在一起,並進行進一步的預後評估。根據這樣的思路在對巨噬細胞整體進行某些指標的定量評估前,需要考慮到巨噬細胞群體本身就具有細胞形態、功能以及腫瘤微環境定位上的異質性。早先針對巨噬細胞的檢測方法主要應用的是形態學上的評估,現在更多依靠對巨噬細胞特異性標誌物的免疫組化分析。最新的分析方法是通過基因表達譜分析或單細胞測序解析巨噬細胞相關基因的表達特徵。本研究對目前已有的這些方法進行了評估,討論其優點和局限性。

  3.1病理學評估

上圖所示為抗CD68(其中CD68是表達於巨噬細胞表面的分子,作為巨噬細胞的譜系標記)染色的腫瘤組織的切片,其中A為結直腸癌,B為肝轉移的結直腸癌,C為非小細胞肺癌,D為胰腺腺癌。可以看到這是通過免疫組化的方法,來顯示腫瘤組織中浸潤的巨噬細胞。在具體操作上,這種方法的結果具有很好的可重複性。但是這種方法的限制在於在某些腫瘤組織中可能不會出現巨噬細胞的表達,同時進行免疫組化上的染色方法也存在限制。

  上述方法,是通過譜系標記CD68來對巨噬細胞進行標記。但是前文已經述及巨噬細胞在其分化成熟過程中存在可塑性,即巨噬細胞可能會在不同的微環境刺激下,發生其功能的重編程。因此有理由認為巨噬細胞的功能激活標記也許比譜系標記更適合作為生化標誌物進行應用。根據巨噬細胞的功能激活狀態,目前廣泛接受的分類方法是M1/M2二分法,即分為激活表型(M1)和選擇性激活的免疫抑制表型(M2)。但是很顯然體內環境中的巨噬細胞考慮到微環境中多種細胞因子或刺激對它的影響,其功能表型難以明確定義,通常處在這兩種分類M1/M2的混合組成狀態。或者當巨噬細胞處於免疫應答過程或某種病理環境之下,也有可能使得巨噬細胞的功能激活狀態產生變化。儘管巨噬細胞的功能狀態可能發生如上所述的多種變化,但是功能激活標記分類已經應用於對巨噬細胞進行評估,並常常聯合巨噬細胞的密度一起作為病人的預後指標。

  沿著這條思路,CD163和血紅蛋白珠蛋白複合物的高親和力清道夫受體,以及其他清道夫受體如CD206(甘露糖受體)與巨噬細胞M2表型即免疫調節表型密切相關,即這些受體可以提示巨噬細胞的分化傾向性。在另一方面,在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中發現體內巨噬細胞的HLA-DR+受體常常提示巨噬細胞向M1方向分化,這通常提示了較好的預後。這些受體如下圖所示:

  

巨噬細胞標誌物CD68(左)、CD163(中)和CD206(右)染色的連續切片。標記物之間有部分重疊,但不是所有細胞都有重疊,表明不同的分化狀態。

  補充:巨噬細胞的不同分化:巨噬細胞作為一種具有可塑性和多能性的細胞群體,在體內外不同的微環境影響下,表現出明顯的功能差異。根據活化狀態和發揮功能的不同,巨噬細胞主要可分為M1型即經典活化的巨噬細胞,和M2型即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細胞。巨噬細胞是一種極具異質性的細胞群體,在體內複雜的微環境中,表現出獨特的表型和功能 。研究者認為巨噬細胞存在一系列連續的功能狀態,而M1型和M2型巨噬細胞是這一連續狀態兩個極端。M1型巨噬細胞通過分泌促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並專職提呈抗原,參與正向免疫應答,發揮免疫監視的功能;M2型巨噬細胞僅有較弱抗原提呈能力,並通過分泌抑制性細胞因子IL-10或TGF-B等下調免疫應答,在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表型鑑定巨噬細胞的類型,在研究巨噬細胞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所發揮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仍沒有公認的表型標誌來鑑定和區分不同類型的巨噬細胞,M1型和M2型巨噬細胞的表型特徵尚無定論。

  除了上述功能標記以外,巨噬細胞的形態特徵也在作為預後指標方面受到了關注。有關形態特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在體外環境下或是在體內纖維變性或是慢性炎症組織中對巨噬細胞形態特徵的觀察。這表明,巨噬細胞的形態與其功能狀態也存在關聯,進而可以對其在腫瘤組織中發揮的功能進行預測。並且在最近一項關於結腸直腸癌肝轉移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了不同的小巨噬細胞和大巨噬細胞具有非常不同的轉錄譜(提示形態與功能以及基因表達相關)。具體實例如下圖所示:

  

人癌組織中巨噬細胞的形態。CD68染色的人結腸直腸肝轉移切片,可以觀察到同一區域的不同形態。特寫顯示了兩個具有煎餅狀形態的巨噬細胞和一個小的圓形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可以作為預後指標的重要原因在於其與臨床轉歸具有相關性,但是應用它的複雜性在於巨噬細胞的異質性。小鼠組織巨噬細胞的轉錄譜顯示,不同器官的巨噬細胞具有非常高的轉錄多樣性,這表明巨噬細胞極有可能存在不同的器官特異性細胞群。例如,在肝臟中表達一組相同表面分子(如人體內的CD68和HLA-DR或小鼠體內的F4/80)的巨噬細胞共存。它們可能來自循環系統或組織中,並執行不同的組織特異性任務如鐵代謝和膽固醇處理。這些群體在生理功能上各異,其在病理反應中發揮的功能也存在區別。這表明將巨噬細胞群體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似乎並不利於預後的預測評估。總的來說,目前同一組織內存在不同巨噬細胞群體以及達成了共識,但是尚未出現明確的標誌物來對這種異質性進行準確的定義與分類。

  3.2單細胞技術的應用-質譜流式細胞技術

  在腫瘤微環境中引入最新的單細胞技術,使得研究者可以從全新的角度去解析巨噬細胞的多種指標,並為上述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經投入應用的技術包括單細胞RNA測序,質譜流式細胞技術(允許同時檢測超過50個分子,包括膜標誌物,細胞因子和轉錄因子等等)

  基於單細胞的技術已經成功應用於腦部腫瘤組織免疫系統特徵的解析。與膠質瘤相比,腦部轉移瘤明顯具有更多的髓系細胞成分(包括巨噬細胞),這表明巨噬細胞對於腫瘤組織的作用受到腫瘤部位以及類型的影響。質譜流式細胞術的結果證明,膠質瘤組織中的巨噬細胞主要為原組織內或是反應性小膠質細胞衍生而來,而腦部轉移瘤的巨噬細胞多由其他組織或血液循環中轉移而來。有趣的是,在膠質瘤患者中,只有血液來源的巨噬細胞的數量與臨床結果相關。這表明在觀察臨床結果時,考慮巨噬細胞的表型和起源可能比單純的數量更重要。與這項觀察相一致的是,肺腺癌患者早期巨噬細胞的數量分布在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無顯著差別,但是其基因表達譜發生了變化,腫瘤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呈現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γ和IL-6相關基因的高表達。

  3.3 單細胞技術應用-單細胞RNA測序

  質譜流式細胞術也如同其他抗體技術,缺點在於其標誌物需要根據先前已得到的結論進行選擇(可能帶來一定的偏倚)。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則可以在無偏倚條件下進行,並同時可以測量上千個基因。因此即便是在疾病早期,單細胞RNA測序技術也可以很好的深入分析巨噬細胞的異質性,並判別治療靶點。單細胞RNA測序這樣的技術應用的同時會產生大量數據,這些數據需要由生物信息學的專家進行計算分析。在對數據進行探究並進行可視化的同時,可以把這些數據以低維度的形式進行展示。數據降維方法如:t分布隨機鄰域嵌入(t-SNE),一致流形逼近與投影(UMAP)。應用這些方法處理數據後,可以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細胞簇。如下圖就是一個t-SNE應用的例子:

  

該圖顯示人類腫瘤組織中巨噬細胞異質性的典型scRNAseq數據t-SNE圖。從結腸直腸癌肝轉移組織中分離出來的巨噬細胞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可形成多達11個不同的集群。由scRNAseq生成的高參數數據通過計算工具進行處理,生成轉錄相似的細胞簇的低維投影。

  單細胞轉錄組學在描述膠質母細胞瘤、肺癌、乳腺癌、肝細胞癌和結直腸癌等腫瘤的巨噬細胞基因起源和表型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早期到轉移階段的肺腺癌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動力學已經得到了廣泛研究,發現組織中原有的髓系細胞成分逐漸被血液來源的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所取代。在最近的一項關於肝細胞癌的研究中,研究者採用結合兩種不同的scRNAseq技術的方法,在大量細胞中對巨噬細胞亞群進行了分類。在確定的6個巨噬細胞亞群中,發現兩個具有不同表型的簇類似於髓源性免疫抑制細胞(MDSC)或TAMs在腫瘤組織中富集。在腫瘤基因組圖譜(TCGA),肝細胞肝癌只有TAM樣基因與較差的預後相關。scRNAseq也被用於了解骨髓靶向治療如抗CSF1R和抗cd40治療的反應。在CRC小鼠模型中,抗csf1r在面對不同巨噬細胞亞群方面其療效具有差異。特別是一組TAMs亞群具有促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表型,對治療具有耐藥性,這就提出了如何更有效地靶向巨噬細胞的問題。

  4 結論

  腫瘤微環境的巨噬細胞與術後腫瘤進展以及治療反映密切相關。這為開發以巨噬細胞為基礎的預後評估工具帶來了希望。基於多種指標的預後評估體系的形成正在緩慢提高研究者將患者進行臨床分層的能力,使得患者的臨床管理得到改進。目前為止有關巨噬細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譜系標記中,但是新出現的單細胞技術也正在挖掘腫瘤組織中巨噬細胞的異質性和複雜性。一旦將這些指標轉化為可定量的參數,就可以整合到預後評分中對原本基於T細胞的分析做出進一步補充。

  編輯:曾令舸

  校審:呂瓊

  END

  唯問生物

  Justscienc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腫瘤幹細胞(CSC)及其診療意義是腫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和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SC是腫瘤發生、轉移和復發的關鍵細胞。CSC如何產生和維持?腫瘤內免疫細胞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惡性行為?
  • 熱點|結直腸癌預後,腫瘤間質將與TNM相輔相成
    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腫瘤實質和腫瘤間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癌症發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腫瘤間質的一些基本成分,包括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 限制蛋白飲食重編碼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增強免疫治療
    儘管單一飲食因素不是導致腫瘤發生的唯一因素,但大量食用動物脂肪、乳製品和紅肉與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關。Ashley Orillion等人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Dietary Protein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and Enhances Immunotherapy》的文章,觀察研究了限制蛋白質/胺基酸飲食對重編碼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和免疫治療的影響。
  • 揭示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叛徒導致乳腺癌生長...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三陰性乳腺癌是可能受益於腫瘤微環境研究的乳腺癌形式之一。這種形式的乳腺癌缺乏所有已開發出的治療方法的受體。受體是點綴在細胞表面上的蛋白,某些藥物靶向這些受體來控制疾病。乳腺癌細胞表面上常見的蛋白包括HER2、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醫學研究者現在對乳腺癌增殖和抵抗現有療法的無數方式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 靶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表面上的清道夫...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新的免疫療法,這就給未來更多的癌症治療選擇帶來了希望。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23日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argeting a scavenger receptor o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activates tumor cell killing by natural killer cells」。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腫瘤發生中的主要作用。
  • 激活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表面受體CD206...
    基於這些觀察,Jaynes和Yates猜測某些宿主防禦肽可能具有免疫調節功能並影響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而巨噬細胞在健康組織中是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宿主防禦肽將巨噬細胞吸引到組織損傷部位---癌症也利用這一過程篡奪巨噬細胞,以幫助它們自身逃離人體免疫系統並促進它們的生長。這些研究人員在巨噬細胞表面上發現了調節這一過程的宿主防禦肽受體CD206。
  • 血液腫瘤治療藥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血液腫瘤 / 血癌是個籠統的稱呼,同其他癌症一樣血液腫瘤也是由於異常細胞的生長增殖不受控制引起的,在多數情況下這些不正常的細胞的源起部位是骨髓,這也正是血液細胞產生的地方,血液腫瘤的種類多種多樣,分類的標準通常是它們影響哪一種血細胞 (紅細胞、白細胞或者血小板),現在已知道血液腫瘤包括有 40 多種白血病、50 多種淋巴瘤以及多種骨髓瘤
  • 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
    據介紹,腫瘤包含大量的異常血管結構,由於腫瘤細胞快速生長消耗大量活性氧,形成一個低氧微環境。腫瘤微環境中含有大量細胞外基質、血管結構以及腫瘤細胞,也包括大量浸潤的免疫細胞,如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等。近年隨著腫瘤免疫治療特別是Car-T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和免疫節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深入研究腫瘤微環境對免疫細胞功能調節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意義。此前,巨噬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如何獲得特異性促腫瘤功能機制並不清楚。
  • ...Res:研究人員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轉化為癌症殺手,裡應外合殺滅...
    "這種抗體的目的是尋找並摧毀最具幹細胞性質、耐藥性、侵略性的腫瘤細胞。它通過在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這些高侵襲性腫瘤細胞之間建立橋梁來實現這一點,"著名教授兼病理學副主席David Cheresh博士說道。"
  • Science:癌症相關巨噬細胞的起源
    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介紹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一直以來,巨噬細胞都被認為是一種進化歷史悠久的細胞類型,參與了組織動態平衡和針對病原體的免疫防禦過程。這種細胞能幫助我們的機體對有害刺激和組織損傷做出應答反應,尤其在清除死細胞和外源物質中起重要的作用。
  • 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強勢踢館!
    而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癌症都過表達CD47信號,進而逃避巨噬細胞和其他吞噬細胞的免疫抓捕[5]。CD47過表達也是各種癌症(包括淋巴瘤)患者預後不良的獨立預測因子[6]。  抗CD47抗體5F9通過阻斷CD47及其配體SIRPα信號,抑制下遊級聯反應,以促進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作用[7]。
  • NF-κB 、炎症、免疫和腫瘤
    這些巨噬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通常由病原相關或損傷相關分子模式(分別是PAMPs和DAMPs)誘導而來,經不同的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TLRs)和NOD樣受體(NLRs)發揮作用。這些細胞因子如IL-1 、IL-6、IL-23等通常作用於其他免疫細胞,如T細胞,導致促腫瘤生長細胞因子產物增多,例如IL-17A。
  • Nat Commun:科學家鑑別出和癌症預後相關的遺傳特性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10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癌症預後較差患者機體代謝相關的遺傳特性
  • 發現早期腫瘤、判斷預後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邱立新,就職於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創辦了腫瘤科普公眾號「邱立新醫生(qiulixinyisheng)」。
  • 新研究揭示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在乳腺癌骨轉移中的表型和作用機制
    腫瘤微環境對於腫瘤細胞定植、轉移灶生長、惡化和治療拮抗具有決定性作用,並成為免疫治療的主要靶點[1]。其中,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對於轉移灶的生長至關重要,將這些細胞作為靶點也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研究也指出,不同癌症不同器官中的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具有不同的表型和作用機制[2, 3],這種異質性為設計靶向巨噬細胞的免疫治療方案帶來了嚴峻挑戰。
  • Nature子刊:對抗實體腫瘤,研究者發現CAR巨噬細胞新療法!
    日前,《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報導了一種新的療法——CAR 巨噬細胞(CAR macrophages,CAR-Ms),即用CAR手段編輯人體巨噬細胞,使其可以直接吞噬腫瘤。該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勒曼醫學院的研究者們完成。
  • PLoS One:M2型巨噬細胞的生成促進腫瘤發展
    2012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PLoS One雜誌是上發表的一則研究表明M2巨噬細胞是如何促進腫瘤發展的這已在體內模型中得到驗證,在某些類型腫瘤中巨噬細胞的存在與患者臨床療效差有一定的聯繫。依靠體外仿真模仿TAMs促進腫瘤進展的模型,在臨床開發針對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的新療法是必需的。
  • 腫瘤產生的乳酸或能表觀修飾巨噬細胞組蛋白,導致巨噬細胞黑化促癌
    他們發現,乳酸可以以乳酸化的表觀遺傳學修飾形式,連接到巨噬細胞基因組的組蛋白上,調控相關基因的開關,促使巨噬細胞從促炎、抗癌的M1型向抗炎、促癌的M2型轉變。 要知道,存在「瓦博格效應」的可不止腫瘤,還有敗血症、自身免疫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衰老等[2]。甚至,人在運動過程中也會產生乳酸。這些乳酸是不是也會以表觀遺傳修飾的形式,影響人體的健康?給人無限遐想。 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3]。
  • 看點啥|具有預後意義的長非編碼RNA的表達與致癌分子通路有關
    使用訓練集,我們識別了24個與無事件生存相關的長非編碼RNA。這些轉錄本的加權表達值的線性組合產生了一個預後評分。在驗證組中,得分高的患者比得分低的患者無病(P<0.001)、總體(P=0.002)和無事件生存期(P<0.001)短。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長期高水平的炎症介質不僅影響原發腫瘤的微環境,還會擴散至遠處組織,包括骨髓,刺激骨髓細胞的發育和動員,導致實體瘤和全身性骨髓細胞的積聚和極化,並且與患者的預後不良相關。原發性腫瘤引起的全身性炎症會引起遠處器官的變化,使這些部位更容易被腫瘤細胞傳播而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