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結直腸癌一站式分子檢測應用——泛生子專場衛星會亮相第十三...

2020-12-04 生物谷

2016年10月28日-30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大腸癌學術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期間,泛生子於10月29日舉辦"結直腸癌精準篩查與分子診療"專場衛星會,攜手大腸癌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結直腸癌遺傳篩查與精準醫療的最新進展、基因檢測在結直腸癌預防與診療領域中的應用。

會議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中心主任張蘇展教授擔任主席,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袁瑛教授、北京軍區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金鵬教授以及美國杜克大學卓越教授、泛生子基因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分別獻上了精彩的專題報告。
 
精準檢測先行 推動結直腸癌一站式精準診療發展

結直腸癌是人類主要惡性腫瘤之一,且在國內其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這與早期腸癌確診率不高有關。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在發表題為"我國遺傳性大腸癌篩檢策略及現狀分析"的演講中表示:"儘管大部分結直腸癌呈散發,但據估計仍有約10~30%的結直腸癌患者具有家族聚集特徵,且5%-6%與多種遺傳症候群相關,因此遺傳的易感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遺傳性大腸癌中,林奇症候群(Lynch)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是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簡稱HNPCC)的主要臨床表型,主要由錯配修復基因(簡稱MMR) 的突變引起。通過基因分析,目前已經明確多種遺傳性大腸癌相關症候群及敏感基因,如 MLH1,MSH2,MSH6,PMS2,EPCAM,APC,MUTYH等基因突變,對高危人群的遺傳篩查及風險預防管理,可實現遺傳性大腸癌的預防、早診、早治,將使成千上萬人從中獲益。相信未來,通過制定、實施中國人群遺傳性大腸癌症候群臨床實踐指南/共識,繪製中國人群遺傳性大腸癌基因突變圖譜和建立資料庫,並通過多學科參與,將有效提高我國遺傳性大腸癌診療水平。"

圖:袁瑛教授演講

推動結直腸癌的早診早治,遺傳諮詢工作同樣不容忽視。加深對遺傳性腸癌臨床病理特徵及遺傳特點的認識,並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專業的遺傳諮詢和診治建議成為臨床醫生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北京軍區總醫院金鵬教授在衛星會上發表"大腸癌的遺傳諮詢及治療策略"的主題演講,並指出:"遺傳性結直腸癌主要分為息肉症候群和非息肉症候群,以息肉症候群中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簡稱FAP)為例,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若不進行幹預,幾乎全部發展為結直腸癌。息肉症候群的患者應及早進行遺傳學諮詢,對於經典型的患者,外科手術切除是標準治療,對於衰減性患者,可進行密切的內鏡隨訪並切除息肉。對於非息肉症候群,同樣以林奇症候群為例,具有顯著的家族聚集傾向,利用HNPCC的分子遺傳學特點篩選確診HNPCC家系才是根本的方法。因此總結來說,通過幹預,即前期的遺傳風險評估,到相關基因檢測,確定是否為高危突變攜帶者,繼而進行監測+幹預治療,可有效降低遺傳性大腸癌患癌率和死亡率。"

圖:金鵬教授演講

隨著精準醫療理念的不斷深入,結直腸癌的基因治療進展、分子病理檢測等被列為本屆學術大會的熱門議題。泛生子基因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在衛星會上發表了"結直腸癌一站式分子檢測應用"的主題報告,他表示:"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又稱為二代測序技術)迅速發展,並成功應用於遺傳性疾病及腫瘤的診斷。同時液態活檢作為一種非侵入性腫瘤檢測手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檢測循環腫瘤DNA(ctDNA)的基因突變,可以揭秘體內腫瘤組織的突變信息,從而為腫瘤的靶向治療和藥效檢測提供依據。將高通量測序技術運用在液態活檢上,相信將為結直腸癌的分子診斷開拓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目前,泛生子已推出涵蓋63個基因的ctDNA Panel,包括58個基因的突變分析(檢測全部編碼區)和10個基因的重排分析,結合泛生子強大的二代測序平臺及生物信息分析平臺,可更好的為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分子診療方案,切實服務癌症患者。"

圖:閻海教授演講

泛生子始終致力於推動結直腸癌精準診療方案的不斷完善,近期與中國抗癌協會、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第二屆"癌症遺傳諮詢培訓班",其培訓內容從理論基礎到臨床應用實踐,全面涉及包括結直腸癌在內的多個癌種遺傳性風險評估、篩查及遺傳諮詢、報告解讀等。

未來,泛生子專家團隊將持續深挖結直腸癌領域,從風險評估、分子病理診斷、用藥指導和預後監測等全周期環節切入,協助醫療專家及癌症患者制定最全面的個體化檢測和治療方案,令更多患者受益。
 
關於泛生子基因:
 
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世界領先的精準醫療專家,致力於以覆蓋癌症全周期診療各個環節(風險評估、分子病理診斷、用藥指導和預後監測)的健康管理產品,將基因組學有效應用,協助醫療專家、科研機構等,為癌症患者、癌症高危人群及健康人群,提供可靠的分子診療方案、專業的癌症遺傳風險評估。
 
成立短短兩年多時間內,泛生子已建成國際先進的多元化檢測技術平臺及生物信息分析平臺,成立了美國北卡、中國北京雙研發中心,並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了總面積超過8,000平米的臨床醫學檢驗中心。未來,泛生子將以專業的市場、產品、醫學、科研團隊、覆蓋中國東、南、西、北、北京五大區的銷售網絡,以及自身強大的癌症基因組學基礎和高效的臨床轉化能力,竭力服務中國乃至全球的癌症患者。
 
需了解更多有關泛生子信息,敬請訪問:http://www.genetronhealth.com/
或請垂詢:        
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閆湛瑤女士   
電話:(010)50907500 
電郵:zhanyao.yan@genetronhealth.com

Allison中國王國鑑先生
電話:(010)85526883
電郵:mark.wang@allisonpr.com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開啟CSCO年會下個金色二十年】專場衛星會譜寫乳腺癌基因檢測...
    【蓮和醫療開啟CSCO年會下個金色二十年】專場衛星會譜寫乳腺癌基因檢測治療新篇章
  • 泛生子Q3財報解析:癌症基因檢測行業已呈現"燎原之勢"
    作為中國該賽道的代表企業,已在納斯達克完成該領域最大IPO的泛生子公布了2020年三季度財務報告。泛生子已打造了全面的產品及服務管線,覆蓋從癌症早篩到診斷及治療建議,再到監測及預後管理的癌症全周期,並與產業鏈上下遊合作夥伴積極拓展分子檢測技術的更多創新應用方向和場景。財報數據顯示,泛生子今年三季度的總收入為1.12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同期增長37.6%。
  • 結直腸癌篩查(Hb+Tf)開啟聯檢+定量檢測新時代
    結直腸癌的現狀結直腸癌(CRC)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過去幾十年裡,由於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我國城鄉居民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呈持續性升高。CRC目前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前5的惡性腫瘤[1]。CRC的症狀常表現為腹痛、便血、黑便,大便習慣改變及貧血等。
  • circRNA的m6A甲基化修飾促進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新機制
    CircRNA是mRNA剪切過程中反向剪切形成的單鏈閉合環形RNA,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作為疾病的生物標誌物,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早期已有報導m6A修飾廣泛存在於circRNA且呈現細胞特異性1。但m6A修飾對circRNA分子自身的影響與調控機制及其在惡性腫瘤進展中的生物學意義目前並不清楚。
  • FDA批准23andMe結直腸癌檢測
    2019年1月23日,動脈網從澎湃社獲悉,DNA測試公司23andMe表示目前他們已經獲得FDA批准,為消費者提供遺傳學結直腸癌檢測。23andMe對此表示,這項檢測包含有兩個相關的突變,分別與多發性息肉和一種能夠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的罕見病。目前FDA尚未對此立即做出回復。值得注意的是,這是23andMe獲得的第二張癌症風險相關測試的通行證。2018年3月,這家位於加利福尼亞的生物技術公司獲得FDA授權,能夠為客戶提供BRCA1 / BRCA2個人基因組服務基因健康風險(GHR)報告(選定變體)。
  • 盤點|2020泛生子分子診斷整體解決方案
    作為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子診斷主要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在本次疫情中依託一代測序、螢光定量PCR、數字PCR及高通量測序等診斷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於此同時, 2020年8月27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進一步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底前,所有二級綜合醫院具備核酸採樣和檢測能力。
  • 結直腸癌患者必讀,接受靶向治療前需要檢測這些靶點
    一結直腸癌與腫瘤靶向治療概述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目前全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對腫瘤認識的深入,尤其是近年來對腫瘤相關分子生物標誌物的研究深入以及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使得結直腸癌的治療從循證醫學邁向了精準醫學,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獲益程度。目前臨床上精準治療主要是根據腫瘤相關分子生物標誌物的檢測結果來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方案的針對性,最大程度的延長患者的5年生存率。
  • 精準檢測,藥盡其用,專家教你如何精準診療結直腸癌
    由於左右半結腸直腸癌的基因表達譜、分子通路、突變頻率、生物學特徵等不盡相同,同一腫瘤已不能簡單地作同一疾病處理。 精準醫療時代,分子標誌物是轉移型結直腸癌一線治療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2020.V1)NCCN 臨床實踐指南,2019 CSCO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等檢測共識與臨床指南一致推薦,對於轉移型結直腸癌應常規檢測 RAS, BRAF 和 MSI。
  • 生命科學學院文路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利用DNA甲基化檢測實現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死亡率高,發病率逐年上升,而早期篩查可顯著減少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本項研究中,合作團隊將該技術進一步應用於結直腸癌早期無創診斷。本項研究共對147份結直腸癌患者血漿樣本、136份對照血漿和66份結直腸癌與癌旁組織進行了MCTA-Seq高通量測序分析。研究者運用新開發的單鹼基解析度全甲基化分子(FMM)算法,篩選到大量結直腸癌的DNA甲基化血漿標記物。
  •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2021-01-06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知道嗎,結直腸癌需要檢測哪些基因?
    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浸潤、轉移是一系列分子基因參與、多步驟調控的極其複雜的機制,此過程常與細胞失控性增殖、逃脫凋亡有關,涉及原癌基因激活(常見有為C-myc基因、Ras基因及EGFR等)、錯配修復基因突變(HMSHI、HLH1、PMS1、PMS2、GTBP)、抑癌基因失活(常見的有p53基因、DCC基因、APC基因等)以及一些危險修飾基因(如COX-2、CD44
  • 結直腸癌篩查:過度診斷有危害
    在我國,結直腸癌(CRC)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結直腸癌發病數為37.0萬例,居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3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我國結直腸的發病率將會逐年提高。  開展結直腸癌篩查工作對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結直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 45歲,結直腸癌篩查年齡要提前了
    近日在巴塞隆納召開的第25屆歐洲胃腸病周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由於近年來50歲以下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正在上升,結直腸癌篩查應該從45歲開始,而不是50歲。David Karsenti博士補充說:「無論篩查類型如何,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結直腸癌篩查應從45歲開始。這將有助於促進年輕人早期檢測結直腸癌,也可以診斷和安全清除可能癌變的息肉。」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近年來,免疫療法在腫瘤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打開了新思路,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也成為研究熱點。 前期研究發現,結直腸癌基因分型對免疫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大腸癌免疫治療主要獲益人群是基因錯配修復(dMMR)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MSI-H)的患者,而這部分患者只佔結直腸癌整體人群的5%左右。因此,結直腸癌的免疫治療仍需更多探索和突破,來使更多患者受益。
  • 發現早期腫瘤、判斷預後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
    近年,結直腸癌(CRC)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癌症。隨著手術、放化療及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的應用, CRC患者的預後得到有效改善,其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已分別達到65%與58%。儘管如此,仍有一半以上的CRC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會出現腫瘤復發、遠處轉移,並最終導致死亡。因此,如何有效監測疾病進展並準確判斷預後一直是CRC研究領域的熱點。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其中,伴隨診斷和靶向治療是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分子標誌物的精確檢測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醫學信息,幫助實現個體化醫療。日前,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 2018 年 CSCO 學術年會期間,羅氏診斷腫瘤精準醫療衛星會邀請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和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共同擔任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和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長張緒超教授就腫瘤分子標誌物及其檢測技術在肺癌和結直腸癌領域的最新應用與進展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
  • KRAS與BRAF,轉移性結直腸癌生存面對的兩座大山
    RAS基因是最為重要的癌基因之一,在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中,大約50%的患者具有RAS基因突變,而CRC患者接受抗EGFR分子靶向藥物如西妥昔單抗、帕妥珠單抗的療效與RAS基因的突變狀態密切相關,僅野生型患者才能從抗EGFR治療中獲益。
  • 結直腸癌,靶向、免疫治療比化療「高大上」嗎?合理應用是關鍵!
    近些年,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和一些生活方式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也有人稱它是「富貴病」。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將近有40萬人罹患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 結直腸癌「同病不同命」,或許是一個分子標誌物的緣故,它是誰?
    影響結直腸癌病人「同病不同命」的因素比較多,比如組織分級、疾病分期、身體狀況以及治療情況等等,但是,在這些因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有一些病人預後明顯好於其他人,為什麼?或許是因為一個分子標誌物的緣故,微衛星不穩定(MSI)!一、什麼是微衛星不穩定?
  • 一文讀透結直腸癌PD1免疫治療神預測指標-微衛星不穩定(MSI)!
    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 結直腸癌作為全球發生率排名第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而且腫瘤的異質性很強,可謂是癌症家族中的「豪門」了,近些年,它跟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的糾葛已經不吸引大家眼球了,免疫治療後來居上,特別是「微衛星不穩定」的介入,這其中的愛恨情仇還是掀起了一層層的波浪啊,想知道其中的緣由,請聽我細細道來-------一、微衛星不穩定的家族大起底